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背景下电视新闻主播口语传播能力素养
——以SMG《看看新闻KNEWS》为例
2017-03-28张宇
文/张宇
一、融媒思维,以“头部内容”建构沟通互动意识
许多学者使用人类传播来代表口语传播,认为它与大众传播最大的差异是有互动性,也就是说在人类传播时,需通过互动有回馈。与传统媒体不同的是,电视新闻主播作为信息的传送者同时会扮演信息的接收者。电视新闻主播应具备如何利用媒介技术、满足受众需求、提升行业竞争力的融媒思维。《看看新闻Knews》是覆盖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三种渠道:一是传统的东方卫视频道;二是SMG所属东方明珠新媒体公司的IPTV、手机电视和BesTV互联网电视平台;三是手机客户端。而在手机客户端上,新闻、看点、直播构成其主要内容版块,其中“直播”是最大的亮点,包括可以随时引入各路信号的互动视频直播间和一条持续更新的视频新闻流Knews24。面对这种变化的融媒体时代下新传播生态对新闻产业最大的影响是新闻生产方式的改变,优质的直播内容是节目的核心要素,内容领域就像一座金字塔,头部内容只占5%,前20%的叫优质内容,而剩下的就是普通内容,只有少数头部内容能拿到最高的价值。电视新闻主播像应该充分利用大数据内容、网上最热的内容进行人和人之间互动、吸眼球、抓亮点,有经济眼光,以“头部内容”建构沟通互动意识。
二、角色转变,衍生情境变化的“多面手”
人类传播将传播的本质推展至所谓的“主体间性”,当我们在进行沟通交流时,我们不仅仅只会关注话语的本身,同时也会关注对话的他者和言谈所涉及的情境。也就是说,我们在沟通交流时,会对所处的情境和彼此所扮演的社会角色有所想象与认知。在线直播的方式下,演播室内见稿出声的情境已经不再适合融媒体发展对电视新闻主播的要求,电视新闻主播需要“角色”转变快、反应快。告别过去以“播”为主传递信息的方式,而是更加注重“采”的能力。东方卫视虽然在全国卫视新闻节目中最多,但过去的采写仍是围绕这些节目节点工作,这模式与互联网不一样,互联网每时每秒都有新闻传播,要跟得上节奏。例如电视新闻主播去拍摄大熊猫的新闻时,运用“串场语言+直播”的方式,新闻就直接播出,这时“主播”转变“记者”,“播报”变成“报道”;又如东方卫视的《看东方》节目,电视新闻主播利用新闻电视画面的时间,对下一个即将要播出的新闻进行编辑,这时“主播”主播转变“编辑”。既是主播、又是记者、也是编辑,根据情境变化转化社会角色,更加需要具备编辑文字稿件、图片内容的能力同时,也要增强报道策划能力和材料控制能力,强调一专多能,衍生“多面手”。
三、表征符号,语言和非语言符号相结合
我们具有说话和表达的能力外,主要是因为我们可以创造与使用表征符号。在融媒体发展的今天,电视新闻主播除了具备坚定的政治素质和专业素质外,更加需要把语言传播和非语言传播结合起来。如突发事件报道时,要具备较高的搜集资料、整合资源、语言策划的能力,可以利用新浪微博,做思维导图,寻找内容核心点,找到存在问题,画分支,以不同的角度呈现内容。同时电视新闻主播也是现场的见证人,语言的报道呈现、更直观的言语方式、和受众更加的近,体态语言、副语言、空间的传播等恰到好处的运用,加之融媒体平台拥有更强的互动性,在视觉、听觉的基础上可以发挥动觉、触觉,丰富电视画面。如果电视新闻主播可以提升在语言传播和非语言传播上的结合能力,根据过去传统媒体的经验和现在融媒体的思维方式,运用各种传播符号的潜力,就可以实现多种传播符号的有机配合,加强传播的效果。
四、受众定位,重视信息交换过程
霍尔将电视话语的意义生产过程分为三个步骤,第一阶段是“制码”,即信息加工者对信息进行加工制作的过程,第二阶段是“成品”,即将意义注入电视作品,生成符合传播者和意识形态目标的作品,第三阶段是“解码”,即受众对电视作品进行解读的过程。传统电视新闻视频的产出和传播方式,已经不能够充分的满足现有受众的需要。融媒体的发展使单向接收者的受众角色转变为有特定个性化需求的信息,电视新闻主播则需要加工满足受众需求的信息,重视信息交换过程,使受众更加快捷的获取信息,有意图的将表征符号综合运用多媒体的、与受众互动的工具与技能完成对电视新闻表达的融合。
五、结语
融媒体时代打破了过去的电视新闻形态,Knews新闻品牌为打造成一个IP提供了可能性,增强了电视新闻的丰富性。从口语传播学角度思考融媒体背景下电视新闻主播口语传播能力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适应渠道变化、洞悉受众接受方式,有所突破与创新是融媒体背景下赋予电视新闻主播新的要求与新的生命力。
[1]秦琍琍,李佩雯,蔡鸿滨.口语传播[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10).
[2]吴瑛.中国话语权生产机制研究[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