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包班制背景下云平台教学空间建设初探
2017-03-28邱春荣
邱春荣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004)
高职包班制背景下云平台教学空间建设初探
邱春荣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004)
包班制教学与云平台信息化相结合,能够利用泛在学习的先进教学模式,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文中在分析包班制教学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高职云平台教学空间建设的基本原则,并设计了高职包班制云平台教学空间的整体框架及其教学资源的立体化架构。
包班制;云平台;教学空间
包班制是一名或者两名教师共同组成一个专业教学工作单元,负责一个班级的日常专业教学任务[1]。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在某种程度上与传统的学徒制类似,具有较好的知识和技能传承功能,并与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和现实性具有较高的契合度,因此受到一些中职和高职教育单位的欢迎。为了有效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很多教师结合包班制的需要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应用云平台建设各种教学空间。云平台技术先进、功能强大等先天的优势使得教学空间能够轻松地实现各种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开放的资源建设,从而实现泛在学习“任何人、任何地方、任何时刻”的教学资源获取方式。
1.包班制教学方式的特点
包班制教学方式起源于认知学徒制,是将传统学徒制方法中的技能传承活动与学校教育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思维能力、问题分析能力、任务处理能力。其主要特点为:
(1)符合理论和实践教学一体化的教育规律。理论和实践教学一体化是职业教育的核心之一。包班制教学方式有利于教师深入了解班级学生的理论理解状况和基础技能掌握程度,并结合学情灵活安排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并最终实现高效的职业人才培养模式。
(2)契合项目化职业教育课程的教学机制。传统学徒制的优点就在于其知识技能的传承是一种高度情境性的学习活动,学徒在真实的工作场所中观察和模仿师傅的操作,并在师傅的指导下进行实操生产,从而逐渐掌握生产技能。在目前的高职人才培养中,各专业尤其是工科类专业普遍采用项目化课程教学,在一个个与实际项目类似的课程模块中开展专业教学,而包班制条件下,专业项目化教学往往是在一两个专业教师的主导下实施的,这就非常有利于创建类似于实际的连续生产活动的学习情境,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3)适合高职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培养模式。在包班制教学中,专业教师和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课程学习、校园生活甚至家庭背景等各个方面的沟通,这就为专业教师了解每名学生的情况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这种条件下,教师能够更为科学合理地指导学生完成职业生涯规划,并针对学生每一阶段的学习状况有针对性地加以调整和指导。
2.高职包班制云平台教学空间建设的基本原则
为了在包班制背景下更加有效地实施信息化教学,教师在建设云平台教学空间时应在先进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明确教学空间建设的指导思想。
(1)明确学生的学习主体和教师的引导主体地位。网络教学平台能够更好地实践“双主体”的教学思想,即以学生为学习主体,以教师为引导主体。教师能够根据课程的教学内容,基于各种环境和条件,设定多样化的教学情境。学生在网络教学平台中,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个性特征、知识结构和基础状况,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式,将各种抽象和具体的教学资源按照一定的方式进行整合和重组,使知识和技能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更加简单高效。在云平台教学空间中,学生不仅可以方便快捷地访问教师的空间,还可以通过建立自己的学习空间,把合适的学习资源通过网络共享、超级链接、群组交流等方式构建自己的学习领域。这就更好地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2)教学资源建设应有序和无序相结合。因特网上数字化信息资源极其丰富,从信息管理角度而言,网络上数字化资源在很大程度上处于无序的状态,这是由计算机网络平台的本质所决定。从实用和效率角度出发,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可以允许文档、多媒体资料以无序的形态出现,但在组织、管理和使用上,应当有利于学习者和使用者方便地重新整合和组织学习资源,因此应当通过图形、表格、资源链接、共享等方式进行网络信息资源的再次开发、整理和管理。显然,在云平台教学空间中,通过类似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的方式是无法高效地实现所有的信息组织和管理活动的。
(3)体现云平台教学良好的互动性。在云平台教学空间中学习信息多媒体化、信息传输实时性、信息处理智能化、学习环境虚拟化的特征更加有利于实现学习者和教师、学习者和学习环境的交互活动。因此,在云平台教学活动中网络互动是必不可少的。同时,在云平台中进行学习的互动活动学习者能够很方便地实现交互的主动性和灵活性,并突破交互的班级、学校等群体限制,进行无时空界限的广泛交互。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空间互访、群组交流、在线留言、实时交谈等方式实现师生互动、学生间互动、校内互动、校际互动、主题群组互动、国际互动等形式多样的交流和沟通,在更加广阔的网络平台上展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地位。
(4)建设多样化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不同的学习内容应当选用多种信息方式进行组织、存储和传播。学习资源的多样化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载体的多样化。包括WORD文档、OFFICE文档、PPT电子课件、音频视频资料、3D动画、FLASH文件、仿真系统、在线考试平台等;第二层含义就是组织方式的多样性。同一个知识点和技能点,可以用讲解的方式,也可以采用案例、工作任务、仿真实例等方式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剖析,从而给学习者不同的学习主体性选择。
3.高职包班制云平台教学空间设计
3.1 云平台教学空间架构设计
包班制条件下云平台教学空间设计应充分考虑教学内容的系统性、教学方式的互动性、培养模式的个性化以及教学资源的碎片化。因此,云平台教学空间架构设计应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课程模块列表。课程模块列表应列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所有的核心课程模块。这不仅是教学的需要,也能够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专业的课程体系,从而让他们慢慢地领悟专业的核心专业知识、技能和素养。
(2)教学互动模块。教学互动模块主要包括专业交流群组、留言版块、调查版块等。该模块全方位地实现云平台教学空间的互动性,从而更好地实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引导主体地位。
(3)个性化学习推荐模块。个性化学习推荐模块是实现包班制个性化学习指导的特征模块。专业教师在对每名学生的学习进度、知识点和技能点的掌握程度、职业生涯规划和定位进行深入了解之后,针对各学生的个性化特征提出推荐性学习方案。为了更加高效地实现个性化学习推荐的功能,教师可以有选择地应用一些个性化教学推荐软件来实现。
(4)课程学习导航。课程学习导航是针对教学资源的碎片化特征而设计的,其主要功能是引导学生更加有序地应用无序的课程教学资源。包班制课程学习导航一般以专业课程模块为主线展开,每一门专业课程设计一个课程学习导航。在有必要的情况下,教师还可以针对某一学习主题设计学习导航。
3.2 云平台教学资源立体化设计
教学资源的立体化设计包含三个维度:纵向设计、横向设计、深度设计。
以知识点技能点之间在认识上发展变化的逻辑顺序为主线进行教学资源的设计活动,就称为纵向设计。学科型课程以理论知识的认识顺序为纵向设计主线,而职业教育课程则以工作任务或其他职业活动的逻辑顺序为纵向设计的基本思路。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集、能力集、素质集以及条件、环境和情境等要素都是以工作任务的流程为逻辑顺序进行排列和组织。学习者在纵向设计的空间中较轻易地就能找到知识点和技能点及它们之间的发展顺序,因此学习效率较高。这种设计方法适合于典型工作任务的学习和训练,它的特点是设计思路与学生认识事物的传统方式一致,比较容易被理解和接受。
教学资源的横向设计在学科型课程中体现为课程之间、章节之间知识点和实践点的逻辑联系,而在职业教育课程中通常体现为工作任务或其他职业活动中的知识点和技能点之间的逻辑关联。各工作任务的知识点之间存在着一定认识上的相互联系,因此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把它们关联起来,使学习者能够更加方便地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比较和分析,从而透彻地理解知识点的内涵,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当然,除了知识点之间可以进行横向设计之外,技能点、能力与素质、条件、环境和情境等要素都能按照这一思路进行组织和管理。
深度设计是指教学资源按照一定认识和实践操作上的需要进行层次上的延展和扩充,以便让学习者更加深入地理解知识点,更加熟练地掌握技能点。深度设计应在知识点和技能点的综合程度上着眼。在职业教育中,工作任务的深入设计应使得学习和训练情境更加贴近于实际工作场景,同时利用一定的知识点和技能点解决一定的企业应用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通过深度设计把较为简单的工作任务组合起来,形成更加复杂和综合的新工作任务,新工作任务无疑提高了学习和训练的难度。学生在完成综合任务的过程中,综合运用了知识点技能点,提高了工作任务完成条件、环境和情境的认知度。当然,难度设计的另一方式就是把知识点、技能点、能力训练、素质锻炼等因素的环境、情境和条件单独综合起来,形成具有一定针对性的要素深度设计资源集。在包班制条件下,专业教师有条件创设各种难度层次的教学资源,并实现个性化人才培养的目标。
[1]周晓昂.关于中职汽修专业包班制教学方式改革研究与探索[J].新课程学习,2014,(8):52—54.
[2]朱道立,陈佩林,马以桐等.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索[J].辽宁教育研究,2007,(12):55—58.
[3]余胜泉,朱凌云.《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体系结构与应用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2003,(3):38—40.
[4]邱春荣.云平台个性化教学资源供给模式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5,36(14):33-36.
G712
A
1671-5136(2017)01-0087-03
2017-03-21
湖南省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云课堂与实体课堂融合视角下的职业教育学习环境构建研究》(课题编号:XJK015CZY114)。
邱春荣(1975—),男,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职业教育、教育信息化、计算机网络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