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浦岛故事的变与不变

2017-03-28李真薮敏裕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7年1期
关键词:龙宫太郎日本

李真,薮敏裕

(1.常州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常州213022;2.岩手大学教育学部,日本盛冈020-8550)

浦岛故事的变与不变

李真1,薮敏裕2

(1.常州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常州213022;2.岩手大学教育学部,日本盛冈020-8550)

室町时代作成的御伽草子《浦岛太郎》《一寸法师》等被大多数日本人所熟知,在其影响下出现的文学形式如童话(绘本)、民间故事传承至今。然而,家喻户晓的《浦岛太郎》故事与古代的民间传说既有相同之处又存明显差异。文章按照时代顺序综述历史文献资料,通过从古至今浦岛传说或多或少变化了的故事情节来说明各阶段的时代特征以及中日古代文化交流的痕迹,指出贯穿始终的不变的两大要素,即“常世”(异界、仙境)向往和玉手箱。这个民间故事及其变体反映了日本民族的海洋信仰和日本文化的独特性。

浦岛故事;历史演变;“常世”向往;玉手箱

浦岛传说是流传于日本各地的龙宫传说之一,其故事梗概为贫穷的渔夫浦岛太郎与母亲相依为命,一天,他救下一只被孩子们戏弄的龟,放回大海。几天后,他出海捕鱼,那只乌龟出现并邀请他去龙宫以报救命之恩。好奇心驱使他来到海底龙宫,龙女乙姬盛情款待了他。数日后,浦岛思念母亲,返乡前,乙姬赠予玉手箱并告诫他不要轻易打开。浦岛回乡后,一切沧海桑田,母亲和家园不复存在,因为龙宫数日,世间千年。孤独惊慌中他打开了玉手箱,瞬间变成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翁。长期以来,浦岛太郎的故事出现了许多的变体,有些内容出入很大,与历史上流传的浦岛传说情节迥异。因此,文章聚焦浦岛故事的变与不变,按时代顺序梳理其各种变化,分析产生变化的原因,进而指出:无论是古代传说还是近代故事,它们都有两个始终不变的内容,即“常世”向往和玉手箱,而这个复合型故事能够经久不衰代代相传,应当归功于日本文化独特的“实用性”。

一、浦岛传说的历史演变

从奈良到明治时代,浦岛故事出现了多种版本。各个时代的版本都有新的要素加入,显示出鲜明的时代特征。而且,从古代文献记载可以看出,浦岛故事与中国道教的神仙思想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有文字记载的浦岛传说最古可以追溯到奈良时代,《风土记》《日本书纪》《万叶集》等文献中均有记载。《日本书纪》记载:“丹波国余社郡管川人瑞江浦岛子乘舟而钓。遂得大龟。便化为女。于是浦岛子感以为妇。相逐入海。到蓬莱山历观仙众。”①中世之前,主人公以“浦岛子”为名,而“浦岛太郎”的首次出现是在中世。从奈良时代的文献中可以看出,此时的浦岛传说均以仙境访问谭的“常世”观念为中心展开。“常世”并不是人死后的去处,也不是恐怖的空间,而是海里的仙境,“不老不死”的乐土。而《万叶集》中“常世”却有海神的宫殿之义。从《日本书纪》《风土记》中“蓬莱”“蓬山”(训读为“とこよ”,与“常世”同)的汉字标记可以看出,浦岛传说还受到中国道教神仙思想的影响,在传播过程中与日本各地的传承相结合。

平安时代,出现了《浦岛子传》《续浦岛子传记》,在和歌理论书中可以看到以浦岛传说为题材的和歌。平安时代此类故事受到中国唐代小说影响,日本人在文学艺术创作中使用了其特有的创新手法——“見立て”②,此时的浦岛传说中具有显著的道教思想及恋爱谭的特征。

到了中世,《无名抄》将浦岛写作“浅茂川明神”,御伽草子中浦岛太郎化身为“浦岛明神”,表明这个故事在道教影响下又吸收了当时盛行的佛教本地垂迹的因素。御伽草子的问世对浦岛故事的发展是一个大的转折点。如今,众所周知的浦岛太郎故事的原型据说是出自中世的御伽草子,“浦岛太郎”的名字也首次出现在此时,被放生的龟为了报恩带浦岛太郎去了龙宫这一新主题也新增于故事中,“乙姬”“龙宫”等故事要素均在中世登场,佛教故事中动物报恩的情节被放大。“放生”“报恩”等新要素,使浦岛故事从道教故事变身为佛教故事,体现了日本神佛合一思想。御伽草子的结局是这样叙述的:浦岛转世为鹤,乙姬转世为龟,二者再次相遇,最终变为明神。报恩思想与明神信仰融为一体。与《浦岛明神缘起绘卷》的唐风画卷不同,御伽草子中加入了和风插图。浦岛故事在中世还成为能、狂言等艺能的题材,在民众中普及并传承至江户时代。

江户时代的林罗山、井泽蟠龙、田中玄顺等学者又做了浦岛谭,还有近松门左卫门的剧本《浦岛年代记》也在此时问世。

明治时期,严谷小波着眼于浦岛故事中的报恩主题,将其改写为面向儿童的读物——日本昔话《浦岛太郎》。明治四十三年(1910年),浦岛故事被编入国定教科书《寻常小学读本》,学校教育中的《文部省唱歌》也采用了浦岛故事,因以儿童为教育对象,故事中的婚姻环节被删除。

浦岛故事随时代背景和记载文献的性质的变化几经变更,却仍然吸引着一代代日本人。基本不变的故事构架中包含着的三重主题——动物报恩、异界访问和禁忌的立与破就是故事的生命力,也是日本文学的鲜明特色之一。

二、“常世”向往

在神话时代以前,日本人常用“常世国”“常世乡”来表达仙人所在的神秘世界。奈良时代日本与唐朝交流频繁且深入,中国文学作品,如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对日本文人的影响很大,故蓬莱仙境渐渐代替“常世国”的说法。不管是古代恋爱谭还是中世报恩谭,不管浦岛去的是蓬莱还是龙宫,都是各个时代赋予浦岛故事的新元素。无论去何方,浦岛都必须与非现实世界中的人物会面。可见,人类从古至今对“常世”、异界或仙境这样的乌托邦充满憧憬之情。

浦岛,一个普普通通的渔民,为什么能够去仙境呢?小松和彦认为:浦岛太郎是神隐青年。“神隐”通常是指人被恐怖怪物强掳后突然失踪的事件,但小松和彦指出:“对人类有好感的神灵即隐神会邀请特定的人去非现实世界。被邀请的人是神灵选定的,多数情况下会从神灵那里获得财富和宝贵的体验等,那些神灵是受欢迎的。当然,访问的非现实世界也被描绘成乌托邦。”③浦岛访问的“蓬莱”或“龙宫”无疑是人向往的仙境。诸多分析表明,容易遭遇神隐的人多为幼童、愚笨的成年人、暂时患精神障碍的人、年轻女性等,那浦岛属于哪一类人呢?

首先看奈良时代的浦岛。在《日本书纪》中,浦岛是渔夫,钓了一只大龟,龟变成了一个女人,“(浦岛)感以为妇”。《风土记》中,浦岛是日下部首等的祖先,渔夫,“容姿秀美,风流无比”。《万叶集》中也明确写到浦岛是个渔夫。正如《风土记》中的“三天三夜得一鱼”和《万叶集》中的“七日不回家摇船于海上”等描述,浦岛独自一人闯入茫茫大海,疯狂捕鱼,陷入极其孤独的状态。河合隼雄认为这种现象是“退化”。“退化”是指个体在遇到挫折时,心理活动退回到较早年龄阶段的水平,以原始、幼稚的方法应付当前情景,是一种反成熟的倒退现象。河合隼雄接受荣格的心理分析理论,指出“这种退化并不一定代表生病,而很有可能是因为心灵在发展创造性时速度过快所致。当自我因为退化而与下意识接触时,当然会遇到病态或者邪恶,但同时也有向未来发展或者萌生新生命的可能”④。浦岛正是处于这种状态才得以遇上乙姬。乙姬对于浦岛来说就成为向未来发展的可能。

平安时代的《续浦岛子传记》中有“面貌如童子”的描写,《古事谈》中有“如幼童”等描写语言,浦岛被描述为童子。《浦岛明神缘起绘卷》中也描绘了浦岛的非凡风采,与同时出现在画卷中的渔夫俨然来自不同的世界,由此可以看出浦岛是不同于周围人的特殊存在。

报恩谭中没有特别针对浦岛容貌的记述,但他是一个心地善良、富有同情心的人。这也许就是他被神灵选中的原因。

大多数文献没有对浦岛的境遇作详细的叙述,除了他是一介渔夫,单身。御伽草子中提到他有双亲要赡养。然而这样的浦岛却给读者留下了与众不同的印象。故事均从浦岛孤身一人在海上捕鱼作为开端,大海无限广阔,深不可测,浦岛在此陷入孤独状态(无意识状态),遇上乙姬。在大多数文献中,从相遇到异乡访问、逗留,事态都是按乙姬之意进展,浦岛始终处于被动状态。御伽草子中龙宫、四方四季城的无时间性也是浦岛无意识的表现之一。

中国古代有不少神仙故事,也记述了这种现实世界与非现实世界的接触,尤其是许多故事中对现实世界与非现实世界的不同的时间系统都有所提及。例如:南朝梁任昉《述异记》上卷中记载王质在山间伐木,见几个童子边唱歌边下棋,后经童子提醒才发现斧头柄腐烂了,回到家中,周围的人尽逝去。《幽明录》中记载刘晨和阮肇天台山遇仙女,自山中返回村中才发现人世间已过数百年,最后打听到了七代孙。《异苑》《拾遗记》等古典文献中也有类似的故事。

浦岛下落不明,他到底去了哪里,见过什么人?浦岛的失踪引起人们的联想和推测。种种联想加上时代背景和地域特色,各种版本的浦岛传说被创作出来。

三、玉手箱

玉手箱也即梳妆匣,因浦岛太郎的故事而出名。处在万般无奈状态下的浦岛忘记龙女乙姬的叮嘱而打开玉手箱,一团白烟从箱中飘出,他立刻变成一个白发白须的老者。玉手箱是浦岛故事中不可缺少的潘多拉盒子似的存在。从超现实世界龙宫获取神奇宝物的故事在东亚诸国均有,此类故事以从异乡获取不可思议的道具为主题,是民间故事中宝物谭的一种。访问龙宫受赠宝物,根据宝物类型的不同形成各自独立的故事。例如《龙宫童子》《古事记》《日本书纪》中所载的海幸山幸的故事等。在东亚其他国家也可见相似类型的民间故事。

浦岛太郎为什么打开玉手箱?玉手箱里到底装着什么?针对这两个问题也有多种答案。岩谷小波版的浦岛太郎以长子身份登场,为了筹备结婚费用而打开玉手箱,因此,就有了这种解释:玉手箱是龙女乙姬报复浦岛背叛爱情迎娶人间女子的工具。此外,还有玉手箱中放置着异乡和现世相异时间单位的说法;基于灵魂在肉体之外的外魂信仰,也出现了玉手箱是灵魂容器的观点。

玉手箱这一道具是形成此类民间故事的重要因素。故事中,凡间人偶入异乡,返回人间前得一宝物,彼时又总是附上“不能打开”的附加条件,或可称为“禁忌”。实际上,乙姬为了试探浦岛才将玉手箱交付于他,对乙姬来说,这是一种赌的行为;但是,对浦岛来说,玉手箱是与乙姬再会的保障,如不遵守约定的话,也是一种获得解放的工具。从这个角度来说,玉手箱代表着希望和救赎。正是有“不能打开”这个约定,浦岛反而越想打开它,因为人类一直拥有强烈的难以抑制的好奇心。正如日语惯用句“開けてびっくり玉手箱”“開けて悔しき玉手箱”所表现的,人类打破禁忌要付出代价,故事跌宕的结局又总是令人失望叹息。

四、结语

浦岛故事情节伴随着时代发展产生了相应的变化。平安时代之前受中国神仙思想影响较大,进入平安时代后又出现了浦岛明神信仰,12世纪后浦岛故事在和歌理论书中登场,以假名书写,在宫廷和贵族间广泛传播。中世纪,御伽草子《浦岛太郎》问世,并成为绘卷、能、狂言的题材,读者、观众大众化,一直延续至江户时代。明治时代,岩谷小波着眼“报恩”这一主题将其改编成适合儿童阅读的故事,后来这故事被收录进国语教科书,成为如今众所周知的浦岛太郎故事。

对应着故事情节的变化,浦岛故事中又有贯穿故事发展且始终不变的两大要素——“常世”向往和玉手箱。人类偶遇神仙并随之进入异乡龙宫,回乡后的遭遇及打破禁忌打开玉手箱变成白发老人等故事情节迎合了人们对非现实世界的向往、对所谓“禁忌”的好奇心。故事中对浦岛的人物描写、对龙宫的景色描写、跌宕的结局也吸引着读者。东亚其他国家均有类似故事情节,可见浦岛故事的魅力。

相传浦岛故事成型于公元700年前后,这也正是日本在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等领域全面学习唐朝的时代,因此唐朝统治者推崇的道教直接影响到了日本。浦岛故事受到唐代传奇小说的影响,正如重松明久所指出的,比较《游仙窟》和《逸文》,两文在对仙境的描述、主人公的容姿及感情表达等方面大体如出一辙⑤。从《日本书纪》等古典文献中出现的“蓬莱山”“不老不死”“神仙”等文字也可以看出,浦岛故事受中国道教神仙思想的影响至深。另外,对仙境“蓬莱”或“龙宫”的向往,和道教中不老不死的生命观念也是一致的。因此,我们可以说浦岛故事受到中国神仙思想的影响成型于日本,并发展为深受日本人喜爱的民间故事。不少日本古代传承文学在产生发展之时受到中国的影响,比如《日本灵异记》等作品,因此民间故事史学研究将成为今后的重要研究课题。

浦岛太郎以失去家庭和世间人际关系为代价换取了短暂的快乐,以完全孤独的状态置身于另外一个世界,无法抑制打开玉手箱的好奇心而得到了因果报应,没有人生经历却瞬间老去。善行反而招致自身不幸,笔者认为这种不合理性反而是其深受人们喜爱的主要原因。

注释:

①宇治谷孟:《日本書紀(上)》,講談社,1988年,第310页。

②日本人吸收外来文化的手法之一。引经据典,并加以一定的创新而创作出一部新的作品。

③小松和彦:《神隠し―異界からのいざない》,東京:弘文堂,1991年,第121页。

④河合隼雄:《日本人的传说与心灵》,三联书店,2007年,第110页。

⑤重松明久:《浦島子伝》,現代思潮新社,2006年,第211-212页。

[1] 楠山正雄.日本の神話と十大昔話[M].東京:講談社,1983:121-132.

[2] 宇治谷孟.日本書紀:上[M].東京:講談社,1988.

[3] 三浦佑之.浦島太郎の文学史:恋愛小説の発生[M].東京:五柳書院,1989.

[4] 小松和彦.神隠し:異界からのいざない[M].東京:弘文堂,1991.

[5] 林晃平.浦島伝説の研究[M].東京:おうふう,2001.

[6] 重松明久.浦島子伝[M].東京:現代思潮新社,2006.

[7] 河合隼雄.日本人的传说与心灵[M].北京:三联书店,2007.

[8] 武笠俊一.玉匣から玉手箱へ浦島伝承史考[J].三重大学人文学部文化学科研究紀要,2007(24):75-84.

[9] 程茜.日本文化中的「見立て」[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5(1):90-96.

责任编辑:赵 青

10.3969/j.issn.1673-0887.2017.01.009

2016-08-01

李真(1982— ),女,讲师。

A

1673-0887(2017)01-0042-04

I106.7

猜你喜欢

龙宫太郎日本
海底有没有美丽的龙宫?
孤独是基本条件
海底有没有美丽的龙宫?
日本元旦是新年
探寻日本
龙宫植树须知
从暴走战士到西瓜太郎
“龙宫”探秘潜艇兵
《黄金时代》日本版
去日本怎么玩?它告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