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庄子与大建安村的劳动经历对齐越播音及教育思想形成的影响
2017-03-28张海燕
张海燕
(沧州师范学院文学院,河北沧州061001)
姜庄子与大建安村的劳动经历对齐越播音及教育思想形成的影响
张海燕
(沧州师范学院文学院,河北沧州061001)
从齐越响应党的号召、认真投入劳动到反思农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热心为老百姓做事的全过程,探索出齐越在沧县姜庄子和山西大建安村的这两段农村劳动生活经历使齐越发现了“为百姓发声,为人民说话”的艺术创作真谛,加强了“先是党员,后是播音员”的工作原则,形成了“用心播音,情声并茂”的播音态度。这两段劳动经历促使齐越先生形成了“做学问先学做人”教学思想的雏形,强化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理念。
齐越;劳动经历;播音思想;教育思想
齐越作为新中国人民广播事业的第一位著名男播音员,几十年来,他把全部心血都倾注到人民广播与教学事业中,成为当代中国杰出的播音艺术家、教育家。他的播音思想与教育思想对当今的新闻播音及教育工作者,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探究齐越播音及教育思想的形成,有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影响其播音及教育思想形成的重要环节之一,便是他的下乡劳动经历。在沧县姜庄子和山西大建安下乡劳动期间,齐越深入工农生活,真正与人民血肉相连,体会到人民的甘苦,产生了“为人民发声,为百姓说话”的理念,这对他的播音及教育思想的全面形成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劳动经历对齐越思想的影响
(一)热情响应号召
1955年,农业合作化运动如火如荼、声势浩大,各地农民纷纷入社。农业合作化运动在发展过程中难免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最为普遍且严重的问题就是缺少会计和记工分的人员。毛主席认为有许多知识分子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右倾保守思想,工农结合是让无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起来的根本途径,所以应该让他们加入到农业合作化的工作中来,通过体力劳动,在群众生产生活的实践过程中认真地改造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农村这片广阔天地中发挥作用,为农村发展做贡献。
党中央的指示让齐越内心受到了很大的触动,他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满怀热情地下放到河北省沧县进行劳动锻炼。1958年1月27日,齐越在离京时曾写下这样一段话:
“经过天安门时,我的心情是不平静的。亲爱的毛主席、党中央,你的忠实的儿子在心里宣誓:共产党员把一生献给壮丽的共产主义事业,要乘风破浪前进,没有任何困难能阻挡我们。”[1]
齐越在那个年代算得上是妇孺皆知的“大明星”,但他认为自己也是个普通人,也会产生骄傲自满的念头。播音员一旦产生了这种念头,他的工作水平很可能会停滞不前,甚至还会犯下难以挽回的错误。齐越认识到无论是作为一名曾经受过旧社会资产阶级教育的知识分子,还是作为一名党员,都应该积极响应党组织的号召,踊跃参加群众生产和斗争的实践,认真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改造,消除自身残存的小资产阶级意识,进而在政治上和工作上取得进步。
(二)认真投入劳动
据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教部编辑、记者崔守禄在《茅舍集》中《劳动锻炼》一文中的记载:“1958年1月,响应毛主席关于在职干部参加体力劳动的号召,中央广播事业局多名干部下放沧州劳动锻炼。这批下放干部中,有著名相声演员侯宝林、著名播音员齐越、万淑玲(万里)。第二天,我们分别去沧县自来屯、窦店、姜庄子十几个村落户劳动锻炼。”①齐越被下放的河北省沧县是一个十分荒凉贫瘠的地方,很多土地都是不利于农作物生长的盐碱地,水质也不好,最出名的一点就是这里曾是林冲刺配之地。和齐越一同来的广播事业局干部分散在沧县的各个村里,齐越被分配在姚官屯乡姜庄子村。对当地热情好客的老百姓们来说,能够接待这些干部住到自己家是件光荣的事。齐越被分在姜庄子村的吴长发大爷家里,同村的村民都管吴长发叫“发爷”,发爷一家家庭关系和睦,妻子是善良朴实的上海人。虽然当时的物质条件很落后,但是吴大娘总是把家里收拾的很整洁,做出来的饭食也相对干净可口些。在吴大爷一家看来,齐越下放之前是个吃细白面、肠胃娇贵的城里人,农村里的劳动又辛苦,怕他干累活再吃野菜会伤了身子,便总是竭尽所能地把自己最好的东西给齐越。吴大娘给齐越用家里最好的被子,还给齐越做净棒子面饼子吃。在当时,净棒子面饼子是连他们家里的小孙子都吃不到的上等饭,一家人平时吃的都是又苦又涩的黄菜盘子(一种长在盐碱地里的野菜)。齐越就在这样一种备受关爱的氛围中慢慢开始了在姜庄子村的劳动生活。
尽管处处优待齐越,但实际上发爷一家并不很清楚齐越原来是做什么工作的,不知道他是一个“大人物”,只把他当做普通的子侄辈来对待,用平常的待人方式来对待他,不曾计较过物质上的付出,也不曾想过要从齐越身上谋取回报,这份干净而纯粹的感情在当时格外地暖心。
(三)艰辛磨练意志
下放劳动生活其实是非常艰苦的。据崔守禄在《劳动锻炼》一文中回忆:“第二天,我们就去生产队和社员一块干活,下坑砸冰,把冰砸成一块块,用台筐抬上来,放在牛拉大车上,送到南洼麦田里,说是春天抗旱。一个上午上下坑抬几十趟,队长照顾我们,让我们和妇女一块抬,这也累得我腰酸腿疼。抬一天筐,肩压红肿了,腿抬不起来,晚上一头栽倒炕上睡了。天长日久,劳动习惯了,就不觉累了”。②下放前,齐越几乎没有干过什么农活,很多农活都不知道该怎么下手,排垄、留苗更是闻所未闻,于是在劳动之初,齐越只能做一些拉土、拉农家肥的简单活计。据和齐越一起劳动的村民朱文才回忆说,齐越是个能吃苦的实在人,每天早出晚归,中午吃完饭就继续出门劳动,干活的时候积极踊跃,碰上什么活就做什么活,不怕脏不怕累,从来不挑肥拣瘦、偷懒耍滑,实在累得受不住了才会坐在拉土板车旁边休息一会儿。
但是,艰苦的劳动生活强健了齐越的体魄,磨练了他的意志,他不仅没有逃避,反而逐渐热爱上农村生活。夏天,村里派人到地里“看青”,齐越踊跃报名。所谓“看青”就是在瓜棚菜地里,搭个窝棚看护,看护人要在炎热的夜晚,睡在蚊虫叮咬的狭小空间里。这个活计在农村也只有觉悟较高的老同志或村干部愿意去,但是齐越却欢天喜地地承担下来,并且在第一天睡到庄稼地里去的时候,专门拍了一张搬着铺盖卷下洼的照片,还在后面提上字作纪念。当年齐越下放生产队的队长、会计、车把式、老社员等人回忆起往事,这些七八十岁的古稀老人对齐越仍然赞不绝口。
齐越放下了干部的架子,以自己简朴的生活态度和高尚的人格精神,真心实意地融入到农民的生活劳动之中,赢得了姜庄子村民的信赖与敬重。后来,齐越不仅被大家评为劳动锻炼收获较大的先进者,还被他所在生产队的社员亲切地称为“我们的参谋长”。
(四)认真进行反思
姜庄子村这种安静又充实的生活,在齐越的内心发生了一场巨大的变革,他寻到了精神追求上的完满。不仅如此,在姜庄子的劳动过程中,齐越还进行了深刻的反省和思考,他在给入党介绍人丁一岚的汇报中,认真地反思了自己思想上的不足:自己看到村民们朴实的笑脸时会想起从前生活中的一些故作姿态;在看到农民们对生产工作干劲十足,紧跟党的步伐,热爱生活的精神状态时,会想起曾经在工作中的不尽心尽力;在看到农民们劳动时不怕苦不怕累、听到好的意见后欣然行动起来时,会想起自己曾留下了错误的骄气、丢失了应有的谦卑……尽管某个时期在一定程度上缺乏与人为善和实事求是的精神,但齐越认为自身还是没有做到最好,确实是存在着一些问题的。姜庄子的劳动经历对齐越主观世界的改造起了重要作用,整个人的精神面貌都和下放前有了很大的不同,他决心克服过去工作中的暮气和娇气。不仅自己在姜庄子住下来,还于1958年暑假期间,将女儿齐虹接来姜庄子“接受教育”。
(五)为老百姓办事
齐越除了完成下放干部需要完成的劳动,还在姜庄子村建立了红旗社广播站,广播的内容除了一小部分的歌曲、科学技术和卫生常识,其他的都是和劳动合作社工作相关的内容,诸如种麦浇地、接种疫苗等和村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村里的播音设备十分落后,播报内容的格调也远不及从前那样高端,但是齐越一点也不在乎,高高兴兴地把红旗社广播站运作了起来,一丝不苟地播报稿件。自从有了红旗社广播站,姜庄子村的各项工作都开展得十分顺利。在广播站的建立过程中,齐越和一起下放来的同志们不仅深刻体会到农村对广播的强烈需求,更在播报农村事宜时体会到了广播的真谛:广播的根本目的是为人民服务,一个好的播音员需要做的就是播报人民需要的内容,时时刻刻心系群众,切切实实地做到为百姓说话。
(六)发现农村中问题
齐越先生在姜庄子村经过八个多月的艰苦劳动锻炼之后,还于1964-1965年在山西大建安村生活劳动了八个月的时间。据崔守禄回忆:“根据中央指示,中央广播事业局共派出150多名干部去山西五台县参加‘四清’工作,中央广播事业局党委书记丁莱夫领队。由当地干部协助,我们进驻五台县大建安大队。这个村很大,有15个生产小队。”③据杨沙林《齐越生平大事记》中的记载:
1月9日(星期六),返回山西大建安继续参加“四清”。
1月13日(星期三),徐崇华同志在支部大会上总结进村后两个月零五天工作。
1月20日,召开万人大会。
2月8日,到东冶集训,学习二十三条,按二十三条原则办事。
2月9日,为集训学习二十三条准备发言提纲。
2月11日-14日,集体汇报会;小组学习总结发言。
3月4日,参加东冶三干会,揭发干部问题。
3月17日,传达文件。
3月19日,参加组长会;听传达文件。
3月23日,召开全体队委会,布置下一阶段的工作。
4月1日,群众自我教育小结,认为运动搞得好,是一次教育人的运动,对派下去的工作队,反映良好。
4月20日-22日,采访贫农梁东清老人,并整理她和她儿子的家史:《奶猫老人自述》,于1965年7月27日中央台《回忆和对比》节目广播。
4月24日,对支部工作做全面总结和鉴定。
4月27日,写自我鉴定。
4月28日,鉴定会,提意见。
5月1日,七队老贫农党忙喜写书面意见,表扬李见同志(即齐越):该同志能把党的方针政策贯彻到群众中去,真正地把群众发动起来了。同贫下中农同吃、同住、同劳动、吃苦耐劳、关心群众,把方便让给群众,处处为大家着想,特此表示感谢,并提出表扬。
5月30日,小组鉴定,经工作队党支部和分团党委同意。
6月12日,写思想小结。
9月24日,党员重新登记。
这段下乡工作的重点任务,就是帮助村民选拔干部。崔守禄在《茅舍集》中提到:“刚到生产队,先扎根串联,到贫下中农家了解情况,摸清队里的阶级斗争情况,工作队的工作也非常辛苦。但是‘四清’队扶上了一批贫下中农子弟,原来的干部统统打倒了,新干部上台,大建安似乎面貌一新了。但是有的工作能力强,能带领广大群众开展生产,得到了群众拥护;有的就不行,带不起头来,生产上不去。”④齐越也在这个工作过程中发现农村向“左”的方向又进了一步,农村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干部,是他深深焦虑、用心思考的问题。
这两段农村生活,不光是“把党的方针政策贯彻到群众中去,真正地把群众发动起来了”,也不仅仅是“同贫下中农同吃、同住、同劳动、吃苦耐劳、关心群众,把方便让给群众,处处为大家着想”,更重要的是让他真切体验了基层农村中存在贫穷、落后、缺乏卫生条件和教育意识等一系列的问题,发现与过去新闻播报中不太一样的中国农村现状,引起他深深地忧虑,促使他绞尽脑汁地帮助农民朋友提高知识水平,想尽办法帮助农村选拔合适的干部来改变农村的贫穷落后面貌,从此他和劳动人民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二、为人民发声——下乡后齐越播音思想的全面形成
(一)为百姓发声,为人民说话
在齐越的播音思想中,他一直比较注重深入生活、联系群众。相较于齐越同时期的播音员,齐越一直注意联系群众,真心实意地学习进步,要播出人民满意的广播。在下放到姜庄子村之前,齐越就经常以书信的形式来和听众进行交流,他将听众看做自己的良师益友,认真倾听群众对他播音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并就听众提出的问题在播音过程中进行调整和改进。当时的齐越虽然会收到很多听众的来信,可他还是感到有哪里不够,却总是摸不着头脑,直到他来到姜庄子村,这一切问题才有了一个真正的答案。齐越经历了在姜庄子村八个多月的艰苦劳动锻炼和各类农村活动后,已经成为了姜庄子村的一员,他是农民大众的亲人和挚友。齐越开始了解农民的喜怒哀乐,他和劳动人民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和人民群众站在了一起,此时他的声音沾染上了农民的汗水和热土的芬芳,二者在思想感情上产生了强烈的共鸣。重返北京后,齐越不再是原来高高在上、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广播事业局干部,他更了解人民、更理解人民,更热爱人民,因此在播出《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时,他的表现方式与原来就有了很大的区别与提升。他是代表姜庄子、大建安及全国各地老百姓在说话,真心期待全国各地的基层干部都能象焦裕禄一样为人民干实事,为老百姓谋福利。
“为人民说话、为百姓发声”成为了齐越奉行一生的播音原则,更是他希望所有播音员都能懂得的播音事业的灵魂所在。
(二)先是党员,后是播音员
齐越是一名共产党员,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他都始终坚持党员作风,这种强烈鲜明的党性更是他播音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齐越的播音生涯里他不止一次地提到过“播音员是党的新闻工作者”,在他看来,要用党性和党的政策立场统帅播音创作的全过程,播音员的工作与政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有着鲜明的党性表现。齐越的这一正确认识充分地反映在他播音思想的深刻内涵之中。齐越在下放之初曾表示过,要以共产党员的魄力去工作,要在劳动中克服那些与党性不相容的缺点。齐越来到姜庄子村之后,一直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地劳动,他的付出村民们都看在眼里,齐越凭着他心中坚定的党性和不懈努力得到了村民们的肯定。齐越下放到姜庄子村进行劳动锻炼几个月后,终于又接触到了话筒,虽然播报的都是琐碎的有关农业生产任务的内容,看似简单平常的稿件却是众多乡亲们分外关注的大事。共产党的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共产党员理应心系人民,为民所想,急民所急。齐越作为一名党性鲜明的共产党员,在面对和人民息息相关的生产事宜时,从不敢有半分懈怠,每次播稿前都要认真阅读并练习试播,务必要做到充分将深刻的理解和感受化为准确、鲜明、生动的声音形象,才通过话筒播讲给听众们,播音时更是精神高度集中,生怕播错了一个字,影响了生产生活任务的传达。播音不是简单地动动嘴皮子,播音员在播报每一个字的时候脑子里都应当想着党、想着人民,想着周恩来总理那“要用延安精神做好工作”的殷殷嘱托。回北京后,齐越对自己的播音要求更加严格:政治方向要坚定正确,要播出党的真理之声;工作态度要严肃认真,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工作作风要艰苦朴素,要发扬党的务实勤俭之风。尤其是播音工作,一定要有鲜明的党性,在工作中发扬延安精神,无论是在播音创作还是在播音实践中,播音员都要时刻牢记自己首先应该是一名共产党员,然后才是一名播音员,始终把党和人民放在第一位。
(三)用心播音,情声并茂
齐越对待他热爱的播音事业,一直坚持的思想原则之一便是全情投入。许多齐越的同事、朋友以及其他专业的新闻工作者评价齐越的播音时,总是少不了“真情”二字。齐越的播音富有强大的感染力,每一个“音符”里都包含着他全部真挚的感情,不论播音还是朗诵,他都是全身心地投入他所有的情感,这是齐越播音艺术上的亮点,也是他播音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齐越的播音思想中,对待播音创作方面,他讲求“真动心、动真情”,播音员播音前应该深入研究稿件,对内容有透彻的理解,把它变成发自内心的话语;要对播音对象有真实的感情,要深入人民群众的生活,向人民群众学习,从实践中不断提升、充实自己。然而想要做到“真动心、动真情”是非常不容易的,不经过长时间的实践磨练是很难实现的。齐越在下乡劳动之前对播音工作就很是用心,播音时也注重情感的投入,是一位杰出的播音工作者。然而,让一个播音业务骨干几十年如一日投入全部心神的,必定是崇高的信仰。齐越的信仰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大众。齐越在姜庄子村下放劳动锻炼期间,得到了吴长发一家的礼遇和关爱,在得以重返岗位后,他无数次回想那段困苦却满是亲人般关怀的生活,久久难以忘怀。最让齐越感动的是他离开姜庄子村去往山西学习化肥制作时,房东大娘拿出了家里全部的绿豆面给齐越做了路上的干粮,临行前还殷殷叮嘱他要一路小心。[2]齐越在那段艰辛的岁月里,心中一直保有来自人民的温暖关怀,人民给予的厚爱成了齐越的精神信仰。从此齐越的播音,声音更加饱满,感情更加真挚。
三、对齐越教育思想的影响
齐越于1975年6月调入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播音专业任教,1979年成为我国第一位播音学教授。在北京广播学院期间,齐越担负着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任务。作为我国第一位播音学教授,他积极结合播音教学和播音实践,不懈探索播音艺术和播音理论,为创立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播音理论体系作出了重要贡献。而在他的播音教学思想中,有两个重要的方面来自他的下乡劳动经历。
(一)形成了“做学问先学做人”思想的雏形
在教学中,齐越努力做到言传身教,把端正思想作风放在第一位,把教给学生正确做人放在第一位。他经常向学生讲述1958年下放河北沧州农村参加劳动的情景,教育他们要发扬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一块豆面饼子的故事几乎每个新生都听过。现任上海广播电视台播音主持业务指导委员会主任的方舟老师说起来,她1981年到北京广播学院读书时,齐越先生已经不再担任本科班学生教学工作,专门去带研究生了,但是她听到的齐越先生唯一的一节课,不是专业课,而是齐越先生专门提出来给本科班学生加上的一节思想品德课,因为齐越先生在教室里发现学生丢弃的半个馒头,于是特意带上一块豆面饼子,给他们声情并茂地讲述了饼子的来历,要求大家珍惜农民的劳动成果,树立为人民为百姓发声的理念,方舟老师说这节课比任何一节专业课给她留下的印象都深刻。而“做学问先学做人”这一思想对任何专业、任何学科的教学都有借鉴意义。
(二)加强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思想
齐越早期在培训指导青年播音员的过程中,就比较注重实践教学,经常用“三步上篮”法教给青年播音员如何操作。两段下乡劳动生活的经历,不仅让齐越深切体验了民情,也让齐越深深体会到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到的“党的文艺工作和党的整个工作的关系问题、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内容和形式的统一问题”,明确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强调文艺工作者必须到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熟悉工农兵,转变立足点,为革命事业作出积极贡献。因此,在齐越到广播学院任教期间,形成了特别鲜明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法,在播音教学中他要求学生“根基要深”,强调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提高自己。他注重从实战出发,严格要求,严格训练,从文体播音的实践中探索基础理论的应用,提高学生学习理论的自觉性。课堂教学之外,齐越经常带领研究生和青年教师深入基层,参加播音实践,参加省、市播音工作经验交流会,为地方台讲学、办班、培训辅导播音员等。这一实践过程,不仅是深入基层,深入生活,深入广播电视播音第一线,与同行交流业务,更是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获得生活经验,汲取播音创作的源泉。
注 释:
①②③④ 见崔守禄著《茅舍集》的P44、P45、P48、P50。
[1] 杨沙林.用生命播音的人——忆齐越[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
[2] 齐越,杨沙林.情系七彩人生[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3.
[责任编辑:尤书才]
The Influence of Labor Experiences in Jiang Zhuangzi and Da Jian’an village on Qi Yue’s Formation of Broadcasting and Educational Thoughts
ZHANG Hai-yan
(College of Chinese Literature, C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Cangzhou, Hebei 061001, China)
In response to the Party’s call, Qi Yue earnestly plunged into the labour, rethought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rural area, and enthusiastically engaged in helping the villagers. The author finds out that Qi Yue’s labour experiences in the two villages, Jiang Zhuangzi, Cangxian and Da Jian’an, Shanxi make Qi Yue find the essence of art creation:“voice for the people and speech for the people”, strengthen the working principle of being a Party member first and then a broadcaster, and form a broadcasting attitude:“broadcasting with heart and soul and with both voice and emotion”. The labor experiences in the two periods led Qi Yue to initiate his teaching concept to “be a man first and then to be a scholar” and reinforce the teaching ideas of “combining theory with practice”.
Qi Yue; work experiences; broadcasting thoughts; educational thoughts
2017-01-22
张海燕(1968-),女,河北沧州人,沧州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
G222.2
A
2095-2910(2017)01-002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