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性学习支架设计与实施
2017-03-28刘宁王铟
刘宁++王铟
【摘 要】生成性学习支架是随着课堂生成而产生的一种支架形态,具有动态性和开放性。本文在阐述生成性学习支架的基础上,以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生成性学习支架为研究焦点,进行课堂教学实践与观察。教学实验分两次进行,初步对实验班学生进行实验观察,随后选取普通班进行对比。通过实验研究和数据分析,呈现生成性学习支架的发生与搭建历程。
【关键词】生成性学习支架;支架式教学;课堂生成;支架搭建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7)03-0051-05
生成性学习支架发生及形态
支架式教学受维果斯基(Vygotsky)最近发展区概念之启发,他认为发展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个体目前所具有的实际发展层次(the level of actual development),另一个则是潜在的发展层次(the level of potential development)。而介于这两个层次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简称ZPD)。支架的功能就是幫助处于实际发展层次的学习者,跨越最近发展区(ZPD),进而达到潜在的发展层次。
由布鲁纳(J. S. Bruner)等人所提出的“支架”(scaffolding),原指架设在建筑物外部用来帮助施工的一种设施。布鲁纳把支架作为一种隐喻,用来描述在一个人的学习过程中,他的同伴、成人和有能力的人对其学习所进行的有效干预。“支架”过程的关键是成人对包含在问题或任务中的那些超出了学习者已有经验或能力,但又在他的能力范围之内的因素的“控制”。普利斯里(Pressly)等人的定义是:根据学生的需要为他们提供帮助,并在他们能力增长时撤去帮助。英特尔未来教育的第5模块中写到:“支架就是我们为学生提供的支持机构,用来帮助他们组织和支持调查或探究过程。”
搭建适切的学习支架,实际是让学生经历了一些有经验的学习者(如教师)所经历的思维过程,有助于学生对于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的体悟与理解。在学生不能独立完成任务时,学习支架能够提高学生先前的能力水平,帮助他们认识到潜在的发展空间,并对学生日后的独立学习起到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
在实际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捕捉或发现适切的学习支架显得尤其重要,该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持续的、动态的互动。在教师、学习者之间的交互、协作过程中,往往会产生与课程前期预设不同的学习效果,形成生成性课堂教学的新形态。为此,教师提供起支撑、承载、联结等作用的支架,同样需要随课堂生成而发生变化,由此产生一种新的支架形态,即生成性学习支架。
生成性学习支架是一种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中的支架形态,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课堂动态生成及时调整预设的学习支持,用以帮助、促进学习者主体意识和知识结构发展变化;生成性学习支架又是一种具有开放意义的支架形态,师生持续、互动的教学过程,教师可以对自己提供的学习支架进行调整,学习者同样可以对原有学习支架进行修订、补充,提供新的学习支架。在师生的共同参与中促进内容、技能、活动、思维等的生成进化,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的体悟与理解,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
预设学习支架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情况等事先设计有计划的学习支架属于预设学习支架,预设支架是生成性支架实现的前提和基础。没有预设支架,生成性支架是偶然、无依据的。预设合理的学习支架需要建立在教学分析、学生最近发展区、教学活动设计基础上。
1. 教学分析
教学分析包括对教学内容、学生情况进行全面分析与把握,进而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电子报刊自由跳转尽在点读间》这节课定位于超链接交互的实现。此前,部分学生知道最基本发设置超链接的方法,但是对于链接对象的灵活应用还未曾掌握。教学目标定位于在师生共同分析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根据实际需求选择恰当的技术手段,如:超链接和动作设置,实现电子报刊交互功能。此外,不仅能够掌握交互技术,同时理解透过技术背后的变顺序为选择的思想。图1为本节课在教学单元的位置。
2. 学生最近发展区分析
学生最近发展区是基于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和可能达到的知识水平分析得出。值得注意的是,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不是一成不变的,同样随着课堂动态生成呈现递进式变化,图2是教学之初对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预设。
3. 学习支架预设与教学活动设计
学习支架预设与教学活动设计,是以教学分析和预设学生最近发展区为依据,目的是让学生通过阶段性的教学活动内化学习支架,体悟与理解知识,最终获得独立完成任务的技术和方法。以下是《电子报刊自由跳转尽在点读间》这节课学习支架预设和教学活动设计。
【导入环节】
首先,在课堂导入环节中,为了让学生领会电子报刊的技术精髓所在,要搭建范例支架,用来展示具有交互功能的电子报刊。学生感受通过点读实现自动跳转与交互是电子书有别于纸质出版物的独特之处,也是电子书的技术精髓。
随后,展示通过单元学习学生完成制作的电子报刊,让学生观察该电子报刊还缺少什么功能。同时,为了突出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和难点,同时也让学生在本节课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该电子报刊作为半成品文件成为给学生搭建的素材支架,学生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创作,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文件的格式为可以修改的.ppt格式。如图3所示,本节课的任务,即:在半成品文件的基础上,设计制作完整的交互。
【初步实现超链接】
让学生完成任务一初步实现超链接,学生在具备基本的超链接设置方法的基础上,需要将技术手段迁移到实际的应用中。预设的学习支架包括:
支架I:点击标题实现自动跳转需要什么技术手段;
支架II:设置超链接;
支架III:对谁设置超链接;
支架IV:对文字设置超链接;
支架V:目标页面是谁。
【深入探究超链接】
对于任务一的达成,已经成为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而在此基础所提出任务二:设置不带下划线的超链接,实际就是学生潜在的发展水平。两种发展水平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根据这一最近发展区,提供相应的支架,帮助学生逐步分析,寻找解决方法和思路。
支架I:链接文字发生了什么变化;
支架II:文字链接的下划线是否能去掉;
支架III:避免下划线产生,同时实现超链接的功能,是否能实现;
支架IV:除了对文字添加超链接,可以对其他对象添加超链接;
支架V:对文本框设置超链接。
【理解交互实现动作设置】
通过前两个学习任务,学生完成了电子报刊的单向跳转,但是不能实现返回的跳转效果。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交互思想,搭建动画支架,以动画的形式出示了交互的实现过程,让学生上升新的思考高度:如何形成完整的交互,由学生的学习需求,自然过渡到任务三,探究交互的实现正文页面添加动作按钮,实现从正文页面跳转到封面、上页、目录、下页、封底、退出的功能。图4为动画支架:理解交互的实现。
支架I:动画支架,理解交互的实现;
支架II:怎么才能返回到目录;
支架III:没有适合用于返回的对象怎么办;
支架IV:素材支架。
【动作在母版的应用】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要求学生讓整个电子报刊实现完整的交互功能,学生能够利用复制粘贴的方法来实现。此时,教师提供问题支架:如果有100张幻灯片,你的方法高效吗?引发学生思考。
建议支架:母版的应用。
实验呈现生成性学习支架搭建
实验研究选取初一年级的两个班级为研究对象。这两个班级分别为实验班和普通班,学生人数、年龄相同,两个班级开展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进度相同,实验班学生在接受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等方面优于普通班学生,研究建立在课堂观察与课堂反思基础上。
1. 基于实验班的实验研究与分析
将设计的教学方案在实验班进行实验,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仔细观察在师生的互动过程中,教师提供给学生学习支架时学生的反应,并结合课后观看课堂实录。通过课堂教学中较为关键的师生对话,对各个教学环节所搭建的预设学习支架和生成性学习支架进行比较分析。以下为节选较为关键的教学环节——理解交互实现动作设置的课堂观察与反思。
【理解交互实现动作设置】课堂观察
通过前两个学习任务,学生完成了电子报刊的单向跳转,但是不能实现返回的跳转效果。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交互思想,教师逐步引导学生探究从正文页面跳转到封面、上页、目录、下页、封底。以下是节选的课堂教学中较为关键的师生对话。
师:现在我们实现了从正文页跳转到目标页面,这样的交互并不完整,如何实现完整的交互呢?我们通过动画一起来分析。(支架I)
生:观看并思考。
师:目前正文页面还没有适合用于实现返回的对象怎么办?(支架II)
生:添加文字。(支架III)
师:还有其他的办法吗?(支架IV)
生:动作按钮并进行动作设置。(支架V)
师:如果设计出更为美观的自定义动作按钮就更好了,大家可以利用老师提供的素材,制作出这些漂亮的按钮。(支架VI)
师:同学设计出了非常美观的自定义按钮,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几位同学的作品。(支架VII)
【理解交互实现动作设置】课堂反思
任务实现过程中,有两条线索贯穿其中。其一是我的教学设计之初的预设线,提出两个问题:怎么才能返回到目录;没有适合用于返回的对象怎么办。通过问题,引发认知冲突,并在此基础上提供范例支架。其二是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的实践线,学生对文字添加超链接、个别学生利用动作按钮的大胆尝试,教师调整学习支架,让学生先探究,之后再针对学生制作不够完善的地方提供范例支架,进而帮助学生完成完整的交互。此外,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也是作为范例支架而呈现的。
2. 实验班与普通班生成性支架对比分析
同样的教学方案再次实施于普通班,同样进行课堂观察与反思;从学习支架、表现形式、对学生影响程度几个方面,和基于普通班的实验研究进行对比,分析相同的教学方案实施于不同班级的过程中产生的生成性学习支架之异同,如表1所示。
3. 教学实施效果数据分析
以“理解交互实现动作设置”这一教学环节为例,基于实验班的教学研究表明,相比教学之初的预设学习支架,生成性学习支架是随着课堂的动态生成发生相应调整,在数量上和支架对学生的影响程度上都发生变化。例如,支架IV:添加文字,对文字设置超链接由预设的教师提出改为由学生提出;支架V:由学生进行演示利用动作按钮设置超链接是随着课堂的进行,出现个别学生先于其他学生,这些先掌握技能的学生,其演示的过程对其他学生起到了帮助的作用;支架VII:展示学生的作品也是随课堂生成而增加的支架,用以启发学生创作思路。
基于不同班级的实验研究,生产性学习支架的产生是有区别的。相比普通班,实验班的教学实施过程中,部分预设支架改为由学生提出。学生所提出的想法,同样对其他同学起到了引导的作用,相对于教师直接给出支架,在一定程度上较低学习支架程度。而普通班的教学过程,生成性学习支架更多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达成学习目标。这也说明同一个教学内容,在不同班级实施过程中,生成性学习支架所起的支架程度是有区别的。
纵观整个教学实施过程,两次教学实施过程中都应用了范例支架、问题支架、建议支架、动画支架、素材支架、示范支架,体现了根据教学情况设计学习支架的多样性。同时,以实验班为例,从支架的表现形式看,问题支架、建议支架较多,分别占到了所有学习支架46%和23%,如图5。从支架对学生的影响程度看,激活学生已有经验的学习支架较多,其次是向学生提供解决策略的学习支架,分别占到了所有学习支架类型的41%和36%,向学生示范解决过程的次数较少,如图6。这说明,支架的搭建符合从支架程度最低开始,学生不能完成任务时,再逐渐增加支架程度的原则。
结 论
通过实验班和普通班对比实验,以“理解交互实现动作设置”这一教學环节为例,呈现了生成性学习支架的发生与搭建历程,并针对课堂教学观察与课堂反思,进行了实验研究分析。生成性学习支架是以预设学习支架为基础,同时又是一种动态变化的支架形态。师生持续互动的课堂实施过程,师生共同参与对预设学习支架的修订、调整、补充,体现了生成性学习支架的开放性,这一过程有助于学生技能、思维、方法等进化生成,有助于学生跨越最近发展区,达到潜在的发展水平。将预设学习支架实施于不同班级,所企图引导的学习成效不同,引发生成性学习支架之差异。由此可见,学生认知水平、知识结构、最近发展区是生成性学习支架形成的重要依据。生产性学习支架作为学习支架的一种形态,同样继承了学习支架的一般属性,搭建生产性学习支架的过程中同样应该遵循搭建学习支架的基本原则。
在师生的共同参与课堂活动的生成进化过程中,适切的生成性学习支架有助于提升学生认知的自主性和知识的建构性,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的体悟与理解,让教与学的过程更有成效。无论是传统意义的教学,还是迎面而来的“未来教育”,这种教学思想都应该得到继承与发展。
注: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青年专项)课题“基于支架式教学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习支架的搭建与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CBA13043)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西城实验学校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参考文献
劳拉·贝尔克等著,谷瑞勉译. 鹰架儿童的学习: 维果斯基与幼儿教育[M]. 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7.
闫寒冰. 信息化教学的助学事件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2003.
余胜泉. 基于学习元平台的生成性课程设计与实施[J]. 中国电化教育,2015(6).
王海珊. 教与学的有效互动——简析支架式教学[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5(1).
Maybin, J., Mercer, N. & Stierer, B. (1992). ‘Scaffolding learning in the classroom. In K. Norman (Ed.), Thinking voices:the work of the national oracy project. London: Hodder & Stough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