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文化”浪潮中大学生的角色分析
2017-03-28尤凯港嵇红亮
文/尤凯港 嵇红亮
最近,一家名为丧茶的奶茶店继喜茶之后成为奶茶界新晋“网红”,整个调性定位就是满满的“负能量”。与此同时,网络社会又迎来了一批新鲜流行词,其中“葛优躺”这一词应当成为最为关键的一个网络热词。“葛优躺”出自于1993年的一部情景喜剧《我爱我家》,该部情景喜剧的第17、18 集剧照中葛优扮演的一个“二混子”混吃混喝的状态。[1]在“葛优瘫”的带领下,悲伤蛙、长腿儿的咸鱼、马男波杰克、鲍比希尔等善于散播毒鸡汤的“丧文化”代表们正在受到95后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群体的追捧。
一、“丧文化”浪潮中大学生的角色分析
(一)大学生在“丧文化”浪潮萌芽期——浇灌者
正是这样颓废、绝望、悲观、生无可恋的形象,和90后大学生群体倡导的积极、健康、向上的正能量主流精神显得格格不入,而事实却大相径庭。当下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社会矛盾也日益凸显,而当代大学生通过社交媒体可清楚地认知其严峻性。而“葛优躺”的出现,以大学生群体为代表的90后纷纷表示“自己每到周末就是这个样子,这才是真的自己,生活在压力之下好累,而且希望每天都是这样子”,于是掀起了一轮强劲的社交媒体转发和分享的潮流,“丧文化”浪潮在以大学生群体为代表的90后浇灌之下萌芽。
(二)大学生在“丧文化”浪潮涨潮期——推动者
“葛优躺”横空出世之后,这些散乱的戏谑性产品也被整合在一起,在以大学生群体为代表的90后的社交媒体中肆无忌惮地转发分享。其受众群逐渐通过90后的社交媒体被放大至各年龄各职业人群,一次随手转发分享,一句负能量的文字配个表情包,仿佛就能缓解工作生活的压力、把所有负面情绪都释放掉。
促成这一系列现象的原因正是 “丧文化”浪潮的“浇灌者”演化成“推动者”,以大学生群体为代表的90后从众心理和求异心理往往会主导其消费倾向,因此“丧文化”庞大的受众群背后蕴含着巨大的商业价值。
(三)大学生在“丧文化”浪潮退潮期——退出者
以大学生群体为代表的90后的 “丧文化”并不是一味地无所事事、混吃等死,更多的其实是面对现实生活的残酷竞争空有抱负却怀才不遇,在这一个矛盾体中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慵懒的负面情绪。当大学生群体的理智战胜了求异从众心理,当看似新潮的“丧文化”衍生品变得大众化,当同个年龄段的社交圈慢慢遗忘“葛优躺”,大学生在“丧文化”浪潮的退潮期会成为最先的退出者。
二、“丧文化”浪潮中大学生的角色反思
此次“丧文化”浪潮过后,大学生群体需进行反思,而高校、社交媒体以及政府和社会也应当正确、合理地发挥其作用,以促进大学生群体的茁壮成长。
(一)理性看待大学生群体“丧文化”
由于青春期的特殊性,大学生群体易产生叛逆、颓废等色彩的“丧文化”等“青年亚文化”,是有必然和应然的生理基础,因此,应当理性、客观看待该文化的存在。尤其是文化多元的今天,理应对各种文化采取包容的态度,当然是指“青年亚文化”中的积极部分,而对待一些消极、颓废的文化需要去其糟粕。
(二)支持引导大学生群体树立正确价值观
高校应当进一步开展互联网教育、文明上网教育和积极课程教育,定期开展心理辅导和心理治疗,引进学校社会工作者、心理咨询师,强化师资队伍,尤其是能够开展积极课程、积极课题的教师。
政府一方面应进一步整治互联网市场,优化和完善互联网舆论监督机制,开展和宣传互联网正能量故事和事迹,对于低俗、恶俗文化提出整改意见,积极引导青年正确上网,正确、科学选择网络言论和“网络套餐”[2];另一方面应构建四位一体模式,即政府职能部门、用人单位、大学和大学毕业生本人四个方面组成一体,既要各负其责,又要协同配合,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解决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以缓解大学生的结业压力,从源头上应对“丧文化”。
三、结语
对于当今时代中国的90后尤其是大学生群体来说,在互联网时代已经被贴上了足够多的标签,其中很多标签是被“污名化”的。大学生群体自身应理智应对各方压力,化压力为动力,施展新时代青年的抱负与理想;而社会各界不应对大学生持一味否定与批评态度,应当正面支持和引导大学生群体获得文明健康文化的熏陶,用积极、健康的主流文化和民族精神去引导大学生去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
[1]周霖.“葛优躺”的社会心理学[J].南风窗,2016(18):90-91.
[2]萧子扬.从“废柴”到“葛优躺”:社会心理学视野下的网络青年“丧文化”研究[J].青少年学刊,2017(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