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民居建筑空间与现代生活方式适应的理论与实践

2017-03-28

关键词:室内空间民居空间

孙 晓

(重庆工商大学 艺术学院,重庆 400067)

传统民居建筑空间与现代生活方式适应的理论与实践

孙 晓

(重庆工商大学 艺术学院,重庆 400067)

分析了传统民居建筑与当代人、当代生活方式及当代文化之间的关系,分别从当代人的思想观念、生活模式及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的传承3个方面对传统民居建筑空间与现代生活方式适应的理论研究进行梳理和比较分析;对传统民居建筑其内部空间改造的重点技术问题以及改造的方向问题进行讨论,通过案例分析的方法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总结,指出研究的方向应与可实用性、审美性与传承性相辅相成,建立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框架并界定相应的研究范围,而设计方法的发展则表现在4个方面:科学技术的介入、人文情怀的影响、地域文化的发展和历史传承的引入。

传统民居;现代生活模式;传承;保护;再利用

随着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传统建筑作为一个城市不可移动的历史,是当地文化的一大载体,它的保护与应用必将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与重视。而传统民居建筑作为传统建筑中的一大分支,也必然会引起一股新的设计思潮的袭来。随着民居改造节目《梦想改造家》的热播,让更多大众近距离感受到传统民居建筑生存的艰难与居民生活在其中所面临的种种困境。而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并最终形成一定的理论框架,是笔者所要研究的重点内容。

1 对传统民居建筑改造的认知

1.1 对传统民居建筑有影响的理论研究

1964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在威尼斯通过了《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专家提出了以建筑遗产保护为主题的条款。从此以后,各个国家都非常关注和重视建筑遗产的保护问题。

近年来,国内很多学者也针对传统建筑改造再利用这一课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索。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周卫在《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新旧空间关联理论及模式研究》一书中重点探讨了建筑新生空间与旧化空间之间的存在模式的相关性,通过多维视角对建筑的过去、现代、将来的空间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并对新旧空间之间的原真性关系和解释性关系进行探讨[1]。

1.2 传统民居建筑的研究现状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加剧,城市人口急剧增多,原有传统建筑格局及体量已远远不能满足现在的使用需求。大量的传统民居建筑被推倒,新建为居民楼与商业综合体等,传统民居建筑所剩无几,一座座新城代替了古城。即使是北京这样的历史名城也仅有一小片区域的传统民居建筑得以留存,当我们意识到传统民居文化快要破坏殆尽时,可用的资源已所剩无几。

如何更好地保护与利用这些仅存的资源?这是今天全社会都将思考的问题,更是设计师必须研究的问题。从近些年的一些涉及传统民居的旧城改造项目的实际案例中可以分析和归纳出以下几个问题:要不要改造,改造的依据是什么?如何进行改造,改造的手法有哪些?怎么改造,改造的方向在哪里?

2 传统民居建筑空间与现代生活方式适应的方法研究

针对传统民居建筑空间与现代生活方式适应的方法研究,主要通过研究现状中所提出的问题一一对应解决。

2.1 改造的依据

2.1.1 彻底拆除,建新建筑

对破损比较严重、历史文化价值不高、难以修复的传统民居建筑,如果其地处城市黄金地段,地价较高,一般采取整体拆除的方式,建造新建筑作为商业综合体以获得更大的实际收益。

2.1.2 拆除重建,再造建筑

对于破损严重、存在很大安全隐患、加固修复的成本高于重建的传统民居建筑,如果民居风貌具有典型地域的特征,又比较具有历史影响力,那么主要采取拆除重建的方法来延续其历史价值。在建筑外观上主要保留原有建筑的建筑风貌,对其建筑内部空间进行重新划分,目的是增加其商业利用价值,产生更多的经济效益。

2.1.3 保留完整部分,修复破损部分

对保存较为完整的传统民居建筑,主要采取的方法是对完整部分进行保留,对破损部分进行修复或是改造,这是目前较为常用的改造手法,它的优点是既节约成本又保证了文化的延续性。

2.2 改造的手法

2.2.1 空间功能的置换

传统民居建筑功能的退化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空间的使用功能不再适合现代人居住的使用需求,二是空间的布局也不能满足现代人的使用要求。由于新的城市主要围绕旧城区发展而来,所以传统民居建筑大多处于城中比较好的地理位置,而这些黄金地段,并不仅仅只作为住宅使用,所以可以根据具体的设计要求将其改造为具有经营功能的新的空间。

2.2.2 室内空间的重组

由于一些现有的传统民居空间比较狭小、使用功能比较单一,所以在后期的调研与设计实践中发现很多改造的空间应适度地将建筑内部的部分空间进行重组,使其变为更适合的空间尺度。重组的手法一般为水平重组、垂直重组、灵活重组。

水平重组主要分为大空间的再划分——根据实际使用功能的需求对现有建筑格局进行变动,主要是通过加入墙体与隔断的手法进行改造;小空间的合并——由于一些小的空间不能满足改造后空间功能的使用要求,所以主要是通过墙体的开洞或是推墙的手法将空间进行合并加大。

垂直重组主要是通过对其空间的层高进行二次划分,满足很多作为商业空间所使用的挑高设计。

2.2.3 室内空间的重新划分

室内空间的重新划分所采用的改造手法就是重新划分并扩充增加室内空间。空间扩充增加主要是为满足新的功能要求,在原有建筑内部或外侧增加新建筑的方法,扩充的方式有垂直加层、水平扩建和增加地下空间等。

2.2.4 室内空间的局部更新

室内空间的局部更新主要是对空间内部保存比较完好的部位进行保留并对其周边部位以及建筑维护层做更新处理。它的优点主要是工程量小、见效快、操作简便,所以被广泛运用。

2.3 改造的方向

2.3.1 传统民居改造为现代民居

传统民居在很多功能方面已不能满足当代生活的使用需求。首先是卫生设施,其次是隔音防潮等基础条件,所以在改造的过程中,一般采用空间的重新划分,特别是用水平划分的形式对房间的功能做较大的调整,来满足现代家具和基础设施的使用需求,既解决了空间的舒适度又增强了空间的私密性,从而满足现代人对其使用的需求,逐步将传统民居改造为符合当代人居住的空间。

2.3.2 传统民居改造为经营类建筑

传统民居建筑在城市区位中地理位置优越,商业利用价值高,常被改造为经营类建筑。改造形式通常有两种:一种是居民自行改建的,这种自发性改建一般投资少、规模小,主要以家庭经营为主,居民可以在空间内部经营兼居住,一般自发性改造多为客栈、餐厅、商店等小规模空间;另一种是集团或是政府出资改建,这种改建一般投资多、规模大,主要改造以商业系统空间为主,如酒店、卖场等大规模空间。

2.3.3 传统民居改造为博物馆

对于具有深厚历史渊源的建筑,主要改造为博物馆。改造形式通常有两种:一种是民居生活博物馆,主要是介绍当地村民的一些传统技艺和生活方式,起到一个科普的作用,让前去参观或调研的人能够更好地了解当地的风土民情和地域文化;另一种是历史人物纪念馆,以名人故居的形式出现居多,主要展示历史人物的居家生活布局,让参观者近距离观察体会历史名人的生活状态。

3 现代生活方式对传统民居建筑空间改造的影响要素

3.1 居住人口构成的变化

由于生活方式的变化,家庭人口构成已由原来的几世同堂的家庭模式渐渐解体转向以最小家庭(父母、子女)为单位的家庭格局,这种家庭格局成为现代社会的主要构成单元,这对家庭生活空间的要求也随之改变,比如现在建筑格局中最常见的三室两厅中的三室就不仅仅只是作为居住使用,它可以根据居住主人的兴趣爱好以及居住需求来进行分配,三室中除了父母以及子女的房间以外,其余的房间可能会作为书房或是客房等设置,这就已经打破了过去的传统模型转而向更为科学合理的方向进行房间的配置。

3.2 伦理观念的变化对民居建筑格局的影响

传统民居建筑格局和功能布局很大程度上受男尊女卑、长幼有序的传统伦理观念以及“礼制”思想的束缚和制约。而随着传统家族的解体,外来文化的渗入、新住宅形式的引入以及大众传播的介入都对传统建筑格局变化产生着各自的影响。家居空间由原来的注重表面化、规范化和程式化的模式逐步转变为更加注重个性化以及生活舒适度的提高,也就对建筑格局提出了新的要求。

3.3 传统民居空间尺度与空间需求的尺度形成冲突

经济全球化以后,国外许多高精尖产品迅速流入国内市场。许多家具、家电及智能产品进入到寻常百姓家,而原有的传统民居建筑格局不再适合现代人生活方式的要求,家具的尺度、家电摆放所需的空间,厨房以及卫生间的设计、保暖、通风、隔音、给排水、照明、供电等生活配套设施的产生也对传统建筑空间提出了新的使用要求。

3.4 科学技术的引入

由于我国现存的民居大多以明清时期居多,而这种建筑的原材料主要以木材为主,由于建筑材料的限制,导致建筑寿命比较短暂,而木材本身具有如易燃、易潮、易虫蛀等缺陷。所以在改造实践中大量运用了新型建筑材料:用防火、防潮、防蛀的涂料对现有的木材进行粉刷;用不锈钢建筑构件来解决具体的承重问题,用玻璃及双层夹玻来解决采光及隔音问题等。

3.5 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20世纪60年代,日本建筑师黑川纪章将“共生”这一理念引用到建筑设计中,认为各种文化之间没有好与坏的区别,存在即有价值,它们是可以共生的。因为无论处在哪种历史阶段,即使是同一历史阶段的不同历史时期,或是同一历史时期的不同地理区域,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都会对民居的发展产生相应的影响,而这种影响是以一种持续发展的状态在产生作用。

每个民居都是一个充满灵气的民间文化载体,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根,它的发展不仅应满足人们精神层面的需求更不应失去城市所特有的风貌。建筑应与历史共同成长,让建筑保有各个发展阶段的印迹,而不是切断与历史、环境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使建筑具有经久不衰的生命力。

4 案例分析——“狮山人家”民居风貌旅游度假酒店

4.1 前期调研

“狮山人家”民居风貌旅游度假酒店位于丽江古城内,酒店是由一号院民居院落和二号院民居院落共同改造而成,其建筑结构大多数为“土木”结构,总面积15 000 m2,酒店经过几次转手与改建,部分建筑年久失修、破坏严重。为保证改造的“原生性”和“原真性”,多数运用当地民居中使用的建筑材料,如瓦片、枯木和建筑装饰构件等,并对其进行结构重组,赋予其新的生命力和使用价值。

4.2 改造分析

4.2.1 光照与视线分析

建筑本身利用地形高差错落而下,坐西北偏东南,不仅光照效果良好,还形成了通透的视觉线路,而且各栋建筑之间既相互联系又互不干扰,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光照与视线分析Fig.1 Light with the line of sight analysis

4.2.2 功能与路线分析

主要从传统民居建筑格局的缺陷方面进行分析: 传统民居建筑本身格局的限制,使其具有不能满足当代人生活的一些需求。如没有独立的卫生间及相应的配套设施;现代化的家具尺度与原有房屋开间尺度不匹配;传统的封建家长制建筑格局已不能满足当代人的生活模式与习惯等。

一号院民居院落改造前的空间布局开间较小、功能较零散、缺乏公共空间、空间路线迂回繁琐。针对这些问题,在空间的调整过程中,主要采取水平方向的重组和划分,对建筑内部空间隔墙进行拆除和新建,最终获得新的建筑空间。改造后的功能分区与路线导引也较之前更为合理,运用的改造手法是室内空间的水平重组,如图2所示。

图2 一号院民居院落改造前后功能与路线分析Fig.2 No.1 inhabitant residential compound before and after the function transformation and path analysis

二号院民居院落改造前空间结构比较单一并且没有形成各自完整独立的体系,缺少配套空间与公共空间,所以在改造的过程中将一部分客房区改造为公共庭院部分,并将配套预留空间加大以备使用。对空间功能做了局部调整,并增建了一栋新的建筑,使整体功能分布更加合理完整,形成了两栋比较完整的独立空间。两栋建筑的入口相互呼应,路线引导比较明确地将整个空间连贯起来,整体功能分布更加合理完整,改造手法之室内空间的重新划分,如图3所示。

图3 二号院民居院落改造前后功能与路线分析Fig.3 No.2 inhabitant residential compound before and after the function transformation and path analysis

4.2.3 建筑现状

(1) 建筑特性。该建筑的优点为整体建筑风格及外貌保存比较完好,建筑的空间格局比较完整;建筑的缺点为房屋低矮、空间狭小、采光不好、尺寸不标准、属砖木结构不牢固、年代久远舒适性差、不防火、卫生设施条件差、不隔音隔热、现代家具和空高与原有建筑格局无法匹配等。

(2) 遭遇的问题。在解决了传统民居建筑格局的问题之后,改造过程中遭遇的最大问题就是建筑材料的使用问题。我国现存的传统建筑,结构构架大量使用木材作为建筑原材料,木材的优点是可塑性强、抗震性强,但其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建筑使用寿命短。这也就是为什么西方以石材为建筑原材料的建筑可以保存上千年不变形,而东方却鲜有上千年的历史建筑古迹。

如何在尽量不改变建筑环境的条件下将新科技与新材料运用到改造过程中,在保证建筑安全性的前提下解决建筑本身防火、防虫、防蛀、隔音、隔热、私密性等方面是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3) 解决的办法。解决的方法从屋面、吊顶、墙面、地面等方面进行,具体办法如下。

屋面:由于年久失修,建筑本身屋面瓦片破损严重,如不及时更换会造成对建筑体本身更大的破坏,所以需要将破损的瓦片进行更换。酒店建筑主体主要是以木砖结合为主,现场调研中发现腐烂的椽子数量已经过半,需要及时对其更换否则会有安全隐患。

吊顶:木质结构的房屋,结构主要是以檩椽结合为主,施工现场檩椽有糟朽断裂的情况,通常针对这种情况采取的改造方法是对损坏轻的部位进行修复加固,对损坏严重的部位进行更换,以保证其安全性。而对于有些传统民居建筑屋面漏水的情况,通常采取的办法是将原漏水青瓦去掉,在下面加塑胶防水层,然后再将还可以继续使用的青瓦继续覆盖在屋顶上,对不能使用的则进行同等规格的青瓦替换。

传统民居建筑本身的建筑格局以及所使用材料的限制,使其建筑本身具有一些不可避免的缺陷,比如在防火、隔音、隔热等方面都有不可避免的劣势,而这些劣势将在后期的改造中作为重点的基础改造对象进行处理。为满足在传统民居建筑内进行符合当代人生活需求的改造,将引进现代的技术和材料,首先在吊顶改造中引入轻钢龙骨以及石膏板吊顶,这样不仅可以加固建筑本身的格局,也可以将改造中所需要的水电线路引入到改造范畴内,同时又可以起到防火、隔音、隔热的作用,如图4所示。

图4 吊顶轻钢龙骨新材料的应用Fig.4 The application of new material of ceiling light steel keel

墙面:木质结构建筑的隔音效果比较差,所以在改造墙面的过程中,除了基础空间格局的变化,墙面改造的重点就是隔音效果的处理,通常采用的办法是内墙面隔墙采用轻钢龙骨木工板夹层,中间填充隔音棉隔音,有些甚至还会在饰面上用软包做处理,而双层中空玻璃的运用可以达到对窗户的隔音效果,如图5所示。

图5 墙面隔音新材料的应用Fig.5 The application of new material of wall of sound insulation

地面:如果是在底层地面,在底楼混凝土基层下5 cm加防塑料潮膜,并做好排水。如果不是底层地面则需要用混凝土加固后铺设隔音棉,解决好防水、隔音与承重的问题。如木地板糟朽比较严重则考虑直接更换为新的。

卫生设施:一楼地面是砖石结构,可以直接设置现代化卫生设施,二楼用钢筋混凝土浇筑,表面贴防滑石材,墙面钢丝网挂墙,混凝土抹平,做石材饰面,保证功能且不漏水。

给排水:此项目中热水供应需建专业锅炉房,排水管用PVC管,从次管排入主管,从高往低处排,然后接入市政排污管。

供电:全部采用铜芯线,穿管、照明、空调、插座应分开设置。

防盗: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安装视频监控系统、门锁。

网络: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安装网络线路。

所有现代科学技术与新材料的引进都是为了使入住更加舒适以及达到五星级酒店标准的目的。

4.2.4 改造手法的实例印证

(1) 空间功能的置换。传统民居建筑功能的退化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空间的使用功能不再适合现代人居住的使用需求;二是空间的布局也不能满足现代人的使用要求。以一号院民居院落改造为例,改造过程中将部分客房区改造为公共空间,这样不仅可以解决原有空间功能过于紧凑的问题,也提高了空间的公共使用空间以及空间的档次,使酒店向五星级定位又迈进一步。

(2) 室内空间的重组。由于一些现有的传统民居空间比较狭小、使用功能比较单一,所以在改造的过程中应适度地将建筑内部的部分空间进行重组,使其变为更适合的空间尺度。重组的手法一般为水平重组、垂直重组、灵活重组。大空间的再划分——墙体的变动与加入,小空间的合并——墙体的开洞与推墙。

狮山酒店的改造手法主要是对建筑内部空间隔墙、楼板进行拆除,使原本不合理的空间在水平方向得到重新划分和组合,最终获得新的建筑空间,如图6所示。

图6 室内空间的重组Fig.6 The restructuring of the interior space

(3) 室内空间的重新划分。室内空间的重新划分所采用的改造手法就是重新划分并扩充室内空间。狮山酒店空间的扩充,采用的是在原有建筑外侧增加新建筑的方法,扩充的方式主要是垂直加层、水平扩建这两种。在满足新的使用功能的要求下,为保证其文脉的延展性和建筑所提倡的环保理念,一部分建筑材料为新材料,一部分则为原建筑结构中拆除可再次利用的旧材料,不但避免了不必要的材料浪费,也降低了改造成本而且整体风格较为协调统一,如图7所示。

图7 空间的扩充增加Fig.7 Space expansion

(4)室内空间的局部更新。室内空间的局部更新主要是对空间内部保存比较完好的部位进行保留并对其周边部位以及建筑维护层做更新处理。本着尊重传统以及可持续利用的原则,对建筑原有构件进行处理后重新再利用,赋予其二次生命并重新塑造新的建筑形象。它的优点主要是工程量小、节约成本、见效快、操作简便,所以被广泛运用,如图8所示。

图8 空间的局部更新Fig.8 Update part of space

4.3 小 结

不同的景观及建筑都有其不同的魅力,归根结底是因为它与其根植的文化是一脉相承的。而丽江古城的狮山酒店改造项目,更是在尊重自然、民族、民俗文化以及其传统民居风貌的设计原则的指引下完成实际的酒店改造设计。

5 启 示

传统民居建筑室内空间的改造与再利用让我们对传统民居文化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无论是物质文化还是非物质文化,它的传承需要的是很多代人的共同努力。而这些文化载体不再是一个静止的物体,而是一个能够进行新陈代谢的生命体,应该与当下的文化与生活同呼吸共发展,这样才能够保持长久的生命力。所谓“用进废退”应该在传统民居保护和建设中有所启发,所有的事物都是在使用中发展,价值在利用中产生,“用”才是保护的最好办法。

[1] 孙大章.中国民居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SUN D Z.Chinese Local-style Dwelling Houses[M].Beijing:China Building Industry Press,2004

[2] 易涛.中国民居与传统文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

YI T.Chinese Local-style Dwelling Houses and Traditional Culture[M].Chengdu:The Sichuan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2005

[3] 徐天羽.历史建筑的改造和再利用[J].中外建筑,2004(2):51-57

XU T Y.The Renovation and Reuse of Historic Building[J].The Chinese and Foreign Construction,2004(2):51-57

[4] (英)肯尼斯·鲍威尔.旧建筑的改建与重建[M].于馨,杨智敏,译.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KENNETH P.The Reconstruction and Rebuilding of Old Buildings[M].YU X,YANG Z M,Translation.Dalian: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ess,2001

[5] 陆地.建筑的生与死:历史性建筑再利用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LU D.The Birth and Death of the Building:Historic Buildings Reuse Study[M].Nanjing:Southeast University Press,2004

[6] 单霁翔.城市化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

SHAN Q X.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M].Tianjin:Tianjin University Press,2006

[7] J·柯克·欧文.西方古建古迹保护理念与实践[M].秦丽,译.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5

J Kirk Owen.Hexiang Sites Protection Concepts and Practice in the West[M].QIN L,Translation.Beijing:China Power Press,2005

[8]周卫.既有建筑——城市可再生空间资源[J].建筑学报,2005(1):76-77

ZHOU W.Existing Buildings——The Urban Space of Renewable Resources[J].Journal of Architecture,2005(1):76-77

[9] 王贵祥.东西方的建筑空间:传统中国与西方建筑的文化阐释[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WANG G X.Eastern and Western Architectural Space:Interpret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Architectural Culture[M].Tianjin:Baihua Literature and Art Publishing House,2006

责任编辑:罗姗姗

Theory and Practice in Traditional Folk Houses Space Adaptation to Modern Life Way

SUN Xiao
(Art School,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67, China)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ditional folk building and contemporary people, contemporary life way and contemporary culture, studies and comparatively analyzes the theory on traditional folk building space and modern life way adaptation from such three perspectives as the ideological thought of contemporary people, life way and construction culture of folk buildings, discusses the important techniques on reconstruction of inner space of traditional folk buildings and the reconstruction direction, summaries the raised problems based on the example analysis method, points out that the research direction should combine practicability, aesthetics and inheritance, establishes trans-disciplinary framework, defines the related research scope and advances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esign methods should be expressed in such four aspects as the involvement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influence by humanistic emotions,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culture and the inheritance of history.

traditional folk house; modern life way; inheritance; protection; recycling

2016-06-14;

2016-10-12.

孙晓(1989- ),女,安徽毫州人,助教,硕士,从事环境艺术设计研究.

10.16055/j.issn.1672-058X.2017.0002.023

J59

A

1672-058X(2017)02-0121-08

猜你喜欢

室内空间民居空间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室内空间设计》
陶瓷艺术品在室内空间中的应用探讨
民居智库
空间是什么?
民居摄影
创享空间
妙组——室内空间灯具设计
浅析植物在北方室内空间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