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就业挫折心理分析
2017-03-28刘艳丰
刘艳丰
(鞍山师范学院,辽宁 鞍山 114007)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就业挫折心理分析
刘艳丰
(鞍山师范学院,辽宁 鞍山 114007)
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逐渐突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受到就业挫折的困扰。文章从当前大学生就业挫折心理入手,对大学就业挫折进行心理分析,有针对性地帮助大学生战胜就业挫折,找出解决大学生就业挫折问题的主要调适途径,以此提高大学生抗挫折能力,以期进一步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
大学生心理;就业挫折教育;途径
随着经济危机影响的加深,社会各界对人才的竞争也愈演愈烈。在如今就业难的背景下,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求职都遇到了不同程度的挫折。学生在面对挫折时,应对的方法不同。有些学生勇敢面对,迎难而上;有些学生则焦虑、自卑甚至采取过激行为对自己和家人造成了不可弥补的伤害。所谓挫折,指的是个体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这是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面临的问题。挫折感则是指个体遭遇挫折后产生的紧张和消极的情绪感受。由于大学生是一个从青春期向成熟期过渡的特殊群体,一方面他们较少经历生活中的挫折,对社会认识不足;另一方面他们对自己有较高的期待,一旦没有达成,情感更容易波动,也承受着更大的心理压力和冲突。如果这种挫折感持续时间过久,并缺乏相应的心理调整和应对措施,会导致个体出现不平衡的心态,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比如自卑、焦虑等。
1 大学生面对就业挫折的表现
1.1 焦虑烦躁
当今大学生大部分是“90后”,他们大多数成长在温室里,缺乏人生阅历,心智上也没有发展成熟。当他们在求职过程中多次遇阻后,很容易焦虑。他们害怕自己的努力没有成效,担心失败后梦想破灭。种种焦虑都会使学生表现得紧张烦躁,甚至出现厌学及逃学的现象[1]。学习上的失败也会泛化到他们生活中,容易放弃,对生活没有信心。通常性格内向的学生和贫困生表现得更为明显。
1.2 固执
很多大学生在遇到挫折后,固执地坚持自己的错误做法,不善于总结经验,也不愿听取他人的劝导,最后导致自己深陷困境中,错失改变的机会,这是因为挫折降低了他们的判断能力。固执和坚强不同,坚强的个体会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当方向出现偏离时,他会尝试着主动调整。而固执则不同,它是越遭到他人的否定和反对,它就表现得更为强烈。因此,教育者在引导学生时要慎重,防止学生在就业时出现固执行为,否则一切的教育都可能徒然,教育的效果也可能微乎其微。
1.3 自卑怯懦
部分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情绪不稳定,容易自卑,一方面对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自身的竞争能力评价过低;另一方面也没有正确的自我认识和定位,怀疑自身的能力。他们往往认为自己没有“家庭背景”,也不是“211”“985”的高材生,怯于推销自己,不敢参与到就业的竞争中。所以经常在面试中出现语言堵塞,最终求职失败。自卑的另一种形式是:前期准备信心十足,对自己的职业有很高的期望值,但多次受挫后,心理落差太大,开始否定自己,从而导致自卑心理。当学生的期望由过高转为低估自己,感受到的挫折感也就越严重[2]。
2 大学生就业挫折的原因分析
不同的个体在面对相同的挫折时通常会有不同的情绪反应,那为什么有的人能勇敢面对并顺利渡过难关,而有的人则会自暴自弃呢?总的来说,每个个体的抗挫折能力不同,有的学生抗挫折能力弱,所以当他们遇到就业等情况时常感到力不从心,不利于其身心的发展。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学生出现挫折的原因。
2.1 个体因素
对挫折缺乏合理的认知。很多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不乐观,甚至出现各种心理上的障碍。有的研究者指出,自我封闭、自卑等心理影响大学生的正常交往,容易导致他们较低的抗挫折能力。这种心理往往是由于学生对挫折有错误的认知。每个人对挫折打击的感受程度取决于对挫折的不同认知,有研究证明,个体的认知与其心理的成熟度相关,个体的心理越成熟,也就更能客观地认识挫折,更少地产生挫折感。相反,当个体缺乏社会经验,则更容易受到挫折的影响。所以,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很小的挫折在有的人眼里就成了很大的挑战与困难。
选择消极的抗挫折方式。有研究发现,个体的抗挫折能力与其应对的方式呈正相关。当大学生选择的应对方式很积极时,就会拥有较强的抗挫折能力。相反,当他们选择消极的处理方式,其抗挫折能力也就较弱。可见,个体的抗挫折方式的风格一旦形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个体的抗挫折承受力。因此,当代教育者应帮助大学生选择积极的抗挫折方式,有效提高他们的抗挫折能力。
2.2 家庭因素
个体的抗挫折能力除了存在个体因素外,也会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比如家庭环境。家庭是个体最早接触到的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有研究指出,个体长期处于一个环境中,他们的性格、情感等都会受到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家庭环境会直接地影响孩子的抗挫折能力。而当今很多家长营造的家庭氛围是紧张的、充满压力的,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毕业后能找到体面的工作,认为孩子找到了好工作自己脸上有光。在这种高期望值的影响下,如果花费了数万元栽培的孩子,最终找到的工作连维持基本生活都有问题的话,大部分家长会难以接受。这也会给孩子造成心理压力,一旦没有达成父母的目标,就容易产生挫折感,觉得对不起父母的付出。也就是说,父母的期望会影响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当父母的期望过高时,孩子的抗挫折能力一般较弱。只有当父母的期望与孩子的能力相符时,他们才有较高的抗挫折能力。因此,父母的期望值也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不能过分放纵,也不要给子女施加过多的压力,因为孩子通常会根据父母的期望来制定自己的目标。当他们意识到自己制定目标与父母的要求和自身的能力不相符时,会产生自卑和羞愧感。当然,如果设定的目标过低,个体也会出现动力不足的情况。由此可知,有些情况下,学生的抗挫折能力低是因为在过高的目标面前,他们更容易产生挫折感。
2.3 社会因素
就业难是整个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现在每年大学都在扩招,每年毕业生的人数也会大幅度增长,仅从2000年到2010年,我国高校的毕业生总人数就从107万涨到630万,高校毕业生人数的增长往往高于就业岗位的增长。同时,大学生的就业存在区域的不平衡性[3]。大批毕业生都投奔北上广等发达地区,人才竞争相当激烈。而广大西部经济较落后的地区,却存在着大量的岗位空缺现象。
3 大学生抗挫折能力培养的途径
3.1 合理认知就业挫折
挫折存在于每个人成长的不同阶段,它不随着个体的主观意志而改变。对于大部分毕业生来说,他们只有经历了挫折才会进步,才会看到自己的不足。因此,挫折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对挫折的错误认知。学生应该辩证客观地看待各种困难,充分挖掘挫折的积极促进作用。大学生对求职过程中挫折的看法才是导致他们情绪好坏的直接原因。有的学生不理解挫折,认为人生就应该顺顺利利。大学生应该珍惜并把握每次机会,遇到挫折后冷静分析受挫的原因,为后面的求职积累经验,并争取将遭遇的挫折转化为前进的动力。
3.2 提高就业挫折承受力
当今很多求职的学生都是“90后”,他们从小就成长在优越的家庭中,父母给予他们较多的呵护与关爱,社会历练很少。而在当今竞争激烈的情况下,需要大学生具备更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大学生在遭遇就业挫折后,要能正视它,并会调整心理,积极勇敢地面对。相反,挫折承受力较弱的学生很容易出现消极的情绪,比如心情烦躁,甚至会产生自卑的心理。此时,学生如果能及时运用合理的心理防御机制来放松心情,舒缓消极情绪,如升华、补偿,心理暗示,情绪宣泄等,不仅可以缓解内心的压力和焦虑,恢复心理的平衡,也能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挫折承受力[4]。研究也证明,积极的自我调试可以帮助个体的注意力从不良情绪中转移,避免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
3.3 及时调整就业期望值
当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挫折后,应全面客观地评价自己,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也要正视自己的不足,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并根据当前的就业形势和自身的能力,合理地调整就业期望值,由“过高的望值”向“适度评价”转变,抓住一切机会,脚踏实地,逐步达成自己的理想,实现自我的价值[5]。
3.4 学校加强就业挫折心理健康教育
从学校方面来说,高校应加强学生就业挫折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渡过就业挫折。比如在心理健康课程中增加就业挫折教育的内容。通过开展课外活动和素质拓展等,提高大学生的挫折承受能力,增强挫折应对技能。也可以在就业指导中,设计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让学生一进大学就给自己制定计划和设置奋斗的目标,增强学习的动力,也为日后求职增强竞争力。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热爱自己的生命,引导学生以乐观的心态面对挫折。虽然目前的就业形势逼迫大学毕业生们为求职四处奔波,他们也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挫折,但很庆幸的是,仍然有很多学生在挫折来临时,选择了以积极心态去面对。
在如今就业难的背景下,部分大学生表现出焦虑烦躁、固执、自卑怯懦等心理或情绪方面的问题,究其原因,有的是个人因素,有的是来自家庭的施压,有的是因为学校的压力,还有一部分原因离不开社会的环境影响,所以大学生抗挫折能力培养的途径研究显得格外重要。对此,可以从合理认知就业挫折、提高就业挫折承受力、及时调整就业期望值、学校加强就业挫折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着手解决。
[1]张旭东,唐鹏.大学生择业心态与抗挫折心理能力的关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5):82-84.
[2]方鸿志,贾倩.大学生就业挫折心理的产生及应对措施[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60-63.
[3]范小齐.当代大学生就业挫折心理分析及应对措施[J].山东青年,2016(7):83
[4]马仁娥,陈刘方.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调适[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6(8):70-72.
[5]张颖.当代大学生就业挫折心理探析[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119-121.
责任编辑周丁力
G641
A
1674-5787(2017)02-0086-03
10.13887/j.cnki.jccee.2017(2).22
2017-01-05
刘艳丰(1979—),女,内蒙古赤峰人,硕士,鞍山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