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学视角下典籍英译文本意义实现的模式探索
——以黄继忠《论语》英译本为例
2017-03-28许豪
许豪
(江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无锡214122)
接受美学视角下典籍英译文本意义实现的模式探索
——以黄继忠《论语》英译本为例
许豪
(江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无锡214122)
接受美学的读者中心论给翻译研究的启示是,译者在翻译活动中要重视读者的期待视野。然而要实现译文文本的意义,译者对译语读者期待视野的重构也同样重要,这在典籍英译中尤为突出。重构读者的期待视野需要在翻译过程中对文本进行信息补充,产生的信息即为副文本。文章在接受美学理论的指导下,从期待视野和视野融合两个角度出发,结合副文本理论和深度翻译,探索典籍英译文本意义实现的模式,并结合黄继忠《论语》英译本,验证接受美学与副文本理论、深度翻译方法相结合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期待视野;视野融合;副文本;深度翻译;《论语》英译
一、接受美学与翻译研究
接受美学理论,又称接受理论,是由以姚斯和伊塞尔为首的康斯坦茨学派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来的文艺美学理论。接受美学理论一改当时以作者、文本为中心的文艺理论倾向,指出文学活动应以读者为中心,认为文学活动是作家—作品—读者之间的一个动态过程。姚斯认为,作家刚刚创作出来的作品只能称为文本,而不是文学作品,只有在读者不断地阅读过程中,读者将自己的期待视野与文本的视野相融合后,作品的意义才能不断地具体化实现[1]47。因此可以说文学作品的意义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的[1]48。所以接受美学认为,文学活动的起点和主旨并不仅仅是文学创作,读者的能动性的阅读在文学作品意义和价值实现的过程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接受美学理论最初提出来时虽是文艺理论,但其新的研究视角却给翻译研究提供了启示。译者的身份在翻译活动中具有多重性,译者既是原文的读者,即接受者,又充当了原文的阐释者。换句话说,读者的接受成为了翻译活动的出发点和指归点,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读者的期待视野和审美需求[2]17。
典籍英译在翻译研究中可以归为一类比较特殊的翻译。不同于其他文学翻译,典籍中古汉语十分精练,加上年代久远,译者在翻译典籍的过程中首先要做的是读懂典籍,先将古汉语转换成白话文,接着再翻译典籍。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则应充分重视并调动自身的主体能动性,不仅使译语读者理解典籍中的含义,而且能够对原文进行补充和再创造,使译文作品更易于被读者接受,实现文本的意义价值。文章拟对文本意义实现的模式进行详细分析与探讨。
二、文本意义实现的模式探索
接受美学认为,文本的意义是一个动态的产物,是读者在阅读、理解文本的过程中产生的。因此,一部文学作品只有一种静态的意义是不可能的。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能随意地解读。相反,文本的意义是相对稳定的,否则,翻译也就不复存在。若要解读文本的意义,译者需不断地分析、评判和总结,直到能够实现自身期待视野和文本视野的融合。所以,此处的文本意义既非原文作者创造的意义也非译者创造的意义,而是译者以原文读者的身份不断地与原文作者对话交流的产物。因此,接受美学提出了读者中心论的观点,认为读者本身及其阅读的具体化过程极其重要,占有中心地位[2]31。但读者作为能动性个体,其自身的阅读体验、阅读方式、文化教育背景各不相同,对文本的解读自然也不同,要想很好地实现读者对原文的理解,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自然要考虑实现读者的期待视野与文本视野的最大融合,以此最大程度地实现文本意义。由此,可以说文本意义的实现依赖于译者的前理解、读者的期待视野,以及读者的期待视野与文本视野的融合。
(一)译者角度
接受美学理论对于翻译研究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对读者反应的重视上,也体现在突出了译者的主体性上,赋予了译者更大的自由[2]19。上文说到,译者在翻译活动中既充当了原文的读者又充当了译文的创作者,具有双重身份。而对原文的解读和接受程度,则又取决于译者本身,也就是译者的前理解。需要说明的是,译者在进行翻译前,对于原文而言,译者就是读者,那么译者的前理解也就是读者的期待视野。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准确与否,作为翻译活动的第一步,对于接下来译文的意义最终在译语读者阅读过程中能否实现,具有决定性作用。译者在通读原文并对原文有了很深的理解后,可以根据其翻译目的、译文的预期功能以及所针对的读者对象等因素来决定原文中的哪些内容或成分进行保留、调整或改写,以此来实现译文文本最佳接受效果。
(二)读者的期待视野
此处探讨的读者的期待视野具体是指译语读者的期待视野。姚斯的期待视野其实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期待系统、视野的变化和视野的重构[3]176。期待系统实际上指的是读者所具有的对于文学体裁、形式、主题及语言的理解之综合[3]176。这些都可以成为影响读者接受效果的因素。综合期待视野的三个层次来看,翻译中的启示可以理解为,面对一部译文作品,译语读者首先会利用自身本来的期待系统来阅读这样一部新作,在阅读过程中,译语读者会不断地接受外来文化,也就是会产生一定的审美距离,因而期待视野也会发生变化,最后在阅读结束后,译语读者会不可避免地受译文的影响,从而产生期待视野的重构,构成一个新的期待视野。
然而,以上的译语读者阅读译文的过程以及视野重构等等,都只是理想化的状态。译语读者阅读译文的过程不会如此顺利,这在典籍英译中尤为明显。阅读英译的中国典籍时,译语读者的知识是相对有限的,即使有些译文是面向有一定中国文化知识储备的译语读者。在大力倡导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时代,将英译典籍的读者锁定在了解中国文化的译语人群中,显然是不够的,这不利于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因此,译者应当重视译语读者的期待视视野的重构。
重构译语读者的期待视野,译者要发挥其主体性的作用。译语读者原有的期待视野包括自身的文化教育以及宗教背景,在此基础上,译者在翻译原文的过程中,要对和原文文本相关的信息进行补充,将它们介绍给译语读者,以此来构成译语读者全新的期待视野,帮助他们更深刻地解读译文,从而实现文本的意义。译者对原文文本进行相关信息的补充,需引入两个相关理论和概念,即副文本理论和深度翻译。
副文本是由法国文论家杰拉德·热奈特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指的是“在正文本和读者之间起着协调作用的、用于展示作品的一切语言和非语言的材料”[4]17。热奈特将副文本分为边缘副文本和外副文本。在典籍英译中,如果译者只是将原文的内容进行翻译,而不做任何信息补充,在某种程度上很难将原文的意思较为准确地传达给译语读者。副文本对正文的补充说明,能够为文本提供一种氛围,也为读者阅读正文提供一种导引,因此对于一个译本来说,副文本因素参与了,丰富了,甚至阐释了该译文正文本的意义[4]17。因此以副文本的形式补充到译文中的信息即构成译语读者新的期待视野,在读者阅读译文正文的时候,便会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自然也会有利于文本意义的实现。
深度翻译是美国翻译理论家阿皮亚提出的,即在翻译文本的过程中采用添加脚注、注释、评注等方法,以便将文本置于内涵丰富的文化和语言环境中,进而使被文字遮蔽的意义和译者的意图互相融合[5]809。阿皮亚提出的深度翻译,其实就是强调译者在译文中构建出原文文本的文化氛围,也就是对原文文本中含有的文化信息进行补充,从而使译语读者能够在了解文化背景的情况下对译文进行解读。这样的翻译思想和翻译方法,从性质上说强调从读者角度出发,重视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体验与接受。从根本目的上说,则是突出对本土文化的保护与传播。深度翻译作为一种翻译方法,具有相当强的本体意识和文化意识。译者通过各种注释和评注,重构原文文本产生时的历史语境,以帮助译语读者更深入地理解源语文化[6]16。因而,深度翻译作为一种使原文文本深度语境化的翻译方法,更多的是对副文本理论中注释、引言、评注等形式的一种具体化操作方法,两者具有共同之处。
总体说来,接受美学理论突出强调了读者的期待视野对读者阅读新文本的重要作用,然而鉴于期待视野的局限性,读者无法完全利用自己的期待视野去理解、解读文本,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则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能动性,在副文本理论的指导下,采用深度翻译的方法,在翻译过程中对原文文本进行文化相关信息的补充,可以在引言部分介绍翻译目的、原文文本的写作背景,介绍作者、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正文中可通过添加注释、评注等对文本进行详细的补充说明。译语读者阅读了这些相关信息后,其自身的期待视野便经历了重构的过程,因而译语读者在这样一个内外文化信息交织的文化氛围中,能更好地理解译文。
(三)读者期待视野与文本视野的融合
接受美学认为,视野融合指的是读者的期待视野与文本视野相结合。若两个视野完全匹配,则表明对文本达到了充分理解,文本的意义也就得到了实现。在翻译实践中,译者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翻译的译文,并非等同于原文,而是一个近似于原文的译文文本。因为译者在翻译原文之前首先是作为读者来解读原文,在解读原文的过程中,译者的期待视野与原文文本的视野便开始互相融合,也就是说,译者最后翻译出来的译文其实是一个译者和原文不断对话从而产生的新的类似于原文的文本。这是第一步视野融合。第一步融合是译文最后在译语读者阅读过程中意义实现的前提。第二步融合,即译语读者期待视野和译文文本视野的融合,第二步融合对文本意义的实现起决定性作用。作为文本意义实现的最后一步,译语读者的期待视野与译文文本视野的融合,具有双重性的作用。融合的程度越高,文本意义实现的程度就越高;反之,则越低[7]26。
综上所述,为了实现译本文本在译语读者接受过程中的意义,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重视读者的期待视野。为了进一步扩大目标读者,译者除了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扩大自己的前理解,还需结合副文本理论,采取深度翻译的方法,通过对原文文化信息的补充增添,从而使译语读者能够在内外文化信息交织的氛围下,在扩大自身期待视野的前提下,不带文化偏见地读译文文本,如此一来,便可促进译语读者的期待视野与文本视野的融合,不断扩大文本意义实现的程度,同时也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
三、黄继忠《论语》英译本案例分析
为了进一步说明在接受美学理论指导下,译者通过采用深度翻译方法产生的副文本,在重构了译语读者的期待视野后,是如何帮助译语读者深入地理解译文,从而在译语读者的期待视野与译文文本视野融合后,实现文本的意义,文章选取了黄继忠《论语》英译本进行案例分析。黄继忠早年在北京大学任教,后被美国明尼苏达哈姆林大学聘请。黄继忠在美任教期间研读了许多西方汉学家的《论语》英译本。在肯定这些汉学家对《论语》在西方的传播做出贡献的同时,他也发现这些译本中存在一些问题,他认为这些译本都很难准确无误地传达原文的意思。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这些译本都是由西方汉学家所译,难免会受到语言差异的影响,另一方面,这些译本均产生于“西方文化中心主义”的语言环境下,因此很难全面地传达《论语》的含义,甚至还存在许多因文化差异而被误解的思想和观点。在这样的背景下,黄继忠决定采用直译的方法翻译《论语》,以期在文化多元化的历史语境下,构建出一个中国人心目中的孔子形象,并把这个形象真实地展现给译语读者。
黄译本区别于其他译本最大的特点就是在直译的基础上加入了大量的注释。该译本中扩充增添的内容相当多。这个背景文化信息补充完善的译本,备受学界赞誉。
上文提到,实现译文文本意义,译者的前理解是前提。黄继忠的文学修养相当高。黄继忠1923年出生于江西吉安。早年丧父的他随祖父到上海求学,接受过中西方教育,在他身上留下了中西融汇的烙印。黄继忠曾先后在北京大学和美国明尼苏达哈姆林大学任教。早年的求学经历加上后来多年的从教研习经历,为黄继忠翻译《论语》打下了坚实的语言文化基础。黄继忠选择直译的方法翻译《论语》,原因在于许多汉学家采用意译归化等策略翻译的《论语》未能完整地传达原文的精义。黄继忠采取直译的方法,首先他对《论语》每个章节题目进行直译,一部分题目配上了相对应的意译解释。孙艺风认为:“读者的相关知识越多,直译越有可能被接受。”[8]217“读者的相关知识”在接受美学里就是读者的期待视野。因而,在译文里,黄继忠在直译的基础上加入了大量补充信息,这也就是能够促成正文本意义实现的副文本。
黄译本中突出的副文本有导论、儒家核心概念的解读以及文内注释。导论部分,黄继忠分析了儒家思想产生持久影响的原因:一是孔子道德哲学中的理性根基,也就是“仁”;二是孔子的教育思想[9]5-8。在整篇译文的最前端,译语读者便可首先把握孔子提出来的儒家思想的基本内容,这也为接下来的阅读打下文化基础。这是译者重构译语读者期待视野的第一步。
《论语》里包含了许多儒家思想的核心词、概念等。副文本的第二部分,核心词概念的导读对于译语读者十分重要。黄继忠在这一部分介绍了20个概念,包括“道”“德”“仁”“义”“礼”“智、仁、勇”“忠信”“中庸”“权”“孝悌”“文质”“圣人”“善人”“君子”“小人”“儒”“人、民”等。每一个核心概念词除了意译解释,还有相对应的音译,对这20个核心概念的解读也很详细,每一个概念译者都举《论语》中的实例来讲解,让译语读者结合语境来理解,这样既可以保留中国文化内涵,又可以为译语读者提供方便。本文节选了他对《论语》中核心词“仁”的阐释:
The character ren (humanity,or humanness)is composed of two parts:a standing man on the left,er (two)on the right.ShuoWendefines ren thus:“‘Ren’means extensive love,hence the component‘two’(er).”InLunYu,12.22,Master Kong′s own definition of ren is“loving men”.From its etymology,we may find two distinctive features of the word:(1)its close affinity to human beings;and(2)love on a extensive basis.The English word“humanity”(humanness)seems to fit the foregoing features very well.
In Master Kong′s ethical theory,humanity is the supreme virtue and the sum total of all virtues.As such,it is manifested in many aspects of human life.Hence,it is defined variously by the Master inLunYu.
1.In following the rituals:
The Master said:“To restrain oneself and return to the rituals constitutes humanity.”… (12.1)
2.In speech:
The Master said:“The man of humanity speaks with hesitation.” (12.3)
3.In one′s attitude toward work:
The Master said:“A man of humanity places hard work before reward.” (6.22)
4.In government:
Master Kong said:“To be able to practice five things under Heaven constitutes humanity.”
When further questioned about them,he said:“Respectfulness,lenience,truthfulness,industry,and
beneficence.” (17.5)
5.In treating others:
The Master said:“… For a man of humanity is one who,wishing to establish himself,helps others to establish themselves,and who,wishing to gain perception,helps others to gain perception…”(6.30)
Apart from being the supreme virtue and the sum total of all virtues,humanity sometimes represents a specific virtue required of a ruler,for a sage ruler is expected to embrace all the populace in his love.This may be seen from “the ten duties of man′ prescribed inLiJi,LiYun(Records of the Ri-
tuals,The Evolution of the Rituals).[9]16-17
在解释“仁”这个核心思想的时候,黄继忠并没有直截了当地进行阐释,而是首先引用了《说文解字》对“仁”的定义,再与孔子的“仁”进行对比,《说文解字》解释“仁”为“博爱”,孔子对“仁”的解释是“爱人”,两者区别在于,前者指与人的关系远近,后者指基于广泛意义的爱,从而得出“humanity”这个翻译。紧接着,黄继忠将“仁”在生活中的体现详细地分为五个方面,依次是“遵循传统、交际、对工作的态度、行政、对待他人”。并在每个方面下配以《论语》的原文,以实例说明“仁”在生活的每个方面的体现,让读者在切身体会“仁”的实际意义的同时,也可以根据自身生活学习经历悟出自己对“仁”的理解。
再来讨论正文中对文化意义负载词的翻译。《论语》作为中国传承千年的古典籍,包含了许多中国文化的概念,译语读者对这些文化概念的理解将直接影响整个译本的意义实现与中国文化的传播。在黄译本中,对于文化负载词,黄继忠仍然沿用直译加补充注释的翻译策略,即采取了深度翻译方法。一般情况下都采用直译加注的方法,笔者选取几例加以说明。
一是采用直译加注的方法翻译中国的历史人物。例如:
(1)原文: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述而第五》)
译文:The Master said:“How utterly I have declined! Long indeed since I last dreamt of seeing Duke of Zhou.”
Note:Title of Ji Dan(?—1104?B.C.E.),one of the sages most admired by the Master,son to King Wen,younger brother to King Wu,and uncle Regent to King Cheng of Zhou,founding father of the State of Lu.He helped to establish the rituals and institutions in the early stages of the Zhou Dynasty.[9]87
通过注释的补充,译语读者不仅可以了解周公的身份与地位,还可以了解周公对孔子的重要性。周公是鲁国的创立者,他在周朝初期建立了周礼制度,而孔子在《论语》中十分强调“礼”对于人们行为处事的重要性。有了这些补充信息,读者在之后的阅读中自然就能理解礼乐制度对于孔子思想的重要性。
二是采用直译加注的方法翻译中国文化词。例如:
(2)原文: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第六》)
译文:The Master said:“Aspire after the Way;adhere to virtue;rely on humanity;ramble among the arts.”
Note:Referring to the Six Arts,namely,the ri-tuals,music,archery,charioteering,language,and arithmetic.[9]87
“六艺”是中国古人学习的六项技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此处,黄继忠在原文中直译了“艺”字,在注释中详细介绍了“六艺”包含哪些内容。读者了解了“六艺”的含义后,在以后的阅读中对“艺”的概念就会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
通过对黄译本中的导论、儒家核心概念的解读,以及正文部分中直译加注方法的分析,可以得出,通过采取深度翻译方法,对原文进行相关文化信息的补充,进而产生相对应的副文本,可以有效地重构读者的期待视野,使读者能够在中国文化语境内全面正确地理解译文,由此实现译文文本的意义。
四、结语
译文文本意义的实现,对于传播文化、促进文化间的交流,有着重要而又深远的影响。文章基于接受美学理论,从读者期待视野和视野融合两个角度出发,结合副文本和深度翻译理论,旨在探索典籍英译文本意义实现模式,通过对黄继忠《论语》英译本的实例分析,验证接受美学与副文本和深度翻译理论结合的理论与实践的可行性与意义。
本文认为,在典籍英译中,实现文本意义的基本要素是译者的前理解以及译者对译语读者期待视野的重构。译者对译语读者期待视野的重构有利于扩大读者的范围,即读者群,这对于今天中国文化“走出去”,促进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与交流,有着一定的实践意义。因而,基于这样一个结论,本文也倡导译者在翻译实践活动中,不仅要重视译语读者的期待视野,更要担负起重构读者期待视野的重任,以有效地扩大读者群,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
[1]马萧.文学翻译的接受美学观[J].中国翻译,2000(2):47-51.
[2]黄樱.接受美学视角下财经报道翻译中新闻味与汉语化的融合[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
[3]王鍾陵.论姚斯的接受美学理论[J].江苏社会科学,2012(3):174-182.
[4]肖丽.副文本之于翻译研究的意义[J].上海翻译,2011(4):17-21.
[5]APPIAH K.Thick translation [J].Post-Colonial Discourse:A Special Issue,1993(4):808-819.
[6]孙宁宁.翻译研究的文化人类学纬度:深度翻译[J].上海翻译,2010(1):14-17.
[7]刘凤梅.从接受美学视角论翻译[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2):23-26.
[8]屠国元.译在家国之外:黄继忠《论语》英译的策略选择[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215-220.
[9]HUANG Chichung.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a literal translation with an introduction and notes[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
责任编辑:赵 青
10.3969/j.issn.1673-0887.2017.01.014
2016-10-24
许豪(1991— ),男,硕士研究生。
A
1673-0887(2017)01-0066-05
H3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