俄罗斯推进国家认同的改革研究
2017-03-29徐海燕
徐 海 燕
俄罗斯推进国家认同的改革研究
徐 海 燕
历史是民族国家的宝贵记忆。俄罗斯国家在思想领域主要受到西方的和平演变势力、俄罗斯国内的反对势力、独联体和东欧部分国家的反俄势力的干扰。为了在思想领域进行拨乱反正、构筑“精神长城”抵御来自内外部的挑战,俄罗斯吹响了历史之战号角,加快推进了教育体系的国家化、法治化;主导历史阐释权、评判权;推进历史教研的标准化建设等诸多改革措施。在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抵御精神殖民的战役中,俄罗斯正在找回在苏联解体初期的日渐疏离的国家认同,为日后俄罗斯作为现代民族国家建设进程中获得越来越多的精神支持。
历史 和平演变 精神殖民 国家认同
作者徐海燕,女,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研究员,法学博士(北京 100732)。
2017年恰逢十月革命100周年,俄罗斯为了在思想领域进行拨乱反正、构筑“精神长城”,以抵御国内外敌对势力的冲击,正在找回在苏联解体初期的日渐疏离的国家认同。而在这背后,反映的则是不同政治立场精英的政治较量。
一、不同政治派别中的俄罗斯历史
苏联解体以来,受到西方化和商业化侵袭,俄罗斯思想领域建设濒临危机。在政治领域,各种政治势力对俄罗斯历史,特别是苏联历史的碎片化、妖魔化、戏说化的解读,使民众失去了共同的文化认同和历史记忆;而在社会历史领域,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及庸俗史学的盛行,所谓的公知和学者对历史的解读只有哗众取宠之心,而无实事求是之意;严肃史学的边缘化更使整个社会价值尺度被曲解和解构。俄罗斯思想领域混乱局面,还严重误导了全社会、特别是青少年的世界观、历史观和价值导向,对俄罗斯未来发展前景产生威胁。当前,俄罗斯国家在思想领域的困境是与苏联乱史灭国的轨迹一脉相承的,长期以来主要受以下三种势力的干扰:
(一)西方的和平演变势力
早在冷战时期,利用公开或秘密的宣传活动,特别是虚假信息的传播,瓦解敌军的抵抗意志并为盟国赢得国际社会的同情与支持是对苏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乔治·凯南所言:“必要的谎言是美国战后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①郭又新:《简析冷战初期美国政府对外宣传的转型》,《东南亚研究》,2003年第3期。虽然苏联解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但为了“ 把自己的权力转变成道德共识”,塑造新的“全球共识”,西方正在打着“ 民主”、“自由”、“反法西斯”等新型话语工具,在他国的思想、道德、宗教或者信仰自由领域来一场“价值观”的革命,最终达到使他国愿意接受西方的价值观的目的。②[美]基辛格:《美国的全球战略》,胡利平等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12年版,第330-331页。2005年以来,在独联体范围内发动系列“颜色革命”的同时,西方舆论界还以苏联历史反民主、反人权、反自由为主题,通过所谓批判共产主义的决议,设立共产主义受害者纪念碑,支持格鲁吉亚设立苏联恐怖博物馆,纵容东欧和波罗的海某些国家在历史问题上进行挑衅,给俄罗斯造成强大的国际舆论的压力。
(二)俄罗斯国内的反对势力
主要包括政界的一些反对派和自由派政治家。苏联解体后,意识形态领域尚未出现统一的俄罗斯精神来引领思想,俄罗斯民众的文化和价值观取向多元、模糊、混乱。不同政治反对势力的代言人以此为契机,披着“ 解读真相”、“解密历史”的外衣,打着“科学研究”、“文艺创作”的旗号,以客观公正的面貌出现,将苏联历史中的片段、不实之处重新翻出,对俄罗斯民族历史进行曲解、虚构和亵渎。通过对俄罗斯各个时期的历史,特别是针对苏联时期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的解读,重拾当年苏联反社会主义者的牙慧,罔顾事实地重弹老调,俘虏民众的思想,重新掀起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潮。
(三)独联体和东欧部分国家的反俄势力
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后,部分独联体国家和东欧国家在历史领域进一步实施“去苏联化、去社会主义化、去布尔什维克化”等措施,以凸显其“政治自主”和“西化”向美欧等国示好。乌克兰、爱沙尼亚、立陶宛等在评价苏联历史时将苏联红军与德国纳粹相提并论。格鲁吉亚和拉脱维亚等国则建立了所谓苏联占领时期的博物馆,从“被压迫国”、“被殖民国”的角度撰写本民族历史。一些东欧国家,则趁机贬低苏联在二战中的作用,将苏联红军从法西斯铁蹄下解放东欧描述为“侵略”行为等,加剧了俄罗斯社会一盘散沙的思想局面。
上个世纪末期,历史解读的碎片化和妖魔化曾使苏联社会产生了深深的自我怀疑和“失败情绪”,进而全面否定自身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最终给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造成消极影响。从这个角度上讲,苏联解体就是用“全盘西化”实现了对自身国家历史的完全切割,用西方所谓的文明来摧毁自己的文明。但是,俄罗斯在毫不犹豫地选择英美式发展道路后,其政坛也由此成为精英争权夺利的场地,而采用西方500天计划改革经济的“药方”,更使整个社会陷入了阶层分裂、贫富分化、社会分崩离析的境地。更令人痛惜的是在思想领域,国家精英甚至产生了“新的国家意识形态,成熟的思想体系仿佛可‘自行产生’或者‘简单复制西方即可完成’的错误认识”。由于疏于思想领域的建构和民族精神的培育,国家没有形成成熟的政治文化环境和稳定的政治认同,俄罗斯公民思想多元化、碎片化已成事实,最终使“民族文化和精神,与传统和历史的一致性决裂,社会道德败坏,社会互信和责任感缺失”③Грызлов," идеология 'Единой России' основана на консерватизме," http://www.vesti.ru/doc.html?id=225134&tid=63493.。俄罗斯仍旧处在国家认同缺失和国家发展道路迷惘的转型陷阱之中。
二、俄罗斯抵御历史乱象的举措
俄罗斯拥有延绵千年的历史,曾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传统的命运共同体。但受到苏联解体政治遗产和历史包袱的影响,正处于社会一盘散沙、精神濒临崩溃的境地。而重塑俄罗斯精神,找回国家认同,只有通过保存国家的集体历史记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才能完成。为了在精神领域进行拨乱反正、构筑“精神长城”抵御来自内外部的挑战,普京执政以来采取了以下三方面措施:
(一)教育体系的国家化、法治化
主要以强化历史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提升国民认同感为目标。一是将历史教研活动的标准纳入国家管理的范畴,二是对抹黑、歪曲俄罗斯历史的言行纳入法律管理的范畴。俄罗斯政府及其教育部作为主要管理部门,早在2001年就开始按照“ 客观”、“公正”、“尊重”为标准,制定并颁布了《俄罗斯联邦2001-2005年公民爱国主义教育纲要》和《俄罗斯联邦2006-2010年公民爱国主义教育纲要》;2003年11月,将历史教材纳入俄罗斯教育部的“评审和推荐”的议程。此后,一系列官方推荐的教科书开始出版:2004年,俄罗斯第302次再版并发行了《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2007年6月,由官方资助、俄罗斯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俄罗斯现代史(1945-2006年)》和《社会通识:21世纪的全球化世界》两部教学参考书;2009年,《俄罗斯历史(1900-1945 年)》和《俄罗斯历史(1945-2008年)》又相继出版。2012年10月20日,俄总统办公厅专门成立社会项目管理局,对全国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进行管理。
2009年成立的隶属于总统的“反击篡改历史行为的委员会”,将传播极端主义、煽动民族仇恨以及篡改历史言行纳入了法治管理的轨道,并加大了惩治力度。曾在科学院东方学所、东正教学院、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就职的安德烈·鲍里萨维奇·祖波夫2009年在其主编的《俄罗斯史》中,恶意将苏联时期描述为“悲剧的” 、“罪恶的”、“最悲惨”的时期;2014年,他就克里米亚事件从历史角度还多次发表违背俄罗斯外交主旨的公开言论。对此,俄罗斯官方所倚重的《专家》杂志、《祖国》杂志予以书面驳斥外,2014年3月,安德烈·鲍里萨维奇·祖波夫就职的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作为俄罗斯外交部所属的机构),对其做出开除公职的决定。①Андрей Зубов , "уволен из МГИМО, " http: //antimodern.ru/zubov/.2015年4月,美国电影《44号孩子》因“曲解卫国战争及战后的历史事件,以特殊方式理解那个时期苏联公民的形象和性格”等原因,俄罗斯文化部电影事业管理局做出禁止在俄罗斯上映的决定。②Адрей Резчиков, "Мордор с физически и морально неполноценными недочеловеками," http: //vz.ru/politics /2015/4/15/738908. html.上述举措表明,俄罗斯官方对历史领域的拨乱反正的措施愈加有力。
(二)主导历史阐释权、评判权
谁有权解释历史,谁就有权阐述现在。普京作为俄罗斯总统,十分注重培育凝聚全社会的“俄罗斯思想”。特别是普京个人在不同场合对历史持慎重立场、弘扬爱国主义的主张,对引领俄罗斯价值观起到了“风向标”的作用。他提出:苏联解体后,“取代共产主义思想的只能是最传统的价值观”,在此,“国家应承担提炼、弘扬,塑造俄罗斯精神的责任”。他提出“辩证看待历史”的态度:“客观、公正和爱国才是历史脉络的主线”,“对俄罗斯主要的、基本的历史评价应有一致的立场”,“不能言过其实、夜郎自大”,并将是否“对本国历史常怀尊崇、挚爱之心” 作为评判爱国者的标准。①Taday. ru, "Путин встретился с разработчиками единого учебника по истории России," http://archive.taday.ru/text/ 2118726.htm.
此后,普京再次对苏联历史发表了最新的评价。他说:“我和许多苏联公民一样,是两千多万苏共党员中的一员,我是作为一名党员身份进入克格勃机关工作,而克格勃机关当时被称为党的队伍的武装力量。如果你从党员队伍退出了,那么,你就会毫无疑问地被克格勃开除。当然,我不是因为党员的身份对自己有利而加入共产党的,我也不能说曾是思想非常坚定的党员,但我不同于苏联其他的官员,苏联解体了,我既没有扔掉党证,也没有烧毁党证,现在苏共溃败了,但党证我还依旧保留着。” 他毫不避讳地指出:“到目前为止,我非常喜欢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思想。如果我们看一看,当时在苏联被广泛发行的建设共产主义的准则,让人非常容易想起圣经。这不是一个笑话,实际上苏联共产主义建设者准则就像是圣经,确定了平等、博爱和幸福等美好思想。只是这些源于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欧文的阐述,在苏联没有得到实际的落实——在我们国家实际上并不存在一个叫‘太阳城’的国度。”但是,他对苏俄政权对末代沙皇及其牧师的杀戮也提出了批评,如枪杀沙俄全家,包括孩子及其沙皇家庭雇佣的佣人、牧师等行为,认为“这些做法与苏俄政权本身的实质相违背”。他还认为:“苏联解决人民的健康保障问题,这在当时条件下毫无疑问是共产党的功勋。”在教育领域,“十月革命前俄国文盲占全国人口的三分之二,处于欧洲最低水平,列宁发动了“文化革命”后,1940年苏联每千个居民受过教育的人数高达245人”。他对苏联计划经济的看法十分中肯:“计划经济毫无疑问具有积极的意义。它给予国家将全部资源集中起来以完成重要的任务的可能”,“如果当时不能集中全社会的资源,苏联无力与纳粹德国开战,毁灭性战败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这对我们国家、苏联人民,以及其他民族将是毁灭性的。”但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使“我们对变革变得不敏感,对到来的科技革命,如何将新技术的成就应用到日渐虚脱的国民经济中变得麻木”。
普京再次重申了对苏联历史及其重要历史人物的客观态度:“对待重大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应十分小心,诸如迁移列宁墓等那些有可能引发我们社会分裂的措施和建议是不允许的。相反,使整个社会充满凝聚力,才是问题的核心。”“我们不能用黑色油漆涂黑过去发生的一切,或者美化地看待今天发生的一切,只有客观地分析才能少犯错误,特别是避免将来犯我们曾经犯下的那些错误”,这样,“才能有利于使我国正在逐步建设的经济,社会才能够更加稳固,我们才能形成全俄罗斯民族的战线”。②Владимир Путин, "Нельзя одной черной краской мазать все, что было в прошлом, " http://omiliya.org/article/vladimirputin-nelzya-odnoy-chernoy-kraskoy-mazat-vse-chto-bylo-v-proshlom.
(三) 推进历史教研的标准化建设
应对思想价值观的挑战,强化俄罗斯青少年的国家观、历史观和民族认同十分关键。为了维护历史领域的基本指导原则和对重大问题做出科学严谨的结论,俄积极推进标准化改革,打造权威的史学研究团队,深化对历史问题研究,使其具有权威、准确、严谨的特征。2013年历史教材编写工作组成员不仅包括了俄罗斯教育与科学部和俄罗斯科学院的知名学者,历史协会和军事历史学会的专家,许多官方人士也成为了研究团队的领导者,如俄罗斯国家杜马主席С·Е·拉雷什金,总统助理A·A·富尔先科,教育与科技部长Д·В·利瓦诺夫等。根据俄罗斯2013年公布的《历史文化标准化草案》,俄罗斯有争议的“历史难点问题”有31个。随着标准化进程的推进,2014年9月教育与科学部已开始在历史教学中推广使用统一的概念,并对全俄中学的历史教师按照新标准进行考核,2015年在统一概念基础上的统一国家考试开始实施运行。
另一方面,标准化建设还体现在教学原则、教材内容、教师素质三个方面。2013年召开的《俄罗斯历史统一教科书新教学法总体构思框架》确定了编写统一历史教材的重要原则,以在历史教学中贯彻逻辑的一致性;强调俄罗斯国家及国家体制在整个历史发展阶段中的不可割裂性和相互联系性。普京对此予以补充:“教育应该用科学的、知识的和教育的语言来表达”,“客观性、无成见、尊重本国的历史和热爱自己的祖国”应是历史教学遵循的主要方针,“ 新的历史教科书要用俄语编写,要语言精美,内容不能自相矛盾,力戒含糊不清甚至南辕北辙”,其最终目的应“集中于形成政府和每一个公民之间的共同责任,最终恢复社会的信任。使俄罗斯公民感受到自己是国家的、土地的、家园的、财产的、生命财产的和有责任感的主人”。普京认为,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这一教学共同体的作用”,他们“是俄罗斯全民族价值观、思想和态度的最重要的守护者”。如果“ 老师的脑袋是盆浆糊,没有对新时期历史事实的清晰而有深度的认识”是很难展开工作的。因此,教师在历史教学中所表明立场不应该是“极端地、偏激的, 有时带有侮辱性的东西”。教学工作者更不应该“对新时期的历史强加个人观点”。①Newstube. ru, "Владимир Путин встретился с учёными-историками," https://www.newstube.ru/media/vladimir-putinvstretilsya-s-uchyonymi-istorikami.
虽然俄罗斯在历史教育领域的国家化与标准化的进程中,对涉及苏俄重大历史问题的结论是相对的,并没有穷尽真理,在事关重大历史问题和历史人物的评价上也有不少摇摆不定、模糊不清和自相矛盾之处。但它作为一个俄罗斯多数学者群策群力智慧的结晶,使对俄罗斯重大历史事实的认识,更加接近历史原有的风貌,从而具有较多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三、俄罗斯历史观的新动态
不可否认,当今世界由于新信息革命技术,地球愈来愈像一个地球村,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通过闭关锁国来实现自己的繁荣。从国际视野看,世界各国也急需携手应对发展问题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各种挑战,但同时国家间又存在经济科技领域,乃至重构国际规则的竞争。拥有百年殖民历史的西方,在政治军事领域通过赤裸裸的战争明目张胆地将其他国家变为自己的殖民地的行为已遭到全球的唾弃。但在精神领域,看不见硝烟的精神殖民却从未停止。当前,西方的精神殖民者正凭借其在经济科技领域的领先地位,争做世界物质财富和文化产品品牌、标准的制订者,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攫取超额利润;在世界政治话语体系中争做主导者、西方思想的传播者,以及意识形态的引领者,按照自身口味,对他国的政治法律思想、意识、传统、宗教等作出“评判”。西方因工业化进程中累积起的高度的物质和文化文明使发展中国家产生了“凡是富贵之地,必是真理之乡”的效应,甚至使部分发展中国家产生自卑感和失败情绪,盲目相信西方“只需复制粘贴,就能文明进步”的美丽谎言。
21世纪以来,俄罗斯历史观之争与俄罗斯正在形成的保守主义治理模式相关,由于这种模式强调强大国家的领导力量与公民爱国主义思想间的相互支撑,正显示着更多的异于西方的特殊之处。对此,西方及其代言人将其看作是西方价值观最大威胁,以及西方治理模式的潜在对手,对普京的历史改革举措予以攻击。如评价在用苏联时期的“行政命令式手段”无法有效教育或感化在信息时代网络条件下成长起来的青少年,普京在历史领域的改革具有回归“沙俄历史”、“沙文主义”,以及“大俄罗斯民族主义”的倾向等。
可庆的是,普京就对此有一针见血的认识:“全球信息空间充满着战争的震荡。他们咄咄逼人地把唯一正确的观点和对事态的解释强加于人,既可以编造事实,也可以掩盖事实。我们已经习惯被人贴标签,被塑造为敌人的形象。任何观点,只要跟他们的观点不一样,就被说成是搞敌对宣传,就要与我们争论,并且还使用一些十分明显的非民主手段。”①Информационное Агентство, "Выступление Владимира Путина на заседании клуба «Валдай»," http://regnum.ru/news/ polit/1996867. html.2008年以来,随着西方世界危机的加深,以及俄罗斯在历史领域的拨乱反正,俄罗斯大多数政治精英和民众开始日趋理性地对待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观点。2016年3月15日,俄罗斯右翼民族主义政党——自由民主党向俄罗斯国家杜马提交议案,要求在国家层面认定苏联最后一位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和俄罗斯首位总统叶利钦在位期间的政策是犯罪。②Interfax. ru, "ЛДПР внесла в Думу документ об осуждении Горбачева и Ельцина," http://linkis.com/politikus.ru/LDPR_ vnesla_v_Dumu_d.html.在俄罗斯社会领域,由于2016年是苏联重大历史事件周年纪念的重大历史时期,如1月21日是列宁逝世92周年纪念日,2月14日是苏共二十大举行60周年的纪念日,3月2日是苏联第一任总统戈尔巴乔夫85岁的生日。而2017年还将是纪念“十月革命”满百年的时期。一去不复返的历史勾起了俄罗斯人的怀旧之情,并自发了对苏俄百年伟大人物的评选活动。从20世纪初开始,活动选取了尼古拉二世到克伦斯基、列宁、斯大林、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叶利钦、梅德韦杰夫、普京等十位历史人物,在全社会开展评价。值得关注的是,此次评价活动的标准放弃了唯西方为马首是瞻的态度,将评价标准上升到国家民族发展的高度。主要包括:执政前后国家的总体情况、开疆拓土情况、人口数量、居民生活水平、国家经济实力、军事成败、外交及内政的独立性、全球影响力、下台方式、公众形象等。这些标准与俄罗斯当前弘扬爱国主义与强国思想的价值追求一起,呈现出一种主观自生的态势。从评选结果看,普京、斯大林、列宁这些曾经被西方敌对势力、国内右翼势力诽谤与批评的所谓的“独裁者”,却在民众的评选中获得并列第一。对此,俄媒体的评论指出:“尽管在某些方面用俄罗斯民主人士眼光看,这些人物都具有某种‘独裁者’的性质”,但他们在所处的历史时代“要么令国家从战后百废待兴的局面中崛起(列宁、斯大林),要么从改革的废墟中重振(普京)。”③Интернет Собор, "Кто из правителей России действительно велик?" http://www.kem.kp.ru/daily/26499/3370493/.
历史是民族国家的宝贵记忆。苏联存在七十年,亲历者们大都有难以名状的复杂思绪,一方面是对陈陈相因、长期积累下来的体制本身的问题和弊端表示不满;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活风貌、价值尺度、道德范畴又在经历者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当前,俄罗斯民族精神同时饱受国内外敌对势力的冲击,继而对整个国家的政治信仰和民族精神的形成产生消极影响。为了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俄罗斯吹响了针对历史记忆的号角,努力找回在苏联解体初期的日渐疏离的国家认同,以期快速摆脱这种认同缺失和道路迷惘的泥潭,为实现俄罗斯的复兴而努力。
责任编辑:孙艳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