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汉语构词及其语法效应的几点思考
2017-03-28薛宏武闫梦月
薛 宏 武 闫 梦 月
(重庆师范大学 文学院,重庆 401331)
关于汉语构词及其语法效应的几点思考
薛 宏 武 闫 梦 月
(重庆师范大学 文学院,重庆 401331)
在扼要回顾20世纪以来中外学界对于构词的一些代表性的看法之后,文章生发出了关于目前汉语构词及其语法效应研究的八个方面的思考,并对其研究的思路、理论及所用的方法等做出了初步的说明与设想,以期为揭示汉语构词特征及为汉语语法体系完善提供一定事实与理论依据。
汉语;构词;语法效应
构词(word-formation)是说词汇(lexical)是如何被组织起来的。虽然一直是学者们致力之点与语法研究的不衰话题,但因研究背景、摄取层级、目标追求等的差异,尚未逼近其全貌与特性。下面基于国内外两方面,分别从研究特征、代表观点、学术贡献及尚待改进等方面加以简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普通话构词研究素有词汇学与语法学部类之分,共性之一是将之离散为复合与派生两类而加以静态描写:前者是将之作为与“造词”并列的“词式”,如任学良(1981)、葛本仪(2001)与刘叔新(2005)等;后者以语素为出发点描写词的模式,进而揭示复合词与短语的结构平行性。共性之二是派生的争议,可通过对“词缀”(概称各说)的定性分歧得到集中反映,这在语法学表现得尤为显著:王力(1944)认为词缀是紧附在词或仂语前后,意义虚而表性质的记号,其大量增加是汉语的进化表现。朱德熙(1982)认为真词缀跟词根只有位置关系而无意义关系。郭良夫(1983)认为是定位不成词的虚义成分。吕叔湘(1962、1984)认为派生与复合难以分开进而提出了类词缀,扩大了词缀范围。胡附、文炼(1990)则认为词缀是能产的构词及词类形态之一。马庆株(1995)以语音、语义与语用标准,为词缀概括出四个特性并给予了系统的界定与描写,有类型学视野且是迄今为止对汉语的词缀刻画最为周延与系统的研究。近年来,由于引入语法化与形式学派等相关理论与方法,汉语构词研究出现了一些可关注的成果:如汤廷池(1991)承认汉语有词汇部门但不主张其自律,认为派生是与复合受同样原则系统支配的句法现象。董秀芳(2005)认为汉语有表达词缀,将其语法特征概括为五项。薛宏武(2011,2012)则对“有”“着”等个案为词缀的理据、形成机制及其语义语法功能做出了充分的揭示与解释。徐杰(2012)则将语缀(近似于表达词缀)提升到体现汉语法特点的高度,认为以之可解释一些重要句法问题。
古汉语的构词研究基本是断代描写,显著的表现是复合词的研究成果丰硕,但在与短语的界定参数上发掘不够周延。派生词研究有两方面:一是上古汉语的个案词缀定性之争,如“有”。但无论是持肯定或是否定态度,均缺乏系统有力的依据。二是近代汉语,着力点是词缀的发掘与描写,其中有些研究已对其形成机制有所触及,如刘坚、江蓝生(1992)及江蓝生、曹广顺(1997)等。方言构词研究的热点与着力点集中在派生词上,特征也是对词缀的发掘与描写。成就比较瞩目的,如晋语、吴语及淮语等。
(二)国外状况
特征是理论建树与当代两大学派的认识趋同:认知功能学派的Givón(1971)、Hudson(1984)、Lakoff(1987)及Langacker(1987)等认为词法、句法与篇章是连续平行的;而Alexandra、Aikhenvald、Bickel与Nichols(2007)等通过跨语言比较,立足句法而归纳出派生(derivation)的11项原型参数。基于此,重新审视了派生与曲折(inflection)的关系并提出了附缀(clitic)等。形式学派方面,如Selkrik(1982)与Baker(1985)等认为词法与句法都由相同的原则与规则生成,词法的衍生反映句法。二者共同的不足主要是跨语言事实支持不够而有概括过度之处,差异是形式学派重在词的生成模式上的句法运算考察,而认知功能学派忽视了降级(degrade)为语素的词本身的特性及语法环境等。
国内外研究从理论、方法与事实上为我们深入认识汉语构词提供了诸多指导与有益启发。尚待提高的根本方面在于:对各类构词基本是静态刻画语法模式而对构词缺乏基于不同语法层级的动态连续分析与多维度的考察;词缀的定性分类及其语义、语法功能的挖掘与解释;构词与句法、篇章之间的语法互动的揭示、描写与解释。
(三)本文的构词所指
包括词的形态分析与词的形成(formation)两方面。就讨论的词形式而言,主要指由两个以上音素或语素构成的词;相应地下文的“词”在语言类别上主要指语法词。
一、汉语构词研究应有之基本内容
(一)构词研究的前提
汉语词形以双音节为主,单音节与多音节的也不少。静态看双音节及多音节词里由两个或两个语素构成的比重不仅大而且生成性最强,因此汉语构词的讨论对象的着力点就是这部分或围绕着这部分进行的。研究上要处理好如下四个方面关系:
一是语法词与词汇词的界定。这两方面在汉语传统里分别隶属于语法与词汇两大部类。国内外有学者认为词汇词(lexical)与语法词(grammatical word)之分客观上是不存在的,这是聚焦在词结构及其形成之上的看法,立足语义静态看实际上还是有的。这样这两大部类是有交集的,立个界客观说难度大。从范畴典型性看,二者还是应有一个中心或核心,但这个中心或核心成分怎样界定,有哪些参数,至今不见太周详与系统的刻画与揭示。此外还有语法词跟音系词(phonological word)、正词法(orthographic)的词之间的关系,也需要做出相应的界定,这方面虽然学界做得相对充分了,但处于支离零散的状态中,尚需将其间的关系系统地整合出来。
二是汉语词的形态类型(morphological)。静态分析构词及确定其形态类型必然涉及参数,这方面国外学者跨语言地提出了11项。但立足汉语来看其中的两个基本参数内部结构透明度(transparency)与内部复杂性(internal complexity)具有可借鉴的适宜性,但这两项参数操作起来不易。简单如分析“麻利”,若没有足够的关于“麻”的加工的百科知识,分析起来就是不透明的且复杂的。这在理论上似乎可以柔性的方式进行,但同样操作性不强,因为不同分析者对柔性(flexivity)是个弹性法则,可有可无可刚可柔。如在具有“麻”知识的分析者看来,“麻利”只能是刚性分析为状中。反之,是偏义复词或不透明的难以分析的复杂结构,这种情况下该怎样柔?可见这两项参数用在汉语词的分析里是有限的,需要再设参数。就是说解决这类问题单一的语法视角不行,得依赖于词汇语义这一常数。由此问题又回到语法词与词汇词之上了,可见至少对于汉语,词汇学研究中的语源追溯等一些基本思路与方法是有益的参数,至少对于解决类似“麻利”这类问题是一个捷径。
三是构词与句法、篇章。汉语词的形态分析显然停留在单一静态的词平面无法解决,如分析“及其”“虽然”等。这是由词产生于句子或篇章的客观环境决定的,为此词的形态分析与形成机制的分析都必须在分析环境上延伸到相应的层级上。另一方面句子或篇章涉及了语法的与非语法的因素多,更容易发现分析的视角与切口。可见,词的形态分析与形成机制、过程等均与此相关。同时还可以把二者的语法分析衔接、结合起来做出深入的分析。表现是一方面可以通过内部结构不透明的与复杂的词的形态问题,可以启发句法与篇章研究;反过来,后者也可以发现一些有形态价值的词等事实。这些方面在汉语学界已有一定的认识,但对象多是个案(token)或小类(type or sub-type)考察并且深度广度有待加强,特别是历时考察与对个别有争议的词的讨论。
四是词汇像似。任何语言词中都有大量拟声词(sound-symbolic word),这类词形态及形成机制看似简单——即像似。其实立足于像似源看形式表达也不简单,如不同语言或同一语言的不同方言在选择语音要素上有何系统的特征以及音节结构的差异等,需要系统描写,但这方面由于被轻视而鲜见研究。此外还有些广义的结构相似,比如传统一般所说的词的内部结构与短语、句子的平行。平行作为描述术语来说未尝不可,但深究起来也是有值得讨论的地方,初步说由短语或句子成分词汇化为词时出现了怎样的语法变化及具有怎样的语法效应等,是需要大力研究的。词汇像似还涉及重叠(reduplication),这方面汉语已有一定研究,但在语义与语法的类特征等方面有待挖掘的还不少。
(二)名词跟其管控语的融合构词
这里的融合(fusion)可以理解为一般所说的词汇化之始。所谓名词NP与管控语GP是指二者之间语义上存着支配关系(government)的论元关系,句法上名词与动词(包括介词)的关系是多样的,如动宾、状中甚至是部分主谓等。这种情况在汉语构词中应该是最能产且最为活跃的。这方面考察的内容最少应该包括如下四方面:
一是NP与GP融合的成分类及紧密度(density)。这考察的是NP与GP在句子做什么成分以及融合之后二者之间的句法关系的结合程度怎样。前者应当系统考察与GP融合的NP的语义语法类及其次类的特征。后者考察的内容包括两方面,比较不同模式的GP与NP匹配的词的紧密度,如GPNP与NPGP;同一匹配模式的词内成分融合度高且两个成分之间关系紧密的类是哪些,二是有何特征?
二是融合的功能类。这应该考察包括NP与GP复合后的性质与语法功能、在句法活动中操纵格的能力,融合后对句子的信息及其结构的调控等。也包括考察NP与作为功能语类的修饰语融合情况,有哪些功能语类可与NP融合、二者有哪些特征,以及类符与NP的融合、语法过程、动因、机制与语法效应等。与上述两方面相关的还有GP与NP不可融合的情况,这方面亟待系统揭示与描写,包括不可融合的GP与NP的语义语法类、句法因素或其他语法环境。
(三)词汇之间的复合构词
这部分讨论前提是需要对复合(compound)与融合做出界定。这方面之前在汉语里是很少做出讨论的。之后讨论如下三方面:
首先是名词之间的复合。内容包括名词的语义与语法特征,复合的能产性状况、语义语法的来源与位置等以及复合成词后的释示(exponence)类型。其次是动词之间的复合,大致考察符合包括与连谓的区别,复合的形式类,如动词之间、动词与形容词、动词与介词等;复合时有哪些限制因素。最后是考察副词之间与介词之间的复合,包括其类型、语义语法特征及语法效应。
(四)词缀、构词词缀与派生构词
派生是汉语的词的一个重要来源与组成部分。派生构词研究的核心是词缀,因此首要任务是对词缀这一对象明确给出定性与分类确定的原则与参数,进而深入系统地对不同词缀及与词缀相关的类做出分类与区分,基于此确定诸如构词词缀、表达词缀等的范围与数量。关于由构词词缀派生的词则应该着力考察派生范畴的形义特征、派生对象的类特征以及派生的不同层次的语法环境甚或是语域、语体等方面;然后对构词词缀构词进行类型描写——包括功能类,形式类与过程等。
(五)表达词缀的派生构词
表达词缀在汉语里数量多类型多且功能也多样活跃,考察内容至少包括四个方面:一是表达词缀的形式类与功能类;这类词的紧密度,结构、语义透明度及语义语法的释示性。二是表达词缀与宿主的句法关系——选择还是强制,是否为词的语法中心;宿主聚合体内成员的数量构成状况,是封闭的还是开放的。三是表达词缀在不同语域语体等语法环境中的分布状况。四是表达词缀的语法功能,这包括它与韵律的关系,在各种语境的适应性以及句法或语篇作用等。
(六)融合、复合与派生的能产性及相关现象
这是个及其复杂的问题,涉及了几乎语言里各种因素,初步考察,目前应着力于这么六个方面:一是关于能产性的测定,对影响或限制三类构词能产性的因素的挖掘与解释。二是考察三者的词汇化机制、动因并对其做出语法预测。三是能产词缀的特征及对之做出语义预测的依据。四是能产的跨类词缀在语义、语法功能上的特征挖掘与描写。五是对三者构词能产性的消失、获得的特征及其因素的挖掘及解释。最后是对三者的能产性的层次与创造性的讨论,这包括能产性及其特别形式功能,创造性的动因及其语法功能。
(七)词汇化、语法化与构词
上述㈡㈢㈣㈤方面所说的构词中一个语法环节,所形成的基本是“词形”,是否能成为现实词以及何种形态或类型的词还离不开词汇化与语法化,表现之一是词汇化可使得融合与复合的能产性消失,使词内成分化石化(fossilized)及构词词缀形成。之二是词汇化之后词经历的语法化,这方面需要进一步地关注词内成分之间的形义关系、结构透明度的变化以及表达词缀形成的机制。之三是关注词缀与词根的连续性,构词词缀与表达词缀各自形成的动因及机制。之四是着力考察词缀里所滞留的语义语法基元(primitive)及其各种功能。之五是要深入揭示派生词底层的语义语法关系类及其跟表层派生结构的不对应关系的成因,基于此再深入考察融合词、复合词与派生词之间的衍生关系、结构在平行与连续上的表现、成因等。
(八)汉语构词的类型学价值
汉语构词究竟有何类型特征是需要做两方面的考察,一是语内的“古-普-方”的角式观察比较。二是语际考察,这主要包括三方面:不同类型的构词的层级及其语法效应;构词能产性的状况、词的结构与各类构词之间的衍生关系;词缀及其次类的个性与共性。
二、构词研究思路与方法
构词是个词法与句法、篇章等语言与非语言现象交汇错杂的复杂现象,因此对它的研究必然要汲取类型学、历史语言学、语法化及形式句法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进行系统比较与跨语言比较,在语料局限时还得通过共时构拟或建立相关的句法框架等解决问题。大致说来该现象的研究推进初步估计应有如下几方面的思路与入手点:
首先是以分类描写为重点,形义互证地通过形态、句法或篇章连续多维地揭示、描写与解释各种构词方式之间的衍生过程、关系、动因及机制,并使各种构词对句法或篇章的语法作用得到充分体现。
其次是将之置于类型学背景之下,并视之为汉语共、历时句法或篇章中的一个环节去,这样才能突破静态分析的局限而有所挖掘。在此过程中对于不同类型的词要重底层重流变重连续,共历时相结合地将各种构词的个性与共性进行充分的揭示、描写,并使其中的重要现象或事实得到周延解释;同时也要坚持词的形式在过去与现在无本质的不同及不同的形式具有着同一原始形式的原则,将由融合、复合到派生的连续构词中出现的形式变化解释为语言学特征在跨时空发展中的错误或失败;而错误或失败则归因为重新理解/分析或类推等的介入。
最后是基于句法形式的跨时不变原则并结合重新分析/理解及类推等,去揭示、解释并描写各种构词间的结构衍生、平行与连续关系;同时从形态、句法与篇章出发系统多维地展示汉语构词特征,并考察其对句法乃至篇章演变具有的能动效应。在此过程中,要特别注重给词缀进行分类定性。基于此进行汉语构词的类型考察。
三、结语
基于Alexandra、Aikhenvald、Bickel与Nichols(2007)等,薛宏武(2009,2011,2012)有限研究及上文大略的理论勾勒,可以初步得出具有拟测性的四方面的看法:
首先是汉语复合词源自能产的融合与复合方式。融合是句法或篇章构词,是重要的构词方式之一。它影响句法成分的语法关系或焦点表达,其构式有各种风格义。复合创造新词位且可预测,例外是词汇化的结果。其次是派生有形态与词缀两类。形态有重叠、韵律与转类等手段,也有缩略、提取与柔合等模式。汉语构词词缀极少且不典型,是融合或复合的词汇化产物,动因涉及语法与语体等,可改变范畴;汉语表达词缀多,可保存范畴,是体现与影响句法的一个重要范畴。它分布灵活但有原则制约,功能立体多维,是词的语法化或词内成分语法化的产物。其三是派生是与融合、复合平行连续的句法现象,静态不同是重新分析/理解或类推机制的介入所致。此外是汉语构词对句法乃至篇章风格的演变、发展都有积极的作用。
本文预期是希望能够对汉语各种构词间的关系及其之间的衍生过程、动因与机制做出揭示、刻画与解释,以约略展示汉语词缀分布灵活、功能多样背后的制约因素,并对汉语构词的参数做出发掘且有一定的类型反馈,同时也希望对信息处理中的词切分、标注及词汇语义资源建设有所参考。无疑,这是一项浩大艰难的工作。本文仅将自己的设想内容、研究思路与理论方法等约略抛出来,以期引得大方之家的建议、意见,那将是本文晬语之向往。
[1] 马庆株. 现代汉语词缀的范围、性质与分类[J].中国语言学报,书馆,1995,(6).
[2] 刘叔新.汉语描写词汇学[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3] 薛宏武.“有着”语义语法功能的形成及其“着”的问题[J].汉语学习,2012,(5).
[4] 薛宏武,闫梦月.论古汉语专名“有M”结构及其“有”的性质[J].古汉语研究,2012,(2).
[5] 薛宏武,闫梦月.“有请”语法化及“有”作为主观表达词缀的形成机制[J].汉语学报,2011,(2).
[6] 薛宏武.“有所”的语法化及其表量功能的形成[J].古汉语研究,2009,(3).
[7] Bybee, J. Morphology: A Study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Meaning and Form[M]. Amsterdam: Benjam Publishing Company. 1985.
[8] Campbell,L. 历史语言学导论(2版)[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爱丁堡大学出版社, 2008.
[9] Croft, W. 2003 Typology and Universal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0] Dieter, S.& Susan, W. Subjectivity and Subjectivisation[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
[11] Givón,T. Syntax:A Functional typological Introduction(vol.Ⅰ.Ⅱ)[M]. John Benjam Publishing Company.1984/1990.
[12] Lehmann, C.Thoughts on Grammaticalization[M]. Munich: Lincom Europa.1995.
[13] Matthew, P.H.Morphology: An Introduction to the Theory of Word-structure(2 edition)[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1.
[14] Roberts, L. Diachronic Syntax (Ⅰ&Ⅱ)[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7
[15] Selkrik, E. The Syntax of Words. Cambridge[M]. MA. : MIT Press.1982.
[16] Shopen, T. Language Typology and Syntactic Description (vol. Ⅲ)[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7] Tayler, J. 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 (3 edition)[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
[责任编辑:左福生]
On the Word-formation and its Grammatical Effects in Chinese
Xue Hongwu Yan Mengyue
(College of Literal Arts, 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1331, China)
On the basis of the review on the studies of Chinese word-formation since the twentieth century, the paper states some thoughts on word-formation and its grammatical effects in Mandarin. It finds out eighty different perspectives, methods of these studies in order to offer some data for it and reveal the characters of Chinese word-formation.
Chinese; word-formation; grammatical effects
2016-9-12
薛宏武(1971-),男,博士,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汉语语法。 闫梦月(1979-),女,博士,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汉语语法。
IH04
A
1673—0429(2017)01—005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