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常州府中学堂考述

2017-03-28李闯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7年1期
关键词:州府五中学堂

李闯

( 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江苏扬州225002)

常州府中学堂考述

李闯

( 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江苏扬州225002)

常州府中学堂是清末新政时期常州地区创办的最早的一所府中学堂,同时也是江苏为数不多的官办府中学堂。1907年屠宽执掌该校,亲订章程、革新课程,从严招生并聘请许多名流雅士到该校任教,使学堂渐有规模与声色。同年,该校发生部分学生反对舍监陈士辛的短暂学潮,经过学生与校方短暂的博弈,终因学生妥协而告终。民国二年,常州府中学堂人事发生变动,童斐继任校长,随后该校演变为江苏省立第五中学。童斐为该校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使省立五中成为近代江苏教育的典范。

屠宽;陈士辛;童斐;常州府中学堂;江苏省立第五中学

清光绪末年,废科举,兴学堂,教育改革之风渐盛。创办于1907年的常州府中学堂是清末新政时期常州地区创办的最早的府中学堂,同时也是江苏八府官办中学堂之一。常州府中学堂在创办短短几年后,走出诸多社会知名贤士,像中共早期领导人张太雷、瞿秋白,著名国学大师钱穆,新文化运动先驱刘半农等人。常州府中学堂的创办使得近代常州地区的教育在江苏乃至全国都有一定的名气。事实上,这与常州府中学堂两任校长的教育思想及当地教育界有识之士的推动是分不开的。早在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甲午战争之后不久,士绅李正光、刘保良等人就将常州的龙城书院改为“致用精舍”,并聘用著名数学家华蘅芳任教,由此开启了近代常州新式教育之先河[1]4。新政之初,常州知府许星璧,权绅恽祖祁、刘度来等人提议奏设的“常州府学堂”后更名为“常州府中学堂”,由于清政府教育经费见绌,学堂直到1907年11月15日才建成开学,初设预科和本科两级,后附设师范科[2]1。初步打开了近代常州新政教育事业的局面,这都与充分利用本地教育资源有关。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屠寄执掌该校期间聘用了诸多武进出生的社会名流雅士掌教,使得该校渐有声色。同年,学校发生部分学生反对舍监陈士辛的学潮,经过短暂的博弈后,学生开始妥协[2]30。1913年6月,屠寄赴京任国会议员一职,常州府中学堂人事发生变动,国文教员童斐继任校长一职。与此同时,民国教育部出台法令规定一律将各地的府中学堂更名为中等学校,常州府中学堂按照江苏省公署教育处要求更名为江苏省立第五中学,童斐掌校使得省立五中在江苏中等教育界享有“苏南五中、苏北八中”之说,屠宽、童斐治下的常州府中学堂与省立五中益趋成为近代江苏教育的典范。

一、屠宽掌校始末

屠宽(1879—1918),字元博,江苏武进人(今常州),是清末民初著名史学家屠寄长子,早年受教育救国思想影响留学日本,后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在日本加入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是一位具有强烈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知识分子。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学成回国,应天津津沽初级师范学校之聘,主持该校教务。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常州筹建常州府中学堂时,遂应故乡之邀,出任常州府中学堂监督(校长)之职。屠宽掌校期间聘请了许多具有进步思想的人士到该校任教与管理,像朱稚竹、吕思勉、童斐、陆殿扬、刘百能等,并向学生宣传孙中山、章太炎等人的民主爱国思想。介绍邹容、秋瑾及黄花岗七十二位烈士革命事迹。他的民主革命思想深刻影响了一大批学生,诸如中共早期领导人张太雷、瞿秋白等人。辛亥革命前,他领导的常州府中学堂成为常州反清秘密据点之一。他与朱稚竹、吕叔元、奚九如等十六人组成反清秘密团体。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后,他与朱稚竹等人积极组织常州光复。民国元年,屠宽当选国民党议员,次年6月赴京任国会议员一职。后因拒绝贿选,寓居天津,不久便病逝[3]140-141。

屠宽任常州府中学堂监督时,学堂初创伊始,诸如学校规模、管理细则的制定筹划等无不由其亲自主持,显示了他求实革新、意图吸收西学之精神。1907年11月3日(农历九月二十八日),屠宽主持府中学堂首届考生入学考试,报考者二百四十余人,录取一百八十人。时入学资格,以高等小学毕业程度为标准,同等者准予录取。考试科目分为国文、历史、地理、算术四门[2]1。报考者水平参差不齐,屠宽不拘泥于清政府颁定的癸卯学制,而是根据学生实际能力,分为两种情况,国文好的集中一班,算术好的集中一班[4]1。同年,鉴于专科教员授课时间少,地方小学教员缺乏,故设师范科一班,名额60人,一年毕业[2]2。这是近代常州最早培养师范生的学校。屠宽掌校期间积极提倡新式教育改革,将中学堂分为预科、本科两级,学堂完全采用“欧化”的教学方式。课程安排更加趋向规范化、科学化、合理化。课程有修身、国文、算术、格致、生物、体育、兵操、音乐、图画、外国语(英日)、读经讲经、中外历史、中外地理等[5]9。将传统儒学与近代西学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李奇雅写的瞿秋白在常州府中学堂求学经历有这样的描述:“屠宽为了提高学生的英文能力,将外国历史,外国地理,教学中的几何和三角、物理、化学等全部用英文教科书,并直接采用英国麦克米伦公司、美国近宁公司、美国亨利哈脱公司出版的课本。”[6]256

1908年3月为了合理规划学生的课余时间,屠宽根据教师的特长和学生各自学习的兴趣始设游艺部,游艺之科目,视教员之所能者为主。主要有图画、雅歌、军乐器、美术、篆刻等。每日以活动一小时为限,嗣后,每年都举行。游艺部的产品在常州物产会、南洋劝业会、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皆有展出。屠宽设立游艺部的真正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为职业教育之试办。时人称屠宽为“生活教育之首创者”。嗣后,屠宽渐改游艺部的科目,以接近工业[2]4。

常州府中学堂校刊《杂谈》载《教育应注重实习说》一文中提到,“实用教育之说,今已大喧于众口矣,细察我国近日教育之进行,其缺憾尚多。学生毕业于中学或中学以上者,不可为不学无术,乃于其所学各科,多不能应用,……然学生任事能力之薄弱,亦与有责焉。此项学生,对于事之成败,每能侃侃言之。然坐言而不能起行者,十常八九,其故实由于学校中实习之缺乏……”[2]5。由此观之,屠宽执校期间不仅注重学生对书本理论知识的学习,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屠宽治校期间将“整肃”二字作为府中学堂的校训,因此制定许多严格的规定,诸如:“学生进出教室要排队。课堂纪律严格,学生不准交头接耳。课余游艺活动1小时,晚自修2小时,学生一律住校等。”[5]9正是屠宽生活教育思想以及严明的规章制度,使得当时的常州府中学堂培养出诸多社会精英人才。像瞿秋白的多才多艺就是源于就读府中学堂的课余游艺课。

屠宽办学选师聘用尤为慎重,钱穆先生回忆到:“常州府中学堂诸师长尤为毕生难忘者。”[7]24-25史地教员吕思勉上课,口中娓娓不断,但绝无一言半句闲言旁语犀耳,而时有鸿议创论,同学争相推敬。国文教员童斐,国文造诣深厚,擅长书法。数学教员徐先生,精通理化,为人落拓不羁。其他诸如化学教员恽福森、史地教员陆殿扬等。屠宽聘师坚持宁缺毋滥的原则,府中学堂创办伊始,没有聘到合适的博物馆员,遂缺,待聘到合适人选日本人村上易直为止[8]1。

屠宽不仅致力于推行新式教育,而且积极开展反清活动。辛亥革命时期,常州有两个秘密反清大本营,其中屠宽所领导的府中学堂就是其中之一。屠宽担任府中学堂监督期间,将府中学堂作为武进地区进行民主革命宣传与活动的一个重要场所。为了团结革命力量,屠宽与朱稚竹、吕叔元、奚九如等十六人组成革命秘密团体,以府中学堂作为根据地。屠宽在热情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的同时,还积极组织学生进行军事训练,准备反抗清朝的统治。他在府中学堂学生的课程设置中不但开设了体育课,而且还开设兵操课程。宣统元年(1908年)六月,两江总督端方鉴于府中学堂有兵式操而无枪,批准发旧枪一百二十杆用作府中学堂日常兵操训练,屠宽、朱稚竹等以此为掩饰,作为革命的基本武器。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屠宽、朱稚竹等人曾秘推何健担任常州军政府司令,并已先呈江苏都督府委任,11月7日在常州府中学堂开会,协商组织常州军政分府事宜,当地权绅恽祖祁得知消息,为了争夺常州地方自治权,以为旧江防营兵权犹掌握在手,围攻并开炮轰击府中学堂,意欲攘夺光复之功。9日营长朱熙率领的苏州援军至常州,恽祖祁逃逸。屠宽、朱稚竹等人率部分农团代表到车站迎接江苏都督府委派代表何健至府中学堂,晚餐后随即开会,准备翌晨后通知各团体商民一律悬挂白旗,有农团集队护送何健至府就职[9]151-153。常州光复后,屠宽为常州军政分府参谋长,同时兼任常州府中学堂监督一职至1913年6月去职。

二、陈士辛与1907年学潮

在清季常州府中学堂监督之下设有舍监(类似中学训导长)一职,以辅助校长在学校的行政工作。在常州府中学堂的几位舍监中,陈士辛算是最古板苛刻与保守的一位。学堂首任舍监刘伯琮为人和蔼可亲,对学生也循循善诱,做事情能够以身作则,深受学生们的喜爱。钱穆曾谓之曰:“为人大体与元博师相似。”不久,陈士辛继任新学监,他上任之后,教学生修身课。陈士辛只注重规章制度,却很少对学生们进行启发诱导,因此与刘伯琮形成鲜明的对比。钱穆在《常州府中学堂之回忆》一文对陈是这样描述的:“士辛师则刻削律切,兀岸自守,多封闭,少开展,终日不见笑容,亦少言辞。”“士辛嫉恶之心盛于扬善,乃益严加压抑……陈士辛教修身课,每周仅一小时。上堂屡言,士尚行,不尚言。朴呐不语非即小人,多语擅文非即君子。”[7]30-32由此不难看出,陈士辛的儒家教条式的管理方式与近代西方民主、平等、自由、博爱的普世价值观念似乎格格不入。陈士辛利用其官本思想强行做出一系列规定,要求上课必先排队;烟蒂不得带入课堂;课毕定时熄灯,不许作声。在今天的人们看来这些要求似乎无可厚非,然而在辛亥革命前夕,一场社会急剧变革正在悄然酝酿之中。新旧观念不断碰撞,因而遵奉传统儒家教条主义思想的观念必然在现实主义下碰壁。

嗣后,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终于酿成了学生反抗陈士辛的学潮。这次学潮的导火索是,全年级集体提议,请求校方对来年的课程有所改动,要求减去不合时宜的修身课,增加希腊文课等,以增加对外部世界的了解。在学潮中学生的思想大多比较激进,他们敢于与旧思想、旧观念进行对抗。刘半农就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一位,他直言不讳,大呼“不杀陈士辛,不为我刘寿彭”,学生一方经商议后派钱穆、刘半农、瞿秋白、张寿昆等五名学生去见监督屠宽,要求辞退陈士辛,减去修身课。结果校方回答:“课程规定乃校方事,诸生意见可供参考。”[7] 32-33大家想以集体退学相要挟,可是学校以集体退学不在学校规则之内加以拒绝,经过短暂的博弈后,学生一方一时无计可施只好妥协。结果是钱穆等人拒绝考试,填了退学书,自动退学。不久钱穆等人转入南京钟英中学就读。这次短暂的学潮风波,最终以校方的胜利而告终。不久,辛亥革命爆发,学校一度陷入停学状态。关于1907年反对陈士辛的学潮,相关记载并不多见,就连当时国内最大的商业性报纸《申报》,对此事也没有进行相关报道,可见其影响相当有限,但是它在常州府中学堂的发展过程中却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三、童斐和省立五中

民国元年十二月二十二日武进进行国会议员选举,屠宽、朱稚竹为首的国民党武进分部以绝对的多数票当选[10] 82。次年六月屠宽赴北京任国会议员,童斐继任常州府中学堂校长一职。童斐(1865—1932),字伯章,江苏武进人,清末民初著名的学者。幼时家道中落,几至赤贫。后应秋闱试,中举人,于1903年任宜兴竺西学堂校长一职。1907年常州府中学堂创办,童斐应屠宽的邀请任府中学堂国文教员,1911年兼任学监[11]88。童斐初任常州府中学堂校长时,为该校经费最为紧张的时期。时江苏省公署尚未收办中学,中学经费无从着落。童斐力数克服,据史料记载:“旧府属五县中,惟武进宜兴两县,各认中学经费银两千元,一月至三月武进如数解银两千元……”1913年7月常州府中学堂收归省办。7月1日,江苏省公署教育处继续任用童斐为校长,7月12日常州府中学堂根据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普通教育暂行办法通令》 规定:“民国既立清政府学制必须改革,从前各项学堂均改称为学校,监督堂长均改为校长。”教育法令并且规定“大学及高等专门学校归国立;中等学校归省立;高等小学归县立;初等小学归乡立”,至此学堂按照省署统一要求更名为江苏省立第五中学。此间正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政局动荡,战事连绵,学校一度成为驻兵之所。“国运既繁,省库亦绌,放款不能如期矣。”[12]2直接导致省立五中办学出现重重困难,童斐殚精竭虑,呕心泣血,使省立五中渐有规模。

自清末至民国,学校的管理尚处于摸索阶段。童斐治校,其管教方法,与时屡更。每变一法,必事前审度再三,力求尽善尽美。1913年9月5日江苏省立第五中学以新校名开学,童斐将“存诚、能贱”作为省立五中的校训,其意在鼓励学生为人真诚、做人踏实[13]28。童致缄在《先严童伯章公言行之琐记》中说到省立五中校训:“能贱,并非即贱,即人以为‘贱’我也能为之而已。”[14]28吕叔湘也据此回忆到:1918年刚进省立五中,童斐为每个新生讲述校训,两句话,四个字,一曰存诚,一曰能贱。在吕看来,这不仅是对个人的影响,而且是对整个省立五中学生的肺腑之言。省立五中素尚严格之管理,童斐治校更以严格闻名,他亲手制定一整套管理规章制度,据现存的1914年刊印的省立五中《操场规则》规定:“因课出入操场,一律整队。”“一律著本校制服,不得杂用便衣。”还有《试验规则》规定:“学生考试时,凡违背规则酌扣分数,藏夹带者分数全行扣除,代答两人之分数全行扣除。”严格的规章制度,对整饬校风、严肃校纪、提高教学质量无疑起到了积极作用。时江苏中等教育界流传 “苏南五中、苏北八中”之说。由此可得,省立五中的办学成绩在社会上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童斐任省立五中校长时,为学校制定校训、规章制度外,还为五中量身制定了校歌。歌词大致如下:

“泱泱民国,礼乐靖戈矛。多少英才硕彦,热心作育废绸缪。我延陵旧治,十字碑,二泉水,长桥剑,文物炳千秋。中有峨峨讲舍,中校髦士咏薪梗。更农林工化,步趋欧美。膏晷可勤修,庶他日珍奇辉媚,铜峰笠泽导源流。勉兹学子,毋贻祖国羞。”[13]29-30

歌词在歌颂常州光辉悠久的历史的同时,勉励学生在步趋欧美的历史条件中,勿忘祖国曾经遭受的耻辱。这对学生有很强的爱国激发力。

与平时管理学校庄严持重、一丝不苟不同的是,童斐讲课则判若两人,课堂上诙谐幽默,多滑稽,如演文明戏、如说双簧一样。钱穆在《师友杂忆》中记述到:“当年童斐讲授史记刺客列传,荆轲刺秦王一课的情形,先挟一大地图上讲台,讲至图穷而匕首见一语,师在讲台上翻开地图,逐页下,图穷,赫然果有一小刀,师取掷之,远达课堂对面一端之墙上,刀锋直入,不落地。师遂绕讲台速走,效追秦王状。”[7]29使课堂效果栩栩如生,对学生理解领会课文,提高欣赏和写作水平极有成效。童斐的教育思想深刻地影响五中诸多学生。

民国二十四年(1925年),省立五中的人事再次发生变动,童斐辞去校长一职,苏简继任。次年暑假童斐担任上海光华大学国史系主任、教授一职[15]7。

综上所述,从常州府中学堂到江苏省立第五中学所创造的盛绩,使得常州府中学堂以及尔后的省立五中在江苏乃至在全国都有一定的名气,不能不归功于屠宽与童斐两任校长的教育管理思想以及当地知识精英的推动,使得省立五中成为近代江苏教育界的典范。

[1]常州市教育志编纂委员会.常州市教育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4.

[2]童斐.本校十年中之大事述略[J].江苏省立第五中学校杂志,1917(6增刊):1-5.

[3]陆志刚,徐伯元,包志本.常州文物古迹续编[M].珠海:珠海出版社,2009:140-141.

[4]高天德. 如海才而不永年 弃浊世真若敝屣:述江苏省常州中学首任校长屠宽[J].江苏教育,1990(2):1.

[5]朱洪.刘半农传[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9.

[6]李奇雅.瞿秋白在常州府中学堂[G]//瞿秋白纪念馆.瞿秋白研究4.上海:学林出版社,1992:256.

[7]钱穆.常州府中学堂之回忆[G]//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常州市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常州文史资料:第七辑.常州:武进印刷厂印刷(内部发行),1987.

[8]张浩典,姜桂棣.常州中学第二任校长:童伯章[J].江苏教育,1991(12):1.

[9]吴樵长,吕叔元.武进光复之回忆[G]//扬州师范学院历史系.辛亥革命江苏地区史料.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61:151-153.

[10]朱兆京.护法国会议员朱稚竹[G]//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常州市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常州文史资料:第七辑.常州:武进印刷厂印刷(内部发行),1987.

[11]黄兆裳.童伯章先生生平概述[G]//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宜兴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宜兴文史资料:第八辑[M].宜兴:政协江苏省宜兴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85:88.

[12]中华民国教育部.第三十二号中华民国教育部普通教育暂行办法通令[S].浙江省政府公告,1912(17):2.

[13]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研究会,张太雷纪念馆.张太雷研究史料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

[14]童致缄.先严童伯章公言行之琐记[A]//旅台宜兴同乡会.我们的故乡宜兴.无锡:宜兴县政协藏,1975:28.

[15]吕思勉.吕思勉自述[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3:7.

责任编辑:庄亚华

10.3969/j.issn.1673-0887.2017.01.002

2016-10-06

李闯(1990— ),男,硕士研究生。

A

1673-0887(2017)01-0005-04

G127

猜你喜欢

州府五中学堂
从州府到乡村 这里走出过云南大学的首任校长辉煌之后的寂寥 云龙宝丰村
How do you understand the curriculum of English major
曹議金東征甘州回鶻史事證補——浙敦114號《肅州府主致沙州令公書狀》譯釋
Essay on My English Learning Standpoint
中共十八届五中全召开,绿色发展成为“十三五”时期主旋律
森林学堂
婴儿的眼泪
宝宝国学堂
宝宝国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