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本科高校新引进教师科研情况分析与管理对策研究
——以常熟理工学院为例

2017-12-07沙巨山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科研项目科研人员年度

沙巨山

(常熟理工学院 科技与产业处,江苏 常熟 215500)

应用型本科高校新引进教师科研情况分析与管理对策研究
——以常熟理工学院为例

沙巨山

(常熟理工学院 科技与产业处,江苏 常熟 215500)

选取常熟理工学院2012-2016引进的具有博士学位或副高以上职称的科研人员,考察了他们在承担科研项目、发表论文、获得专利等科研活动中的表现,从首次科研活动的时间分布、年龄分布、入职时长等角度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应当重视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引进、加快引进人才成长速度、加强引进人才重点培育工作、逐步建立引进教师科研业务发展的管理与服务体系等对策建议。

应用型高校;引进教师;科研管理

一、引言

引进教师是高校师资的新鲜血液,是学校教学科研的生力军和中坚力量。人才引进与培育直接关乎高校的长远发展[1]。应用型本科院校是开展高层次应用技术型教育的高校[2],以培养应用型、创新型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其教师引进具有自己的特性。

本文研究对象是我国首家接受教育部新一轮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方案调研的学校,调研专家对该校的教学工作给予了好评,这为全国新一轮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顺利开展积累了经验。该校发起成立了全国部分理工类地方本科院校联盟;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院校研究会应用型院校研究中心落户该校;该校多项指标在同类院校中位居前列,成功实现了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因此本文选择该校开展研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引进教师人员结构及科研基本情况

引进教师的科研工作与成果产出情况主要体现在承担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获得专利等方面。本文选取2012-2016期间引进的,在教学或实验岗位的126位博士学位或副高以上职称人员的科研情况作为考察对象(下同)。

2012-2016年间,学校共引进126位博士或具有副高以上职称人员。其中博士111名,占比88.1%;副高以上职称人员40人,占比31.7%。

(一)承担科研项目

2012-2016年每年度引进教师所获得的国家级、省部级、市厅级及横向科研项目经费详见表1(按项目立项年度)。由于2012年度当年引进教师未承担科研项目,所以表1中相应数据为0。总体上从2013-2016年,各类横、纵项目数与项目合同金额都是逐年较快速增长,可见引进教师在科研项目申报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引进教师获得的国家项目、省部级项目数相对较少,项目金额也比较小,大部分是青年项目;引进教师获得横向项目的数量和金额也较少,值得关注。

表1 2012-2016年引进教师所承担的科研项目情况一览表(按项目立项年度)

(二)发表学术论文

本文考察了2012-2016年引进的教师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的署名该校为第一单位的SCI、EI、CPCI、CSSCI、中文核心(中文核心包含CSCD)等学术论文情况。论文发表年度的统计详见表2。

表2 2012-2016年引进教师所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一览表(按论文发表年度)

随着引进师资的逐年增长,发表论文数也基本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但总体上,引进教师的发文数量相对偏少,人均约0.58篇/年。SCI的发文量约占总发文量的27.8%,EI约占21.6%,CSSCI约占5.56%,高层次的学术论文较少。考察每年的发文量,总体上呈现了一定的累积效应,但不是十分明显,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引进教师科研发展相对缓慢,适应周期较长。

(三)获得专利

本文主要考察了该校2012-2016年引进的教师以第一发明人获得的署名该校为第一单位的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情况。按专利授权年度统计情况见表3。

表3 2012-2016年引进教师所获得的专利情况一览表(按专利授权年度)

引进教师5年来共获得专利30件,其中发明专利6件。发明专利与实用新型专利的占比是1:4,发明专利较少。考察每年的授权量,总体上没有明显的累积效应,没有持续增长的发展表现,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引进教师在应用研究方面比较薄弱,应用研究还没有成为其研究的焦点。

三、引进教师开展科研的时间和年龄分布分析

(一)引进教师来校后首次取得科研成果的时间分布

引进人员来校后,经过对自己学科归属、研究方向确立、团队选择等一系列定位后,开始展开自己的科研工作。所以,来校后首次科研发生距入职的时间长短,一定程度上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引进人员的适应能力和科研实力。2012-2016年引进的126位人员首次科研情况详见表4。

表4数据显示,引进人员投入科研工作的人数逐年增长;但也应看到,有20人经过2年以上的发展仍然没有项目、论文、专利方面的科研发生。

可以看出,首年发生科研的人数占当年引进人数比例的5年平均值约为23.5%,在入职当年有科研表现的人员平均不到1/4。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引进人员入职后,需要一定的科研适应与调整周期;但同时也说明科研管理人员应当积极主动采取一些措施,帮助引进教师缩短这个周期。

从表4和表5可以看出,在引进后的第二年,发生科研行为的科研人数增长较快,也就是说,引进人员首次科研大多数发生在来校后的第二年,约占62.5%。

(二)引进教师来校后科研活动年龄分布

为较为精准地了解科研人员发生科研行为(承担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获得专利)时的年龄状况,将科研人员按引进的年度进行划分,并统计这些人员发生科研行为时的年龄。每个科研人员可能在不同的年份承担多个科研项目、发表多篇学术论文、获得多个专利,也可以在同一年度内发生,统计分析时按照人次处理。

运用SPSS软件对上述情况进行分析得到表6。从表6可以看出,随着引进年度的远近,引进人员发生科研行为的年龄呈下降趋势。

均值反映了数据的集中趋势,而标准差反映了数据的离散趋势。表6中显示标准差的值波动比较明显,可能跟数据样本的范围比较小有一定的关系,特别是2016年的数据比较少。但总体上能看出来,从2013到2014有上升,2014到2015则有明显下降的趋势,基本能够说明2014年之前发生科研行为的主要是35周岁以上的教师;而2014年之后,35周岁以下的教师逐渐在发挥更多的作用。

对引进人员发生科研行为时的年龄进行频率分析,并绘制直方图,如图1所示,其中左侧为全体有科研的引进教师数据:均值=35.11,标准差=5.404,N=267,偏度=0.800,峰度=0.005。其年龄分布特征没有呈标准的正态分布,偏度大于零,表明引进教师中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已经在科研中发挥较为主要的作用。这和引进教师的科研能力,学校对青年教师的科研发展要求、引导及其业务能力的培养有一定的关系。图1右侧为重点科研人员数据:均值=35.48,标准差=5.482,N=229,偏度=0.796,峰度=-0.097,由此可见,重点科研人员年龄数据趋势基本与全体科研人员一致。由N的差值可以看出,非重点科研人员的科研贡献比较少,这也是两张图基本一致的一个重要原因。其中,35-40岁之间人员的科研频次相对较少,而这个年龄段副高刚刚评上的人员占多数,这说明他们评上副高以后对科研要求有一定的松弛。40-43岁之间出现了一个快速小高峰,体现了引进人员中重点科研人员的“头羊效应”已初步显现,但不太明显。44-50周岁的高级职称人员的科研表现一般。

表4 2012-2016年引进教师首次科研情况一览表

表5 引进教师前三年科研情况一览表

表6 2012-2016年引进教师科研情况一览表(按发生科研时年龄)

四、科研人员的科研适应周期分析

引进人员发生科研时的入职时长反映了科研人员入职后的科研适应周期的长短,以及其科研活动的持续开展情况。对引进人员科研活动分别按照引进年度、发生年度统计详见表7和表8。

(一)科研活动人员入职时长

据表7可见,2012年引进人员经过5年的发展,其发生科研时平均入职时长为3.39,说明他们的科研行为集中发生在引进3年后,而发生在第4年的较多。而表8中,2016年发生科研的人员入职时长,均值为3.13,也基本反映了同样的规律。

(二)全部科研人员和重点科研人员入职时长频率分析

图1 2012-2016 某应用型本科高校引进教师发生科研行为时的年龄及重点科研人员情况

表7 2012-2016年引进教师发生科研时入职时长情况一览表(按引进年度统计)

表8 2012-2016年引进教师发生科研时入职时长情况一览表(按发生年度统计)

对引进人员发生科研行为时全部科研人员和重点科研人员入职时长进行频率分析,并绘制直方图,如图2所示,其中左侧为全体有科研的引进教师数据:均值=2.76,标准差=1.266,N=267,偏度=0.293,峰度=-1.053。其年龄分布特征没有呈标准的正态分布,偏度大于零,呈左偏;峰度小于零,比较陡峭。比较明显的是,从人员分布上来看,大部分人员的科研发生在入职第二年,这可能和该校近年来大量引进青年博士有一定的关系,引进后他们的博士研究工作得到了延续,但是后劲不足。

图2右侧为重点科研人员数据:均值=35.48,标准差=5.482,N=229,偏度=0.796,峰度=-0.097,由此可见,重点科研人员年龄数据趋势基本与全体科研人员一致。由于非重点科研人员的科研贡献比较少,所以两张图基本一致。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根据引进教师科研基本情况的统计,除少数“重点科研人员”外,引进教师在承担高层次科研项目、发表高水平论文、开展横向合作、获得发明专利授权等方面都没有十分突出的表现。总体上,引进教师的科研能力,特别是面向应用开展研究的能力有待提高。

图2 2012-2016 引进教师发生科研行为时入职时长及重点科研人员情况

2.根据引进教师开展科研的时间分布、频次分析和科研适应周期分析,引进人员入职后,第一年只有近1/4的人员有科研表现,第二年才逐渐增长,反映出他们的科研适应能力与调整速度较慢。

3.根据引进教师开展科研的时间分布、频次分析,引进教师中35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40-43岁时具有快速增长的小高峰,但是其它年龄段的多数引进教师未能显现“头羊效应”。

(二)对策建议

1.重视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引进。根据结论1可知,新引进教师中缺乏高水平应用型人才,需要着力引进。有条件的情况下,实施“领军人才”“学术带头人”等专项引进计划,加大高精尖人才的引进力度,特别是要重视应用型高层次人才的引进。

2.加快引进人才的成长速度。根据结论2可知,新引进教师来校后首次科研活动的周期较长,说明科研适应性与调整速度较慢。

科研管理机构可以建立一套面向引进教师的完整的规划、引导、培养和考核教师科研业务发展的管理与服务体系。从引进时签订科研业务任务书,到期满考核这个过程当中,始终将“应用型”的科研发展要求贯彻其中,帮助其缩短适应周期,加快科研启动步伐,提升科研水平和实力。

3.加强引进人才重点培育工作。根据结论3可知,新引进教师“头羊”效应不明显。科研管理工作应当在这方面着重考虑。

在学校层面,以开展应用型科研为重点考量,从引进人才中选择一批有较强科研能力的学术带头人,集中人财物为他们打造科研团队,形成科研高地,产生“头羊作用”;同时,选择一批科研潜力强、面向应用开展得好的教师予以重点关注,为其科研发展提供帮助,使其成为科研发展的中坚力量和后续储备。由点到面,促进引进教师的科研发展,形成强烈的面向应用的科研氛围,为学校面向应用的科研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4.逐步建立引进教师科研业务发展的管理与服务体系。实际上,新引进教师的科研管理和服务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它在新引进教师引进之前的考察期就已经发生了。同时也要注意教师引进后不能完全交给二级单位,而是应当提供更深层次的科研管理服务,尽快建立新引进教师的科研业务导师制度[4],建立引进教师科研业务培训制度,建立引进教师的期满考核制度,建立引进教师科研发展档案[5]。

[1]宋永华,朱晓芸.强化高校青年人才引进与培育大格局[J].中国高等教育,2016(Z1): 55-57.

[2]杨柳,任丽莉.应用型本科院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7(11):85-88.

[3]施俊.高校人才引进评价的科学性指标构建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3):105-107.

[4]王东.浅谈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J].行政与法,2015(12):50-52.

[5]徐奕,王甫银,刘培彧.高校新教师培养的思考与实践——以中国人民大学新教师助教制度为例[J].教师教育论坛,2016(3):16-21.

Analysis and Management Countermeasures of Introduced Teachers’ Scientific Research in Application-oriented Colleges

SHA Jushan
(Offic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dministration, Chang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hangshu 215500, China)

Taking the introduced teachers with doctoral degrees or titles of or above associate professors in Chang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from 2012 to 2016 as sample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ir performances in research projects, publication of papers and obtaining of patent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ir initial research, age structure and entry duration.Some countermeasures are proposed such as strengthening the high-level teachers’introduction, enhancement of their development, reinforcing the cultivation of them and setting up the management and service system of their scientific research.

application-oriented colleges; introduced teachers; scientific research management

G526.3

A

1008-2794(2017)06-0111-06

2017-09-08

沙巨山(1979—),男,江苏淮安人,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科研管理。

猜你喜欢

科研项目科研人员年度
科技部等五部门联合发文开展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
我校横向科研项目再创佳绩
科研人员揭示油桃果实表皮不长毛的奥秘
年度新锐之星
年度创意之星
科研人员破译黑猪肉特征风味物质
年度
航天科研项目评审工作的思考与探索实践
广东公安科研人员风采
年度采购盛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