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祛魅”:大众媒介建构下的审美
——基于阿多诺文化工业视域

2017-03-28胡涛

传播力研究 2017年6期
关键词:阿多诺美学媒介

文/胡涛

审美,是外在的客观世界给人内在的主观感受营造的一种愉悦之感,或者对其进行的评判。在大众媒体塑造的“拟态环境”中,审美可以说是岌岌可危,物化与异化,扭曲与变形,断代与消解,公众受到了来自良莠不齐的文化冲击。结合时代呈现的审美之殇,笔者选择审美作为研究的主题,从人的社会化过程来看,人对美的追求可以折射出关于“人性”本质的思考。由此及彼,社会大众的审美意识,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社会对于美的认知。从理论层面,阿多诺对文化工业的批判,诉说了美的支离破碎与人的聊无慰藉,宣告了沉沦已久的理性的丧失。从这个角度来说,恰好契合对当下媒介建构的审美主题进行反思。

一、文化工业滥觞与审美

(一)机械复制的“同一性” 与“欺骗性”

从大众传播的角度而言,文化范式促进了信息的交换,即:对内的规劝和对外的宣扬。在媒介时代环境下,我们创造了文化,反过来文化又塑造了我们,我们逐渐进入一个由文化控制的社会。在卓别林的“摩登时代”里,很明显就能体会到工业文化控制了人们的生活,人活着的每一天如同机器一番,进行简单的重复。而这样的同质化生活方式,使得人们无法抉择,只能选择驯服和接受。从文化层面上而言,也就是人们越来越倾向于一致了。当然,阿多诺认为文化艺术的发展不应该以总体性和同一性为目标,这无疑是一种倒退。他强调文化艺术发展要把握住自己的独特本质,坚持差异性的原则,只有这样才可以冲破这层虚假束缚,追求人个性的解放。

“文化工业不断在向消费者许诺,又不断在欺骗消费者。”大众媒介不断给我们建构和制造神话,构建我们对生活的期许,反过来又欺骗我们,这种欺骗通过媒介对文化的塑造来完成。文化工业不但没有带来意义的升华,还造成了压抑和背弃的诺言。心灵和自我在商业环境下和媒体的意识形态下不断被扭曲和操控,思想的疆域不但没被重新开拓,反而深受到技术的桎梏。依托传媒技术的发展,媒体塑造的“拟态环境”逐渐折射了人的本性——个性的缺失,物化的思想。

(二)审美的“祛魅”也是一种坍塌

“祛魅”一词来源于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对宗教伦理的论述当中。“世界的祛魅”是指宗教发展中这个伟大的历史进程,在此获得了逻辑结论,把所有以魔法的手段来获得拯救的做法,都当做迷信和罪恶加以摒弃。①因此,在韦伯看来,“祛魅”实际是一个理性化的过程,从而借宗教改革使人获得救赎,那层神秘的面纱便昭然若揭,同时也随之世俗化。古为今用,审美形式的“祛魅”驱赶了带有神秘色彩的神话,使得审美在现代化进程中,放弃了对原有魅力的崇拜,失去了原有内在的,神圣的,本质的美的价值,审美也就蜕变了固有的形式。实际上,审美形式上的“祛魅”可以说是一个追求世俗化和功利性化的过程,从当下媒介塑造的文化环境来看,其实质是价值理性逐渐被工具理性所替代的过程。自文化工业滥觞,赋予同一性的美丧失了对真正美感的追求,公众处于媒介建构下的审美病态中。因此,它使得审美陷入了一种极端贫困的状态,以致公众越来越习惯沉浸和囿于媒介传达的视觉感,画面感的体验之中。

二、大众媒介建构下的审美之殇

(一)人的异化与物化

如今消费社会的文化浪潮已经席卷全球,消费作为一种新型的生活方式,不断生产和传播人的欲望。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一书中指出“消费社会的特点:在空洞地、大量地了解符号的基础上,否定真相”。思想上的溃败和人的物化已经愈演愈烈,人们不屑谈论过往的美德,认为那是陈词滥调。所以,我们不难得出当下这样一种消费现象:在消费的过程中,获得欲望满足的同时也迷失了自己,也就不会惊叹追名逐誉俨然成为了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外在的容貌美,面具美成了一种追求美学的病态,对美的界定是来源于内在和外在的事物并作用于人的感觉。媒介利用新闻报道,公关,品牌战略等多样化渠道,大肆渲染和传播媒介眼中的“光环”美。譬如在影视制作唯好莱坞模式是从,在对身体美的塑造和包装上。媒介在广告,影视剧等当中给大众营造一种审美范式,以此内化为社会层面的审美形式,受众就会以此作为标准来粉饰自己,所以,外形美丽成为了一种自我身份认同和社会隐形的规则。当然,笔者在此并不是反对时尚,而是揭露用病态的审美来标榜自己和社会。因此,它失去了理想的高贵性和严肃性,仅仅是外在粉饰的虚荣,不是对内在精神自由的追求,可以说这是一个审美危机的时代。

(二)传播技术与艺术的祛魅

阿多诺对文化工业技术是持否定态度的,之所以这么说,鉴于科技的进步和发展,人类对物质需求得到了充分的满足,越是长期处在舒适区,人们内心对于精神的释放和寻求新鲜事物的压抑会变得越来越激烈。当到达相应的水平时,势必造成人的精神需求变得异常空虚和堕落,对生活的憧憬和向往也会降低。我们在享受科技带来丰厚福利的同时也徒增了忧愁,如今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人们受制于技术的羁绊,生活上越来越依赖于媒介,由于媒介的“同一性”和机械复制,人类在精神上受到的痛苦与日俱增,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们从“价值理性”向“工具理性”向和“技术理性所转变。正是由于这一传播技术的进步,媒介营造的审美逐渐让人变成它的工具,不但没有提供美的理性,反而造成了对艺术的破坏。阿多诺指出一旦被技术操控,将会是对美的摧毁,对艺术的需求如同本雅明描绘的“机械复制”而已。

(三)话语的消解与意识的操控

在新媒体、自媒体出现之后,政治的管控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这主要表现在:政治的媒介化。现在的政治传播方式、运作方式都离不开媒介,也就是说媒介作为政治的表演工具和宣传工具,一方面,受到宣传影响的民众越来越关心政客们的非政治性事件,如丑闻、绯闻、家庭生活等;另一方面,政客们也需要表演。特别是在新媒体出现之后,越来越重视政治行为的表演。所以说政治化的媒体就好似在制作、演出一场荒谬可笑的戏一样。根据议程设置的理论,媒介通过提供的信息和安排的相关议题来左右人们的思考方式,虽然无法决定人们怎么想,但是却可以影响人的想什么。政治化的媒介,通过媒体对议题的报道,试图把政治意识变成意识形态传递给大众,通过表演和伪装“修饰”话语权威性,因此这背后实际上是一种公众话语权的消解和政治意识形态的操控。

三、重构审美的意义

(一)还原审美的精神性

从阿多诺对美学的认知上面,可以得知美学在现代意义上,主要还在于精神性和自律性艺术的创造,这是现代美学的一个基本特征。谈到现代美学,往往会对比以康德和黑格尔为代表的传统美学,在对传统美学的认识上,他认为黑格尔与康德是最后两位对艺术能够系统论述美学的哲学家。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们能够在传统美学当中,接受来自于艺术家们普遍认同的艺术规范,也就是一种潜在的范式。因此这种规范本身是凌驾于其所创造出的艺术作品本身的,传统美学追求的目标是掌握艺术所特有的表达形式。但从阿多诺的文化工业视角对美的看法,认为美学是一种精神性和自律性的标志。结合当下时代环境来看,我们认为的现代美是什么呢?是黑格尔的那种艺术性终结,还是阿多诺所思考的精神性与自律?在某种意义上,这个时代所呼吁的审美意识在笔者看来其实就是要求一种祛魅的过程,也就是重构当下美学的意义和本质,约束我们的精神,形成自律。重新建构现代美学的意义。而美学的建立也在乎两个层面:一是理性和精神,用艺术呈现原本的内容,以及需要达到的一种精神境界和状态;另一方面需要艺术具有一种批判的力量,媒介宣扬一种所谓工具理性时,往往带有欺骗性。这就是需要人们自觉识别和判断,在“物化”和“异化”中,独立思索,以艺术的方式去表达真正的自我和实现身份的认同。

(二)美的否定性创造

在阿多诺对“同一性”和“欺骗性”批判当中,可以审视出公众已经进入了被媒介审美的一个环节之中,充满了各种魅惑和期待。但在当今现代社会资本的铁蹄之下,人如果要不断摆脱物化和异化,实现自我的精神救赎,就必须在现存的基础上充分实现自我的否定性创造,在阿多诺看来就是要在对现实进行批判和否定的现代艺术中寻找。换个角度而言,即便在技术理性化和价值理性的支配下,否定的辩证法才是美获得自我表达的最好方式,虽然有相当一部分是对艺术的思考,但是通过以反向的思考方式来揭示虚伪的现实,阿多诺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实现了否定。而这种否定性,在笔者看来是一种哲学意义上的现代审美。不但剖析生活,否定性思考,寻求新的意义。

时观社会的拜金之风盛行,经济的发展富足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却奴役了精神世界。前面谈到传播技术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生活便利的同时,也消解了话语和操控了意识形态。虽然,人类对物质的需求得到了释放,但是这种物欲如同无法填补的深渊巨壑一样,无法逃离虚假的现实。各种各样的媒介时时刻刻都在渲染一种,身份标识,价值判断,引诱人们憧憬媒介所描绘的生活愿景,因此工具理性在价值理性面前不堪一击。其中要实现这一方式和手段是:批判和破除工具理性压制的艺术,因为艺术是一种世俗的救赎。只有这样一种对审美的祛除和否定,才能从媒介对美学意义的建构中,实现真正的启蒙价值,获得真实的精神思考。

四、结论

本文通过对阿多诺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解读,考虑媒介乃至整个社会当前的情形之后,阐述了其对我们当今社会审美的意义和思考。并以此揭露在文化工业赤裸裸的诱惑下,悲天悯人的情怀逐渐被物质化所取代,艺术商品的功利化侵入人的想象性思维,品茗鲜味,蚕食灵魂已苍然沦落为深谙世俗的交往规则。对于虚假带来的刺激感和猎奇心态,逐渐丧失自己的独立思考,随之而来的审美观念也是病态化和扭曲化。在阿多诺思考下的文化工业理论,审美的再生应该在于精神性和自律性艺术的创造,这也正是这个时代所亟待解决的问题。

注释:

①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1]阿多诺.美学理论[M].王柯平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2]姚文放.审美文化批判[M].山东文艺出版社,1999.

[3]周宪.审美现代性与日常生活批判[J].哲学研究,2000.

[4]赵勇著.整合与颠覆:大众文化的辩证法—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理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5]李勇.媒介时代的审美问题研究[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9.

[6]李西建.美学与现代性问题的研究现状及前景[J].哲学动态,2002.

[7]支云杰.祛魅与复魅_阿多诺艺术形式问题探究[M],天津师范大学出版,2013.

猜你喜欢

阿多诺美学媒介
盘中的意式美学
《拯救表象
———阿多诺艺术批评观念研究》评介
Δ 9-Tetrahydrocannabinol Toxicity and Validation of Cannabidiol on Brain Dopamine Levels:An Assessment on Cannabis Duplicity
外婆的美学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阿多诺对前卫艺术创作技法的批判
书,最优雅的媒介
作为音乐史家的阿多诺
——论《贝多芬:阿多诺音乐哲学的遗稿断章》的未竞与超越
纯白美学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