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媒体新闻直播:移动直播时代下的新探索
2017-03-28杨慧彩
文/杨慧彩
一、移动直播的内涵与特征
(一)移动直播的内涵
移动直播至今并未有一个权威的定义。通俗地说,移动直播是指通过手机客户端及移动网络实现内容的实时记录与分享。移动直播新闻则是新闻内容与移动直播形式相结合的产物,是当下一种新型的新闻获取体验。
事实上,当下的视频直播一般都在依靠专业、细分的视频平台展开直播活动,多数直播平台都有其侧重的垂直领域,如虎牙、熊猫、斗鱼等,直播内容垂青于时新的网络游戏;而虎扑体育、懂球帝等,主要面向赛事直播;CCTV5+、央视影音、新京报“我们”视频等则专注于新闻直播。提升到一般意义上,对于直播平台来说,实时互动是直播的第一特性,优质内容是平台竞争取胜的关键,互动双方的个性是直播的突出点。三者间相互支持、相互联系,把握好这三者的关系,才能做好视频服务,增强用户粘性,将移动直播平台与品牌做大做强。
(二)移动直播区别于传统直播的特征
1.优质内容是移动直播平台竞争取胜的关键。不同于传统新闻录制,移动直播不仅要以自己原本准备的新闻选题内容资料作为主体,还要及时结合现场的动态、与用户的互动,只有戳中用户需求点的内容,才能吸引观众进入观看并激发更深一层的互动。另外,直播的内容外延广阔、种类多样。需要指出的是,移动直播固然火爆,但能否真正在大势中占据一席之地且地位稳固,最终还是要靠优秀的内容取胜。
2.实时互动是移动直播的第一特性。移动直播依赖视频和语音的传输达到与观众群体交流的效果。与传统电视录播相比,移动直播的互动性是亮点,用户评论、弹幕发送、虚拟礼物打赏等也是信息呈现的方式,属于直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此类互动方式,主播与用户两方得以实现吸引注意力、达成交流的目的。此外,移动直播还颠覆了传统的图文方式,用户可以近距离接触到更具真实感的新闻,完成更深刻的现场感官体验。2016年10月,综合类大型城市日报新京报开启的直播平台——“我们”视频,自开设以来已进行过百余次的直播,2017年夏,湖南芦溪、安化等地发生暴雨洪涝灾害,在直播的介入下,全国各地心系湖南的观众们拿起手机就可以收看到当日最鲜活的动态并在平台中留下诚挚祝福或寻人信息。“我们”视频多采用即时直播的方式报道,很少进行后期加工,原汁原味的报道极大展现了新闻的“真实性”。记者一边在向观众进行报道和讲解,一边还要应对现场可能发生的各种突发紧急状况并解答用户疑问,移动直播对用户的冲击无疑是全方位的。
3.互动双方的个性是移动直播的突出点。直播的主体既是意见领袖又是议程设置者,主播、记者能否强化自身的个性、发出独特的声音,是观众选择去或留的关键;而打赏与评论又是观众展现自我个性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对主播的评定与激励。尤其是打赏,这种新颖的、非强制性的付费鼓励方式,会让具备创新意识、有创作能力的主播得到心理激励与物质支持,供他们产生更大的动力以期创作更切中用户痛点的优质内容①。
二、传统媒体借势移动直播的必要性
“两会”报道,堪称新闻界各大媒体技术、内容和手法的比拼赛,是传统媒体与移动直播结合的典范。2017年“两会”期间,直播、VR、裸眼VR直播、H5等形式目不暇接。不仅BAT等巨头互联网媒体积极采用直播、VR呈现两会,传统媒体尤其是主流媒体人民日报、新华社与新京报等也无一例外积极介入媒介融合,在客户端或网站精心呈现新闻发布会与现场采访实况。在关键环节,甚至有媒体结合闯关与红包游戏发起互动,显著增强了与网友对传统媒体设置议程的参与积极性。概括来说,传统媒体需要接力移动直播的必要性有以下几点:
(一)移动直播切中受众需求
传播学中的受众“使用与满足”理论,将受众看作是有特定“需求”的个人,把受众的媒介接触活动是有着特定需求和动机并希望得到“满足”的过程。人们参与直播,与受众实时互动,除了追求经济利益,实现自我表达、得到反馈与评价、进行有效沟通也是直播接触的动力之一。与传统媒体相比,更能体现个性、彰显平等地位的传播方式——移动直播,这种信息传递方式无疑契合了“使用与满足”理论②。此外一定程度上,移动直播的信息传递方式还满足了受众们普遍具有的“窥私欲”。在多数情况下,传统媒体的观众们所看到的是专业新闻机构想让观众看到的,而低门槛的移动直播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方便观众以另一种角度去看新闻,这就满足了受众的媒介需求,吸引大量观众围观更具有个性色彩的移动直播新闻,这也是传统媒体没有现在的移动直播更具人情味、更有吸引力的原因。“受众在哪里,新闻媒体的触角就应该在哪里”,传统媒体在引领受众观念的同时也要跟随受众需求的脚步探索新领域、借鉴新事物。
(二)移动直播重构传统媒体格局
1.全民直播已成大势。多元化的传播方式使得新闻信息的第一拥有者不再总是媒体,而是广大无处不在的网民。每当有重大事件发生时,网友只需开启手机拍摄功能或进入到某社交APP便可以开始他的直播,距离新闻现场最近、传播时效性最强。如2017年8月的九寨沟七级地震、2015年8月的天津滨海新区的特大爆炸事件,灾难现场的第一手视频、最及时满足全国各地受众的灾情直击都出自于亲历者的即时拍摄,使得新闻的真实性和时效性得到了最大体现。移动直播不仅仅是传播信息的一个载体,它还极大拓宽了交流的平台、渠道。在传统媒体无法发声的地方,拍摄到具备独特性内容的网民得以在移动直播处获得存在感与传播力。据2017年移动直播行业规模分析,2016 年直播市场规模达150亿元,预计2020 年直播市场规模将达到 600 亿,全民直播已热潮。
2.传播链条趋于简缩、多元。手机功能越发强大,人们只借助手机与网络就可当上主播甚至网红,相比传统直播那样链条绵长的信息传递方式,移动直播的链条简单直接,省去层层“把关”与中间环节,直播平台、主播与观众三者即可构成传播的全部角色。某种程度上,这是一种高效便捷的信息传输方式,打破了原本的新闻生态,使得新闻---记者---媒体---受众的链条不再具有唯一性③。不管是在设备、内容、资金成本还是主播专业水准上,移动直播都更加简单可得、方便快捷。
三、传统媒体联动移动直播发展策略
(一)守住内容优势,培养新型移动直播人才
面对巨大的市场需求和用户群体,直播类平台几年下来依然风头不减。但细看之下,如今的直播行业乱象频出、问题不容忽视。在内容方面暴露的不足主要有:其一,依赖明星记者和网红主播的带动,运营模式较浅,注重表面功夫而往往忽略了实际内涵,且直播记者专业能力差、主播应急能力欠缺;其二,内容过于碎片化粗糙化、实际价值不高,观感体验差且后期不进行二次加工修改;其三,内容同质化严重,整体价值观导向偏低。三个问题,使得移动直播这种信息传播方式损失了许多本该争取到的观众源。
从另一角度观察,这也为传统媒体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机会,传统媒体具备显著且稳固的先天优势:拥有大量的专业人才、经营成熟的平台,话语权强悍;其次,在专业人才的作用下,优秀的内容得以被源源不断创作出来。平台、人才与内容互为依存,占据优势的传统媒体即使在移动直播时代仍然可以在潮流之下拥有立足之地④。
万众皆媒,然而并非每一个人都可以生产出有价值、有意义的内容来,无论何种时代,人才的专业修养都是极其重要的。例如,新闻视频的制作、拍摄也是门十分讲究的技术,与一个没有学习过专业技巧的视频拍摄者相比,专业人士必然能更胜一筹,得到粉丝们长期的青睐。从内容创作到传播技巧,无一不体现专业知识的重要性。而传统媒体是专业知识与素养的实力拥有者,介入移动直播风口大有可为。
(二)规避移动直播隐忧,探索融合转型新思路
1.借助移动直播与互联网媒体强大的发展势能。对直播业务熟络的互联网媒体拥有海量的互联网用户,技术能力成熟,经济实力丰厚,有能力将移动直播应推向行业风口,但实际上发展后劲持久的移动直播平台却凤毛麟角,其中重要的原因---缺乏优质内容。很多时候,主播呈现的直播内容价值过小,有些甚至以长篇幅随性的闲聊、空镜头等作为直播内容,琐碎、无意义的呈现注定无法吸引受众长时间的注意力⑤。与之相反,传统媒体却恰恰具备强大内容生产能力以及宝贵的权威性、公信力,通过和有影响力的互联网媒体合作的方式解决技术与资金难题,无疑是直播风口下有效抢占用户市场的捷径。可以预见,在未来的新闻直播领域,互联网公司与传统媒体必将会有更加充沛与深入的合作与共赢。
2.深挖背景、做深做透,在内容选材上进行二次开发。有业内人士认为,拓展内容源的方法主要有三个:第一,与其他媒体进行合作,实现内容源共享,在付出少量经费开支的同时,获得性价比更高的新闻资讯;第二,细分、整合现有的零碎信息,在合适的时机将信息进行加工再利用,形成有含量的视频资讯⑥;第三,将自家的严肃新闻剪辑为符合移动直播风格的内容,与社交类直播软件进行合作,推动优质新闻直播内容的通俗化传播。除了在内容上进行“二次开发”外,形式上的包装与创新也是对资源的优化配置。在传统媒体无法与财力丰厚的互联网媒体在内容源头上齐头并进时,关联组合、新旧聚合与归纳盘点、深入解读等均是高性价比的备选方法。
(三)转化前沿新技术,创新驱动直播新闻
科技社会日新月异,观众的期望值也会水涨船高,直播只有通过不断迭代创新,才能将用户留住。而与前沿新技术的顺势结合往往能使移动直播新闻的呈现更立体更精良,用户的观感体验得到更大满足。2017年4月,天舟一号即将发射,央视网联手“中国相册”栏目组,对火箭的发射过程进行VR直播,开创国内航天领域的VR直播先河。直播中,最近的机位离发射塔只有百米以内的距离,网友登录手机中的央视影音客户端即可观看发射的VR全景直播,火箭发射的震撼瞬间、沉浸式的逼真体验让用户仿佛置身于发射塔脚边近距离观看。此外,无人机俯拍、计算机动画技术制作的视频特效等新技术也已融入到新闻直播业务之中。新技术为移动直播新闻增添了更多可能,推出新玩法、融合新媒体,将移动直播新闻前景不断开拓,才能满足受众日益多元化的需求。
四、结语
移动直播顺应时代变化而生,但因其与生俱来的低门槛、把关环节缺失,同质化严重、优质内容稀缺等问题突出,阻碍了这一新事物的持续成长壮大。反观传统媒体,大量优秀的专业人员为其服务,优质的内容产出颇丰,但其传统、固化的运作方式已不讨受众喜爱。传统媒体结合移动直播是一种可期待的传播模式,也是媒介发展的必然结果。
唯有树立融合转型新思路,将传统媒体与移动直播有机结合,将搭建自有平台与编织一体化深度融合的“朋友圈”同时并举,及时转化迁移前沿技术,以创新驱动直播新闻的升级,以新形式服务于优质内容,在媒介融合、媒体转型的艰难过渡期,传统媒体才能走得更稳健更长远。
注释:
①韩砺:移动直播风口下传统媒体如何抢占话语权[J].传播与版权,2017(06).
②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③万小广:转型中的新闻人、新闻机构与新闻生态--《后工业时代的新闻业》报告摘要[J].青年记者,2013(04).
④蔡秋芃:移动直播:新闻媒体的融合转型新思路[J].视听.2017(07).
⑤刘英才:“直播一切”将走向媒体还是社交——移动直播蓬勃发展中的若干问题初探[J].新媒体研究.2017(04).
⑥韩砺:移动直播风口下传统媒体如何抢占话语权[J].传播与版权,2017(06).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万小广.转型中的新闻人、新闻机构与新闻生态--《后工业时代的新闻业》报告摘要[J].青年记者,2013(04).
[3]蔡秋芃.移动直播:新闻媒体的融合转型新思路[J].视听,2017(07).
[4]韩砺.移动直播风口下传统媒体如何抢占话语权[J].传播与版权,2017(06).
[5]刘英才.“直播一切”将走向媒体还是社交——移动直播蓬勃发展中的若干问题初探[J].新媒体研究,20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