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师范教育本科专业转型发展探索
——以重庆师范大学教育学专业为例
2017-03-28李兴星杨思帆
李兴星,杨思帆
(重庆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重庆401331)
传统师范教育本科专业一般是指我国师范教育中专业设置较早、历史比较久远、在过去师范教育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专业,教育学本科专业就是这样的一个专业。曾经的教育学专业源源不断地为中等师范学校输送了大批的师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及社会对教育人才需求标准的提升,教育学专业面临着诸多挑战,亟待变革与转型发展。
1 传统师范教育本科专业面临的发展困境
传统师范本科专业中有相当部分专业面临发展挑战或困境,这与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密切相关。以教育学专业为例,1951年我国召开了全国第一次师范教育会议,对教育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作出了明确的表述,即为中等师范学校培养教育学、心理学教师。教育学作为一个传统的师范教育本科专业,为培养教师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随着教育体制的变革,师范院校从三级向两级合并,教育学本科专业的发展面临着多重困境。第一,中师取消,教育学本科人才无对口岗位。随着我国教师教育层次的提升,20世纪末我国中等师范学校开始逐步被撤销、转型,中等师范学校逐步“消失”。这导致教育学专业失去了对口的就业路径。第二,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有所欠缺,教育学本科人才社会竞争力不强。新时期教育学本科的人才培养模式还未做出调整,培养出来的人才社会竞争力不够强。一个直接的表征就是教育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难。据调查,重庆师范大学2009级教育学本科专业毕业生有65.42%的人认为就业非常困难,仅有2.08%的人认为就业没有困难[1]。第三,教师资格证改革,教育学本科人才失去师范生优势。因为获得教师资格,都必须参加全国教师资格考试,这让教育学作为师范专业失去了改革前的优势。
2 传统师范教育本科专业的典型——教育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转型探索
人才培养必须着眼于社会需求,这是毫无疑问的。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强调培养人才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培养人才的实践能力[2]。为了解决重庆师范大学教育学本科专业发展面临的困境,为社会培养出更好的人才,同时也提高教育学本科专业的办学质量,增强教育学本科专业毕业生的社会竞争力,重庆师范大学有针对性地修改了教育学本科专业的培养方案,以促进教育学本科专业在种种发展的困境中转型,继续发扬为社会培养优秀教育人才的传统。
2.1 设计双轨分流的培养目标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首先需要考量和设计的问题是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一个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根本问题。培养目标有多重意义,它能够指明方向、凝聚团队、提高效率,并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决策标准和考核依据[3]。重庆师范大学教育学本科专业在转型发展过程中,设计了双轨分流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高层次复合型教育人才和高素质小学师资。高层次复合型教育人才,即培养具有扎实教育科学理论和综合教育素养的教育科研及管理人才以及具有现代市场意识、思维开放的教育产业开发人才,同时鼓励本专业毕业生进一步深造,成为教育科学研究领域的高层次人才;高素质小学师资,以“小学全科教师”为目标定位,即培养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知识广博、教学技能扎实,既能胜任小学语数英的教学任务,又掌握音乐、舞蹈、美术、书法等一两门技能的高素质小学教师。双轨分流的培养目标有利于尊重学生主观的职业选择,因材施教,是一种创新的学术型人才、教学型人才分类培养的模式,形成独具特色的教育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路径。
2.2 优化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课程是传播知识的主要途径,清晰明确并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中尤为重要。课程体系需要明确多方面的问题,包括课程内容、课程模块、课程数量、模块课时比例、课程开始顺序等。在教师教育改革的新时期,专业课程体系必须要有前瞻性及创新性。重庆师范大学教育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中,针对其双轨分流的培养目标,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优化,优化后的课程体系包含五个主要部分: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和独立实践教学环节。在通识课程中,又分为通识必修课程和通识选修课程 (包含人文社会科学系列、自然科学与技术系列、艺体与健康系列、综合素质教育讲座、教师教育系列、网络精品视频课程六大系列的课程,学生至少修满7学分)。在学科基础课程中,同样也分为了必修课(包含教育学原理等23门课程)和选修课(包含教育前沿理论专题研究等6门课程)。在专业主干课程设置了课程与教学论等11门课程,均为必修课程。专业方向课程方面,依据高层次复合型教育人才和高素质小学师资分流培养的目标设置了各自的必修课程(高层次复合型教育人才的必修课有教育评价学等4门,高素质小学师资,是为培养具有强竞争力的“小学全科教师”,其必修课有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设计等5门),同时还设置了一些其他选修课程(含中外文学名著选读等22门)以供学生选择。独立实践教学环节则设置了毕业论文(设计)、学年论文、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读书学分、创新学分(选修)等部分。总的来说,优化后的课程体系以双轨分流的培养目标为依据,更加全面、系统、有针对性。
2.3 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是整个培养过程的中间环节,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途径。通过教学方法和手段等一系列形式得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4]。大学的教学方式与中学不同,学生不能再单纯地依赖于教师口头的知识传授,而是有多种多样的接收知识的途径。对教师来说,传授知识也应当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来进行。重庆师范大学为了更好地培养教育学人才,在教学方式上也有所突破。第一,突破以往只有校内老师讲授课程的模式,邀请教育大家和一线教学名师到校开展专题讲座,为学生带来不同的研读视角。第二,在授课形式上更加注重学生的表达,采用教师讲授、学生汇报、师生研讨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第三,采用双导师制,即理论学习由固定的校内老师指导,包括读书笔记指导、毕业论文指导等,实践学习由一线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进行指导,双管齐下。双导师制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针对性。
2.4 实施科学合理的评价手段
评价方式对判断人才培养活动成功与否具有重要作用,它不仅可以对培养目标的质量和效益做出评判,还可以反思人才培养中的各个环节。他是检验人才培养效果的有效形式,也是对师生进行激励的重要手段[5]。但是,评价方式不能仅靠考试这种单一的形式,考试虽然有利于大规模地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但其局限性也非常明显,即只能检验学生是否记住了这些代表知识的符号,而不能检验学生是否理解了这些知识。因此,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也是检验教师的教学效果及人才培养的成效。重庆师范大学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理论评价与实践评价相结合、考试评价与考查评价相结合等多种评价方式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关于毕业生的评价则采用平时各科目总体情况与毕业论文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即学生一门课程的期末成绩不仅仅是由期末的考核来决定,而是与平时上课的情况,包括发言情况、出勤情况等各方面息息相关。这种评价方式既检验了学生最终的学习效果,也对学生平时的上课情况有一个清晰明确的认识,可以激励学生积极认真地学习课程知识。理论评价与实践评价相结合,即针对课程设置,在评价方式上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理论性的课程采用理论考核的方式,考核学生专业理论知识掌握的情况;实践性的知识,则以实践的目标和要求为标准来考核学生实践技能的掌握情况。
总之,重庆师范大学为了更好地达到培养目标,培养社会需要的教育学本科专业人才,不仅在培养目标定位上有所创新,在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以及评价方式等方面都有所突破,力图使教育学本科专业在发展的困境中涅槃重生,继续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能做出贡献的人才。
3 教育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转型的效果分析
人才培养的效果很大程度上是从学生的身上反映出来,毕业生的质量如何是评价该专业人才培养效果的重要方式。重庆师范大学教育学本科专业自转型以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培养高层次复合型教育人才方面,该专业学生积极学习专业知识,力求上进,渴望进一步深造,成为教育科学研究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在2016年的毕业生中,教育学本科专业毕业生共有78人,报考研究生入学考试32人,其中有28人上线;在2016~2017学年中,教育学本科专业学生已发表或被录用论文8篇,这是在老师们的精心指导下,突破了很多期刊几乎不接收本科学生论文的困局。除此之外,还有自主创业、开办教育培训机构的学生,将学校中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在高素质小学师资方面,2016年的毕业生中,有一大部分学生都进入小学任教,利用教育专业知识为小学注入一股新鲜的力量,在小学中深受校领导及同事的认可。他们任教的学校较教育学本科专业转型之前也有了较大的变化。转型之前,重庆师范大学教育学本科专业的毕业生很难得到去小学任教的机会,即使有机会,也基本都是到区县小学任教,但转型之后,由于定位准确、专业性更强、教学技能有了较大的提高,有相当部分同学任教的学校是重庆市主城区的重点小学,这类学校包括重庆树人小学、南开小学、沙坪坝小学等。在2016届毕业生中,除去考研的学生,在就业的学生中有38%进入重庆市主城九区的小学工作。这些都是教育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转型效果取得较好成绩的有力证据,也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重庆师范大学教育学本科专业转型后采取双轨分流培养的这一方式,肯定了转型后培养的人才是社会需要的人才,肯定了教育学专业培养的高素质全科小学教师是基础教育一线的小学所认可的人才。
总的来说,重庆师范大学教育学本科专业自转型后,不管是在培养高层次复合型教育人才方面还是在培养高素质小学师资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说明转型的方向和路径是正确的,这次转型为处于发展困境中的教育学本科专业带来了良好的转机。
4 经验与思考
一个传统师范教育本科专业的成功转型需要校领导的支持,更离不开专业相关负责人的精心策划和组织,还少不了各课程教师的辛勤付出。重庆师范大学教育学本科专业的成功转型给了我们宝贵的经验启示及参考意义。首先,要设计分流的培养目标。学校教育不是生产机器的工厂,不应该按着一个模子一成不变地培养人才。重庆师范大学教育学专业的成效主要得益于“高素质小学全科教师”的目标定位和培养转型。其次,要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课程体系。在明确的培养目标指导下,要依据分流的培养目标设置课程。然后,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针对不同类型的课程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考,特别是师生研讨类的教学方式,更有助于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迸发出思维的火光,使学生真正在思考中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最后,要有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评价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拒绝单一性的评价方式。
[1]樊华强.师范院校教育学专业本科生就业问题研究[J].教育评论,2013(6):72-74.
[2]杨思帆,聂嘉.全日制教育硕士生源质量调查分析——以某师范大学“小学教育”专业为例[J].教学研究,2016(6):33-37.
[3]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教育学基础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32.
[4]陈时见,谢梦雪.参与式教学的形态特征与实施策略[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91-95.
[5]杨碧霞.大学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1.
猜你喜欢
——《教育学原理研究》评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