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市级电视台时政新闻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刍议
2017-03-28陈天宝李甲一
文/陈天宝 李甲一
时政新闻是市级电视台新闻节目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时政新闻一般指党政领导新闻活动的报道,但长期以来,时政新闻播报形式老套,节目编排僵化,形式创新不足等问题,使这种“流水账”“记事本”式的报道难以被受众所接受。因此,市级电视台时政新闻的改革创新势在必行。
一、市级电视台时政新闻现状
(一)时政新闻报道思维方式僵化
长期以来,由于受新闻政治体制、媒体经营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和时政新闻政治性、严密性等特点的约束,记者在新闻报道思维方式上出现僵化,导致记者在新闻报道上,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党政领导身上和会议上,使受众对“硬新闻”不感兴趣,报道效果不够明显。
(二)时政新闻消息类报道多,评论类节目少
市级电视台时政报道消息类报道多,评论类节目少,主要表现为会务新闻报道多、政策解读评论少;对领导活动新闻报道多,而政策实施、影响报道少。其报道内容与受众需求相脱离,导致受众对时政新闻关注度不足。
(三)电视镜头语言模式化,稿件写作套路化
会议报道画面全部都是领导形象、与会人员镜头等,镜头语言模式化严重,既枯燥又无味,使受众过度审美疲劳;在稿件写作上,文字上显得公式化、套路化。稿件反复出现“领导指出,领导强调,进一步强化……”,文字生硬让受众出现厌倦感。
二、时政新闻的改革对策
时政新闻是每一位群众政治生活的必需品,是老百姓知政习政的重要途径。但长期以来,大多数电视观众对时政新闻的评价却是“呆板、单调、严肃、不鲜活”。以至于群众对时政新闻敬而远之,这不仅影响节目生命力,更重要的是,使一些党政方针,事关人民群众生活的具体决策难以扎根到群众中,无法起到电视媒体上传下达的作用,从而失去了电视作为主流媒体的舆论阵地作用。因此,时政新闻应该着力创新。
(一)采访报道要遵循传播规律
记者在报道时政新闻中,要透过领导活动、重要会议将着力点放在老百姓所思所想的地方。记者在报道时应具备民生视角,选择新闻要素。民生视角是一种站在普通百姓立场上观察问题、捕捉信息、发现新闻的角度。许多时政新闻题材,与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比如教育医疗、司法公正,劳动就业等,要善于从多角度挖掘时政新闻本质,从变化、发展中,寻找到切入点。
(二)报道时政新闻要有所取舍
随着时政新闻向着平民化的方向进行改革,在报道过程中,记者要对时政新闻的报道有所取舍。要压缩领导活动报道,多深入分析会议背后的主要精神,具体的政策措施,百姓民生的切实利益。在时政新闻报道的同时,结合老百姓生活的“难点”、“痛点”。没有老百姓的回应,党委政府的声音都只能成为“清风”。所以,报道“时政新闻”要放在“问计于民”的高度来思考。
(三)发挥多媒体平台作用,丰富镜头语言
就镜头语言,电视时政新闻可以利用电视特技图解数据和要点,包括文字、同期声、动画等多种数据流的传播,创新镜头语言表达形式。与此同时,在稿件写作上要增添故事性。将时政新闻写的具有可读性,内容上起承转合,有原因,有后果,有对策,则新闻就变得“有味道”了。时政新闻的报道语言,要避免词语生硬性,官方化;不能照搬照抄会议讲话内容,要用百姓的语言让讲话精神鲜活起来,让稿件更加有张力。
(四)打好时政新闻报道“组合拳”
在减少领导活动、会议报道的同时,要巧用时政新闻报道“组合拳”,挖掘新闻富矿。比如全省8月26日零时统一实行城市公立医院启动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市领导走访各相关部门和重点医院。在报道领导活动的同时,要深入挖掘这次医改后背的民生新闻,全方位解读此次医改带给百姓的实惠。在领导活动报道之后,再加上多条相关新闻链接,以动态消息+深入调查+评论的“组合拳”方式,丰富新闻内容,找出观众的兴趣点。将涉及的某一政策延展深化,做成新闻组合,打出一套组合拳。
(五)提升市级电视台时政新闻的品位
要克服时政新闻的语言枯燥,避免千篇一律的时政新闻,就要具备时政新闻报道的策划意识,对新闻素材进行深度解读。时政新闻素材看似曲高和寡,但只要找准民生切入点进行深度剖析,不仅能让公众对党政方针的施政更加有切身的感受、还能激发公众对社会发展的关注,从而更好的解决时政新闻报道中程序化问题。因此,市级电视台可尝试设立“新闻评论30分”,开辟“记者感言”、“深度观察”等子栏目,对电视新闻进行深刻剖析,让观众在收看中获得更深一层的收获,更深层次的思考。
综上所述,时政新闻节目是主流媒体产品的“排头兵”,关系到党委政府的声音能否准确及时有效的上传下达,市级电视台时政新闻报道要扬长避短,使用特有的地域优势,在媒体融合转型过程中,记者编辑首先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把宣传社会发展与百姓关心关注结合起来,在新闻报道上要注重可视性,在新闻内容上要紧密贴近受众,在新闻表现手法及形式上要注意灵活多样。通过对时政新闻报道选题、题材和形态等创新探索,市级台将不断提升作为主流媒体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