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质版与网络版结合走出学术期刊的创新之路
2017-03-28李明珠魏丽惠
李明珠 魏丽惠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社编辑部 北京 100044
纸质版与网络版结合走出学术期刊的创新之路
李明珠 魏丽惠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社编辑部 北京 100044
在当前信息飞快发展的大数据时代,新闻以及科学信息几乎以瞬时速度在全球传播,纸质期刊面临巨大的挑战。如何在传统的文字期刊出版老路上,探讨现代期刊之路,是出版界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本文从如何办好纸质期刊和探讨杂志的网络版建设两个方面,提出如何做到网络版与纸质版有机结合,走出学术期刊的创新之路。
纸质;网络;科技期刊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只有创新,才有中国发展之路。对于出版界,特别是对于学术期刊,存在同样的问题。
在学术期刊的办刊工作中,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在新媒体、自媒体等互联网体系的冲击下,纸质版期刊同样面临着削弱和衰退的状态。面临这种竞争形势,学术期刊如何做到新形势下的创新,特别是如何把纸质版与网络版结合,有以下几点值得探索。
一、紧跟学科动态、定位期刊优势
面对期刊网络化的发展趋势,学术期刊尤其是医学类期刊,必须紧跟本学科领域发展动态,同时要清晰认识本期刊的优势资源和不足,明确定位本期刊的特色以及受众群体,打造属于自己的优势品牌[1]。现就《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这一期刊为例进行举例和说明。
(一)准确定位,突出特色
为了能够使创立的期刊有特色、受读者欢迎,《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的创办者自创刊之初就从自身的妇产科临床经验及体会出发,积极开展妇产科领域的调研工作,准确分析相关期刊的特点,发现当时妇产科期刊中多以“高、新、尖”的实验性或基础理论性研究的论文为主,而那些具有良好临床指导意义以及实用价值的文章却很难有发表和分享的机会。鉴于此,创办者选定了可以有效突出临床实用性的《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这个期刊名称,同时定位“临床性”为该期刊的特色,文章类型以临床应用等实用性文章为主,相关基础研究为辅,面向对象主要为来自基层的妇产科领域专业人员。《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自创刊以来,一直活跃于妇产科学术领域,通过对妇产科相关新技术、新方法以及新成果进行及时、准确地报道,对基层工作者在妇产科疾病诊治水平技术的提高方面有很大的帮助。
(二)注重以专家为主导,吸引中青年力量,面向基层大众
作为医学类专业性期刊,应有明确的办刊宗旨;应紧跟学术前沿,及时反映学术领域的新进展、新动态;应有广泛的作者群和读者群。《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自创办初期,编辑部多由兼职的妇产科医生组成,他们与国内外妇产科界专家均有密切联系。通过借助学术上的优势,坚持杂志办刊风格,每期就大家关注的妇产科领域学术热点、难点问题,向该领域有学科地位、研究深度,和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专家约稿,以述评或专家论坛的方式进行报道,不仅具有一定的学术权威,而且是本专业领域里的热门话题,在引领学术前沿的同时,为广大妇产科医生提供了大量学术资料,使该杂志长期成为基层医生关注本专业学术进展的一个重要渠道。十余年来,该杂志的引用率和影响因子不断提高。如2010年刊登的《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早产婴儿存活影响因素分析》,提出新的概念和指导临床治疗的方法,得到广大读者的关注,当年总被引论文频次达到1256次,大大提升了该杂志的可读性。
在以专家为主导的同时,应特别注意发挥中青年学术骨干的作用,给这些年轻学者发表学术观点的话语权,为他们搭建成长的舞台。这一群体年轻、学习力强,同时有很好的临床及科研基础,又关注国际学术动态;常年工作在临床一线,了解临床急需解决的问题;可熟练应用网络工具,是推广网络版的骨干力量。如妇科学中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治疗曾经是一门新兴的学科领域,《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当时组织了一批学科带头人与中青年骨干相继发表了该学科领域的一系列论文,从多方位、多层次全面介绍了该疾病的新理论、新进展,以及各种治疗方法,由于站在一定的学术高度、知识性强,得到了读者的广泛好评,同时也向该领域推出了一大批中青年专家。
除此以外,我国基层医务工作者数量大,缺乏对最新知识的获取渠道。基层医生的医学技能、科研能力、写作水平有限,急需医学期刊及时传播临床性、实践性强的文章、提高写作能力,指导临床工作。《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通过开辟“短篇栏目”,“病例报告”,为一线工作的基层医生提供新知识的学习园地,使他们有机会发表论文的同时,可以从撰写文章过程中获得相关知识和技术指导,从而促进基层医务工作者的投稿和学习热情。通过开设“专家小讲座”专题,吸引基层医生把杂志作为教科书之外重要的知识来源。同样,这些基层人员同时也是杂志网络版的热心读者。
(三)办特色专题,打造品牌栏目
期刊的生存与发展,必须与时俱进,聚焦学术焦点。开设特色专题和品牌栏目是吸引读者和作者的“磁石”。本刊在常规论著、短篇的基础上,开设“述评”、“专家论坛”、“病例报告”和“讲座”等几个特色栏目。每期特邀1-2名妇产科相关领域的资深专家、教授就某一个在当前国内外出现的研究热点专题,进行精辟的论述、点评和剖析;“病例报告”则选取临床上罕见的、处理较复杂的几个疑难案例的诊断和处理进行分享,并有同行专家的点评及处理意见。近些年来,这几个栏目深受广大妇产科临床医生的喜爱,成为读者阅读量很大的两个栏目,被广大妇产科领域的临床医生誉为本刊的“看点”,逐步成为品牌栏目。同样,为了实现期刊的百花争放、百家争鸣,每年《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举办专题研讨会,设立“学术焦点话题讨论”、“专家面对面”,并进行学术争鸣专题报道;介绍国内外最新进展、最新指南,促进学术交流,提高妇产科医师的专业理论及临床经验,并把相关精华的文章在期刊上进行刊登。
(四)注重版面设计,文字简洁规范
作为期刊编辑部,要高度重视学术期刊的“外形”和“外观”。在保持严谨、庄重、朴实的前提下,兼顾活泼、亲切、典雅的美感,使读者在吸收大量科技信息的同时,能够得到赏心悦目的视觉享受[2]。国内学术期刊多为严肃有余,活泼不足。这点应向国外学术期刊学习,比如著名的《Nature》(自然)、《Cell》(细胞)等,非常重视封面设计,多结合内容选材,使得杂志主题鲜明,读者一目了然。另外期刊杂志的文字是否规范,行文是否流畅,是从另一角度反映学术期刊的“品牌”。尤其是科技论文的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也是吸引读者阅读的第一步。科技论文的标题在准确反映内容的深度和广度[3]的同时,应通俗易懂,简明醒目,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吸引读者。
二、期刊网络版的建设应更加丰富化
期刊网络版最大的特色就在于它改变了传统学术交流的方式与期刊出版的流程,使期刊逐步脱离了纸质介质,以数字版、多媒体、移动终端等形式存在,获得了新的生命[1]。数字化、网络版的期刊杂志将更为人们所喜闻乐见。
期刊网络版目前包括两种形式:
1.期刊网站是比较规范的网络版,通过对电子论文的浏览,对读者来讲可更便捷的获得大量信息。缺点是需要对大量信息及时更新,才能保持其时效性;同时需要有专业人士维护;此外,医学类网站存在的问题包括美工不足、信息更新不及时、智能化搜索引擎有待提高等[4]。因为,期刊网站建设的关键是提高网站的宣传力度,设置专职的网站编辑,注重培养具有网站设计和编辑技能的专业人才,力争对纸质版内容进行再次的选择、加工、优化和升华。
2.微信平台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已成为非常活跃的新媒体,是当前发展最快的、最简便的网络系统。腾讯公布2017年8月公布业绩报告显示,截止2017年6月底,微信活跃用户数达9.63亿。微信的优点是即时性强、快捷简便、可随时随地查看、内容丰富、信息交流高效,颇受广大读者的欢迎。与纸质版这种“严肃阅读”相比,微信阅读更加突出其“碎片化”阅读方式,故其缺点是由于快捷,一些内容不够全面和规范,影响学术期刊的严肃性和质量,一些安全性的问题也令人担忧。《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15年初建立微信平台至今,关注用户已逾万人。推送的消息内容覆盖面很广,不仅有当期目次、专家述评,精品文章回顾,还会推送一些学术界的进展、医学新闻、会议讯息,还有《Science》《Nature》方面的较新文献。2015年《Carcinogenesis》朱堂元教授关于“卵巢癌的元凶”一文点击量上万。因此,应该新时代的期刊应该利用微信平台这一优势工具,更好的宣传和提升自己,可通过增加公众账号的订阅量、拓展信息传播的广度和深度、维持公众账号对订阅用户的黏性、保持内容形式的多变、适当添加趣味性和互动性内容增加读者的关注度,以提高期刊的影响力[5],最为重要的是要持之以恒地维持微信公众平台的活跃度。
三、期刊纸质版和网络版的有机结合
目前绝大多数期刊的网络版都是在纸质版的基础上制作的,二者同时存在。非纸型版为纸质版带来了新的思路、新的办刊方式;纸质版则在内容和办刊经验上为新生的网络版提供借鉴。网络版与纸质版各有优势,又各有不足,二者应当相互推动,相互融合,优势互补,共存共荣[6]。网络版期刊的价值链与纸质版期刊的价值链构成其实大致相似。因为刊物的实质功能乃是传播信息,纸质版或者电子版都只是信息传播的不同形式而已。期刊的核心竞争力仍然在于其所刊载的内容。面对期刊网络版的转化潮流,传统学术期刊应当准确把握自身的定位和受众特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尝试着推行网络化。同时善于“借舟出海”,实现纸质版、网络媒介平台以及读者三方之间的多赢。试想一下,随着未来网络高度发展,也许真的会出现纸质版退出历史舞台的那一天。就像随着电子邮件、微信的发展,邮局寄信的功能近乎消失。
[1]王征,高旭.我国学术期刊非纸化走向探析.西部学刊[J].2015,6:10-13.
[2]周莉萍.新时期期刊版面设计艺术综论.中国科技信息.2006,14:163-164,168.
[3]李华才.第三讲,论文标题的立题要则与技巧.中国数字医学[J],2008,3:77-78.
[4]沈锡宾,汪谋岳,钱寿初,等.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网站的调查和评估[J].编辑学报2004,16(4):270-273.
[5]郑辛甜,毛文明.医学期刊微信公众平台的运营现状及影响力提升的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5):667-670
[6]曾建勋.数字化期刊手册[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