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户居民的生活现状研究综述

2017-03-28胡春梅

关键词:失地农民意愿农民工

王 蕾,胡春梅

(重庆文理学院 教育学院,重庆 永川 402160)

转户居民的生活现状研究综述

王 蕾,胡春梅

(重庆文理学院 教育学院,重庆 永川 402160)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将转变户籍,成为城市居民。在转户的过程中,转户居民必将面临由农村到城市的各种改变,是否能够较快适应城市生活会影响他们的生活现状。从转户居民的转户意愿、社会适应、心理特点三个方面对近年来关于他们生活现状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希望能够为提高转户居民的生活质量提供参考。

转户居民;生活现状;综述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社会逐渐由以农业为主的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转变。社科院报告指出,2013年底,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3%;2015年底,城镇化率已经超过55%[1]。在这个过程中,大量农民失去土地,由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形成了一个新的群体——转户居民。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将成为城市居民。农民在转户后成为转户居民,他们失去了维系自身口粮需要的保证(土地),进入相对陌生的城市环境,再加上思想文化素质、劳动技能普遍不高,不能迅速融入城市生活中,在城市适应的过程中大多会出现不少问题[2]。转户居民是指户籍由农村转为城市,身份由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居民的群体[3]。转户居民的生活现状引起了众多研究者的关注,围绕这一问题开展了大量调查,本文将从转户意愿、社会适应、心理特点三个方面对已有相关研究进行总结,希望为转户居民的管理及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提供参考。

一、转户意愿

在城市化的过程中,转户居民的转户意愿如何,会决定他们是否成为城市人口,会影响他们转户后的生活质量。目前,转户居民的转户意愿主要表现出以下特点:(1)转户意愿不强。贾淑军调查发现,农民和农民工转户意愿都不强,农民更愿意选择县城为转户所在地,市中心区对愿意转户居民的吸引力不强[4]。很多农民选择“留而不转”的方式,虽然到城市生活,但是户籍仍然保留在农村。(2)新生代农民工比第一代农民工转户意愿强。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从事的职业更好,在城市居住时间更长,文化层次更高,他们更适应城市生活,他们的转户意愿比第一代农民工更强[5-6]。(3)年龄、受教育程度等会影响转户意愿。刘力研究发现,25岁以下的农民工比更高年龄段的农民工转户意愿强烈;受教育程度越高、具有一定技能的农民工转户意愿比受教育程度低的农民工强[7]。

造成农民转户意愿不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对经济情况的担忧。多数转户居民在进入城市后没有稳定的职业,经济收入不高,日益高涨的城市生活成本,会使他们感到经济困难,降低他们的转户意愿[8]。(2)农村利益的不舍。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工业、城镇化建设等原因,在农村进行征地,土地价值不断增长,使农民对土地预期收益随之增长。很多农民由于对土地的预期收益而降低了转户意愿[9]。(3)农村优惠政策的吸引。国家惠农政策下,农民们可以享受城市居民没有的优惠政策,如养老保险、各种惠农补贴、农村集体收益等,这些福利使农民们舍不得放弃自己的农村户口[10]。(4)城市吸引力减弱。随着户籍改革制度的推进,城市户口的吸引力不断减小,城市户口享有的福利在某些方面比不上农民的既得利益;此外,农民们进城后,在城市找不到合适的收入高的工作,城市的生活、居住成本高于农村居住成本,这些都降低了农民的转户意愿[11]。

二、社会适应心理

转户居民能否尽快地适应城市生活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只有适应城市生活,他们才可能拥有良好的生活质量。已有研究表明,转户居民的城市化适应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人力资本不适应。转户居民由于受教育程度较低、知识技能水平不高,因此其人力资本水平不高,不能适应城市的就业需求,会制约其就业选择[12]。冀县卿研究发现,被调查的失地农民中文化程度为初中及以下的占63.76%,在失地就业前没有经过培训的占94.25%,愿意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改善就业状况的人只占22.81%。大部分转户居民和失地农民的情况比较相似,可见,其人力资本的确不高,提高自身人力资本水平的意愿和行为也不强,这会影响他们转户后的生活适应[13]。

2.人际关系不适应。在传统的农村中,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强连带关系,由于血缘、地缘等因素,关系非常密切,彼此互动频繁,遇到事情常常会选择通过熟人帮忙解决,导致他们获取信息过程中交往的人较少。进入城市后,取而代之的是弱连带关系,这就需要转户居民去接触更多人来获取生活所需要的各种信息。冀县卿等研究发现,失地农民对城市身份的认知较差,城市市民的角色缺位,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失地农民在转户进入城市后人力资本水平不高,还没有脱离原有的农村强连带的人际关系,不能有效地适应和利用城市的弱连带人际关系[14]。沈关宝发现在市民化的过程中,农民的社会网络是封闭的,没有与城市社会网络形成开放性的互动和联结,这会严重阻碍他们的市民化;要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就要改变他们在农村的旧观念和习惯,拓宽他们的人际交往网络,促进他们与居民、邻里等的互动[15]。

3.经济状况不适应。在转户的过程中,有的农民由于在城市近郊或市政规划等原因,土地被占,会从相关部门获得经济补偿;有的农民退出了宅基地,政府给予相应补偿,会获得一笔补偿款[16]。很多家庭由于缺乏理财经验,没有经济计划,获得的补偿款在短时间用完,导致经济困难。向德平指出家庭经济的收支变化决定了失地农民社会适应;很多失地农民在进入城市生活后,由于日常生活、居住费用开销等的增加,会使家庭收入陷入困境[17]。

4.就业形势不乐观。(1)就业困难。很多转户居民在进入城市生活后,短时间内无法找到相对稳定、收入较高的工作。李飞在调查中发现失地农民的就业状况不乐观,近半数被调查者处于没有工作或工作不稳定的状态[12];超过65%的受访转户农民认为找工作“难”[18]。(2)就业状况不理想。转户居民的人力资本及社会关系网络偏窄等原因,导致他们的就业质量不高,主要是在第二、三产业中的加工制造业、建筑装饰业、服务业中就业,收入水平较低[12]。

三、心理健康

转户后,由于在人力资本、人际关系、经济状况、就业等方面的转变,转户居民的心理健康也会受到影响,发生相应转变。研究者们围绕转户居民的角色认同、生活满意度、消费休闲心理三个方面对转户居民的心理健康开展了系列研究。

1.角色认同

“农民”既是一种身份,也是一种职业。很多转户居民在转户后失去了土地,其“农民”的身份和职业不复存在,面临着对自己新身份的认同。在适应城市生活的过程中,转户居民的角色认同并不理想,这给他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了负面影响。姚俊调查发现,超过50%的农民在失去土地成为城市居民后模糊和不认同自己的市民身份,他们转户后感受到的社会支持、社会关系网络等会影响他们的身份认同[19]。吴爽发现农民在失去土地成为城里人后,他们虽然在角色体验上把自己当成了城里人,但是对于城里人应该享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是不了解的,在行为特征上也保留了大量的农村人特征。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和原有的“城里人”在相处过程中可能就会出现问题,影响他们的生活适应[20]。

关于转户居民身份认同的研究发现,相对剥夺感和征地时间会影响他们的自我认同,相对剥夺感越强,自我认同越困难;但是随着转户时间的增加,他们对城市居民的身份会越认同[21]。这说明虽然由于土地的丧失、政策因素等,转户居民已经不可能再回到农民,但在短时间内,他们很难认同自己“城市居民”的新身份,感到前途迷茫,不知道将来会如何;但是随着转户时间的增加,政府、社区等对转户居民实施的有利政策和措施,他们也会逐渐接受自己的新身份,融入城市生活中。

2.生活满意度

相较于转户之前,很多新城市居民都表达生活满意度下降了。陈传锋等在对城市新居民心理反应和需求调查中发现,只有不到6.4%的人认为生活满意度和生活水平比征地前提高了[22]。胡春梅等通过比较转户和未转户青年农民工的生活质量发现,转户青年农民工的生活质量比未转户者低[23]。

造成转户居民生活满意度不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较易出现负性情绪。在转户后,新城市居民由于城市适应的过程中遇到的种种不适(如人际交往困难、身份认同障碍等),容易出现焦虑、不满、怀疑、敌对等负性情绪[24],这会降低他们的生活满意度。(2)缺乏必要的社会支持。良好的社会支持是维系个体心理健康的条件之一,没有得到足够的社会支持是影响转户居民生活满意度的原因之一。胡新等调查发现,低社会支持转户居民的心理健康水平没有高社会支持者好,社会支持越好,转户居民的心理健康水平越好;转户居民得到的社会支持比他们期待的要少[25]。胡春梅等研究也发现转户青年农民工的社会支持通过组织公平感来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低社会支持会降低他们生活质量的感受,影响他们的生活满意度[23]。(3)角色适应不良。转户后,由于生产方式、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变化,很多转户居民并没有快速适应“城市居民”的角色,这也会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胡春梅等在对转户居民的角色观念适应的研究时发现,转户居民的角色适应能够预测他们的幸福感,特别是转户后的身份认同、心理感知能够影响他们的幸福体验,角色适应状况越好,其幸福感越强[3]。

3.消费休闲心理

转户后,随着生活各方面与转户前发生的巨大变化,转户居民的消费休闲心理也会发生相应改变,在消费观念、休闲方式等方面都表现出了新的特点:与转户前相比,新市民的休闲活动更丰富了,参加休闲活动的人数也增多了;但相对于城镇居民,他们的休闲活动要贫乏一些[26]。常勤毅对城市新居民的消费及审美心理进行调查时发现,在刚刚进入城市后,他们比较喜欢的消费休闲方式有看电视、串门聊天、打麻将,比较少阅读书报、参加培训等,更多地延续了他们在农村生活的休闲活动;消费休闲存在一个“短暂审美空白”时段,在这一阶段,他们要在各种各样的消费休闲方式中选择适合自己的,建立自己的消费休闲方式;这就需要社区在新居民的消费休闲及审美等方面加以合理引导,使他们较快地适应城市生活[27]。

综上所述,转户居民的转户意愿并不如预期的高,一部分转户居民愿意选择“留而不转”的转户方式;他们在城市生活中人力资本、人际关系、经济状况、就业形势方面表现出了明显的不适应;很多转户居民在短时间内还没有认同他们城市居民的新身份,生活满意度相比转户前有所下降;他们的消费休闲方式虽然比转户前更丰富,但是还没有脱离农村生活的影响,需要尽快建立适应城市生活的消费休闲方式。可见,要提高转户居民的生活质量,就应该在增强他们的转户意愿、培养社会适应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等方面进一步加强研究和探索,提出有效的对策。

[1] 李培林,陈光金,张翼.社会蓝皮书:2016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2] 李飞,钟涨宝.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社会交往研究——基于江苏扬州两个失地农民社区的调查[J].农村经济,2011(4):105-107.

[3] 胡春梅,王蕾,杨丽远.重庆市某区转户居民角色观念适应与总体幸福感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5,23(5): 716-719.

[4] 贾淑军.城镇化中农户移居与农民工转户意愿研究——以河北唐山为个案[J].经济管理,2012(11):177-184.

[5] 袁旺兴,胡雯,严静娴,等.代际视角下农民工转户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5(24):56-58.

[6] 欧阳琳,钱依婷,袁旺兴.新生代农民工转户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江西省的调查数据[J].科技广场,2014(12):205-210.

[7] 刘力.基于Logit模型的农民工转户意愿调查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2,39(17):201-204.

[8] 徐爱东,吴国锋.农业转移人口转户意愿的影响因素与现实诉求研究——来自重庆的调查与分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2(3):11-18.

[9] 时金芝,苏志霞,杨忠敏.进城农民工定居和转户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河北省的调查[J].现代经济信息,2016(4):109-111.

[10] 杨淑娥.统筹城乡发展中农村进城人口的转户意愿及其影响因素[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4(4): 84-89.

[11] 刘森林.我国农村户籍流动人口转户意愿的调查研究——基于2010年流动人口调查数据的分析[J].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5(5):45-50.

[12] 李飞,钟涨宝.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与失地农民的职业获得——基于江苏省扬州市两个失地农民社区的调查[J].中国农村观察,2010(6):11-21.

[13] 冀县卿,钱忠好.人力资本、物质资本、社会资本与失地农民城市适应性——于江苏省469户失地农民的调查数据[J].江海学刊,2011(6):88-93.

[14] 冀县卿,钱忠好.人力资本、连带关系与失地农民城市适应性——基于扬州市失地农民的实证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2011(3):86-91.

[15] 沈关宝,李耀锋.网络中的蜕变:失地农民的社会网络与市民化关系探析[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99-107.

[16] 刘楝子,陈悦.转户农民宅基地的有偿退出机制:重庆个案[J].改革,2015(10):143-148.

[17] 向德平,王志丹.社会化视角下失地农民的社会适应[J].河北学刊.2012,32(2):106-109.

[18] 王慧博.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市民化调查状况比较分析[J].宁夏社会科学,2010(4):66-72.

[19] 姚俊.失地农民市民身份认同障碍解析——基于长三角相关调查数据的分析[J].城市问题,2011(8):93-99.

[20] 吴爽.失地农民市民化进程中的角色认同研究——以重庆市主城区失地农民为例[D].重庆:西南大学,2009:39-42.

[21] 张海波,童星.被动城市化群体城市适应性与现代性获得中的自我认同——基于南京市561位失地农民的实证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6(2):86-106.

[22] 陈传锋,贺豪振,严建雯.城市化进程中被征地新居民的心理反应与需求状况研究[J].心理科学,2007,30(1):89-91.

[23] 胡春梅,王蕾.转户青年农民工生活质量现状与组织公平感、社会支持的关系[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35(4):105-111.

[24] 高福营,温友信,刘薇薇.重庆户籍改革背景下转户农民消极心因分析及干预对策探索[J].东方企业文化,2013(5):104-105.

[25] 胡新,王宏,郑行雁,等.重庆某县转户居民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2(4):302-304.

[26] 陈传锋,杨晶晶.城市化进程中村转居社区新居民的休闲方式[J].浙江学刊,2007(2):196-200.

[27] 常勤毅,金奕,赖莉飞,等.城市化进程中新居民文化消费及其审美心理的调查研究[J].学术交流,2007(7):122-125.

责任编辑:王茂建,吴 强

Review on the Researches of Transferred Residents’Living Status

WANG Lei,HU Chunmei
(Education College,Chongqing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Yongchuan Chongqing 402160,China)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more and more peasants become urban residents.In the process of transformation,the transferred residents will be faced with many changes in the city.The adaptation in city will influence the transferred residents’living status.This review will introduce the researches of transferred residents’living status from three aspects:willing of transformation,social adaptation and mental characteristics.We hope this review can provide some references for improving the transferred residents’life quality.

transferred resident;living status;review

G444

A

1673-8004(2017)04-0090-05

10.19493/j.cnki.issn1673-8004.2017.04.015

2016-12-19

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重庆市转户居民生活适应及社会心理冲突研究”(2012YBS051)

王蕾(1965— ),女,四川泸州人,教授,主要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心理学研究。

胡春梅(1977—),女,四川广汉人,副教授,主要从事学校心理健康、社会心理研究。

猜你喜欢

失地农民意愿农民工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西藏城郊失地农民市民化研究
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支持基层创新创造
对农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惊小怪
一群农民工的除夕夜
交际意愿研究回顾与展望
An Analysis on Deep—structure Language Problems in Chinese
失地农民在土地征收中的救济失范及司法回应——以司法权的适度介入为视角
东阳市失地农民就业保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