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定位、内涵与创新
——评《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及其当代中国实践研究》

2017-03-28胡大平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集体主义恩格斯马克思

胡大平

(南京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南京 210023)

关于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定位、内涵与创新
——评《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及其当代中国实践研究》

胡大平

(南京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南京 210023)

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究竟怎样定位马克思主义的生态理论,怎样界定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基本内涵,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如何创新发展,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必须面对的三个问题。《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及其当代中国实践研究》一书对这些问题作了非常有益的分析阐述,体现了作者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传播过程中的创新精神。

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生态集体主义;当代中国实践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确立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引领了中国发展全局的深刻变革。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如何服务于当前的中国发展变革,是摆在我们理论研究工作者面前的光荣任务。《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及其当代中国实践研究》[1]可以说是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作者耿步健同志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他对伦理学和生态学的跨学科研究有着持久的兴趣,曾发表有关“生态集体主义”专题的很有创见的学术论文。这是一本系统地阐述他有关研究的著作,分六章依次澄清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基本内涵、时代价值及其与当代中国绿色发展价值导向、生态文明建设战略之间的关系,同时对全国各地涌现出来的不同案例进行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视角解读。全书既有宏大的理论视野又深深地扎根在实践之中,既有思想史的分析又有逻辑的阐发,既高举科学旗帜又坚定地弘扬了马克思主义的精神,既有理论的深度又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的要求,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宣传的佳作。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定位

究竟怎样定位马克思主义的生态理论,这个问题在学术界有争论。对于多数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拥护者来说,马克思主义当然有自己的生态理论,而对于其他人来说答案就不一定这么肯定了。我们必须面对如下的表面矛盾:一方面,我们可以在马克思恩格斯思想中发掘出巨大而丰富的生态学思想;甚至还可以认为,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在本质上就是生态学的杰作。这不仅因为他直接警告我们不要陶醉在对自然的胜利幻想之中,提醒我们“自然的报复”问题;而且我们今天也发现,缺乏自然辩证法思想,就不能准确地把握生态问题的实质以及对技术这种“双刃剑”提出实际有效的应对策略。另一方面,无论如何,马克思恩格斯都没有把生态作为现代社会的重要问题来看待,如同今天许多学者指出的那样,他们似乎更看重资本主义时代的巨大生产力及其打开的自由潜能。因此,有不少学者反过来批评马克思受制于启蒙世界观,采取了普罗米修斯式的发展主义立场,而这正是今天我们遭遇的基本问题之一。当然,我们可以辩护,马克思恩格斯有自己的时代语境,他们抓住的正是早期工业化给人类文明创造提出的任务,并且正是他们科学地论证了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会造成包括生态问题在内的种种危机,从而提出寻求替代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科学道路。不过,在谈论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时,需要在前提上回应这种争论,从而进一步解决由此必然引发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历史问题,即充分激活马克思之后全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在生态问题上的不断深化和丰富发展。坦率地说,这正是本书有待进一步完善的地方。除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基本思想外,本书只引入了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作为参照,对整个社会主义历史,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和实践的特色与贡献论述相对缺乏,这与全书“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之逻辑上的完整性要求就有一定距离了。不过,这种欠缺并不影响全书的科学价值。这是因为,作者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形成了生态文明思想,即生态环境观”[1]1,这是一个相当独到的见解,为阐述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提供了一种前提性框架:虽然马克思主义并不以生态问题为直接目标,但作为方法论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以及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明观,在本质上就是生态的。从这一前提出发来理解马克思主义在生态问题上的方法论意义以及马克思主义之生态思想的内涵,在我看来,不仅是理论上的正途,而且正是我们生态研究以及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必须遵循的。只有这样,我们才既不会神化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也不会忽视马克思主义在诸如生态等问题上的当代重要意义。从全书主要内容来看,作者相当好地把握了这一点。例如,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不同时期的文本的解读,他指出,生态文明思想始终是他们重视的内容,他们不同时期的思想也构成了生态文明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基本内涵

怎样界定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基本内涵?在这个问题上,耿步健同志提出四个基本要点[1]20-40,即人的主体性与自然优先性相统一的生态价值,人与自然进行物质变换的生态论,针对资本主义生态问题根源的制度批判以及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两大和解”的理想目标。在我看来,作者的分析既老到又精炼,观点可圈可点。第一点是生态问题讨论的前提和出发点,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核心观点,也是一个难点。正如今天许多生态学理论例子所表明的,打着批判人类中心主义旗号否定启蒙以来人的主体性立场和人类的解放目标必然会陷入“为生态而生态”的误区,并因此形成反工业和反文明的立场。本书作者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准确解读分析了自然优先性和人的主体性之含义及其间的辩证关系,通俗地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环境创造人,人也改造环境,自然界乃是人的作品和现实,在人类历史实践中,它亦具有历史的深度和表现。第二点实际上是历史唯物主义分析生态问题的一个重要基点,即劳动或物质生产实践。本书作者实际上也是这么论证的,只是他更偏爱用生态学语言表达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突出强调的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或代谢之说。他的论证相当机灵,把劳动实践作为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把物质变换作为人与自然关系的本质内容,并因此推论出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理论是“自然价值论”。这个推论可能引起争论,因为至少在我所阅读的文献中,西方学者围绕这个问题一直都在不断地争论。当然,本书作者也注意到了这一点,但他仍然试图从人类满足自身需求过程中的自然基础地位出发,把价值论问题置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核心地位,并带来对马克思相关理论的别样解读。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值得肯定的方向。因为,人与自然关系存在着认知(科学和技术代表)、效用(经济学代表)和价值(伦理学代表)等多个维度,在高级现代性背景下,科学和经济学压抑了伦理价值,而这正是传统发展观的基本缺陷;生态学主张就是要寻回经济社会发展的伦理价值——人与自然的和谐,马克思主义应该能够而且一定能够为之做出贡献。本书作者充分地表现出了这一立场,并按照这一思路论证。略有遗憾的是,他采取“自然价值论”之说并将之视为“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理论”[1]26-28,论证薄弱了一些。不过,作者对于“针对资本主义生态问题根源的制度批判”和“实现人类‘两大和解’的理想目标追求”这两个方面的内容阐述得比较精彩,特别是他通过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比较来阐明这两个问题的现实意义,不仅体现了对理论本身的透彻把握,而且也表明对现实的准确判断,能够为切实解决全球化时代世界生态问题提供有益借鉴。

三、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创新发展

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如何创新发展?众所周知,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是属于他们那个时代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理论成果,虽然具有前瞻性、科学性,但仍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与时俱进、创新发展,而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也就在于此。当然,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需要全社会一批又一批马克思主义者的共同努力。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及其当代中国实践研究》不仅在马克思恩格斯基本思想理解上追求信、达、雅,而且不时地表现出理论创新的追求和能力。最为突出的便是作者的“生态集体主义”主张。一直以来,人们在理解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时,仅仅是从生态学或生态伦理学这个维度展开的;但正如前文所说,马克思主义有没有独立的生态理论尚存在争议,毕竟马克思、恩格斯没有专门谈及生态问题,只是将相关内容融入社会问题进行分析阐述。如何回归马克思恩格斯的本来立场、观点和方法,并用之来分析阐述马克思主义的生态理论,既是重大的理论方法问题,也是急需解决的现实关切问题。显然,作者在这方面做了很好的努力。他将生态伦理与社会伦理完美结合,将人与自然的关系融入“集体主义”这个社会伦理学的重要范畴之内涵中,提出适应当下社会生态文明发展需要的“生态集体主义”思想,应该算是大胆的创新。“生态集体主义”的思想主张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人与人这一双重关系的和谐并加以展开,兼容中华优秀传统之“天人合一”生态伦理思想,同时通过扬弃西方“人类中心主义”获得思想借鉴,最终以绿色发展理念和美丽中国建设为落脚点。整个论证一气呵成,既有很深的思想和文化底蕴,又有精准的针对性和鲜明的价值倾向,也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提供了一种解说。“生态集体主义”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新发展,其出发点和落脚点仍是人自身(任何主义或学说离开了“人”这一价值主体都显然毫无意义);但必须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实现“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2]185。另外,如“自然异化”“生态型政府”等提法和相关观点的分析,也表明了他在形象生动地阐明当代问题和现象时所体现出的创新精神。在观点论证方面,他从认识论、实践论和制度分析三个层次来阐明马克思主义关于生态环境恶化分析的基本方法、基本立场和核心观点,不仅思路清晰、逻辑严密,而且也体现了新颖性。类似的可圈可点之处,还有对“循环经济”“生态红线”“两型社会”的精心阐述等,总之,这本书显著地体现了作者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传播过程中的创新精神,很好地预示了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未来发展方向——绿色发展和作为绿色发展重要价值诉求的“生态集体主义”。

[1]耿步健.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及其当代中国实践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7.

[2]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On the Orientation, Connotation and Innovation of Marx’s Ecological Theory: A Review of Study on Marx’s Ecological Theory and Its Practice in Contemporary China

HU Daping
(School of Marxism,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23, China)

Marx’s ecological theor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Marxism.But how to orientate Marx’s ecological theory, how to define its basic connotation, and how to innovate and develop the theory are three problems that must be faced in the study of Marx’s ecological theory.In the book Study on Marx’s Ecological Theory and Its Practice in Contemporary China, the author has made a very useful analysis of these problems.It embodies his creative spirit in the research and dissemination of Marx’s Theory.

Marx’s ecological theory; ecological collectivism; contemporary China’s practice

A8

A

1008-2794(2017)06-0031-03

2017-08-02

胡大平(1969—),男,江苏句容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当代政治哲学和意识形态等。

猜你喜欢

集体主义恩格斯马克思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关于将集体主义引入经济理论的思考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The inhibition effect of Chlorpromazine against theβ-lactam resistance of MRSA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
当代集体主义的现实困境及其主体性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