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视新闻的新媒体困境与出路探析

2017-03-28吴文瀚王晨

传播力研究 2017年6期
关键词:电视新闻

文/吴文瀚 王晨

一、电视新闻面临的困境

电视新闻是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音、画面为传播符号,对新近发生的事实通过电视媒体进行报道。90年代以来,随着电视机在家庭中的普及,电视新闻也因其纪实性和丰富性,及其深入人心的一批知名记者,占据了新闻行业的半壁江山。然而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我们已然走进了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浪潮中,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的生活必需品,网络新闻更是以其独特的优势捕获了各个年龄段的大批受众,尤其是青年人和中年人,占领了最具潜力的新闻消费市场。新媒体环境给电视新闻带来了巨大挑战。

(一)新媒体带来新玩法,电视遭冷落

相比传统媒体,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拥有海量资源,其数字化、高仿真、多媒体的表现形式综合了视觉和听觉的双重感知,其时效性、互动性和跨时空性也是传统媒体难以超越的。

众所周知,新闻报道中“快”一直是各大电视台拔得头筹的重要砝码,网络互联时代,新闻更迭速度不是以小时计算,而是以秒甚至更小的单位不断刷新。传统意义上,记者要持记者证才能进行新闻报道和发布。新媒体环境下,受众的身份变成了用户,新闻生产方式也由PGC(专业生产新闻)变为了UGC(用户生产新闻),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将个人的所见所闻所感发布到网络上。在这种高产能高需求的条件下,新闻聚合类APP应运而生,这也意味着人们不仅可以快速获取新闻,还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进行创作和互动,甚至赚取人气和收益。相比新媒体带来的新玩法和新鲜感,以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就显得有些单调和陈旧。

(二)新技术带来大变革,老习惯被瓦解

进入web2.0时代,庞大的数据库和各互联网巨头的联合为用户提供了超乎想象的个性化服务。人们可以选择偏重文娱的“天天快报”,偏重金融的“财经头条”,亦或是偏重政治的“学习中国”等。经过用户的几次登陆,软件会自动识别、收集用户的阅读喜好推送相关内容。此外,随着新技术的不断突破,人工智能也进入到新闻领域,比如机器人写作已经成为各大媒体竞相追逐的重要项目。里约奥运会上,“今日头条”的机器人张小明2秒钟就写出了初具雏形的新闻报道,除了模仿人的语气还能迅速检索图片。而“腾讯财经”的机器人写手dreamwriter已经投入到简单的财经新闻创作中。

此外,大学生、白领等主要新闻消费群体很少有条件在宿舍观看电视,手机和电脑无疑成了他们最好的陪伴,因此“快阅读”在伴随网络成长起来的这代人心中逐渐确立,一家人观看电视的习惯正在被瓦解。

(三)新平台吸引“高精尖”,人才流失不可逆

互联网带来了更多可能,也将内容生产推到了创收的红利期,一大批知名电视人相继跳槽进入了这个更宽松自由多金的新产业中。罗振宇,资深媒体人,离开央视后于2012年创作脱口秀视频《罗辑思维》,并在半年内建立了独特的社群营销模式,粉丝已经超过700万,成为电商巨头。张泉灵,曾任《中国报道》记者、《东方时空》《焦点访谈》主持人,2015年从央视离职进入创投业成为紫牛基金的合伙人,并于今年初加入爱奇艺极具影响力的辩论节目《奇葩说》,又一次进入公众视野。诸如柴静、马东等知名电视人也逐渐离职,投入到新行业当中去,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电视人才的流失。

新媒体之磅礴大势给传统媒体带来了生存危机,一时间“电视消亡论”甚嚣尘上,电视新闻也进入到一个疲软期。面对新的挑战,电视新闻何去何从,这个问题在学界和业界引发了持续讨论。

二、电视新闻的创新与出路

挑战与机遇并存,新媒体环境同样也给电视新闻带来了机遇和可能。

(一)立足新闻品牌,打造口碑节目

由于市场经济的自由和开放,网络信息冗余且真假难辨,一些公众号营销号为赚取点击量、流量费不惜编撰甚至制造假新闻来博人眼球。网络信息过于庞杂,对这个新生事物,其法律监管还难以处处到位,加上媒体平台把关不严,信任危机是网络平台面临的一大问题。相比,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电视有多年的声誉积淀,像《焦点访谈》、《今日说法》、《晚间报道》等节目已成为许多家庭的收视习惯。以白岩松、撒贝宁等为代表的出色主持人,收获了大批忠实观众,其公信力是网络难以望其项背的。因此,各电视台要发挥好权威性优势,力击本土特色打造口碑栏目,确保电视新闻的生机和活力。

(二)发挥电视优势,把握深度报道

碎片化是网络新闻的优势所在,读者可以在短时间内浏览大量新闻标题和内容简介,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深入阅读并参与讨论。而电视新闻可以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好自身优势,利用积攒的资源和口碑专注于深度报道,对社会新闻提供深入有见解的报道,对事件的后续报道进行完善和监督。像《新闻调查》栏目播出的“被顶替的人生”、“毒村的变迁”等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反响,也促进了事件的跟踪调查和解决。这是电视新闻舆论监督功能不断加强的体现,也是电视新闻的独特优势,是没有采访权的网络新闻无法比拟的。

(三)跟进技术潮流,实现新闻融合

90年代以前,我国电视节目都是独立制作播出,这无疑是高投入高风险低回报的动作。近年来,从欧美国家舶来的“制播分离”已经在我国的土壤上生根发芽,尤其像“中国好声音”“中国达人秀”等综艺节目,已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收益和社会效果。但是节目在外包过程中一定要遵循公共利益至上的原则,其次以市场为导向,尤其是新闻节目,其喉舌作用、宣传功能和党性原则仍然是不能放弃的。

此外,通过新老媒体联动实现共赢。一是内容联动。诸如16年春晚,采取电视、电脑、手机三屏合一的方式,安排抢红包、节目投票、留言互动等环节,大获人心。这同样可以应用在新闻领域。像今年两会就有“电视报道+网络投票”的形式,取得了良好效果。二是形式联动。对于舆情事件新老媒体各自发挥优势,新媒体爆破新闻,传统媒体进行深度跟踪报道,两两联合推动新闻事件的进程。三是技术联动。近年来,三网融合,IPTV、3D 、VR、AR等新技术的出现使网络发展更进一步,同样也可以在技术手段上实现电视新闻的转型发展,像H5新闻、数字新闻,融合了动画、图片、文字多种形式全方位展现新闻景观,也是电视新闻的前景之一。

(四)填充各路人才,实现新鲜换血

体制内的管理、陈旧的模式加上工资的不合理,使电视人才流失严重,这也引起了电视行业的重视。同时,这也是个吐故纳新,改革电视管理体制机制,吸收优秀年轻人才,实现体制换血的时机。像财经频道的新晋主持人龙洋,以其阳光的外表、亲和幽默的主持风格,过硬的心理素质和灵活的现场把控能力,吸引了大批观众。在高压力、快节奏的时代,电视新闻也要与时俱进,把握受众的快阅读习惯,在简短的新闻播报中添加时尚、幽默、轻快的元素,使观众在电视上也能享受喜闻乐见的内容。比如近年来,一贯严肃的《新闻联播》也开始出现网络流行语,主持人对电视观众的调侃等,引得网友评论“《新闻联播》越来越接地气了”。这也是一个值得挖掘的方向。

三、小结

新媒体带来的“蝴蝶效应”迅速改变了传统媒介的生存状态,并逐渐发展为主流。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电视新闻应该发挥好其权威性,做好深度报道,打造品牌栏目,占领稳固的新闻市场。此外还要跟上时代潮流,完善制播分离,在节目制作和播出上通过新闻融合实现共赢。此外,要吸纳优秀人才,促进节目更新。由此,电视新闻任重而道远。

[1]丁杨明.新媒体格局下电视新闻的坚守与创新[J].当代电视,2015(03):108-109.

[2]王藜霏.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节目的改革[J].中国传媒科技,2013(16):131-133.

[3]孙宜君;刘进.媒介融合环境下广播电视新闻教育面临的困境与出路.新闻爱好者,2012(11).

[4]田东里.新形势下电视新闻频道发展的问题与出路.新闻研究导刊,2016,7(18).

猜你喜欢

电视新闻
电视新闻中的图片应用
论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之路
刍议电视新闻采访
电视新闻报道叙事形态的转化
电视新闻采编工作的创新
论电视新闻的艺术性
同期声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作用
关于电视新闻报道平民化的讨论
电视新闻的后期编辑之我见
故事化让电视新闻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