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生态系统视角下的财政科技投入
——《科技财政:从理论演进到政策优化》书评

2017-03-28刘尚希

财政科学 2017年11期
关键词:财政政策理论

刘尚希

创新生态系统视角下的财政科技投入
——《科技财政:从理论演进到政策优化》书评

刘尚希

当前,网络信息技术为科技创新提供了跨越时空、功能强大的研发平台,使得科技创新活动不断突破地域、组织、技术的界限,演化为一种别样的、具有内生动力的创新生态系统竞争。近年来,发达国家高度重视发挥政府作用、完善创新体系,如加大对重大创新项目的财政支持、实行财税和政府采购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推动中小企业发展和科技创业、培育良好创新环境、通过非贸易壁垒保护创新等。OECD国家都在体制机制、产业再造等方面下力气,从战略目标、战略途径、战略工具等方面打组合拳,各国创新生态系统正在不同层面快速发展。

近日,樊轶侠同志的学术专著——《科技财政:从理论演进到政策优化》在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该书从科技财政的理论演进与财政科技投入的基本问题谈起,分析了财政科技投入理论依据、科研院所财政保障机制改革、财政资金支持企业创新、科技税收、科技预算、中央地方科技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等问题,从较新颖的视角诠释创新生态对中国创新实践和政策的重要意义,更加强调了产、学、研、政、用等创新要素以及主体之间的关系。

科技财政体现了科技创新中的政府责任,其边界随着理论演进和经济发展阶段变迁而不断变化。传统的财政理论认为,政府介入科技创新的依据主要是弥补市场失灵。新的历史条件下,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如何在资源配置过程中重构政府、市场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和行动准则,发挥服务全局的牵引、倒逼功能,是一项新的时代使命。现代财政的定位与构建,必须综合统筹其经济属性、政治属性和社会属性。与现代财政制度对应,科技财政的理念需要反思与转型。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关于科技创新的若干政策文件,传达出的一个核心思想就是“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当前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就是通过科技创新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世异时移,变法宜矣”。在发展的创新理论指引下,在新的战略使命与外部环境下,我国科技财政的作用到底如何发挥?现阶段主要矛盾何在?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究竟如何夯实?中央地方科技财政的关系如何理顺?这些都是整个科技体制的基础性问题,迫切需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予以突破。该书对上述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剖析。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针对结构性问题而推进的系统性改革,其中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更多地依靠改革、转型、创新来提升全要素增长率,培育新的增长点,形成新的增长动力。为此,政府应着重加强科技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制定和实施,强化科技基础制度建设,构建科技公共服务体系,扩大科技开放合作,构建公平高效的创新生态环境;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研院所财政保障机制改革;通过财税金融政策引导企业和社会加大研发投入,让技术创新真正成为企业内生动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通过科技预算管理改革,建立适应科研发展趋势的资金保障管理机制。总之,通过结构性改革,构建创新生态系统,把政府推力变为内生动力。

该书认为,结合我国政府职能转变,基于创新生态系统的财政科技投入还需把握好几方面关系:首先,把握好转化关系。在继续大力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同时,逐步探索和培育具有内生动力的创新生态系统,把外力转化为内力。加强对国家和区域层面优化创新生态系统的财政政策研究。其次,把握好平衡关系。特别是政府顶层设计与创新主体自组织演化的平衡,注重财政科技投入政策的管与放、退与补。第三,把握好分工与合作的关系。注重优化科技创新领域政府、市场与社会的治理结构,在两级政府治理框架下,理顺中央地方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基于国家治理能力,提升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

该书是作者近年来在科技财政领域不断探索的结晶,其尝试从生态系统论的视角考察科技财政范式转换,并运用公共治理的研究方法较全面地分析了科技财政投入理论与政策,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际价值。

猜你喜欢

财政政策理论
政策
政策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助企政策
政策
略论近代中国花捐的开征与演化及其财政-社会形态
医改需适应财政保障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