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习领会习近平财政思想深化财税改革和制度建设

2017-03-28傅志华陈龙

财政科学 2017年11期
关键词:财税财政总书记

傅志华 陈龙

学习领会习近平财政思想深化财税改革和制度建设

傅志华 陈龙

习近平财政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历史特点和时代诉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财政领域的最新表现。这一思想与五大发展理念、“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及“一带一路”倡议、全球治理思想等紧密相连、相互贯通,共同构成了有机统一、逻辑严密的思想体系。为更好地发挥财政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需以习近平财政思想为指导,从战略全局高度,进一步深化财税改革和制度建设,优化财政政策,提升财政应对不确定性和防范风险的能力,着力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深层结构性因素,促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财政思想财税改革制度建设

党的十九大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国新时代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习近平财政思想产生于中国实现“两个一百年”战略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具有鲜明的历史特点和时代诉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依法治国、从严治党、扶贫、全球经济增长等重大问题时,提出了一系列财政思想和观点。这些财政思想和观点,与习近平总书记在其他领域的战略思想紧密相连、相互贯通,形成了有机统一、逻辑严密的思想体系。

一、习近平财政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财政领域的最新表现

习近平财政思想不仅从国家治理的视角对财政及其作用进行了新的定位,实现了财政理论的突破,而且在财税改革、财政政策等方面形成了丰富的思想,有效指导财政实践,对我国加快推进财政改革和制度建设、提升国家治理能力、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对财政进行了新的诠释和定位,实现了财政理论的新突破

早在198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时就提出,把财政看作是一个钱袋子“是一种陈旧的观念,是早被我们批评过的单纯的财政观念”①习近平:《摆脱贫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76页。。2013年11月,他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提出了“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重要论断,并指出:“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80页。习总书记的这一论断,将财政的地位和作用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这是对中外财政实践的科学总结和高度抽象,是对财政及其作用认识的升华,打破了仅从经济层面认识财政及其职能作用的狭隘观念。

习总书记特别强调在经济发展及治理中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指出财政作为政府“有形的手”应当发挥应有的作用。例如,2006年6月8日,习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赴义乌市调研时指出:“必须把发挥政府这只‘有形的手’的作用与发挥市场这只‘无形的手’的作用有机结合起来。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政府该管的管好、该放的放开,让市场在法治轨道上充分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使政府真正回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本职上来,实现政府这只‘有形的手’与市场这只‘无形的手’的有机结合。”②习近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521~522页。他在《从“两只手”看深化改革》一文中,深刻阐述了“两只手”的关系——“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要切实转换政府这只手的职能,把政府职能切实转换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上来,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法治政府,发挥好、规范好、协调好这‘两只手’的关系。改革逐步推进到一定的时候,‘两只手’应该是这样的关系:比如,在经济社会协调上,市场这只手更多地调节经济,政府这只手则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在经济运行上,市场这只手调节微观领域的经济活动,政府这只手用来制定游戏规则、进行宏观调控;在公平与效率上,市场这只手激活效率、政府这只手则更多地关注公平;在城乡发展上,城市的发展更多地依靠市场这只手的作用,农村的发展则由政府这只手承担更多的职能。”③习近平:《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521~522页。

总之,习近平总书记对财政地位与作用的科学论断,体现了一种“大财政观”,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树立“大财政观”,从国家治理的视角认识财政的重要作用,并科学地指导财政实践。实现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必然要求财政发挥更为积极和重要的建构、支撑作用。

(二)倡导系统、整体的财税改革理念,着眼长远机制的系统性重构

习近平总书记对财税改革的原因、目标和要求、内容、步骤与方法等进行了深入论述,形成了完整的财政改革思想。

其一,财政改革的原因。他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指出:“随着形势发展变化,现行财税体制已经不完全适应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事权、完善国家治理的客观要求,不完全适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现实需要,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也与财税体制不健全有关。”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80页。

其二,财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要求。2014年6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上指出:“财税体制改革不是解一时之弊,而是着眼长远机制的系统性重构。主要目的是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加快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建立公平统一市场、有利于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现代财政制度,形成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更好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①习近平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06月06日),新华网。

其三,财税改革的内容。他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深化税收制度改革,健全地方税体系。”他强调:“要抓住划分中央和地方事权和支出责任、完善地方税体系、增强地方发展能力、减轻企业负担等关键性问题,加快推进财税体制改革。”②《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6年版,第320~321页。同时,他还就这些改革的具体内容作了部署。例如,对于预算改革,他指出:“要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适度加强中央事权和支出责任,……中央通过转移支付承担一部分地方事权支出责任。”③《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81页。

其四,改革的步骤和方法。他指出:“财税体制改革需要一个过程,逐步到位。”同时,他还指出“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利益调整难度大”,需要“树立全国一盘棋思想,加强组织领导,周密安排部署,正确引导舆论,凝聚各方共识,积极稳妥推进改革”。④习近平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06月06日),新华网。

(三)坚持树立标本兼治、综合施策,创新财政政策

习近平总书记重视财政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在福建工作时,针对闽东财政经济运行中的矛盾,他指出:“财政经济决不是只管收支的钱袋子,而是调节经济的大杠杆。这本来应该是不言自明的道理。所以,我们说运用财政杠杆的调节作用,绝不能简单地认为是给某某地方多发几个钱,向某某地方多收几个钱。财政杠杆的巨大调节作用,产生于正确处理好财政经济的几种关系,而处理好这些关系,就需要我们多讲一些辩证法,就是要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来研究和解决闽东财政经济运行中的诸多矛盾。”⑤习近平:《摆脱贫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76页。在谈到调控宏观经济时,他曾指出:“供给侧和需求侧是管理和调控宏观经济的两个基本手段。需求侧管理,重在解决总量性问题,注重短期调控,主要是通过调节税收、财政支出、货币信贷等来刺激或抑制需求,进而推动经济增长。”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6年版,第406页。为了使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效,他提出应针对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创新财政政策。例如,2015年12月,在《围绕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做好当前经济工作》一文中,他强调“要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但重点和力度要有所调整”“扩大的赤字,在适当增加必要的财政支出和政府投资的同时,主要用于弥补降税带来的财政减收,保障政府应该承担的支出责任”⑦《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6年版,第311页。。

同时,针对全球经济发展中的矛盾,他多次强调要运用财政政策解决全球经济发展中的难题。2016年9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B20峰会)主旨演讲时指出:“要针对全球经济增长低迷出现的突出问题,在宏观经济政策上进行创新,把财政货币和结构性改革政策有效组合起来。”⑧《习近平在2016年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B20峰会)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16年9月4日。此后,2017年1月18日他又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进一步指出:“我们要创新发展理念,超越财政刺激多一点还是货币宽松多一点的争论,树立标本兼治、综合施策的思路。”①《习近平主席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17年1月18日。这些论断意味着要摒弃财政政策只是调节需求总量的传统观点,需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创新使用财政政策,将财政政策的总量调节与结构调整结合起来,既要适时进行总量调节,又要注重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构性矛盾和根源性问题。这对我们当前运用好积极财政政策、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科学使用财政资金,严肃财经纪律

在财政收支管理方面,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强调要遵循财政收支运行规律,而且一再强调要创新财政支出方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主要表现在:

一是遵循财政收支运行规律,科学使用财政资金。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破解制约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问题时指出:“‘十三五’时期,财政收入不可能像原来那样高速增长,要处理好发展经济和保障民生的关系,既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加大保障民生力度,也不要脱离财力作难以兑现的承诺。……前一阶段,根据财政收入增长很快的形势作了一些承诺,现在看来要从可持续性角度研究一下,该适度降低的要下决心降低。”②《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6年版,第274~275页。同时,他强调“政府可以发债,但也不能发过了头”。③《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6年版,第272页。在谈论共享发展时,他指出:“我们要立足国情、立足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来思考设计共享政策,既不裹足不前、铢施两较、该花的钱也不花,也不好高骛远、寅吃卯粮、口惠而实不至。”④《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6年版,第403页。

二是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他在《围绕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做好当前经济工作》中指出:“要坚持过紧日子,创新财政支出方式,盘活财政资金存量,提高财政支出效率,按可持续、保基本原则安排好民生支出,有压有保,该减的一定要减下来,该保的一定要保住。”⑤《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6年版,第311页。在论述破解制约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问题时,他强调:“要重点加强基本公共服务,特别是要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的支持力度,加强对特定人群特殊困难的帮扶,在此基础上做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各领域民生工作。要坚持量入为出,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6年版,第274~275页。同时,习总书记特别注重财政资金的整合使用。例如,他提出要在提高财政扶贫投入的同时,整合扶贫资金,提高扶贫效果。“在增加财政投入的同时,要加大扶贫资金整合力度。……要给扶贫县更多扶贫资金整合使用的自主权,支持贫困县围绕本县突出问题,以贫困规划为引领,以重点扶贫项目为平台,把专项扶贫资金、相关涉农资金、社会帮扶资金捆绑使用。”⑦《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6年版,第299页。

三是严肃财经纪律。他一再强调,政府的钱不能乱花,“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公权为民,一丝一毫都不能私用。”⑧《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方正出版社2015年版,第79~80页。要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要按照公共财政管理的要求,强化政府对财政的宏观调控和约束力,提高财政收支的透明度,堵塞管理上的漏洞,从财源上遏制腐败。”⑨习近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449页。

二、习近平财政思想具有鲜明的历史特点和时代诉求,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

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财政思想,与五大发展理念、“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及“一带一路”倡议、全球治理思想等紧密相连、相互贯通,共同构成了有机统一、逻辑严密的思想体系。

(一)财政思想贯穿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中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习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核心,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的总方略。习近平总书记的财政思想,贯穿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中,并成为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的重要保障。

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来看,财政要为其“保驾护航”。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制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问题,从发展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扶贫攻坚、促进教育、繁荣社会主义文化、解决社会公平问题等方面,论述了财政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财政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例如,早在2003年,他在浙江工作时就指出:“帮助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解决各类实际问题,除了要不断完善面向全社会的各类社会保障制度外,还要建立面对困难群体的长效帮扶机制。在财政支出上,各地一定要突出重点,优先保证……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支出。”①习近平:《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页。再如,谈到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时,他指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离不开国家的财政投入。文化体制改革是为了更好地发展文化,绝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政府‘卸包袱’和经济上‘断奶’。总的原则是,政府要继续加大投入力度,但要调整投入结构和方式。”②习近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329页。习总书记特别重视财政在扶贫中的作用,他强调:“财政增收不乐观,但扶贫资金不但不能减,中央和省级财政还要明显增加投入。这一点要统一思想。‘十三五’期间宁肯要少上一些大项目,也要确保扶贫投入明显增加。”③《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6年版,第298页。

从“全面深化改革”来看,财政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之一。习近平总书记认为,现行财税体制已经不完全适应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事权、完善国家治理的客观要求,不完全适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现实需要,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也与财税体制不健全有关。为此,他指出:“这次全面深化改革,财税体制改革是重点之一。主要涉及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完善税收制度,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等。”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80页。同时,他指出,“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利益调整难度大”⑤习近平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06月06日),新华网。,落实工作任务艰巨而繁重。我们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将财政体制改革放在重要位置去抓。

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来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需要加强财权管理。习近平总书记将加强对政府内部权力的制约作为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措施。他指出:“加强对政府内部权力的制约,对财政资金分配使用、国有资产监管、政府投资、政府采购、公共资源转让、公共工程建设等权力集中的部门和岗位实行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定期轮岗,强化内部流程控制,防止权力滥用;完善政府内部层级监督和专门监督;保障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重点推进财政预算、公共资源配置、重大建设项目批准和实施、社会公益事业建设等领域的政府信息公开。这些措施都有很强的针对性,也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一脉相承,对法治政府建设十分紧要。”①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人民日报》2014年10月29日。

从“全面从严治党”来看,在财源上遏制腐败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内在要求。习总书记指出了财政制度建设和财经纪律的重要性,对一些违反财经纪律搞不正之风的现象做了精辟论述:“作风问题有的看起来不大,几顿饭,几杯酒,几张卡,但都与公私问题有联系,都与公款、公权有关系。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公权为民,一丝一毫都不能私用。领导干部必须时刻清楚这一点,做到公私分明、克己奉公、严格自律。”②《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方正出版社2015年版,第79~80页。“犯个组织纪律、财经纪律算什么?打个哈哈就过去了!一到节假日甚至不是节假日,有些人就到处跑,还带着一大家子,吃好的,住好的,玩好的,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哪儿好就往哪儿去。不少是公款消费,财政成了他们家的钱包,财政局长成了他们家的管账先生。”③《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771页。对于这些奢靡之风和违规违纪违法现象,习总书记指出:“关键是要抓住制度建设这个重点,以完善公务接待、财务预算和审计、考核问责、监督保障等制度为抓手,……切实遏制公款消费中的各种违规违纪违法现象。”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364页。

(二)财政思想蕴含、体现了“五大发展理念”

“五大发展理念”是建设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思想指引。习近平总书记的财政思想,蕴含、体现了“五大发展理念”,也可以说“五大发展理念”是做好财政工作、使用好财政资金的思想指南。例如,在创新方面,他提出要改革国家创新战略规划和资源配置体制机制,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集中力量办大事,形成推动自主创新的强大合力。在协调方面,“要加大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的力度,把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教科文卫体等社会事业的重点放到农村,……建立健全多层次、普惠性的农村社保体系,不断提高农村社保水平,逐步缩小城乡公共服务的差距。”⑤习近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180页。在绿色方面,习近平总书记2005年在浙江工作时,就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论断,并提出建设生态补偿机制,“要研究探索把财政转移支付的重点放到区域生态补偿上来,对生态脆弱地区和生态保护地区实行特殊政策。还要研究探索通过运用市场手段让社会各阶层之间进行生态补偿。比如,对城市生活污水收费,用水多的加倍收费,特困户在生存用水范围内给予补贴等。”⑥习近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194~195页。在共享方面,他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解决好收入差距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⑦《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6年版,第402页。

(三)财政思想对“一带一路”倡议、全球治理思想等形成有效支撑

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针对当前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提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主张,实施了包括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成立亚投行、设立丝路基金等一系列的战略举措,推动了全球治理理念创新和实践发展。在这些战略举措的背后,总少不了财政的影子,“大国财政”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可以说,习总书记的财政思想与这些战略思想和实践紧密相连、相互交融,并形成了对这些战略的支撑。

其一,助力“一带一路”建设。2014年12月,国家设立丝路基金,首期资本金100亿美元。2017年5月,为加大对“一带一路”建设资金支持,我国宣布向丝路基金新增资金1000亿元人民币,并宣布未来3年向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发展中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600亿元人民币援助,建设更多民生项目。2015年12月,我国主导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我国初始认缴资本目标为500亿美元左右,用于支持“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产能、金融合作。

其二,支持南南合作和非洲发展。我国采取包括建立“中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建立“南南合作援助基金”、增加对最不发达国家投资、免除对有关最不发达国家债务、推行“支持中非十大合作计划”等措施,在环境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国际扶贫、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开展国际合作,支持南南合作和非洲发展,体现了大国担当。

其三,提出“中国方案”,推动全球经济治理,防范全球风险。习近平总书记将发展问题置于全球宏观政策框架的突出位置,并强调结构性改革和宏观政策创新,“要针对全球经济增长低迷出现的突出问题,在宏观经济政策上进行创新,把财政货币和结构性改革政策有效组合起来。”①《习近平在2016年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B20峰会)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16年9月4日。

三、以习近平财政思想为指导进一步深化财税改革和制度建设

为促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和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今后应以习总书记的财政思想为指导,进一步深化财税改革和制度建设,优化财政政策,着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结构性因素。

(一)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高度,充分认识新时代赋予财政的重大历史使命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既是我国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成功经验的总结,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选择,也是对我国新形势下所面临的各种严峻挑战的主动回应。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必然担负起更为重要的历史使命。这不仅需要财政在政府治理、市场治理和社会治理领域发挥更为积极的制度建构作用,提升政府介入市场和社会的规范性与有效性,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而且要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一带一路”建设等国内外重大战略提供有效的支撑。财政要遵循五大发展理念的要求,不仅要在调节收入分配、扶贫、社会保障等方面发挥更为积极有效的作用,实现发展成果共享,而且要在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推动财政理论创新,积极探索社会主义财政理论体系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①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5月17日。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财政在改革和实践中不断发展,不仅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为财政理论的创新提供了丰腴的土壤。但当前在国家治理视角下,我们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习总书记对财政地位和作用的新定位,打破了仅从经济层面认识财政及其职能作用的狭隘观念,不仅是对财政实践的科学总结,而且对我们深入研究财政理论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向。我们需要摒弃狭隘的财政观,不能从“会计”和“出纳”的视角去理解财政,而要立足我国经济的结构特点和运行规律,站在“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的高度去认识财政。当今财政理论研究者的使命,就是立足我国国情和制度环境,揭示财政运行中的新特点、新规律,将财政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财政理论,创建符合时代精神和发展需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政学。

(三)坚持系统化、整体化、全局化的改革思维,继续深化财税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财税体制改革不是解一时之弊,而是着眼长远机制的系统性重构。”②习近平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06月06日),新华网。他的这一改革思想,体现了财税改革的整体观、系统观,注重解决问题的根源。从财税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和任务来看,零敲碎打式的改革也许能够解决某一方面的问题,但却很难实现中央确定的改革目标。推进财税改革,建立和完善现代财政制度,涉及重大利益的调整。为此,需要摒弃“打补丁”式的改革思维,着眼长远机制的系统性重构,从系统化、整体化、全局化的视角设计和推进财税改革,既要注重预算改革、税制改革和财政体制改革的协调性,又要加强财税改革与国企、社会保障制度、政府管理制度、社会管理体制等其他领域改革的协调和配合。同时,还需要注重财税改革内部的协调。例如,当前社会较为关注的税制改革,要结合全球税制竞争的新变化,统筹税费关系,以完善税制功能和结构为目标进行系统性改革。一方面,消除税制的不公平问题,调整负税结构,体现公平正义的社会价值观和共享的发展理念,为我国持续健康发展消除内在障碍;另一方面,增强应对国内和国际形势新变化的主动性和能力,培育新的竞争优势,构筑全球新战略。

(四)优化财权的合作与制衡机制,提升政府治理能力,推动社会治理创新

习总书记作出了“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③《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80页。重要论断。发挥财政的这一作用,应着力做好两个方面:一方面,优化政府系统内部的财权的合作与制衡机制,提升政府治理能力。从横向上来看,合理分配党委、人大、政府以及相关部门之间的财权,形成一个有效的合作与控制机制,提升政府系统的责任意识和能力,尤其是要统一财政资金分配权,改变其他准预算机构掌握大量财政资金分配权的状况,打造完整、统一的“大预算”,消除财权碎片化。从纵向上来看,则要合理配置中央与地方的财权,明确事权和支出责任,重点考虑对支出职责交叉和界定不清的重要支出项目进行改革,如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形成事权和支出责任清单,并建立动态优化机制。另一方面,发挥财政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打造“政府—社会”新型合作关系,推动社会治理创新。以财政的信息表达与协商,实现政府和公众偏好的双向传递,在公共生活中形成一种开放的、充满活力的“意见形成”过程,使社会合作各方以理性的表达方式来代替非理性的表达方式,通过利益调节、追求激励相容(共融)与公共利益,逐渐走向公共理性。

(五)优化积极的财政政策,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根源性矛盾

习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创新发展理念,超越财政刺激多一点还是货币宽松多一点的争论,树立标本兼治、综合施策的思路。”①《习近平主席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17年1月18日。依据宏观经济形势的新变化,今后一段时期财政政策的目标在于,稳定经济增长,并着力化解结构性失衡,激活经济,培育新的竞争优势。这就要求在立足短期对冲经济下行力量的同时,着力解决制约我国中长期经济发展的深层因素。为此,积极财政政策的重心应转向“结构调整型”为主的政策取向,不仅要优化财政投资的方式和结构,弥补经济社会发展“短板”,而且要优化企业的发展环境,创造有利于工业创新发展的税费环境,以新的比较优势催生经济发展新动力。同时,财政政策应致力于优化国有经济资源配置,特别是要调整和优化国有资本(资产)存量结构、地方政府债务结构和财政收支结构,解决我国当前由资源配置引起的结构性深层问题,进一步释放经济活力,加快经济动能转换。

[1] 习近平.摆脱贫困[M].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

[2] 习近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3] 习近平.之江新语[M].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5]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外文出版社,2014.

[6] 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M].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方正出版社,2015.

[7]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M].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6.

F812.42

A

2096-1391(2017)11-0005-09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邢荷生)

猜你喜欢

财税财政总书记
略论近代中国花捐的开征与演化及其财政-社会形态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发达国家循环经济财税政策的启示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中国企业在境外的财税管理
2016:打好财税改革攻坚战
践行“三严三实” 推进财税体制改革
总书记的告诚
医改需适应财政保障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