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情境教学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2017-03-28林鸿春
林鸿春
(福建省晋江市东石中学)
摘 要:地理是一门内容抽象、不易理解的学科,而学生要在有限的空间内感知地理学习中的自然现象。对于抽象思维还不发达的初中生来说,深刻理解学习内容是比较困难的。所以,教师在讲授地理课程时,要注意使用合理的教学方法,适应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
关键词:初中地理;情境教学;应用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为了符合学生的直接感受能力,情境教学开始引起初中地理教师的重视,并运用在具体的初中地理教学中。从教学需求来看,情境教学主要是通过创设相关的生活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理解和获取相关的地理知识。实践结果证明,情境教学对初中地理教学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有利于提高初中地理课堂的教学效率,因此,推广和发扬情境教学法是对目前初中地理教学方式或方法的极大创新。
一、情境教学对初中地理教学的意义
1.营造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情境教学就是教师在讲授地理知识时要尽量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创造出让学生熟悉的场景,这样一来就会充分调动学生了解和学习新知识的兴趣,让学生从过去被动接受理论知识的沉闷课堂中转变到生动有活力的情境课堂中,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轻松掌握地理新知识。
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创造力
教师在地理课堂上为学生创设一些和课堂内容相关的生活情境,能帮助学生直观感知其中的内容。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将感情充分融入情境中,感知地理学科的价值和意义,从中也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和学习的能力,鼓励学生在日常的地理学习中学会利用情境帮助自己理解知识。而这种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其他的学科学习中也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二、情境教学在初中地理课堂中的实践方法
1.联系生活情境教学
生活情境教学就是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将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运用到地理教学中,帮助学生理解抽象难懂的地理知识,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善于观察和积累日常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学会引导学生通过分析熟悉的生活现象轻松掌握相关的地理知识,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初中地理学习的乐趣。比如,在讲授我国的气候分布状况的内容时,可以运用生活中学生常见的水果作为案例创设情境,通过让学生分析为什么各种不同类型的水果生长在不同的地区,而引导出不同地区的不同气候类型。
2.创设问题情境教学
问题情境是目前初中地理教学中最常使用的方法,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设置相关问题,通过提问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思维,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主动进入与地理知识相符合的情境中,领悟出新的学习内容。比如,在利用地理知识判断不同地方的日出时间差异时,可以充分利用学生之前的惯性思维来设置问题,学生之前认为最东边的地方日出时间最早,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浙江的石塘镇是太阳出来最早的地方,但这能说明石塘镇就是我国的最东边吗?这样的问题不仅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同时带动学生陷入思考问题的情境中,而认知上的模糊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就会自然进入自主探索的情境中。
3.多媒体辅助情境教学
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上的推广不仅丰富了教学方式,还提高了教学效率。多媒体具备声、行、色集聚的特点,可以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的体验感受学习过程的乐趣,在调动课堂气氛、发挥学生积极性发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教师在向学生讲授黄河相关的地理知识时,可以插播一段《黄河颂》的歌曲,或者播放一段黄河川流不息的视频,让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充分感受黄河的气势和雄浑,再逐渐带领学生学习黄河的发源地、途经流域、经过的省份等相关的地理知识,不仅让学生从中了解了相关的地理知识,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4.实践情境教学
从根本上来说,任何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积累都是为解决实践问题而准备的,像地理这种本来就是理解自然现象的学科更是如此。所以,理论和实践是相互推进的,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的过程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验证和记忆,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理論知识的理解。比如在向学生讲解天气和气候的关系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一些卫星图,让学生根据学到的知识判断相应的天气,然后再和天气预报进行对比,验证判断结果的准确与否。既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又教会学生如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综合上述内容,可以看出地理是一门非常讲究教学方法的学科,而情境教学方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使用效果是毋庸置疑的,不仅能够有效帮助学生轻松学习,快速掌握难懂易混淆的地理知识点,同时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地理教师必须学会运用这种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结合现实生活,积极为学生创设符合初中地理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课堂情境,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地理学习的快乐。
参考文献:
[1]张绪恩.初中地理情境教学策略探索[J].新西部(理论版),2015(16).
[2]杨学能.浅谈初中地理情境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中学),2016(3):104-105.
编辑 郑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