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媒体怎样讲好“故事”
——以武汉大学报社•武汉大学新闻网团队为例

2017-03-28陈丽霞袁丽

传播力研究 2017年6期
关键词:故事教授校园

文/陈丽霞 袁丽

高校媒体是一种非营利、非社会化的媒体。它作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宣传与传播校园文化的主阵地,其重要性不必赘述。高校媒体人的工作是什么?毋庸置疑,就是把学校发展的进展、亮点、成效展示给社会,着力提升学校的美誉度和影响力。

然而,高校并非脱离于社会的“象牙塔”,其新闻宣传受到社会日益广泛的关注。如果还认为校园媒体没有社会媒体市场化竞争的压力,仍然满足于一种“自说自话、自弹自唱、自吹自擂”的状态,显然不能适应当下对新闻宣传的新要求。面对充满个性化需求,甚至是越来越“挑剔”的读者,怎样讲好校园故事,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物、言之有情,是摆在每个高校媒体人面前的新考题。

笔者认为,从一定程度上来看,报道新闻就是讲述故事、吸引读者,既要靠新闻本身的“含金量”,也有赖于作品的感染力。要讲好故事并不容易,讲述者们必须使出“洪荒之力”,从校园典型人物到深度报道的开掘,从生动鲜活到文化品位的探索,在不懈的尝试和创新中妙笔生花,让一条条大事小情变成了一个个动听的故事。

一、如何挖掘好“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闻舆论工作者“要转作风、改文风,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中国故事,是展现中国发展与进步的优秀作品。国家的进步是由一件件生动鲜活的事件组成的,是由一个个平凡人物推动的。一个学校的故事,就是波澜壮阔的中国故事中的其中一幕。

作为一所高校,尤其是拥有120年历史的武汉大学,从不缺乏故事。不断产生的新故事,时时鼓舞着校园媒体人,用心去发现,用笔去书写。

故事首先要有好内容,才能成为好故事。我们首先要解决好“讲什么”的问题。讲什么,就是要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找准切入点和着力点,反映学校的办学成就和发展变化,展示师生蓬勃向上的良好风貌。

找准切入点和着力点其实并不难,定位好故事主角是关键。在高校,教师和学生是当仁不让的主角。从资深学者到普通教师,从学术“大咖”到科研新秀,还有那些总给予我们正能量的人们。他们,能让故事熠熠生辉。

某年春节前,校领导慰问教师代表,这是学校每年的例行活动。随行记者却从中发现了一条重要的故事线索:一名罹患尿毒症的教师,仍坚守三尺讲台,且讲课深受学生喜爱。记者敏锐地捕捉到这一故事的亮点,立即通过走访该教师及其同事、学生,以及旁听其课程,撰写出一篇人物通讯。该故事经学校主页刊出后,立即被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中央媒体纷纷报道,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被网友誉为“最美大学教师”,最后该教师事迹还获中央领导批示。

再如,该校人文社科资深教授胡德坤在央视就南海仲裁问题作访谈直播;“绿色化学”女院士张俐娜登上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刊;国际顶尖学术期刊《自然•医学》聚焦李红良教授团队;参与主创《好好说话》团队,知识音频十天大卖千万元的青年教师周玄毅……不同的是他们各自的“故事”内容,相同的是他们追求极致的精神。这些自然都“逃”不过校园媒体人的法眼。

院士和人文社科资深教授一直是媒体关注的“主角”。除了院士大咖,“团队的力量”专栏还聚焦那些专注于传道解惑、潜心于科技创新的教学科研团队:唐炬教授团队因保障电网安全运行而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吴根友教授团队历时十年写出《戴震乾嘉学术与中国文化》;孟令奎教授团队因研制“水利应急响应遥感智能服务平台”获大禹水利科学技术一等奖……。此外,研制出“人造变色龙”,年轻学者在“玩”潮科技……一个个科研“新秀”也进入视野,形成新的新闻热点。

“作始也简,将毕也钜。”有一些人生动地诠释了“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真谛,他们也成为了媒体人的故事“主角”。朱英国院士数十年如一日改良推广红莲型杂交水稻;退休20余年的萧致治教授,仍将学术研究、支部建设和育人奉献进行得有声有色;76岁的梅荣政教授一直埋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感觉退休之后比过去更忙了”;23载守护梁子湖,每年驻岛超过300天的于丹教授,依然执着地为一方湖水“疗伤”;李珂在援藏期满后,毅然申请继续留任西藏大学,打算再当三年“云端上的教授”。

定位好这些“主角”,好“故事”也就不难发掘了。

二、如何讲述好“故事”?

挖掘到好“故事”,如何让“故事”更加精彩地呈现?就是要真实、生动、鲜活地报道新闻,真实的故事最精彩,生动的故事打动人,鲜活的故事有力量。见人、见事、见思想、见精神,就是好故事。

罗伯特•麦基在《故事》一书中写道:“故事赐予我们的正是这样一种机会:去体验我们自己生活以外的生活,置身于千姿百态的世界和时代,去追求、去抗争、去感受我们生存状态的各种不同深度。”

这就是故事的力量,但只有好故事才有这样的“魔力”。讲好故事,不能止于传播信息,更重在诉诸情感,传递价值,产生共鸣,引人深思——

“有一天,当我们步入耄耋之年时,会怎样使用一生的积蓄?”《青春怀志,白首方坚》一文开篇发问。年过九旬的张慜校友将毕生积蓄赠予母校,展现了一代武大人的悠悠珞珈情,感动了无数师生校友。文章一经发布,被近十家媒体转载,网友纷纷向老校友致敬:“莫名想哭,希望老人身体康健、长命百岁。”“这才是真正的爱与信仰!”“珞珈人,一生情。老校友垂范于前,定会薪火相传。”好故事,必定是带着充沛的情感去听、去想、去写,因而创造出不一样的情感体验。

记者只有在现场,才能讲出好故事。“经济与管理学院学生李浩然打开电脑播放幻灯片,开始了论文讲解——一篇发表在《政治经济学期刊》上的文章。”“每周四上午的论文讲解,已成为增长与发展workshop(论文工坊)学员的常态。”这样的描写,让读者的思维随着主人公的动作进入现场,有了身临其境的体验。

跟随新闻的镜头,探班《最强大脑》节目录制现场,我们一睹武大学子申一帆如何力挽狂澜,击败英国选手。卷卷毛、萌萌哒,具有“哈利波特式”的魔性形象,一个古灵精怪的少年呈现在读者面前。

同样地,跟随记者的镜头,由年轻学者研制的机器人“小珈”不再是冰冷的机械,而是成了充满生机的科技灵感,他不仅可以与人交流互动,还能够绘图和导航,“聪明又善解人意”。让主角立体有特色,让文字鲜活有温度。科普在轻松有趣的故事中完成,似乎就在不经意间,传递出武大自主创新的高能信号。

“你想和院士、杰青约饭吗?你想得到教授、博导面对面的指导吗?”《“专家午餐会”,育人新平台》一文这样描述,“他们是学生们的学术偶像,他们是大家眼中的‘男神’‘女神’。”活泼而明快的语言,接地气的叙述,让故事清新有趣,也让道理明白透彻。这一切都是建立在扎实的采访基础上的。《“舌尖上的武大”升级版》以“吃”为切入点,带领“吃货们”游逛各大食堂,让师生感知和体会到学校后勤服务能力的提升。

一篇篇精彩的描述,让我们听到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好故事,引人入胜,充满魅力。它们以生动鲜活的形象,展现色彩缤纷的峥嵘岁月,唱响主旋律,传递正能量;它们尽展武大流风甚美之传承、顶天立地之气魄,打造出一张亮丽的“珞珈名片”。

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记录故事,就是书写校史。让我们校园媒体人进一步创新讲故事的方法,培养讲故事的能力。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要娓娓道来、循循善诱,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让我们都把校园故事讲得越来越精彩,用更多的好故事感染更多的人。

猜你喜欢

故事教授校园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刘排教授简介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故事”是中国动漫的短板
恐怖的教授
心不在焉的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