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省旅游产业优化升级问题研究

2017-03-28张祝平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河南省旅游文化

张祝平

(中共河南省委党校科技文化教研部,河南郑州450002)

河南省旅游产业优化升级问题研究

张祝平

(中共河南省委党校科技文化教研部,河南郑州450002)

在梳理河南省旅游资源及其开发现状的基础上,发现河南省具有较多的不可替代的垄断性资源,还具有很多非垄断但品位高、地方特色浓郁的旅游资源。发现河南省旅游业目前存在旅游产业亟待转型升级等问题,通过对河南省旅游产业的SWOT分析及发展模式研究,发现河南省发展旅游产业具有旅游资源丰富而优秀多个方面的优势;梳理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理论基础,对河南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给出政策建议。

河南省;旅游产业;优化升级

一、河南旅游资源概况

河南省地处中原,这里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尤其是在北宋之前的几千年间,这里一直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为河南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人文历史资源。河南地势西高东低,太行山、伏牛山、大别山由北向南依次排列,黄河自西向东穿境而过,华北平原和黄淮海平原在这里交汇,自然地理景观星罗棋布。以拥有国家5A级旅游景区数量为例,河南的5A级景区总数现有13家,总数量处于全国第3,仅次于江苏省的23个和浙江省的16个。再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为例,河南拥有14家景区,在数量上仅次于北京的15家,与湖南、湖北和河北三省并列第2。

(一)自然旅游资源

其一为地质景观类。地质景观是指具有观赏价值和科学考察价值的地质体构成的旅游景观。河南具有旅游价值的是登封三官庙附近的蛇迹褶皱、嵩山金龙沟褶皱等。最典型的地层剖面是嵩山地层。河南省主要有西峡县恐龙生态环境与恐龙蛋化石产出地景观;其二为地貌景观类。剥蚀地貌主要集中在豫北、豫西和豫南三大山地,主要有花岗岩剥蚀地貌、变质岩剥蚀地貌和碳酸盐岩剥蚀地貌等。花岗岩地貌景观有鸡公山风景区、嵖岈山风景区等;变质岩地貌景观有嵩山风景区、济源风景区等;碳酸盐岩地貌景观主要有巩义老庙山景区、浚县大伾山岩溶地貌景观等。具有游览观赏价值的堆积地貌景观主要有郑州以东黄河下游的“地上悬河”;其三为水体景观类。河南省地表河流纵横,水体复杂,境内大小河流共1500余条,分属于长江、黄河、淮河、海河四大水系。其中以黄河为最,黄河三门峡大坝风景区、小浪底风景区等,在河南乃至在全国都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其次是淮河流域,由大量的治淮水库形成了以水库为依托的旅游风景名胜区,如南湾水库、宿鸭湖水库、薄山水库等。河南省著名的温泉有卢氏汤池、鲁山温泉、龙门温泉等。河南地势西高东低,水流众多,因此瀑布广布。主要分布在京广线以西的山区,如鸡公山风景区瀑布群、白云山风景区瀑布群等。其四为生物景观类。河南省的自然生态类型的旅游景观有信阳鸡公山、内乡宝天曼、伏牛山、太行山猕猴、罗山董寨鸟类1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19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建立了30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和86个省级森林公园。有着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形成了以济源五龙口猕猴、卢氏大鲵等为主的旅游景观。洛阳牡丹、鄢陵腊梅、郑州月季、开封菊花等都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为城市美化和旅游观光锦上添花。

(二)人文旅游资源

河南人文旅游资源丰富,在历史古迹景观类旅游资源方面,河南省发现的古人类文化遗址主要有渑池仰韶遗址等。古城遗址主要有安阳殷墟等。此外,还留下了楚汉争霸等诸多战争遗址。河南有众多的历史文化名人,如李斯、刘秀、诸葛亮等政治军事名人,老子、张衡、张仲景等思想科技名人,蔡邕、杜甫、吴道子等文学艺术名人。河南“红色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形成了一大批红色旅游景区(点)。其中极具代表性的有鄂豫皖首府新县、兰考焦裕禄同志纪念馆、林州人工天河红旗渠等。河南省古建筑历史悠久,种类齐全。如南阳府衙等衙署建筑、洛阳府文庙等文庙建筑、嵩阳书院等书院建筑、开封山陕甘会馆等会馆建筑、武侯祠等纪念性建筑、巩义康百万庄园等古代民居建筑。此外,还有登封观星台等古建筑。已开发的陵墓旅游资源主要有淮阳太昊陵等。河南省馆藏文物众多,其中河南省博物院等综合性博物馆和南阳汉画馆等专业类博物馆最负盛名。在宗教文化景观类旅游资源方面,宗教文化建筑遍布全省,其中洛阳白马寺、嵩山少林寺、开封相国寺等佛教寺院建筑和嵩山中岳庙、开封延庆观、鹿邑太清宫、焦作嘉应观等道教宫观建筑是典型代表,洛阳龙门石窟宗教艺术旅游资源名扬海内外。在园林景观类旅游资源方面,河南省开发的园林旅游资源以开封龙亭和清明上河园最为著名。在城镇景观类旅游资源方面,目前河南有洛阳、开封等8个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禹州市神垕镇、确山县竹沟镇等4个全国特色小镇,惠济区古荥镇、滑县道口镇等12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巩义市竹林镇、信阳市郝堂村等24个全国美丽宜居小镇(美丽宜居村),登封市告成镇、林州市石板岩乡等28个全国特色景观旅游示范名镇(村),荥阳市广武镇、登封市告成镇等86个全国重点镇。

这些旅游资源,最能体现河南风格。根据山、河、城、花等特点,河南形成了“南太行旅游”、“大黄河旅游”、“古城旅游”、“武术旅游”、“花卉旅游”、“寻根旅游”和“红色旅游”等人文特色旅游项目。

二、河南省旅游业发展现状及产业结构分析

(一)河南省旅游业发展现状

1.旅游业的产业规模逐步壮大,旅游产业体系不断完善

河南省旅游业目前正处于由单一观光型向观光与休闲度假型转变、由门票经济型向产业经济型转变、由点线布局向集聚发展转变、由量的扩张向规模与质量并重转变阶段。基本形成了以休闲度假为主导、以观光和专项旅游产品为支撑的多样化旅游产品格局,基本建立了以“老家河南”为统领的旅游品牌体系。

2.旅游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综合接待能力显著增强

截止2010年,河南省有27个城市获得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仅次于山东的36个,与黑龙江、江苏和浙江三省并列第2。《中国旅游年鉴》显示,2011年底,河南省旅行社数量已达1096家,在全国排名第7位,星级饭店数量达503家,排名全国第11位。河南省已经初步形成了功能齐全、协调配套的旅游服务体系,城市建设和旅游发展形成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的局面。这对树立河南形象、改善全省投资大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

3.旅游业在全国的地位显著提高

2013年,全省共接待海内外游客4.1亿人次,同比增长13%,其中入境游客207万人次,同比增长8.7%;旅游总收入3875.5亿元,同比增长15.2%,相当于全省GDP的12%,其中旅游创汇6.6亿美元,同比增长7.9%。旅游业保持了健康快速发展的态势,为调结构、促转型、惠民生做出了重要贡献。河南旅游业已成为业界黑马,被国家有关部门和旅游业界称为“河南旅游现象”[1]。

4.旅游精品工程建设成效显著

2005年以来,省财政及国债等引导资金共投入5亿多元,积极实施旅游精品工程,着力把郑、汴、洛沿黄“三点一线”打造成享誉海内外的黄金旅游线路。河南省还针对境外市场推出了大黄河之旅、王朝街道之旅、中国古文化研修之旅等文化精品线路,深受境外游客青睐。旅游精品工程建设成效显著,已成为全国热点性的旅游目的地。

5.实施品牌战略,旅游宣传促销成果丰硕

随着河南省旅游业从“一般产业”向“支柱产业”提升与转移,旅游业发展的理念日趋成熟,坚持把创新旅游推介形式、搭建各种招商平台作为主要手段,有效激发了旅游业的市场活力。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不断提升我省旅游的影响力,组织了南水北调中线5+13区域旅游合作联盟会议、三门峡国际黄河旅游节、河南高铁旅游推介等活动,进一步提升了河南旅游知名度。

6.旅游产业优化升级步伐加快

河南省坚持把加快要素融合、培育新型业态、拉长产业链条作为主要途径,积极推进旅游产业上档升级。培育了一批有影响力的旅游演艺新增长点,如《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大宋·东京梦华》、《君山追梦》、《河洛风》等一批优秀旅游演艺节目,赋予旅游产业以文化内涵,有效拉动了旅游客源市场[2]。

(二)河南旅游业目前存在的问题

其一为旅游产业亟待优化升级。一是旅游业产品结构单一,仍处于产业化初始阶段,旅游产品增值空间有限,辐射面不够宽广,影响旅游产业化的进程[3]。二是旅游产业链各环节发展不平衡,产业链延展度低,缺少与其他产业间广泛的互融互动;其二为旅游产业中文化要素比重不足。河南文化资源的丰富性、独特性在国内外屈指可数,即使是自然旅游资源,也常与典故、传说、历代名人等相联系,充满了文化色彩。在河南旅游业的总量中,文化旅游占有大约五分之一的比重[4],文化资源优势还没有真正转化为旅游产业优势。在已经开发的文化旅游产品中,存在着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创意不足、表现手法粗糙、模仿、文化品位不高、缺少精品等问题;其三为旅游外向度较低。河南省旅游收入外向度与旅游人次外向度均偏低,旅游收入外向度居全国倒数第5位,旅游人次外向度居全国倒数第6位,这与河南省旅游大省的地位极不相称,成为影响河南省旅游产业发展的一大障碍,阻碍了河南省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及优化升级。第四是旅游业发展对生态环境带来危害。部分地区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与管理,过度开发与建设,超过了旅游生态环境的承载力,造成景观破坏、建设浪费和效益低下等问题。这种对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造成旅游目的地环境和文化遗产的破坏,高耗式的经营也为河南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埋下隐患[5]。

(三)河南省旅游产业结构分析

1.河南省旅游产业的空间差异

各地市的旅游经济存在较大差异,突出的表现就是西部、北部地市的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远远领先于南部、东部地市,主要原因是各区域旅游资源禀赋、社会经济、交通区位、基础设施等条件不同。

2.河南省旅游产业的空间差异的原因

一是旅游资源禀赋差异。河南省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但大多分布在西部、北部山区,东部、南部平原地区相对较少,这种差异对各地市旅游经济差异是至关重要的;二是交通、区位差异。从交通条件来看,河南省各地市旅游经济差异与交通存在着高度相关性。郑州市与洛阳市的交通条件最为发达,都具备民航机场及“十”字型铁路,还具备“十”字形高速公路网络。其他客源市场的游客要前往某地市旅游,往往将郑州作为中转站。因此,各地市的区位条件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距离郑州的远近;三是资本因素。郑州作为省会城市、洛阳作为国家重工业基地、开封作为曾经的省会,这三个地市吸纳了河南省主要的建设资本,而其他地市接纳的资本则比较有限。

三、SWOT分析及产业优化升级

(一)SWOT分析

1.优势(Strengths)分析

优势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一是旅游资源多而美。首先是类型丰富,覆盖面广,涵盖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国家标准中的所有8个主类,几乎涵盖了中国旅游资源的全部类型。其次是价值品位高。旅游资源大都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且其中的很大一部分在历史文化价值、文物价值上具有较高的地位。河南位于南北方过渡带,自然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此外,河南省旅游资源的开发潜力大,知名度大,自然旅游资源与文化旅游资源互为依存,具有集中性;二是发展空间巨大。人文旅游资源占据绝对优势。河南地下文物全国第一,馆藏文物全国第一,地上文物全国第二,被誉为“中国历史的自然博物馆”。河南省文化旅游资源数量多、规模大,类型齐全,其中数量最为丰富、最具有代表性的有民俗文化、古都文化、名人(姓氏)文化等;三是区位优越。河南位居中原,区位优越,交通便捷。河南是我国中部交通枢纽,是维系四方交通的枢纽地带。多条高铁、铁路、公路国道干线、高速铁路在此交汇,人流物流信息流各通其畅。目前河南省有郑州、洛阳、南阳三个大型民航机场,特别是新郑国际机场,是全国五大航空门站之一;四是人口众多。河南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发展旅游业潜力很大。周边的山东、安徽、河北、湖北等人口大省,提供了良好的客源基础;五是政府强力支持。省政府与国家旅游局完善了紧密合作机制,“一区两带”和太行山、大别山旅游板块进入国家旅游发展规划,丝绸之路、大黄河之旅成为国家旅游局重点推介的国际旅游线路。各级党委、政府把旅游业摆上重要位置,定期研究协调旅游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在政策措施、资金安排等方面予以支持倾斜。2013年,省政府将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由8000万元增加到1亿元。2014年,省政府办公厅转发了《省旅游局关于加快发展乡村旅游的意见》。2015年,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最后是具有后发优势。河南省旅游开发与起步较晚,发展较慢。但可以充分发挥先天旅游资源优势,学习和借鉴后天开发和管理经验,科学开发,合理发展。

2.劣势(Weaknesses)

劣势在四个方面体现尤其明显。第一是认识不足。旅游管理机构很多时候只看重了经济利益,依赖门票收入,往往忽视了社会效益,对文化软实力和文化自信重视不够;第二是层次不高。旅游产品类型单一,仍以观光类为主,缺乏参与性、体验性较强的旅游产品。一些原来在全国十分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景点,近期没有相应提升品位,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不强;第三是发展不平衡。郑州、洛阳、开封等配套设施比较齐全的地市,产业链完整,发展较快。其他地市,特别是南部、东部缺少优质旅游资源地市发展较慢;第四是保障体系不完善。旅游服务方式陈旧,其水平、质量都较低。多数旅游网站仅仅是提供关于旅游景区(景点)的信息介绍,而且许多网站建设水平较低,没有起到充分提供信息、扩大宣传的作用。住宿和餐饮服务没有体现地方特色,服务理念落后。

3.机遇(Opportunities)

河南旅游市场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是市场需求旺盛。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当物质需要得到满足之后,旅游、休闲等文化消费行为成为当前人们的主要精神诉求。特别是随着国家假期经济的推出,各地的旅游需求日益旺盛。同时政府极为重视。河南省确立了“旅游立省”战略。实施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工程,建设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和全国重要的旅游集散中心,突出“老家河南”主题,打造郑汴洛焦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培育伏牛山、太行山、桐柏—大别山、沿黄生态旅游发展区。

4.威胁(Threats)

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与其他省份的竞争。与发达省区相比、与发展速度快的省区相比,河南旅游业发展仍存在较大差距,在全国的地位、在全国旅游市场中所占的份额仍然较小。河南省接待入境旅游者的规模、入境旅游者的人均消费也远远低于北京、上海、广州、陕西、云南等旅游强省。二是服务配套不完善。存在着表达能力较弱、不能起到良好沟通作用的情况或急功近利、欺骗游客的情况,一些地区甚至是旅游景区内部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环境污染或破坏的情况。

5.SWOT分析

河南省旅游资源开发优势明显,面临良好的旅游开发机遇。虽然也存在着一定的劣势,面临着很多威胁,但发展是主流。而且绝大部分劣势可以通过一定的手段转化为优势,绝大部分的威胁也可以通过一定的措施来避免。

(二)动力机制

1.市场需求驱动

一是旅游需求结构的变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中的参与性和娱乐性成为旅客关注的诉求点。游客消费中娱乐比例增加,将促使旅游偏好更倾向于精神消费更高层次的娱乐[7]。二是旅游需求内容的变化。人们开始重视消遣娱乐、心神康健和智力发展的休闲观念逐步形成,以关注自我、寻求自我发展为目的、以文化精神体验为特征的休闲生活方式将逐步发展[8]。

2.政府导向驱动

河南省委、省政府一直对旅游业的发展高度重视,近年来旅游业发展势头迅猛,成效显著,一些主要指标位于全国各省前列。尤其是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发挥河南省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加快文化与旅游的产业融合,提升旅游的文化品位。政府的重视使河南省旅游产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3.企业利润驱动

一是旅游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带来的超额利润对旅游产业具有驱使力。二是传统旅游行业的低利润,迫使旅游企业进行创新。

(三)河南省旅游产业优化升级

促进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关键是要实现旅游产业的优化升级。所谓优化,就是优化旅游业的发展模式、发展形态、发展观念;所谓升级,就是提升旅游产业的发展机制、产业素质和服务质量。

1.含义

旅游产业优化升级是指要转变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式、发展模式与发展形态。在“好”与“质”上下功夫,实现“好”与“快”、“质”与“量”的有机统一。涉及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发展观念由粗放型向集约化发展转变,其次是发展模式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再次是发展形态由经济功能向综合功能转变。

2.理论基础

对旅游产业优化升级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产业升级理论、产业转型理论、产业结构及其优化理论等。旅游产业结构优化是在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中达到旅游产业之间的协调、产品供求结构的相对均衡,进而实现生产要素在部门之间的优化组合和对全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优化的目标是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合理化。

3.政策建议

(1)旅游景观优化升级

确立景观业的主导地位,集中人、财、物加强品牌产品、新旅游产品的开发建设,加强旅游网络建设。控制游览部门发展规模,重视旅游产品等级质量的提高。

一是打造“一区两带四板块”的格局,增强旅游产品吸引力。一区是中原历史文化旅游区。依托中原经济区城际轨道交通建设,发挥郑州、开封、洛阳、安阳四大古都历史文化优势,突出华夏腹地文化交融的地域特色,整合以古都文化、功夫文化、根亲文化、佛道文化、黄河文化、老子文化、仰韶文化等为代表的文化旅游资源,建设中原历史文化旅游区。两带——黄河旅游带、南水北调中线旅游带。黄河旅游带西起三门峡、东至商丘、东北至濮阳,全长711公里。在大黄河之旅国家精品线路的基础上,打造一条集世界文化遗产、中华古都群、黄河湿地生态于一体的黄金生态文化旅游带。重点建设函谷关、小浪底大坝、陈家沟等景区。将省黄河两岸建成荟萃华夏文明、凸显生态黄河的国际旅游精品带。南水北调中线旅游带南起淅川县丹江口水库,北至安阳市省界,全长731公里。整合沿线自然人文资源,建设干渠沿线的南阳渠首丹江、安阳岳飞庙、殷墟等18个景区,构建旅游新兴增长带。四板块——文化旅游体验、都市观光休闲、山地休闲度假、乡村旅游。文化旅游体验板块依托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完善少林寺、龙门石窟、白马寺、清明上河园、黄帝故里等文化旅游精品景区,培育面向国际市场的文化体验产品,打造中原古都文化游、世界文化遗产游、少林太极功夫游、华人寻根祭祖游、佛道文化探源游等旅游精品线路。都市观光休闲板块以旅游城市为依托,建设宜居宜游型城市,形成以郑州、洛阳、开封为龙头,以安阳、焦作、南阳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为补充的都市旅游格局。山地休闲度假板块以伏牛山为中心,南太行、桐柏-大别山为两翼,将伏牛山、南太行打造成为我国著名的山地度假品牌。乡村旅游板块依托深厚的中原农耕文化和特色乡村,充分挖掘利用庙会、节庆、传统农事活动等农耕社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全省建设乡村旅游示范县、旅游风情小镇、特色旅游村和休闲农业观光园区。

二是大力发展度假旅游产品。建设伏牛山、南太行、大郑州等特色旅游度假区。伏牛山旅游度假区以国家5A级景区白云山及尧山-中原大佛景区为核心,整合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生态景观资源,打造中国山地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南太行旅游度假区以国家5A级景区云台山风景名胜区为核心区域,打造以云台山、王屋山-黛眉山世界地质公园为代表的山水观光区,形成功能完善、产品多样、满足游客多样化需求的特色休闲度假旅游区。桐柏-大别山旅游度假区以鸡公山、桐柏山、南湾湖、新县鄂豫皖苏区首府等景区为重点,整合山水观光、生态休闲、避暑度假等资源,塑造“红绿大别、闽台祖地、水韵茶乡”的主题形象,打造中国避暑胜地和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大郑州旅游度假区着力建设郑州环城游憩带,大力发展城市观光游、城郊休闲游等旅游业态,形成面向大郑州都市区的近郊休闲度假区。在北部,整合以黄河风景名胜区、汉霸二王城为代表的沿黄河文化景观带。在郑州新区,整合绿博园、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基地等新型旅游项目。黄河小浪底旅游度假区以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为中心,打造滨河休闲度假旅游带,形成南有长江三峡、北有黄河小浪底,南北呼应、江河争辉的中国江河文化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三是致力于发展专项旅游产品。首先,要打破传统的结构单一的旅游产品体系,大力开发和发展度假旅游、商务会议旅游、体育旅游、生态旅游、娱乐休闲旅游等非观光旅游产品。如挖掘提炼少林禅武医文化,在登封市开发禅修养生度假区,依托宛西制药厂中药材种植基地和张仲景医药文化,在西峡县、南召县建设康复养生度假区,依托太极拳发源地陈家沟和四大怀药原产地,建设太极拳健身和中医康复养生度假基地。重点建设林虑山国际滑翔基地、伏牛山滑雪场等户外运动基地,完善户外运动配套服务设施。开发参观型、访问型、参与型、自助型等多种形式的工业旅游,展示和提升我省工业形象。大力开展商务兼观光、观光兼度假、会议兼观光、学习兼观光这类二合一、多合一的旅游产品。

四是整合旅游资源,形成旅游目的地。强化地区形象塑造,打造旅游目的地品牌。发挥古都群体优势,整合郑州、洛阳、开封、安阳四大古都历史文化资源,联合打造具有国际吸引力的古都文化旅游目的地。整合伏牛山、南太行山、桐柏-大别山、嵩山等山地旅游资源,打造集观光度假、户外运动、自助旅行、休闲养生等于一体的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的山水度假旅游目的地。充分发挥以少林武术、太极拳和杂技为代表的作为典型中国文化元素的中国功夫参与国际文化交流的独特作用,建设国际一流的中国功夫旅游目的地。全面整合中华始祖文化和姓氏祖根文化资源,打造“记忆中原、老家河南”品牌,建设面向全球华人的拜祖寻根旅游目的地。把淮阳太昊陵、新郑黄帝故里、安阳二帝陵、商丘燧皇陵培育成全球华人拜祖圣地。充分发挥历史名人文化资源优势,打造以鹿邑老子故里、巩义杜甫故里、偃师玄奘故里、孟州韩愈故里为代表的河南历史名人游精品。

(2)旅行社业优化升级

组建旅游集团,以旅行社为龙头,向酒店业、景区开发渗透,并加强对国际市场的拓展。组建中外合资旅行社,以整合国内旅行社的资源,引进外国资本和市场,提高国内旅行社的经营管理水平。增加旅行社融资渠道,提高其融资能力。提高旅行社网络服务水平,尽快使旅行社的产品与电子商务全面结合。

(3)旅游酒店业优化升级

构建与旅游产业发展相适应、集星级酒店、经济型酒店、文化主题酒店、度假酒店、汽车旅馆、特色农家宾馆等为一体的多元化住宿体系。大力发展高档星级酒店,提升高档星级酒店服务管理水平。积极倡导低碳绿色酒店经营理念和“金钥匙”服务理念。空间布局合理,进行供给侧改革,以满足不同层次需求。

(4)旅游交通运输业优化升级

强化旅游交通绿色通道服务,构建以航空、铁路、公路为主体的旅游立体交通网络。通过旅游电子商务实现民航、铁路、航运、公路交通票务和网络预订系统,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旅游中心城市特别是西部旅游中心城市的航空港应增加直航航班和到海外主要客源地的包机。铁路客运在提速基础上多增加夕发朝至列车车次,特别是要着力改善列车的设施和服务。逐步改善中心城市到各大景区道路交通系统,加强道路交通系统的配套建设。

(5)旅游餐饮业优化升级

弘扬豫菜文化,打造豫菜品牌。推广郑州烩面、洛阳水席、开封小笼包、道口烧鸡、逍遥胡辣汤等地方风味小吃。建立旅游美食标准认证体系,推动行业规范化发展,确保饮食卫生和食品质量。加强对餐饮产品的文化包装,在餐饮产品开发中重点挖掘民族文化和地方传统文化,增加餐饮产品的附加值和吸引力。在中心城市和风景区依托的中心城市应形成餐饮企业集群,挖掘地方名食,不断推出新品牌。

(6)旅游购物优化升级

成立河南省旅游商品研发中心,指导各地开发特色旅游纪念品,建设旅游商品设计生产基地。制定质量认证标准,完善旅游商品销售和管理体系。加大旅游商品研发、经营人才队伍建设,办好河南省旅游商品交易博览会和旅游商品设计大赛。

(7)发展文化旅游创意产业

依托各地戏曲、武术、杂技、魔术、歌舞、社火、器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一批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旅游文化创意项目,鼓励5A级景区和五星级酒店编排上演一批独具特色的舞台剧,培育高品质旅游演艺产品。支持提升《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大宋·东京梦华》、《大河秀典》、《武林风》、《梨园春》等项目品牌,逐步在洛阳龙门、安阳殷墟、焦作云台山等重点旅游景区开发旅游演艺产品,创新演出形式,打造一批优秀旅游演出节目。

[1]刘彩霞.加快旅游资源整合开发,优化河南旅游产业链[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3).

[2]孙刘伟,李若凝.“旅游立省”战略背景下河南旅游产业创新研究[J].河南科学,2014,(11).

[3]冷传明.河南旅游业发展的条件及现状分析[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5).

[4]李庚香.“旅游立省”战略与河南文化旅游产业[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5,26(1):49-54.

[5]刘丹青.论旅游活动的精神与文化属性[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

[6]祁金丽.基于资源整合的河南文化旅游开发[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5,26(5):38-40.

F592.7

A

1671-5136(2017)01-0055-06

2017-03-02

本文系河南省软科学科研课题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52400410093)。该研究成果获得河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三等奖。

张祝平,中共河南省委党校科技文化教研部副教授、文化旅游方向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文化产业与旅游经济。

猜你喜欢

河南省旅游文化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年味里的“虎文化”
谁远谁近?
旅游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