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边界地带空间经济边际化研究*
——以甘川及甘青省际边界为例
2017-03-28申丽萍
申 丽 萍
(重庆工商大学 旅游与国土资源学院,重庆 400067)
行政边界地带空间经济边际化研究*
——以甘川及甘青省际边界为例
申 丽 萍
(重庆工商大学 旅游与国土资源学院,重庆 400067)
省际边界地带往往是资源密集区、生态敏感区和经济欠发达区,面临着边际化的现实困境;基于边际化研究视角,聚焦于边界地区,通过建立解释模型,构建指标体系,对案例区进行实证研究;揭示出边界地带边际化和亚地缘现象的“核心-腹地-外围-边际”经济梯度格局之表征、问题、影响因素,以期为跨边界经济发展提供依据。研究表明:在城市区位辐射作用与自然环境条件差异两大因素的叠置下,行政边界地带的空间经济梯度差和空间边际化呈现出持续而强烈的特点;与经济发展水平差距伴生出现的人均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差异;边界纠纷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地理、历史、资源环境及行政障碍性因素;对跨界竞争合作、冲突磨擦的应对与处理所引出的挑战,迫切需要对地方政府机构组织功能进行重新审视和规划。
核心-腹地-外围-边际区;边界地区;空间经济梯度;经济边际化
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空间边际化”受到学术界持续的关注。“社会边际化”是相对“主流社会”而言,指特定的自然-社会环境下,边际化个体或群体在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所表现出的差距;“空间边际化”是相对“极化地区”而言,特定的地理空间(即边际地区)其发展要素或综合发展水平呈现出的持续滞后的状态[1]。已有的研究中,视角主要在封闭均质的环境中,而在研究地域上忽视了跨界区域[2]。
社会边际的本质是区域差异,但其研究的着重点一直处于三大地带或者城乡之间的差距,而省际边界地区与省会城市核心区的差距往往容易被忽视。2015-04-15,由吉首大学“中国连片特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研究”课题组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推出第二部连片特困区蓝皮书《中国连片特困区发展报告(2014—2015)》。蓝皮书指出我国有14个连片特困区共680个县:武陵山片区、乌蒙山片区、滇黔桂石漠化片区、滇西边境片区、秦巴山片区、六盘山片区、吕梁山片区、燕山-太行山片区、大兴安岭南麓片区、大别山片区、罗霄山片区以及西藏、新疆南疆三地州和四省藏区。可以看出,14个连续贫困区680个全国贫困县多位于省际边界区,可见省级边界区的经济严峻态势已成为一个必须正视的经济现象,这类区域的经济发展必须引起足够重视[3-4]。
1 行政边界地带的边际化问题研究综述
省际边界地带是资源密集区、经济欠发达区、生态敏感区和民族聚居区,面临着被逐步边缘化的现实困境,又拥有发展潜力和后发优势,因而渐渐成为区域研究的新视点。随着政策上对边界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视,学术上对跨边界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也日渐成为理论探索和政策分析领域的新兴热点。对边界地区的研究,国外主要是边际地区的一些理论解释[5-7]。宏观上,聚焦于国与国之间:例如探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边界地区广西和云南,受一体化影响后其市场潜力、就业增长等响应[8-9]。中观上,一类是聚焦于某一省边界地区经济状况,一省边界经济是指地理上与外省接壤,地处周边省际交界线的县市所构成的经济带或圈。研究单个省份内部差异因子及应对策略[10];识别边界经济差异与促进和谐发展的对策[11];另一类是聚焦于某些省份交界地区,引入具体案例做实证研究。典型研究如下:港深跨境区域合作问题,抛开具体的开发建议而从经济学角度分析边界的经济属性,从边界效应角度探讨港深合作的可能性及其动力[12];以承接珠三角产业外溢而促进自身城镇化的边界省份,探究赣南地区如何借鉴这一模式实现自身的城镇化跨越式发展[13];从市场营销学角度,提出跨边界地区经济一体化需要改善边界经济空间内的供应链管理[14];以国家区域开发政策为着眼点,研究位于国家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政策格局交界地带的湘鄂渝黔省际边界地区的政策协同[15];将中原经济区与长三角省级边界区相比较,利用经济增长水平差异、空间关联分析及局部热点技术等手段,探究其协调发展和空间演化格局[16]。微观上,主要是一些县市域边界地区的协调发展[17]。
2 行政边界地带的边界效应
边际效应是一种特殊的“空间外部性”,如同外部经济学理论所揭示的,边界效应存在“边界正效应”和“边界负效应”两种效应。前者是在边界地带的多元互补、空间毗邻、相似文化背景、政策互相优惠等作用下,从边界区位上获得的额外好处。后者则是边界地带因阻隔、摩擦等作用而产生的滞后错位、冲突对立等“边界问题”,给边界地带带来不利与损害。受行政区利益最大化和地方保护主义的驱使,边界地区的跨界联系往往形成一种中断、阻碍作用,这种边界阻碍主要表现在基础设施跨界建设、经济要素跨界流动、产业经济跨界整合、市场跨界共享、生态环境跨界治理等方面。把这种边界地带下的边际化叫作“经济边际化边界地带”。
3 “经济边际化边界带”的空间结构特征
在特定的历史和现行的行政等级体系下,中国的省府通常是省市经济、文化、政治、交通的中心,处于自然环境和发展环境最好的行政区的中心区位,而山区的山脊线往往成为行政边界的自然分界线。在城市交通区位和自然环境双重叠加作用下,形成了特有的多级梯度化的空间结构模式,即从省级极化-中心区向山区边界地带,各自依次出现核心区、腹地区、外围区和边际地区的空间结构(图1)。
“经济边际化边界地带”是一种特殊的区域类型,其特殊性:① 经济落后,边际化特征突出。这类地区地理位置上处于两省份交界处,经济格局上处于极化中心城市辐射的末端,劳动力、资源、资金等经济要素流向核心区,而核心区的技术资金人才却很难流向边际区。② 多级空间梯度结构。相比弗里德曼的“核心-边缘”二元空间结构,它是“核心-腹地-外围-边缘”四元或多元的空间梯度结构,在人才流动、商品流通、物资运输等方面,呈现出核心-外围-边际的等级和空间分析。③ 跨界联系既可以表现出经济上的关联互补,也表现在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开发与保护等方面的跨界合作。
4 经济边际化边界地带案例剖析
选择甘肃省与四川省两省之间的省级边界地带,进行经济边际化边界地带的案例研究。选择6个主要的社会经济指标,定量地测度核心区-腹地区-外围区-边际区的空间经济差异和边际化程度,分析影响空间结构和边际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4.1 甘肃与四川 “核心-腹地-外围-边际”空间结构
在《中国连片特困区发展报告(2014—2015)》蓝皮书中确定的14个连片贫困区680个贫困县中,地处西秦岭的甘肃与四川交界地区集中了15个贫困县:甘肃陇南市武都区、成县、文县、宕昌县、康县、西和县、礼县、徽县、两当县;四川广元市元坝区、朝天区、旺苍县、青川县、剑阁县、苍溪县(图2)。选择甘肃省与四川省两省之间的省级边界地带,进行经济边际化边界地带的案例研究。这一连片贫困区属于典型的经济边际化边界地带。从各自的核心区到边际区,沿剖面线进行横切,以市为分析评价的段面单元,形成具体化的甘肃与四川“核心-腹地-外围-边际”的空间结构示意图(图3)。
图2 甘肃与四川边界区贫困县Fig. 2 Poverty counties of Gansu and Sichuan border areas
图3 案例区“核心—腹地—外围—边际”示意图Fig.3 The map of core-hinterland-periphery-marginal area
4.2 案例区空间经济梯度与经济边际化分析
基于《四川统计年鉴2014》和《甘肃统计年鉴2014》中的2013年数据,选取对地区经济整体实力和人均收入水平有代表性的两个层面六大指标:① 经济实力指标。由总人口、地方财政收入、国民生产总值3个指标组成,用以判断剖面区域总体的经济实力。② 人均水平指标。由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人均纯收入3个指标构成,以测度和评判剖面区域的人均收入水平和边际化程度(表1)。
表1 甘肃与四川“核心区-腹地区-外围区-边界区”六大指标比较
分析表明:总体上看,四川和甘肃两省6个指标表现明显的空间经济梯度特征,从各自的核心区→腹地区→外围区→边际区,经济实力和人均水平逐次递减,边际化程度逐级加重。受自然环境(黄土高原沟壑地貌与干旱缺水、西秦岭山区)的强烈制约,在空间上处在兰州经济圈腹地范围的定西市,是中国贫困县集中的一个地区之一,其整体经济实力和人均水平均低于天水市(经济实力仅次于兰州,地处渭河流域上游,气候较暖湿),形成不发达省区较为普遍的一个现象——“大都市弱腹地”,由此形成了甘肃省的“双峰双谷”波状降低的空间经济格局。两省形成的空间经济结构具有明显的非对称性特点。由于存在极化中心经济实力大小不同、距核心区距离远近不同、自然环境条件差异(黄土高原和西秦岭山区,成都平原和秦岭北缘),两省的空间梯度变化趋势亦各不相同。四川省核心区成都市的经济实力和人均水平远高于甘肃省核心区兰州市;四川的腹地区、外围区、边际区也明显强于甘肃省的相应类型区;四川的边际区3个人均指标均高于甘肃的腹地区和外围区;地处西秦岭山区的陇南市(包括部分定西市的县)表现出重度边际化特点。成都市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均强于兰州市,区域一体化程度高;兰州市则具有强极化弱扩散的特点,同时,不利自然环境强烈地限制了吸纳扩散的能力,使得本身就较弱的扩散效应进一步消减。
5 行政边界经济边际化的影响因素
行政边界地带的矛盾和冲突主要表现为土地、矿藏、森林、草场、水域等自然资源的归属与开发权益分配之争,此外对各种经济资源、社会文化资源的争夺所引发的边界冲突也不在少数。资源冲突形成的经济边际化,是边界地带的普遍性问题。选取甘青农牧交错带作为案例区,对这一主题进行剖析。青藏高原东北缘的甘肃与青海农牧交错带,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也是行政边界边际化程度较强的地段,并一直被国家民政部列为边界经济边际化重点区域。
5.1 地理因素
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位于河西走廊与青藏高原之间的祁连山北坡地带,分别与青海省乐都县、互助土族自治县、门源回族自治县、祁连县交界,省际边界长约600 km(图4)。天祝县、肃南县又分属武威、张掖地区,因此两县的行政边界也是两地区的行政区域边界的一部分,长约34 km。 两县周边地区有争议的地段约有400 km。地形地貌复杂,边界漫长且犬牙交错,飞地型政区多,成为行政边界边际化的基本原因。
图4 研究区位置示意图Fig.4 The sketch map of location in the study area
5.2 历史原因
边界经济边际化既是历史沉淀的结果,又随社会环境变化而变动。历史上,天祝和肃南是羌、月氏、匈奴、鲜卑、吐蕃、党项、蒙古族等少数民族游牧之地,经济边际化也表现为随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间的争斗。边界地区大多属于季节性游牧的边际地区,也就缺乏一条精确的界线标定边界。
5.3 资源环境因素
甘青边界地区的牧民,流动性大,放牧范围广。由于重用轻养、超载过牧等原因草场质量不断下降。草场退化、牲畜总量增加,导致放牧区域不断扩大和边界区域草场利用强度的增加,牧民跨边界放牧时有发生,加大了边界地区发生纠纷的可能性,游牧与固定边界的矛盾难以避免会影响经济的发展。在农牧交错地区,边界线模糊地段存在着农区与牧区的用地之争,农区耕地的扩张导致优质牧草地的减少,而地方对开垦耕地不合适的政策引导也会激发本已存在的矛盾,农牧矛盾成为永县登与天祝县边界经济边际化纠纷的基本形式。
5.4 行政障碍性因素
管理体制存在的内在不足,使得经济边际化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缓解。从结构上看,目前国家、省、市都设有边界问题处理机构,这种垂直式结构具有管理严密、分工明确、上下级易于协调等特点。但层次过多,带来的问题也越多,这是因为层次越多,彼此之间的协调工作也急剧增加,互相扯皮的事会层出不穷。在遇到区域利益冲突较大的边界问题时,只有层层上推,延缓了解决问题的时间。管理层次过多,会使上下级间的意见沟通和交流受阻,高层主管部门所要求实现的目标、所制定的政策和计划,不是下层不完全了解,就是层层传达到基层变了样。同样,从基层向上汇报的问题也可能在层层传递过程中得到有利于本地区利益的“修正”,使上级得到的信息失真。同时,由于管理严密,会影响下级人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6 结 论
中国大陆31省市中,与此类似的多元空间经济结构普遍存在,即使在平原地区这一空间结构仍然存在。由于存在城市区位差异与自然环境条件差异两大作用因素的叠加和强化,这种空间经济梯度差和空间边际化具有一种持恒性的难以改变的特点。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实力的非均衡状态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问题的关键在于,与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而伴生出现的人均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差异。
中国的边界地区,面临着产业结构、资源利用、环境管理、地方利益等一系列冲突和经济-社会边际化问题,使跨政区的稳定机制、协调机制和创新机制变得极为重要。对跨域冲突、摩擦、竞争、合作的应对与处理,引出地方政府机构组织和功能改革的挑战,迫切需要进行重新审视和新的社会规制与制度安排,以有效解决地方政府之间、基层地方政府与城市政府之间、城市中心极化区与边界边际化区、以及多重行为主体之间跨行政区的利益冲突与协调问题。从理想化的角度看,只有当人口能够自由迁移、人口与地区社会生产力和社会财富达到均衡时,社会-空间边际化才能降到最低。
[1] 王爱民,刘加林.边际地区边际化理论与实证[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WANG A M, LIU J L.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Research on Marginal Areas [M].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16
[2] 申丽萍,王爱民. 青藏高原东北缘及其毗邻地区人口空间边际化研究[J]. 资源开发与市场,2016(5):527-532
SHEN L P,WANG A M. The Population Spatial Marginalization Study on the Northeaster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and Adjacent Area [J].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Market, 2016(5):527-532
[3] 丁建军. 中国11个集中连片特困区贫困程度比较研究——基于综合发展指数计算的视角[J]. 地理科学,2014,12:1418-1427
DING J J. A Comparative Study of 11 Contiguous Poor Areas of China——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Index Calculation[J]. Geographic Science, 2014,12:1418-1427
[4] 何悦,李妍妍. 武陵山区区域经济协作发展动力机制研究[J].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86-89
HO Y, LI Y Y.The Study of Economic Cooperation Development Mechanism of Wuling Regional[J]. Journal of Chon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2013(1):86-89[5] LEIMGRUBER W.Defying Political Boundaries: Transborder Tourism in a Regional Context[J].Visions in Leisure and Business, 1998,17(3):8-29
[6] LEIMGRUBER W.Boundaries and Transborder Relations or the Hole in the Prison Wall[J]. Geo Journal,2005,64(3):239-248
[7] RUSSIAN B.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Cross-border Cooperation in Karelia[J].Publications,2005(3):127-136
[8] 段春锦,范爱军. CAFTA边界地区就业增长研究——基于地区就业的动态偏离份额分析[J]. 亚太经济,2014(3):116-122
DUAN C J, FAN A J. Study on Regional Employment Growth of CAFTA Border Area——Based on Dynamic Shift Share Analysis[J]. Asia Pacific economy, 2014(3):116-122
[9] 刘卫东,王亮. 西方经济地理学对国家边界及其效应的研究进展[J]. 地理科学进展,2010(5):601-608
LIU W D, WANG L. Progress of Research on the National Boundary and Its Effects in Western Economic Geography [J]. Geographical Science Progress, 2010(5):601-608
[10] 吉宏,许世建. 边界经济差异内生因子及化解策略[J]. 统计与决策,2005,21:94-95
JI H, XU S J.Economic Endogenous Disequilibrium Factors and Solutions of Boundary Area [J]. Statistics and Decision, 2005,21:94-95
[11] 吉宏,胡晔高,许世建. 边界经济差异与和谐发展的实证研究——以江西省为例[J]. 统计与决策,2006,10:54-56
JI H, HU Y G, XU S J.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Boundary of Economic Differences and Narmonious Development ——Taking Jiangxi Province as an Example [J]. Statistics and Decision, 2006(10):54-56
[12] 冯邦彦,段晋苑. 边界效应与港深跨境区域合作[J]. 特区经济,2007(1):30-33
FENG B Y, DUAN J Y. The Boundary Effect and Cross-border Regional Cooperation of Hong Kong And Shenzhen[J]. 2007(1):201-207
[13] 李欣. 产业转移背景下的省际边界地区城镇化路径探索——以江西省赣州南部地区为例[J].中国城市,2014,14:201-207
LI X. Research on the Path of Urbanization in Provincial Border Area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dustrial Transfer——a Case Study of Ganzhou Southern Jiangxi Province [J]. China Urban Planning Society,2014,14:201-207
[14] 徐佳. 跨边界地区经济一体化的阶链模式[J]. 学术交流,2012(2):88-91
XU J. The Economic Integration Chain Model of Cross Boundary Region[J]. Academic Exchange, 2012(2):88-91
[15] 李俊杰. 湘鄂渝黔省际边界地区政策协同研究[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1):128-132
LI J J. Provincial Border Area Policy Coordination of Hunan Hubei Chongqing and Guizhou [J]. Journal of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08(1):128-132
[16] 张伟丽,杨慧敏. 中原经济区省际边界经济协调发展及空间格局演化分析——兼与长三角省际边界区的比较[J]. 经济经纬,2015(1):6-11
ZHANG W L,YANG H M.Analysis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and Spatial Pattern Evolution of Provincial Boundary Economy in Central Plains Economic Region——A Comparison with the Provincial Boundary Area of Yangtze River Delta [J]. Economic Transit, 2015(1):6-11
[17] 王聪,曹有挥,王富喜. 县市域边界地区协调发展研究——以浙江省尖山-南北湖地区为例[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2(4):419-425
WANG C,CAO Y L, WANG F X. Study on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Border Region in City and County Area——Taking Jianshan and Nanbei Lake area in Zhejiang Province as an example[J]. The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of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2012(4):419-425
责任编辑:田 静
Research on Spatial Economic Marginalization at Administrative Boundary Zone——Taking the Border between Gansu and Sichuan and between Gansu and Qinghai as an Example
SHEN Li-ping
(School of Tourism and Territorial Resources,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67, China)
Provincial border areas, with intensive resources, sensitive ecology and less-development, face real predicament of marginalization.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marginalization research, by focusing on border areas, via constructing interpretation model and index system, this paper conducts empirical study on the focused cases, and reveals the characteristics, problem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economic gradient pattern with core-hinterland-periphery-marginal of the marginalized border areas and sub regional phenomenon in order to provide the basis for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cross the border areas.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under the overlapping of such two factors as urban regional radiation effect and natural environment condition difference, their spatial economic gradient and spatial marginalization demonstrate persistent and strong characteristics, that economic development gap causes poor per capita income and low life quality, that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of cross-border disputes mainly include geographical factor, historic factor,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factor, administrative barrier factor, and that the challenges resulting from cross-border competition, cooperation, conflict and friction urgently need the reexamination and re-plan on the organization function of local governmental agencies.
core-hinterland-periphery-marginal area; boundary zone; spatial economic gradient; economic marginalization
2016-05-01;
2016-09-28.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YJA790144).
申丽萍(1991-),女,山西长治人,硕士研究生,从事经济地理、环境管理与规划研究.
10.16055/j.issn.1672-058X.2017.0002.020
F222
A
1672-058X(2017)02-01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