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亮与郑伯熊、郑伯英交游考

2017-03-28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7年11期
关键词:交游陈亮永嘉

邱 阳

(1.长春师范大学 学报编辑部,吉林 长春 130032;2.东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

陈亮与郑伯熊、郑伯英交游考

邱 阳1,2

(1.长春师范大学 学报编辑部,吉林 长春 130032;2.东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

南宋孝宗时期,浙东地区学派林立,文人数量及文学规模居全国之冠。作为永康学派创始人,陈亮与金华、永嘉学派诸多学者、文人交游酬唱颇为密切。永嘉学者中,陈傅良、叶适与陈亮关系较密,而早期代表人物郑伯熊、郑伯英兄弟亦与陈亮相善。由于郑氏兄弟著作多有散佚,其生平事迹亦乏史料记载,今人对其交游之况难知其详。本文对陈亮与郑氏兄弟交游情况作一简要梳理,并力图匡正前人考证疏误之处,以期对南宋浙东学派研究有所裨益。

陈亮;郑伯熊;郑伯英;永嘉学派

南宋时期,浙东地区人文荟萃、学术繁荣。由金华、永嘉、永康三派学者协力构筑的浙东学派在当时可与朱熹理学、陆氏心学、张栻湖湘之学分庭抗礼、并驾齐驱,由其衍生的浙东文派无论在作家人数还是别集种数、卷数方面均领全国之风骚,对后世学术、文学影响甚巨。浙东学术与文学在孝宗乾道(1165—1173)、淳熙(1174—1189)年间达至极盛,与各学派代表人物间的紧密交往有莫大关联。陈亮(1143—1194,字同甫)作为永康学派创始人,与永嘉学派诸多学者有密切往来。探究其交游之况,有助于更好地把握南宋孝宗时期浙东学派及文坛整体动态。

郑伯熊、郑伯英兄弟是永嘉学派早期代表性人物。郑氏兄弟之学问于高宗时期已颇有建树,至思想高度繁荣的孝宗乾淳时期更是被永嘉学者奉为渠率。[1]卷32《周许诸儒学案》,1152-1153于陈亮而言,二郑为师长辈人物,陈亮与其直接交往次数较陈傅良、叶适等同辈永嘉学者要少。郑氏兄弟著作多有散佚,史料对其生平记载亦不详,今仅就其与陈亮交游事迹略述如下。

一、陈亮与郑伯熊交游始末

郑伯熊(1124?—1181),字景望,人称大郑公,亦称敷文先生①,温州永嘉人。早年私淑周行己,后继周氏传布二程洛学于浙东南一带,且首刊二程之书于闽中,对重振洛学起到重要推动作用。伯熊最主要的传世著作即议论儒家经典著作《尚书》的《敷文书说》,今收入《郑伯熊集》。卷首有陈亮所作《序》,云:

余闻诸张横渠曰:“《尚书》最难看。盖难得胸臆如此之大;若只解文义则不难。自孔安国以下,为之解者殆百余家,随文释义,人有取焉。凡帝王之所以纲理世变者,盖未知者其何如也。”永嘉郑公景望与其徒读书之馀,因为之说,其亦异乎诸儒之说矣。至其胸臆之大,则公之所自知与明目者之所能知,而余则姑与从事乎科举者诵之而已。[2]3

以陈亮之言观之,《敷文书说》主要是为士子准备科举考试而作,有科举程文之功能。②自孔安国以下,注《尚书》者不下百余家,然皆随文释义,未能阐明帝王纲理世变之大旨;而《敷文书说》异于汉唐诸儒之说,不拘泥于经典之字面意义,重在阐发字面背后的微言大义。这既反映出郑伯熊“胸臆之大”,又堪为包括陈亮在内的学子应试之范文。由于文献记载不详,郑伯熊《书说》成书及陈亮作序年代已难以考定。孝宗隆兴二年(1164),郑伯熊传道授学过程中,弟子收集整理其考论古今之文并付梓,以广其弘博之论,使天下有志于科举者共学之。而陈亮认为,郑伯熊为永嘉学者道德之望,其行己、论事皆以圣人、先贤为法。将其议论广布流传,恐将使郑公名声受累,然终不能禁其徒之行,勉为作《序》。[3]卷23《郑景望杂著序》,206—207从此事可以看出,陈亮对郑伯熊名声的爱护甚至超过其亲传弟子。按郑伯熊于乾道四年任吏部员外郎③,依《序》中“尚书郎郑景望”之语,知此书约作于乾道五年(1169)前后。

淳熙三年(1176)秋,婺州知军郑伯熊以诏自金华返临安,途经永康龙窟,过陈亮所。④淳熙七年(1180)五月,伯熊知宁国府秩满还永嘉⑤,陈亮与徐元德侯之于馆头。陈亮目伯熊为“道德之望”,甚为景仰,然伯熊两度过永康皆饭于郎氏处,陈亮对此不免有些失落:“道旁人士独郎氏欤!胡为而拳拳若此乎!”[3]卷35《郎秀才墓志铭》,369

淳熙八年(1181)七月,郑伯熊卒⑥,陈亮为作祭文。因伯熊与吕祖谦之卒相后先,故陈亮尤为悲痛。在祭文中,陈亮对郑伯熊的儒学成就及地位给予充分肯定,亦为其经世之学未得充分施展深感遗憾。《宋元学案》编撰者王梓材甚至依文中“吾郑先生”一语,将陈亮归入伯熊门下弟子行列。[1]卷56《龙川学案》,1830然陈亮与郑伯熊直接游处时间较为短暂,亮虽对伯熊敬重有加,思想上受其影响毕竟有限。故对二人之关系更准确的定位是师友,而非师徒。

二、陈亮与郑伯英交游始末

郑伯英(1130—1192),字景元,人称小郑公,与兄郑伯熊齐名。隆兴元年(1163)进士,性刚愎,以母老为由居家养母二十年。此间,于浙东传授二程洛学,与其兄一道,对洛学传播做出较大贡献。母丧终,授宁德县丞、福建提刑司干官。

陈亮与郑伯英之交游,据现有文献可考者,最早在淳熙五年(1178)。是年春,陈亮自临安返永康,郑伯熊过访,谈及吴益恭外补事。[3]卷29《与吴益恭安抚》,307同年夏秋之际,陈亮与郑伯英有数番书信往来,惜今仅存陈亮回书一封。⑦伯英在致陈亮书中“示谕出处之意甚详”,然具体内容今已不得而知。陈亮于回书中言及徐谊永嘉聚会之邀,批评当世“缌小功之察”等舍本逐末之风。亮于乾道年间穷愁困顿,四亲之丧尚不能治,却于世事颇为积极,难免遭世人非议。其评永嘉之学云:“多是相时低昂,终成背时耳。若一成作背时事业,却自无事。”[3]卷29《与郑景元提干》,308陈亮此论,乃针对以郑氏兄弟为代表的前期永嘉学者而言。郑氏兄弟学宗二程,然淳熙五年正月,侍御史谢廓然上疏,乞戒有司毋以程颐、王安石之说取士。随后,秘书郎赵彦中复疏,言:“科举之文,成式具在,今乃祖性理之说,以游言浮词相高。士之信道自守,以六经圣贤为师可矣,而别为洛学,饰怪惊愚,士风日弊,人才日偷。望诏执事,使明知圣朝好恶所在,以变士风。”以性理之说淆乱世风为名,对二程学说极力贬抑。而二臣上疏的结果是“孝宗从之”。[4]卷80《道学崇黜》,868陈亮言永嘉之论“终成背时”,即指此而言。⑧然而在陈亮、叶适等学者看来,郑氏兄弟及其永嘉之学的历史意义恰恰在于,在“天下以佞谀鄙浅成俗”的士风下,“能以古人源流,前辈出处,终始执守,慨然力行,为后生率”[5]卷12《归愚翁文集序》,216。士人们在郑氏兄弟身上看到了复振洛学、补救士风的信心。陈亮站在儒家立场,规劝郑伯英持守道德理性,永嘉之学终有大兴之日,而陈傅良、叶适等人后来的学术成就也证明了陈亮预言之准确。

亮此次致书,附己所作近拍词十一阙⑨,为伯英祝寿。在书中,陈亮提出了自己心目中理想的曲子词之标准:语言朴实、采集民声、经传为骨、协律入乐。[6]668-669然其所作近拍词并未得到世人认同,故其冀伯英令善歌者歌之以侑觞。

淳熙十二年(1185),郑母卒。陈亮为作祭文⑩,赞其以盛年孀居之时即重二子之学,而不以名利为奔竞目标。伯熊、伯英兄弟二人能成为永嘉学派的前期代表人物,与其母之教诲是分不开的。

绍熙元年(1190),陈亮与郑伯英再度相聚,晤谈甚欢。然好景不长,陈亮以唆使杀人罪名再遭冤狱。绍熙三年(1192),困于囹圄之中的陈亮致书伯英求援:“累卵之危。兄必有策,免我庶几。”但其不仅未等到救援,却等来了他人代书所告伯英病危之讯息。伯英卒后,陈亮感到绝望:“弃我任我,幽明异歧!我亦漠然,甘与世违。”[3]卷31《祭郑景元提干文》,328-329联想到自己数年来之遭遇,陈亮在祭文中表达了与伯英同赴黄泉之志。二人交谊之厚于此可见一斑。

郑伯英长陈亮十余岁,一生致力于道德性命之学,堪称“醇儒”,故陈亮对其极尽推崇之意。奇才异能、高科显第、兄弟相辉、朋友相扶,得其一已是人间幸事,而伯英兼有四者,可谓人生畅达。然伯英可贵之处并不止于此,陈亮称其文章有源有委、议论有纲有纪、行事有张有弛、与人有同有异,舍道德性命之外无他事。[3]卷31《祭郑景元提干文》,328-329孙衣言赞此数语“可略见小郑公梗概”[7]卷5,130。郑伯英并无词作传世,然从陈亮作近拍词为其祝寿之举观之,其词学造诣当亦不浅。

三、结语

长期以来,受时代风潮及政治环境影响,学界在陈亮思想研究过程中往往过度强调其功利主义倾向,而对其儒家立场缺乏客观审视。郑伯熊、郑伯英兄弟乃永嘉学者中传播二程洛学尤力者,追溯其与陈亮交游之况对确定陈亮的儒家立场乃至思想渊源无疑具有积极意义。此外,郑伯英在文学创作方面造诣颇深,陈亮与其书信往来及酬唱词章对探讨陈亮文学观亦有重要价值。惜二郑公传世作品不丰,陈亮著作亦散佚严重,诚可谓学术史憾事。

[注释]

①《宋会要辑稿·选举》二四之二五载,乾道七年(1171),郑伯熊任宁国府司马,诏授除直敷文阁。

②清人孙诒让在其《温州经籍志》卷二中亦言:“是书虽为科举而作,而尚不汨于俗学”,即加入了宋代经学成就,不同于其它科举用书。

③《南宋馆阁录》卷7“官职上”:“(郑伯熊乾道)四年六月为吏部员外郎。”《宋会要辑稿·食货》五八之七:“(乾道六年六月)十八日,提举福建常平茶事郑伯熊言……”,则伯熊此时已自吏部员外郎离任。

④《(康熙)金华府志·职官》:“知婺州军郑伯熊,淳熙二年由奉议郎任。”孙衣言《逊学斋文钞》卷12《大郑公行年小纪》:“淳熙三年秋,诏赴阙,寻除国子司业。”郑伯熊赴阙途中过永康访陈亮,《陈亮集》卷35《郎秀才墓志铭》载此事。

⑤《(乾隆)宁国府志·职官上》:“(郑伯熊)淳熙五年任,七年代去,盖首尾二年。”知郑伯熊还永嘉在淳熙七年(1180)。方如金、姜鹏《陈亮交游考》一文将此次会面系于淳熙六年(1179),并认为陈亮于淳熙七年(1180)特地赴金华与伯熊晤面,误。孙衣言《大郑公行年小纪》对此言已甚明:“(郎)翥卒于淳熙五年正月。其子景明以免丧之年冬十一月将葬,乞铭于同甫当在七年。所云夏五月郑公还永嘉,盖由宁国归,以五月过永康也。徐元德亦永嘉人,壻于永康,遂侨居焉。馆头盖永康邮次。”陈亮于淳熙八年为郑伯熊所作祭文中言:“去年之夏,举酒以相属”,即指此次馆头聚会。陈亮与郑伯熊晤面,有文献可考的仅淳熙三年、七年两次。

⑥《(同治)福建通志》卷92“宋职官·知建宁府”:“(郑伯熊)淳熙八年以疾卒于建宁。”

⑦陈亮《与郑景元提干》书中有“尤延之又论罢”之语。束景南先生在《陈亮生平若干重要问题新考》一文中认为淳熙五年之前,尤袤仅有因奏劾张说而被论罢知台州之事,事在淳熙元年,故据此推断陈亮致郑景元书作于淳熙元年(1173)。然据陈耆卿《赤城志》卷9“职官门二”,尤袤出知台州乃在淳熙二年(1175)十月三日。又,《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二之二载,淳熙五年,尤袤因“自乾道六年以后拖欠内藏库坊场钱数多,并不发纳故”,遭贬官,此即亮所谓“尤延之又论罢”。故陈亮此书作于淳熙五年(1178)明矣。

⑧吕祖谦《与陈同甫书》第25函言“正则书及墓刻已收”,知吕氏此书当作于淳熙五年(1178)六七月间。吕氏在书中期冀郑伯英“待时”,与亮规劝伯英之语相合。

⑨陈亮所云“近拍词”即近体乐府歌词,其本意是以方言俚语为本,杂以街谈巷歌,同时融入圣人经传之义理,最终以合律之曲的形式体现出来。欲作三十阙,先成十一阙送呈伯英。

⑩周梦江先生自郑氏族谱辑录之陈傅良佚文《东村澄觉寺北山宋太恭人陈氏墓暗志文》载:“(太恭人)累至太宜人,最后以伯英遇淳熙癸卯庆典受今封,八十有七,当乙已二月庚辰日卒。”可知郑母卒于淳熙十二年乙巳(1185)。

[1]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陈金生、梁运华点校.宋元学案[M].北京:中华书局,1986.

[2]郑伯熊.二郑集·郑伯熊集[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

[3]陈亮.陈亮集[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4]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M].北京:中华书局,1977.

[5]叶适.叶适集·水心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61.

[6]肖鹏.宋词通史[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3.

[7]孙衣言.瓯海轶闻:上册[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K245

A

2095-7602(2017)11-0060-03

2017-08-03

吉林省教育厅“十三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南宋浙东文派作家交游研究”(吉教科文合字[2016]第407号)。

邱阳(1980- ),男,长春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编辑,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从事宋代文学及文献研究。

猜你喜欢

交游陈亮永嘉
书法作品
父辈们
主动自锁托槽在一例上中线偏斜病例中的应用
我们一定会胜利
郑巢与僧人交游诗歌考
Topological magnon insulator with Dzyaloshinskii-Moriya interaction under the irradiation of light∗
高启与北郭诗社成员交游考
黑水城所出《慈觉禅师劝化集》作者宗赜生平交游新考
陈亮进 典藏欣赏
“深入浅出”,以题载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