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也谈“齐越精神”

2017-03-28

沧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播音员真情工作

李 艳

(沧州师范学院文学院,河北沧州061001)

也谈“齐越精神”

李 艳

(沧州师范学院文学院,河北沧州061001)

齐越先生是新中国第一代播音员,是播音事业的开拓者。齐越精神对今天的我们仍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齐越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真心真情,用生命播音;扎根于民,为百姓代言;严谨认真,对工作一丝不苟;敢于担当,有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简朴低调,处处为他人着想。

齐越;齐越精神;播音;播音事业

齐越先生是新中国第一代著名播音员,1947年在邯郸涉县的沙河村,先生担任陕北新华广播电台播音员,开始了他一生的播音事业。先生一生质朴低调、勤奋踏实,对待工作真心实意、兢兢业业,为新中国播音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先生对播音事业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播音实践和理论指导。在播音实践方面,先生一生播出了很多优秀的作品。先生倾注真情,用饱含真诚、热情的声音为我们讴歌了一个个光辉的形象:朝鲜战场的志愿军战士、雷锋、焦裕禄、王进喜、彭德怀、周恩来等等。他被这些人物的精神感动着,他全身心地投入播音创作,为我们一代又一代人传递着契合时代精神的正能量。在理论指导方面,先生同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70年代中期,齐越先生离开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到广播学院从事教学工作。在教学一线,先生为我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播音员。在播音实践中,先生总结出“播音三戒”;在《十天播音工作个人总结》里,先生提出了新闻播音语言规范的问题。齐越先生不仅为新中国的播音事业做出了实践性的贡献,而且在播音理论方面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这对我国播音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时至今日,先生离开我们已经23年了,但是,先生对播音事业的奉献精神一直在鞭策和激励着我们。2016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到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调研,强调媒体应该做党和人民的传声筒,要为党代言,为人民发声。齐越先生一生都在为人民代言,他的为人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在当今互联网发达、新媒体技术蒸蒸日上的语境下,齐越精神越发体现出它的自身价值,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下面将谈谈我对齐越精神的理解。

一、真心真情,用生命播音

齐越先生曾说:“播音创作最关键的,是要真动心,动真情。对所播内容真动心,对播音对象动真情。”[1](P107)播音是一门艺术,播音工作者对所播的稿件要熟悉,首先要让自己全身心地沉浸在稿子所营造的氛围中,对要播的人物、事件产生感情,才有可能带着真情实感去播音,去创作。所以,先生说,播音创作最关键的,是要真动心,对稿子内容动心,被人物感染、打动,播报的时候要调动全身的细胞和神经,而不是只凭一张嘴,要动用真感情,而不是虚情假意。播音工作也是一个艺术再创作的过程,它是对书写在平面上的文字形象进行再创作,通过播音员的播报,使得文字性的书面材料以声音的形式传播进千家万户。这样的声音就不能是毫无感情的、普通的声音,它一定是倾注了播音员全部热情的、声情并茂的艺术再创作。先生在他的播音、朗诵生涯中一直在用真心真情,甚至是用生命在诵读。有一次,在中外名家齐聚的朗诵会上,尽管先生患有高血压,不能激动,他还是在随时可能发生危险的情况下坚持激情澎湃地为观众朗诵陈毅元帅的《梅岭三章》。他说:“家里人劝我不要激动,不激动行吗?

朗诵《梅岭三章》,我不能给观众一杯白开水,也不能对不起陈毅元帅,一个播音员在话筒面前不动真情那是最可怕的。”[2](P75-76)

在《大气磅礴,一泻千里——论齐越的播音整体创作观》这篇文章里,作者姚喜双同志回忆了先生曾辅导他播诵方纪散文《挥手之间》的一段往事。当时,作者先试播了一段,先生说情感还不够,说完自己转过身去,走到毛主席像前深深鞠了一躬,满怀深情地说:“主席,今天是您老人家的90周年诞辰,作为曾在您身边播过音的您的一位宣传战士,现在,我不能再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四楼的播音间播音了。此刻,让我用教学这块小小的阵地,用方纪的这篇散文,来纪念您老人家的90周年诞辰吧!”[3]说完之后,先生打开设备,脱口而出《挥手之间》。那种磅礴的气势、奔涌而出的情感将在场的姚喜双深深打动。事后,他才知道,前一天晚上,先生还熬夜研读了部分关于毛主席的文章,对播诵内容做了充分的准备。

齐越先生去世后,在缅怀先生的座谈会上,他的夫人杨沙林女士说:“齐越是用生命播音的。”[4]和先生一起工作多年的老同事们也都评价说他是一个用生命播音的人。每次播音,先生都是全身心地投入,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真动心、动真情”[1](P107);播完后,情绪一时出不来,总是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先生对每一次播音创作都倾注了全部的身心、全部的情感。

二、扎根于民,为百姓代言

齐越先生一生创作了很多优秀的播音作品。解放前夕,他播出的《人民解放军总部向黄维兵团讲话》《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中国人民解放军布告》等重要文告和新闻,声音激昂高亢、铿锵有力。既鼓舞了人民的士气,又瓦解了敌人的斗志,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进行了积极有效的舆论宣传。解放之后,先生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工作,70年代中期到广播学院从事教学工作。在此期间,先生为人民播送了很多深入人心的感人形象: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志愿军战士、助人为乐的雷锋同志、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铁人王进喜、敬爱的周总理等等。在沧州师范学院齐越教育馆序厅的墙壁上,在红旗背景下、金色话筒旁,镌刻着齐越先生的心语:我是中国人民的播音员、中国共产党的播音员,我传达的是中国人民战胜艰难险阻走向胜利的声音,我传达的是中国共产党堂堂正正的真理之声,我以此引为自豪。通过先生的这段心声,我们看到了先生扎根于民、为民服务、为民发声的情怀。

先生不仅在播音事业上扎根于民,默默奉献,而且在生活中也是和蔼可亲、与人为善、与百姓不分彼此的。1958年,先生曾下放到河北省沧县姜庄子村,先生在姜庄子的土地上工作生活了八个月。在这八个月里,先生和姜庄子的百姓同吃同住,一起劳动,和村里的父老乡亲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村里谁家有个不平事儿都来找先生评理,先生还为村里建起了广播站,为村里热爱播音的年轻人热心指导播音业务。虽然只是在这里生活了八个月,但是,离别的时候,姜庄子村的老百姓对先生是万分地不舍。先生回到北京后,还特意用玻璃瓶珍藏起房东吴大娘给他蒸的珍贵的豆面饼子。后来,乡亲们多次到北京,先生都拉着大家的手聊家长里短,热情招待。先生在姜庄子村下放期间,为乡亲们照了很多照片。在我们学校齐越教育馆开馆仪式上,先生的女儿齐虹女士捐出当年先生珍藏的乡亲们的照片时说:父亲的遗物中有很多这样的老照片,而她自己并不认识老照片上的人。当时来到开馆仪式现场的姜庄子村吴大娘的孙媳妇立刻辨认出照片上奶奶当年的身影。齐虹女士和吴大娘的孙媳妇两人在这些照片面前重逢,都是万分惊喜,跨越了半个多世纪的岁月,这是一份多么珍贵、多么令人感动的情谊呀!先生去世前留下遗愿:生前没能报答沧县姜庄子村父老的恩情,死后愿化作肥料,撒在深深眷恋的土地上,栽活一棵树,肥沃一片田。1993年11月,先生去世后,家人遵照遗愿,将先生部分骨灰撒在姜庄子村的土地上。

齐越先生虽然是我国第一代著名播音员,但他并没有将自己放在一个高高的平台上,他的一生始终都是从人民群众的角度出发,为百姓着想,用自己的声音为人民代言,传达真理之声,传播人世间最美的真情。即使去世之后,也将自己和乡亲们、和深深眷恋的土地融为一体。

三、严谨认真,对工作一丝不苟

齐越先生在对待播音工作时严谨认真、一丝不苟。先生在1948年陕北新华广播电台播音组总结会时写的《十天播音工作个人总结》被保存下来。这里面,他谈到:“一个播音员应当时时刻刻小心谨慎,认真负责,不容许有丝毫错误发生,即便是一字之错,也是全党和人民的损失,影响我们党的威信,对不起人民的。今后,首先应该时时刻刻坚持认真负责的精神,并将此精神贯穿到播音的每一字、每一句、每一呼号中。”[5](P80-82)先生以个人播音工作的实践经验,用诚挚的态度写下了这篇工作总结,强调了播音工作中语言规范的问题,哪怕只是一个标点符号,一个字,也要谨慎严谨,马虎不得。这是播音工作者最基本的业务素质和道德修养。

先生曾提到播音有三戒:一戒自我表现,二戒随心所欲,三戒千篇一律。播音、朗诵不是为了展现自我,而是要在播报中适当地加入“真我”的因素,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不能随心所欲,想怎样播报就怎样播报;也不能用一个模式、一种语调播报、诵读不同的文章,要对文章的体裁、内容有所了解、熟悉,用最恰当的语气声调去传播真理,传播真情。先生对播音工作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这些理论在今天仍然对播音、朗诵实践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先生对待工作的态度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深思的。

四、敢于担当,有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

齐越先生是我国播音界的一代宗师,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播音事业。先生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事着他所热爱的播音工作和播音教学事业。先生的一生都在为人民代言,为党代言。先生说:“小小话筒千斤重,它载负着党的重托,人民的信任。”[2](P75-76)先生在他的《十天播音工作个人总结》里写道:“这次的教训,使我更深深地认识到我们的广播电台是和一般电台根本不同的,我们的电台是我党的喉舌,是服务于人民革命事业、代表党中央发言的。”[5](P80-82)这里谈到了广播和播音工作的性质,它不是一般的电台,它是传播党的声音、引领人民群众坚定信念理想的重要舆论支柱。因此,播音员要具有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要将自己的个人情感和家国情怀协调统一起来。

五、简朴低调,处处为他人着想

齐越先生在工作上兢兢业业,热情奉献,为祖国的播音事业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接班人;在生活上质朴低调,勤俭节约,从不搞特殊化。先生曾对学生讲:做人要心口如一,话筒前怎么说,生活中就怎么做。先生到外地讲学或者播音,从来不住高级宾馆,所得讲课费都捐助给了失学儿童或是边疆的战士。有一次,先生带几个研究生去烟台讲学,对方给先生专门安排了宾馆,但先生说什么也不住,非要和学生住一样的房间。每次外出坐车的时候,先生总是把最好的位置留给别人,自己争着坐不好的位置。据说,有一次外出,先生上车抢了个“最好”的位置坐,大家还都纳闷呢,后来下车时才发现那个座位的弹簧是坏的。先生就是这样一位生活中质朴无华、不搞特殊待遇、处处为他人着想的老一代播音工作者。

作为一名从战争岁月走过来的新中国第一代播音员,齐越先生时刻以延安精神鞭策着自己,他对祖国和人民付出了自己满腔的热情和忠诚,为播音事业奉献了毕生的精力。他是我国第一位播音专业教授、硕士生导师,他用自己一生的播音实践经验,为中国播音学学科体系奠定了基础。齐越精神在今天这个时代依然感动着我们,激励着我们,净化着我们的心灵,涤荡着我们的灵魂。我们在为人处世、工作生活中要努力学习、践行齐越精神,将老一代播音工作者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传承下去,以此方式向老一代播音工作者致敬!

[1] 姚喜双.播音风格探索[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2.

[2] 编辑部.齐越的遗产(编后随笔)[J].现代传播,1993,(6):75-76.

[3] 姚喜双.大气磅礴 一泻千里——论齐越的播音整体创作观[J].现代传播,1993,(6):51-61.

[4] 姚喜双.真情永恒(下)——读《用生命播音的人——忆齐越》有感[J].现代传播,1999,(5):123-128.[5] 姚喜双.新闻播音语言规范研究的奠基之作——读齐越《十天播音工作个人总结》[J].现代传播,2007,(3):80-82.

[责任编辑:张胜广]

On the Spirit of Qi Yue

LI Yan

(College of Chinese Literature, C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Cangzhou, Hebei 061001, China)

Qi Yue is a broadcaster of the first generation in new China and a pioneer of the broadcasting cause. Today, Qi Yue’s spirit is still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us. His spirit can be concludes as followings: He broadcasted with his life, sincerely showing his true feelings. He was rooted in the people for the benefit of them. He worked rigorously, earnestly and meticulously. He was fully responsible with a sense of mission, a simple living with low profile, and full consideration for others.

Qi Yue; Qi Yue’s spirit; broadcast; broadcasting cause

2017-01-16

李 艳(1979-),女,山东惠民人,沧州师范学院文学院讲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古代汉语、语言文化。

G229

A

2095-2910(2017)01-0016-03

猜你喜欢

播音员真情工作
我用真情守护你
以心换心见真情
论播音员主持人的新闻敏感性
不工作,爽飞了?
真情扶贫见实效
做人民欢迎的中用的播音员
播音员主持人的语言创造
选工作
完形填空训练
真情关爱十六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