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楼梦》霍译本中习语的英译策略分析

2017-03-28奚向男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7年1期
关键词:源语言俗语习语

奚向男

(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红楼梦》霍译本中习语的英译策略分析

奚向男

(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霍克斯先生是著名的翻译家,一生翻译了许多优秀的作品,他翻译的《红楼梦》译本TheStoryoftheStone是《红楼梦》在英语世界的第一个全译本,也是认可度最高的译本。文章对《红楼梦》霍译本中习语的翻译进行分析,总结其中采用的翻译策略,希望为以后的习语翻译,甚至文化翻译提供一些启示。

《红楼梦》霍译本;TheStoryoftheStone;习语翻译;翻译策略

《红楼梦》代表着我国古典小说艺术成就的巅峰,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中国封建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红楼梦》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不仅仅因为其对中国封建社会有着入木三分的描写,还源于作者令人惊叹的语言艺术创造力。《红楼梦》在语言方面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作者对习语的灵活运用。曹雪芹把大量民间习语“非常自然地、有机地渗透在整个《红楼梦》的主题思想、情节结构、人物性格之中,共同造就《红楼梦》这个伟大的艺术瑰宝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1]169。书中使用的习语不仅在人物形象刻画、故事情节叙述、思想内容表达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还将中华民族特有的人文风情、道德观念、思维方式、生活哲理和风俗习惯展现得淋漓尽致。正因为如此,习语翻译一直是《红楼梦》外译中的重点和难点。称其为重点是因为习语背后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准确恰当地翻译习语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称其为难点是因为由于中西方在传统文化、生活习惯、宗教信仰和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在英语中一般无法直接找到与这些习语相对应的词汇和表达。

尽管困难重重,中外翻译家们翻译《红楼梦》的尝试从未停止,迄今为止,《红楼梦》已被国内外学者译成20多种语言,光英译本就有10余种,影响较大的是中国翻译家杨宪益与其夫人翻译的ADreamofRedMansions和英国汉学家霍克斯翻译的TheStoryoftheStone(以下称霍译本)。其中霍译本是《红楼梦》在英语世界的第一个全译本,被收录到企鹅书库,被读者广泛接受并受到研究者的高度赞扬。《泰晤士报教育增刊》(TimesEducationalSupplement)认为《红楼梦》霍译本是当代最佳英文译作之一。文章以《红楼梦》霍译本为例,对其中的习语翻译进行研究,总结译者在进行习语翻译时采取的策略,希望能为习语翻译者提供一些启示。

一、《红楼梦》中的习语

习语是人们在长期的劳动和生活实践中形成的语言中的固定表达,是历史和文化的沉淀,通常说的习语包括成语、谚语、俗语、俚语和箴言以及典故等[2]140。习语一般短小精悍,通俗易懂,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深刻的含义。在文章中恰当地使用习语不仅能恰到好处地表达意义,还能让文章的语言更加丰富多彩。为了塑造书中各个鲜明的人物形象、营造极具特色的生活场景,《红楼梦》中使用了大量习语,主要有四字成语、俗语、歇后语和惯用语四种。

(一)四字成语

四字成语因其形式整齐简洁、表意丰富、读音朗朗上口而深受中国作家们的喜爱。《红楼梦》这样一部人物浩繁、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场景描写丰富细致的名著中更是少不了四字成语的运用。书中出现的四字成语按意义的表达可分为两类:一类成语的含义可根据其字面意义进行推测,如“信以为真”“名不虚传”“心直嘴快”等;另一类成语则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其意义的理解和表达依赖于读者对其背后的历史故事、名人典故、风俗习惯及传统文化的了解,如“得陇望蜀”“负荆请罪”“胶柱鼓瑟”等。

(二)俗语

俗语是人民群众在劳动生活中以生活经验为基础创造的,并在群众中口口相传的语言单位。俗语生动形象,暗含的道理浅显易懂。与四字成语相比,俗语更为口语化,使用也更为广泛。文学作品中,作者们喜欢在人物对话中使用俗语,通过俗语反映人物的性格、身份地位和社会背景。作为一名文学大家,曹雪芹尤其喜欢在人物对话中使用俗语,《红楼梦》中,不管是村妇老妪、走卒小厮还是大家闺秀、王孙公子,说话时都喜欢用俗语,如刘姥姥第一次进大观园,得到王熙凤的帮助时说道:“但只俗语说的‘瘦死的骆驼比马还大’呢。凭他怎样,你老拔一根汗毛比我们的腰还壮哩。”一句“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将刘姥姥说话口无遮拦、性格直率的村妇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

(三)歇后语

歇后语是中国劳动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作用,像谜底。有时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说话人会只说出前一部分,将后一部分“歇”去,所以叫歇后语。歇后语一般来自民间,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和民情风俗密切相关。其结构独特,形象生动,联想丰富,语言精练犀利,以富于哲理的内容和神龙见首不见尾的隐喻本质吸引交际者[3]104。但总体来说,与四字成语和俗语相比,歇后语数量较少,在《红楼梦》中,作者使用了大量的歇后语,如:“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黄柏木作了磬槌子——外头体面里头苦”“仓老鼠问老鸨去借粮,守着的没有,飞着的倒有”。这些歇后语生动形象,幽默风趣,意蕴悠长,为整部《红楼梦》增添了无限的光彩。

(四)惯用语

惯用语,顾名思义,是一种人们经常使用的、表达固定含义的词组。惯用语具有群众性、口语性和通俗性,其结构多为三字格,有些虽表面不是,但经过拆分、加字后基本也是三字格[4]463。《红楼梦》中出现的惯用语有“醋坛子”“陈芝麻烂谷子”“神不知鬼不觉”等。

二、《红楼梦》霍译本中习语的英译策略

习语是语言经过长期的使用沉淀下的精华,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一般来说,习语蕴含的含义往往不能直接从习语字面的意思推测而得,而需要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所以习语带有浓厚的文化内涵和民族色彩。正因为如此,译者翻译习语时,不仅要考虑将习语蕴含的意义翻译出来,完成交际任务,还要考虑尽量将习语背后的民族文化保留下来,完成翻译活动文化交流的任务。《红楼梦》霍译本为中西方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单就习语而言,霍克斯先生采用了直译,直译+意译、直译+增译和意译多种策略进行翻译。

(一)直译

直译,指的是翻译时既保留原文意义又保留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翻译习语时采用直译的策略能保留或部分保留源习语中的意象和源语言文化中特有的修辞以及表达,将源语言文化传播到目标语世界,从而完成翻译活动文化交流的任务。“从某种程度上说,直译最能够体现文学翻译所应该具有的跨文化传播价值。”[5]61翻译《红楼梦》时,霍克斯注重对源语言文化的保留,致力于将中国文化传播到西方世界,让西方读者了解中国传统文化,领略不一样的东方风情,所以在合适的情况下,他都会采用直译翻译习语。

(1)阎王叫你三更死,谁敢留人到五更。

译文:If Yama calls at midnight hour.No man can put off death till four.

中国人民自古以来信奉道教,坚信天上、人间和地狱都有各自的主宰者,天上的主宰者是玉皇大帝,人间的主宰者是历代帝王,而阎王(Yama)是地狱的主宰者,他掌管着人间的生死,决定人出生和死亡的时间。西方人或崇尚基督教,或崇尚天主教,这些宗教的教义多是教化人类如何忏悔自己的罪行,进行赎罪,获得更好的生活,并没有一位主宰者规定人的生死。面对中西方文化差异,译者选择直译,保留“阎王”这个文化意象,将中国本土的宗教文化传播到西方世界,让西方读者了解到不一样的宗教文化。

(二)直译+意译

习语翻译时,可以根据习语本身的特点选择部分直译、部分意译的策略进行翻译。用直译保留源语言文化特有的意象和修辞,用意译使译文文本更符合目标语的表达,方便读者理解习语表达的含义。

(2)仓老鼠问老鸨去借粮,守着的没有,飞着的倒有。

译文:You asking me for fruit is like the granary rat asking the crow for corn:Have asking Have-not.

除了能向读者传播源语言文化,直译保留下来的一些富有源语言文化特色的意象和修辞能带给译文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和人口大国,粮食在中国人民心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因此,粮食和与粮食有关的动物或传统习俗都深深地印刻在汉语语言中,如例(2)的歇后语,仓老鼠指的是在粮仓中生活的老鼠,每天守着粮仓里的粮食生活,老鸨指的是天上的一种鸟,是没有粮食的,这里是用仓老鼠向老鸨借粮比喻要东西找错了对象。而由于西方有着和中国不一样的饮食风俗和生活习惯,“corn”“granary rat”和“crow”等意象很少出现在日常生活用语中,所以前半部分译者采用直译的方法,将这些文化意象和比喻保留下来,这样读者在阅读时会感到新鲜有趣,领略到一种与西方文化不一样的异域风情。后半部分,译者则采用意译的策略进行翻译,明确指出原歇后语的意思,方便读者理解。

(三)直译+增译

习语有着丰厚的文化内涵。源语言读者之所以能够理解习语的含义,是因为他们有着共同的文化背景,了解习语背后的文化内涵、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但是对译文读者来说,这一切都是陌生的,他们很难直接通过习语的字面意思了解其含义。正是因为考虑到了这点,霍克斯在翻译《红楼梦》中的习语时,多采用直译+增译的方法,这是一种两全其美的方法,直译部分能保留源语言文化的意象和修辞,增译部分能对习语进行解释,帮助译文读者理解文章。

(3)新婚不如远别。

译文:A night after absence is better than a wedding night,as the proverb crudely puts it,and certainly the affection shown that night by Jia Lian for his lady was of more than usual intensity.

(4)生米做成熟饭。

译文:And as for Aunt Feng herself,when she sees that the rice is cooked and knows that it can′t be uncooked.

例(3)是一句俗语,指的是夫妻长久分别后重逢会感到更甜蜜,翻译时,作者先进行直译,翻译成“A night after absence is better than a wedding night”,但只进行直译,译文读者会感到疑惑,不禁会产生“a night after absence”为什么会比“wedding night”要好,这个“好”指的是哪些方面等疑问。为了解决这些疑问,同时也让这句话与上下文联系更紧密,作者在后面进行增译,对俗语的内涵进行解释,将其含义与文章中的情节以及人物相结合,这样就既保留了原文的文化特色,又将习语的含义与书中人物和故事情节有机地结合起来,准确传达习语的含义。例(4)也是一句俗语,用米已经做成了饭后再不能重新变回米这件事比喻事情发生了就不能逆转,无法改变。但是这句俗语只说明了前半部分,省略了后半部分,后半部分意义的理解只能依靠读者自己长期积累的生活经验。对于西方人来说,他们不经常吃米饭,对大米做成了米饭就无法逆转这个生活常识不太熟悉,所以如果只是简单地把前半部分直译出来很容易给译文读者造成困惑,为避免这种情况,译者将俗语暗含的后半部分补充翻译出来,对俗语的含义进行解释说明。

(四)意译

由于中西方在文化和语言等方面存在差异,翻译习语时有时形式和意义不可兼得,这时译者就要灵活变通,以保证意义的传达为前提,适当采用意译的方法进行翻译,力求忠实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义,保证译本简洁通顺可读,只有这样译文文本才能被英语读者所接受,译者才能进一步达到文化传播的目的。

(5)巧媳妇做不出没米的饭。

译文:Even the cleverest housewife can′t make bread without flour.

这句俗语的意思是如果缺少必要的条件,再有能力的人也无法成功。这里“米”比喻必要条件,“饭”比喻事情成功,这是一个极具中国特色的比喻。但是由于西方人不经常食用米饭,对米和饭的关系不熟悉,加之英语中米和饭都用“rice”这个词表示,如果进行直译会导致意思混淆不清,不能明确表达原俗语含义。此时译者就要对意义和形式进行取舍,放弃原习语中的意象,适应译语世界的文化和生活习惯,所以译者在这里巧妙地进行意译,利用西方人对面包和面粉关系的了解,将米意译成“flour”,饭译成“bread”,从而将原俗语暗含的意思完整地表达出来。

(6)得饶人处且饶人。

译文:Where mercy is possible,mercy should be shown.

例(6)为一句俗语,意思是能宽恕别人的时候一定要宽恕别人。这个习语既不涉及中国传统文化,又不与中国特有的生活经验或生活习惯有关,表达的含义即其字面意思。直译或意译都可,但是由于采用直译可能会导致译文冗长,所以作者在这里选择意译,只保留其含义,舍去其形式。这样既不影响翻译文化交流和语言交流任务的完成,又能使译文简洁流畅,保证译文的可读性。

三、《红楼梦》霍译本中习语翻译的不足

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不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部史书,向人们展现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翻译这样一部巨著,译者面对的不仅是两种语言,更是两种文化,文化差异性是译者翻译时面临的最大问题。习语是语言的沉淀,有着丰厚的文化内涵,所以译者在翻译习语时面临的文化差异性问题尤为突出。为了完成翻译语言交流和文化交流的任务,译者积极采取各种翻译策略解决文化差异带来的问题,力求译文既能忠实原文的意义又能向译语世界传播源语言文化。霍克斯熟悉中国文化,翻译经验丰富,他在翻译《红楼梦》中的习语时十分注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留。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加上《红楼梦》中的习语数量多,种类杂,译者的处理难免有些不尽如人意之处。例如:

(7)兔死狐悲,物伤其类。

译文:The fox′s sympathy for the hunted hare.

书中黛玉听到邢岫烟被邢夫人克扣月钱的遭遇后,想到邢岫烟和自己一样寄人篱下生活在贾府,便为邢岫烟和自己伤心起来,作者在描绘这个情节时用了“兔死狐悲,物伤其类”这个成语。“兔死狐悲,物伤其类”出自《三国演义》,意思是兔子死了,狐狸感到很悲伤,因为他们都是猎人捕杀的对象。这个成语比喻因同伙的失败或死亡而感到悲伤。翻译的时候,译者采用直译的方法将其译成“the fox′s sympathy for the hunted hare”,意思是狐狸同情被追捕的兔子。这个译本略显不合适,一方面它没有体现狐狸和兔子处在同一地位,译文读者在读到这个文本时体味不出黛玉因为自己和邢岫烟身世相似、地位相同而为自己和邢岫烟悲伤的含义,另一方面,在西方文化中,狐狸是奸诈的、狡猾的,它们以兔子、鸡等小动物为食,在森林食物链中处于捕杀者的地位,对狐狸的这些理解和认知也深深渗入语言中,如英语中就有“Watch out for him.He is an old fox”,“When a fox preaches,take care of your geese”和“When the fox says he is a vegetarian,it′s time for the hen to look out”等俗语,这些俗语都充分说明了狐狸在英语文化中扮演的角色,所以当西方读者看到这个译文时,他们首先想到的不是狐狸和兔子都是被猎人捕杀的对象,处在相同的位置,而是兔子是狐狸的猎物,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捕杀者与被捕杀者的关系。那么这个译文就很有可能被理解为黛玉不是真正为邢岫烟感到悲伤,而是在幸灾乐祸或者是虚伪地表现出悲伤。为了避免这种误解,以及清楚地表达原文的意思和人物之间的关系,可以采取直译+增译的方法进行翻译,将这个成语译为“The fox′s sympathy for the hunted hare—because both of them are preys of the hunter”。

(8)鸳鸯道:“这个娼妇是个专管六国贩骆驼的,听了这话,他有个不奉承去!”

译文:“That cow!” said Faithful.“She′s a regular camel-dealer,that one.She′d just jump at a thing like this!”

“六国贩骆驼的”亦写作“九国贩骆驼的”,是一句俗语,最开始用来描述粟特人,“九国”指的是粟特人建立的九个城邦。粟特人以善经商闻名,从我国的东汉时期到宋代,他们一直往来活跃于丝绸之路上,从事商业活动,史书中也记载“粟特人善商贾,好利”。后来,人们用这句俗语比喻那些到处兜揽生意、钻营图利的人。译者在翻译时直接将其翻译成“a regular camel-dealer”,这个译本过于简单,并未传达出原文的意思,因为对于中国读者来说,他们了解俗语背后的文化内涵,所以能了解俗语的含义,但对于那些不熟悉中国古典文化的西方读者来说,他们只能根据字面意思理解文章,所以当他们读到这个译本,可能会单纯地认为“camel-dealer”就是鸳鸯嫂子的职业,而没有体会到鸳鸯实际上是在嘲讽她嫂子是个爱管闲事、钻营图利的人,而且如果译文读者将此处理解成是作者在介绍鸳鸯嫂子的职业,他们会感到迷惑,不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因为此处介绍鸳鸯嫂子的职业与上下文毫无关系。所以,为了保留源语言的文化意象,同时更准确清晰地传达原文的意义,此处可翻译为“She′s like the person selling camels among the nine counties.All she knows is drumming business and making profits! ”

四、结语

翻译,既是沟通语言的桥梁又是沟通文化的桥梁,译者在其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衡量一部译作好坏不仅要看译文是否忠实地传达了原文的含义,保留了原文的形式,还要看它能否准确清晰地将源语言文化传播到译语世界。从这两方面来看,霍克斯翻译的《红楼梦》是一部堪称完美的作品,它不仅忠实翻译了原文的含义,还尽可能地将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到西方世界,为中国文化的传播和中西方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些成就的取得与书中对习语的精湛翻译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文章总结了霍克斯在翻译《红楼梦》时采用的策略,并举例进行分析,希望能为习语翻译,甚至文化翻译提供一点启示。

[1]周中明.艺术皇冠上的明珠:谈《红楼梦》中对俗语的运用[J].红楼梦学刊,1980(1):167-181.

[2]张文颖.汉英习语异同分析[J].现代语文,2015(1):140-142.

[3]张丽丽.生态翻译学视域中的歇后语翻译[J].外语学刊,2014(3):102-105.

[4]刘泽权,朱虹.《红楼梦》中的习语及其翻译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6):460-466.

[5]董国俊.忠实的美人:《兄弟》中习语的英译策略分析[J].语言与翻译,2014(2):60-64.

责任编辑:赵 青

10.3969/j.issn.1673-0887.2017.01.013

2016-07-14

奚向男(1991— ),女,硕士研究生。

A

1673-0887(2017)01-0061-05

H315.9

猜你喜欢

源语言俗语习语
误传了几千年的俗语,你也是传播者吗?
俗语知多少
客家俗语巧诵读
林巍《知识与智慧》英译分析
浅析日语口译译员素质
以口译实例谈双语知识的必要性
从目的论角度看《红高粱》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植物词“杏”的国俗语义探究
实用习语 话“鸟”
话“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