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桥梁与地域性景观空间之间的耦合性研究
2017-03-28汪为新
蒋 煜, 汪为新
(中设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苏州分公司,江苏 苏州 215002)
城市桥梁与地域性景观空间之间的耦合性研究
蒋 煜, 汪为新
(中设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苏州分公司,江苏 苏州 215002)
分析了当代桥梁设计的景观参与性行为与其对城市空间序列格局的环境影响;讨论了桥梁与地域性景观设计意识形态之间的关联性;以顾家荡大桥作为具体案例,从桥梁造型、地域性景观空间构造及城市环境空间3个方面阐述其耦合性,并归纳出当代城市桥梁设计的新趋向。
桥梁;景观;城市空间序列;地域性
城市交通系统是城市内部区域建构社会、经济与物质架构的基石。城市交通系统将城市内部各分区的城市生产、城市生活行为有机地进行连接,在组织生产、安排生活及提高城市运输能力的有效运转与城市整体经济发展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动态引导作用。桥梁作为城市交通系统中的一个子元素,与城市特定范围内的水纹、地形、植被、城市肌理等因素共同组成丰富的“城市天际线”,体现着现当代城市交通系统的快速发展与时代的符号文脉。而随着现代物质技术手段和物质实体依托条件的不断提高,人们在设计上的一些理念亦在逐步转变,如对于桥梁造型的审美意识形态、桥梁与城市空间组织的合理控制等问题。尤其在景观桥梁的设计中,更是注重桥梁这一物质建筑载体在自然生态环境中的融合性与景观性的双重需求。
1 桥梁设计的美学意识思维
桥梁,顾名思义,是利用现代物质技术手段构筑的用来跨越沟壑、河流、线路等特殊地形,保证交通路线通畅顺达的人工建筑物。和房屋建筑相比较而言,桥梁建筑所要追求的主要目标是满足桥梁使用功能(包括通车、行人、通航、行洪与线路顺畅连接等),保证桥梁结构安全和使用年限(即坚固耐用),力求做到结构设计合理、经济,施工方便、可行,并适当兼顾美观等[1]。可以说,现当代桥梁建筑是技术美与艺术美的有机结合体,而桥梁艺术美的当代延伸语义更是包含了美学、设计学与生态学的艺术范畴。诚然,桥梁景观设计既要对使用功能、构造技术、形式美学及材质肌理等元素有深入的研究,同时还要对城市发展中所产生出的景观新理念保持跟进,要知道桥梁作为一种城市空间的景观符号,其本身就俨然与城市地景相伴相生。而在现今的桥梁单体设计中,外在造型的可行性因素与环境兼容性因素均被革新进传统桥梁设计的技术层面中,诸如桥身主体的色彩搭配与外在物质材料的装饰性构造,桥台与桥桩地域性符号的文脉语义选择等,而自然影响因子、远近景视点定位及景观性符号语义更是成为现今桥梁建筑设计意识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此,当代的桥梁设计突破了传统桥梁设计美学意识中偏重技术功能的单一性思维模式,在有效结合当下群众性审美意识理念的基础上,对城市空间地域性的内空间构造与交通系统内部子集的整合有了新的探索,桥梁设计美学的韵味亦更厚重,城市空间的景观符号化语义也更突出。“目前,在国际上桥梁的景观价值已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尤其在方案评选中,桥梁景观设计评分有时会超过技术指标”[2]。但在目前国内的桥梁设计中,重结构轻修饰的传统设计氛围依然浓厚,桥梁艺术美学的设计新理念意识更应被提倡,尤其是在景观性城市桥梁的设计意识中。
2 地域性景观设计意识形态
景观设计是依据相应物质技术标准和国家绿地系统技术规范等法律法规,在尊重自然、尊重场所、尊重使用者的基础上,对城市外部空间的自然构成规律、日常生活行为组织进行功能合理化、空间舒适化的艺术设计创造,并同时满足人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双重性的体验要求。在现当代城市空间快速扩展的步伐下,人居城市空间环境急剧恶化,景观生态空间的可持续性构造则显得尤为突出。而这对景观设计中的场地地域性特征的考查与分析则提出了要求。要知道,场地与设计对象之间的关系决定了地域性景观设计更多地关注场地与邻界场地及周边场界线可触及到的范围内的景观兼容问题。前者所论及的场地地域性是指在某一景观空间中所呈现出的能够反映特定空间内部组织关系独有性的一种理念界定,而地域性景观设计的主要任务则是对场地中的各元素进行收集、归纳与整合,以期规约场地日后的演化进程。因此,在经过细致勘察与前期分析后设计出的地域性景观空间,能够使得场地各要素之间不再孤立或废弃,使之将自然要素与人为行径紧密相连。传统意义上的地域性使人会联想到符号化的设计语言。诚然,符号化的二次元景观空间序列则是在满足景观构成要素协调性的基础上,对现今大众视觉审美趣味意识的直接表达。所谓的景观符号化语义,是基于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所提出的“能指与所指”理论,即在调查与分析人工环境、自然场地以及建造材料、结构与技术的前提下,对特定景观空间中的建构符号元素进行文本信码的重构与转译,使其在景观性能上传达意指表现性设计语言。认为,此种“地域”仅局限于单位物质个体的视觉元素的展现,并未从“自然—人—社会”三维一体的生活空间上体现出对景观原有场地的构造元素进行适度地改造或再利用。因此,所提及的地域性景观不是简单的符号文码,而是对自然内在机理推演进程的自然强化。简言之,“地域性景观设计是关注空间组织与空间感知的一种交互性方式,并不要求其必须采用何种地域符号或何种地方材料”[3]。
桥梁作为城市线性交通系统中连接街区间的道路子元素,不仅与城市道路系统共同影响着城市总体空间环境的定位与格局,同时还传达着城市区域性空间的文脉印记。城市道路空间的有效组织直接规约着城市的空间形态与城市景观架构。在1999年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上发表的《北京宪章》中,明确规定了一切与环境相协调及尊重自然生境的建设行为准则。桥梁作为城市环境的元素之一,“为做到尊重原有环境或改良环境的目的,做到景观各元素形、色、质的融合,有时会进行必要的装饰……桥梁装饰处理也可以弥补某些工程方面视觉感官的缺陷,如柔化和冲淡刚和混凝土那种单调的冷漠感,营造感性、宜人的心理环境”[4]。景观性的设计语义是在桥梁美学的原有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挥桥梁本体与周边空间环境的关联性及其美学认识与城市资源的重组与再造。可以说,桥梁作为城市门户的视觉形态载体,往往控制着城市天际线中景观各要素的分配比重。而对于一些城市功能和形态相对混乱或破坏的地域,桥与桥的周围虚空间无疑充当着整合同边缘地段环境的“导演”角色。而这也与前文所提及的场地地域性设计不谋而合。俨然,当代桥梁景观性设计已经成为一种体现城市空间地域特色、展现城市时代精神的城市符号语言。
3 具体案例研究
以顾家荡大桥的景观桥梁可行性研究为例,旨在探讨大型现代城市交通枢纽与城市空间之间的景观耦合性分析与研讨。顾家荡大桥基址位于苏震桃公路(苏州湾大道)东侧,南临顾家荡路(规划路段),北靠笠泽西路,周边有规划开挖的河道生态走廊,且东有苏州河,西靠东太湖滨水区,周边水系及生态资源丰富并伴有规划高档景观小区(图1)。苏州滨湖新城区规划定位以现代服务业和创新产业为主导,以苏州湾滨水沿线为城市形态中心,通过组团式的城市空间组织,将园林、城市花园及度假休闲理念融入其中,同时依靠吴地文脉的区域性文化符号,建构苏式特有的城市景观空间。基于周边特殊的城市空间架构与景观属性,业主要求顾家荡大桥不仅要在结构性能上满足力学技术的功能性需求,而且还要在桥体造型上尽量贴合周边区域的景观环境空间,因此在该座桥梁的设计中城市地域性景观设计氛围极强。
桥在交通流线控制上利用垂直交通系统组织,将车行道与人行道进行错层布局,在保证机动车交通流线安全可达性的同时,利用分层式空间将人行与观景的双重功能进行统筹解决(图2)。在桥型设计上,通过苏州古典园林建筑中漏窗的外在造型线条与其间的冰裂纹条格进行抽象概括,利用桥体力学的结构属性进行线性融合,并结合图案抽象、元素比拟、符号提炼的设计手法将江南水乡的古韵与现代化的简练进行交融、耦合,进而让整个桥体外立面在视觉感官上具有江南水乡特有的柔性线条造型;加之在遵循桥体内部自身造型结构的基础上,利用江南建筑剪影的线型同位元素与景观符号象征语义进行整列处理,使得桥型本体作为连接周边地形环境的媒介之时已然也是一个景观小品的城市符号构建体(图3)。从景观设计学的角度来说,这对于地域空间城市天际线与区域交通节点的景观环境美化具有时间上的实效性与空间上的重构性。但由于后期业主工程造价与施工期限及结构操作可行性方面的考虑,最终桥的落实方案调整为传统的人车交通流线平行共面模式,桥体造型方面也趋于更加简洁流畅的柔线线型。显然,在两个优选方案的可行性评比上,传统桥梁美学设计的现实效应依然亦步亦趋。
图1 苏州滨湖新城顾家荡区域规划平面图Fig.1 The regional planning of Gujiadang in Suzhou New town
图2 大桥优选方案之一Fig.2 One of optimal scheme
从前后两轮方案的比较来看(图3、图4),第一轮方案将苏式建筑元素与桥梁基础构件进行融糅,利用绿化的点缀性来凸显出桥梁所展现的地域性景观空间构造肌理,但却是狭义的“地域性”符号化,缺少对周围场地领土景观属性的深入认知与再利用;而第二轮方案在此基础上,调整整体造型的符号语义,并结合桥梁结构进行景观空间上的再设计。由于项目采用的是PPP项目模式,因此业主的喜好与主观性要求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桥梁设计方的“自由性”。不过,调整后的桥方案通过简约的符号设计语言,展现了一个较为更合理的地域性景观桥梁,同时,在场地领土认知与勘察调研的基础上,对周边景观空间元素的组织进行了逻辑整合,形成了一种与邻里空间共同存在的耦合性。但有一点,还是值得反思的,即二轮方案所设计的人行道双边斜向弧面结构造型(图5)在目前我国传统的钢箱梁施工技术上能否最终落地实现,以及项目背后所反映出的业主主导型设计模式的控制导向性问题,此两项问题尚有待进行更深入的研讨。
图3 大桥二轮方案人行步道与桥体断面示意图Fig.3 The first round plan of the bridge
图5 大桥二轮方案人行步道与桥体断面示意图Fig.5 The second round plan of pedestrian space and bridge section
4 结 论
纵观现当代桥梁景观美学的设计趋势,可将桥梁景观设计内容分为三大部分,其一是景观本体的形式美,如桥梁、引道的水平及竖向线形的美学设计;其二是桥梁及引道的地景设计,如桥梁及引道的软、硬质景观设计,桥梁整体色彩设计等;其三是观景系统的氛围营造[5]。诚然,桥梁本体作为城市空间的交通连接媒介,其本身所具有的体量感、形式感对于城市区域空间内部景观符号语义的界定有着直接关联。如今人们对于景观空间的心理认知与感受并不是景观场所片段化的重复累加,而是通过外部环境的符号表现为时空多维交叉状态下进行的连续接受与转译,这对于带有动态化的视觉交通流线组织尤为突出。桥梁作为其中的子因素,更是带有极强的城市景观符号语义。众所周知,园林景观设计是指利用各种自然要素或人工要素创造和安排环境空间以满足人们的需要和享受的手段,是一门以空间审美为主导的、艺术与工程技术相结合的学科体系[6]。而现代景观设计对于原有场所、生态自然情境的尊重,对景观构成空间序列的严谨调查与量化分析,更是体现出设计过程对于场所主体现实境况的理性认知。人们对于设计活动的最终物质落实越来越倾向于交互式空间的体验认知与心理感受。而随着现代科技技术物质手段与视觉化信息展示媒体条件的迅速提升,设计活动的环境适应性与视觉展示性要求被迫被提到设计研究的最前列,一些仿生学与地域性符号语言和表现手段被更多的考虑进设计构思与方案研究的整体引导框架中,例如是否可结合桥梁跨径两岸滨水区的桥下空间进行线性延展、对桥梁本体及周边附属环境空间进行整体性时空序列组织等尝试。但有一点是值得肯定的,即桥梁从古至今都是中国园林体系与城市规划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古时的造园匠人往往同时肩负着桥梁设计师的角色,在利用桥梁划分景观空间功能与组织区域间交通流线上起到了历史性的引导与借鉴作用,值得去继续传承与发扬。
综述之,桥梁与景观,除了两者之间以其流畅的形态、简约的造型、大空间的跨越产生巨大物质景观的震撼外,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有机介入或其表现出的人类自我价值的实现又使桥梁横生出文化景观的韵味[7]。加之生态城市理念的渗透,生态化的桥梁设计行为与地域性景观构思正逐步成为城市空间建构体系中的符号印记,这恰恰为城市绿色可持续性发展与桥梁空间环境的参与性与兼容性带来了指导性方向,理应成为现代生态景观与城市桥梁设计的理论参考。
[1] 王毅娟,郭燕萍.现代桥梁美学与景观设计研究[J].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4,20(3):47-50
WANG Y J,GUO Y P.Modern Bridge Aesthetics and Iandscape Design Research[J].Journal of Nanjing Institute of Civil Engineering,2004,20(3):47-50
[2] 陈正斌,浅谈桥梁与城市景观[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7(2):214-216
CHEN Z B.On Bridge and City View[J].Journal of Chongqing Jiaotong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2008,27(2):214-216
[3] 杨鑫.地域性景观设计理论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9
YANG X.Regional Landscape Design Theory Research[D].Beijing: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2009
[4] 张清.城市桥梁景观设计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2
ZHANG Q.Urban Bridge Landscape Design Research[D].Chongqing:Chongqing University,2012
[5] 郦文俊.桥文化在城市景观中的研究与运用[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9 ZHI W J.Application of Bridge Culture and in the Urban Landscape Study[D].Nanjing: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2009
[6] 丁豪.城市桥梁景观美学的思考和实践[D].杭州:浙江大学,2007
DING H.Urban Bridge Landscape Aesthetic Thinking and Practice[D].Hangzhou:Zhejiang University,2007
[7] 万敏,桥梁景观设计思考[J].华中建筑,2003,21(4):87-88
WAN M.The Bridge Landscape Design Thinking[J].Huazhong Architecture,2003,21(4):87-88
责任编辑:田 静
Research on the Coupling Correlation between Urban Bridges and Regional Landscape Space
JIANG Yu, WANG Wei-xin
(Suzhou Branch, China Design Group Co., Ltd, Jiangsu Suzhou 215002, China)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landscape participation of contemporary bridge design and its influence on urban spatial pattern environment, studies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bridges and regional landscape design ideology, meanwhile by taking Gujiadang Bridge as a real example, expounds its coupling from such three perspectives as bridge model, regional landscape spatial structure and urban environment space, and concludes the new trend of contemporary urban bridge design.
bridge; landscape; urban space sequence; regionalization
2016-08-10;
2016-11-10.
蒋煜(1988-),男,江苏南通市人,硕士,从事景观及造型设计研究.
10.16055/j.issn.1672-058X.2017.0002.022
U611
A
1672-058X(2017)02-01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