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传播学视角看涉警网络舆情引导

2017-03-28刘晓阳

传播力研究 2017年6期
关键词:传播学公安机关舆情

文/刘晓阳

一、涉警网络舆情的概念

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公众在互联网平台上就某一社会热点问题所持有的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等等就构成了网络舆情。魏永忠教授认为,涉警舆情是指“新闻媒体、互联网和公众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和社会空间内对公安机关或警察个体的执法、管理、服务等活动的反映、评价,及其对公安机关出台的政策措施的关注以及对警察形象所持有的情绪、意愿、态度、意见和要求等舆论反映的总和”。①笔者认为,社会公众在互联网平台上针对警察和公安机关的相关社会事件所产生的观点看法、情感态度和行为的总和就是涉警网络舆情。

二、利用传播学5W特征分析涉警网络舆情特点

美国学者 H•拉斯维尔曾指出传播最基本要素包括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受传众、传播效果等五个核心要素。结合这五要素,我们分析涉警网络舆情的基本特点。

(一)传播主体的多元化

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公众话语权和表达空间得到空前释放和拓展。传播主体变得多元化和大众化。草根阶层越来越多地成为舆论的主体,这也为网络舆情的正确引导埋下了隐患。

(二)传播内容的敏感性

因为网民素质参差不齐,网友利益诉求不同,网络平台给一些缺乏理性、极端化的观点提供了生长的空间。尤其是涉及社会稳定、反映社会现实问题的涉警舆情的发生发展更容易走向极端、变得敏感。

(三)传播渠道的移动互联网化

随着新技术不断革新,移动互联网日益成为舆论形成、传播的主要阵地。在移动互联网的平台上,以微信、微博、微视、客户端(APP)为代表的“三微一端”成为主要“根据地”。

(四)受众情绪的极端化

在网络世界,网民的观点意见可以充分交锋,而这中间,就容易产生“群体极化”现象。当一个群体针对某一事件刚开始就有一些偏向,经过讨论之后,这个偏向会更加严重,甚至走向极端。尤其是在涉警网络舆情中,这种现象表现的更加突出,亟待政府和公安机关等部门加以重视和引导。

(五)传播效果

警察形象泛污名化。在网络空间,公安机关成为遭受非议最多的公权力部门之一。据人民网舆情频道统计显示,2016年上半年,涉警话题量在所有舆情话题中排名第一,多起执法案件、刑事案件引发关注,极大损坏警察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

三、涉警网络舆情引导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收集研判及风险评估体制落后

由于对网络舆情的收集不够重视,公安机关对重要的涉警舆情不敏感,未能及时发现和获取即将爆发的潜在舆情,经常错过舆情引导的最佳时机。缺乏重大事件和案件的预先风险评估机制,一旦发生关注度高的涉警事件,未能及时对事件的舆情风险和社会稳定风险进行评估,最终导致严重后果。

(二)媒体的不负责报道影响舆情引导

在涉警舆情中,部分网络媒体为了一味追求点击率、转发率,采用标题党,运用带有倾向性、情绪化的词汇。这对涉警网络舆情引导带来了难度。例如,在雷洋案中,很多主流媒体的标题采用“人大硕士研究生”字眼,以博取网友同情,而对其供职“中国循环经济学会”的身份讳莫如深。

(三)舆情引导队伍缺乏应对危机的方法和技术

公安机关的网络舆情监测工作通常是由一些临时人员或者从其他部门调派的工作人员负责,这些人员应对能力明显不足。即便有些公安机关建立了专业化队伍,但由于对舆情监测不够重视,在处置突发事件时,缺乏处理危机的巧妙方法和先进技术。

四、涉警网络舆情引导策略

(一)建立涉警舆情引导的应急处置机制

公安机关在应对重特大突发敏感事件时,新闻发言人在传达信息时含糊不清,造成媒体和公众的误解。因此,公安机关要进一步规范突发事件的应变机制,建立领导机关、涉事单位、业务部门协同作战的处置方法。同时,还要完善应对涉警舆情的分级管理制度,实行分级处置。

(二)建立与媒体的良性沟通机制

伊丽莎白•诺埃尔•纽曼认为,通常情况下,如果某人的看法跟大多数一致,他就会娓娓而谈,而少数派就会保持沉默,这种一方讲话而另一方沉默的倾向便开始了一个螺旋的过程,最终的结果使表面上强的舆论更强,表面上弱的舆论更弱,而弱的一方就像“沉默的螺旋”。②媒体作为大众传播媒介,更具有权威性和说服力。因此,公安机关要与媒体建立良性沟通机制,在重大舆情事件中,与媒体建立联动处置机制,牢牢把握引导工作主动权。

(三)设立专业的网络评论员舆论引导机制

意见领袖理论是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③201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蓝皮书中指出,“网络“意见领袖”是一个客观存在,“意见领袖”的作用有时会超过媒体的传播力。”公安机关要设立专业的网络评论员舆论引导机制,培养一批专业的网络评论员,发挥网络传播主体作用。

注释:

①张洪波.论自媒体传播中的涉警舆情引导.南京:学术论坛.2014

②毕耕.网络传播学新论[M].武昌: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③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1]魏永忠.公安机关舆情分析与舆论引导[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1.

[2]张洪波.论自媒体传播中的涉警舆情引导.南京:学术论坛,2014

[3]毕耕.网络传播学新论[M].武昌: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4]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传播学公安机关舆情
衡阳市公安机关党员风采剪影
公安机关将开展3个月行动 深化打击食品药品农资和环境犯罪
消费舆情
对已经移送公安机关案件的当事人做出罚款的行为是否涉嫌渎职犯罪?
2016央视春晚“咻一咻”的传播学解析
舆情
公安机关刑事案件侦查中的假说、推理和证据
传播学视阈下新一代“四有”革命军人的培养研究
相遇中的“传播”:传播学研究反思
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