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钱学森到谈家桢:父亲朱正元的朋友圈

2017-03-28朱慧天

世纪 2017年2期
关键词:浙大伯伯

朱慧天

父亲朱正元,字善培,1900年12月出生于南京,是一位物理教育家。他毕生从事大学基础物理、实验物理和中学物理教学,以及教学方法的研究,为中国培养了大批物理教师和优秀人才。他曾任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和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等职。

父亲虽家境贫寒,却天赋出众、刻苦读书,在私塾上完小学后,又在师范学校完成了初中、高中和大学的课程。在南京高等师范读大学时,他还到南京晓庄师范教书,后又做过陶行知学校的教务长。1935年,当时我才六个月大,父亲公费考取了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攻读物理学。他与同时代的许多科学家均有或多或少的交集,构成了他星光熠熠的“朋友圈”。

与钱学森一起攻读航空工程

父亲与钱学森先生同专业(航空工程),后我父亲改读理论物理。1939年,父亲获优秀哲学博士学位。当时,博士分优秀、良好、及格三等。与他们一同在加州理工学院学习的一位同学,没能考取博士学位,父亲便帮助他学习,最终这位同学考取了博士学位。

那时,父亲与钱学森、谈家桢三人都是理工学院的博士研究生,他们曾拍过一张照片,各自长袍马褂,手执中国古典乐器,抚箫弄琴,好不悠闲。另有一张父亲与钱学森的照片,照片上钱学森先生手搭在我父亲的肩膀上。这两张照片在“文革”时期因父亲怕戴上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而销毁,没有留下纪念,真是可惜!还有一张照片,是父亲在钱学森导师航天工程学家冯·卡门的姐姐的后花园里,与谈家桢、钱学森等人合影留念。钱学森过世后,钱夫人拿出照片,我们才看到。

家里还有一张很有意思的照片,这是父亲从加州理工学院留学毕业时,导师给他穿博士服、戴博士帽。照片的左上角缺了一角,其实缺失的部分是美国国旗。“文革”期间,父亲为了保留照片,便将美国国旗剪掉,至今,这张缺了角的照片一直留存下来了。

1939年父亲回国前,曾任加州理工学院物理系研究助理。他曾被邀请留在那里继续做导师的助手,对方提出了很丰厚的薪酬条件,但是父亲想到我们全家人都在国内,他亦怀揣着一颗爱国之心,最终拒绝,毅然回国。回国后,浙大校长竺可桢聘请他为浙大物理系教授。

和谈家桢互相引为知己

我父亲在加州理工学院改读理论物理哲学博士时,谈家桢先生正在读理工学院的遗传学博士,他们正巧住同一寝室。谈伯伯先回国,父亲通过他的老师胡刚复先生(浙大理学院院长),介绍谈家桢到浙大生物系任教,《談家桢文集》中提到了此事。

那时正逢抗战,南京沦陷,父亲让母亲带着我们兄妹到上海与他会合,然后一同跟随浙江大学奔赴贵州湄潭校区。那时贵州条件很艰苦,当地有“三无”的说法,“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记得人们雨天没有雨鞋,便特制了“雨鞋”——在布鞋上抹上桐油,鞋底钉钉,可很难走路。我们家条件也是如此,二哥穿着草鞋、手提油灯盏去学校上晚自习的画面至今在我的脑海里。

在湄潭时,我们家与谈伯伯一家住在一起。很多教师的子女都在浙大附小(湄江小学)念书,父亲在我们学校做发电演示实验,对于我们来说,电灯还是新鲜的玩意儿,谈家桢的大儿子就跑过去吹灯泡,吹了半天也没吹熄,抱怨道,“朱伯伯,这个灯怎么吹不灭呢?”抗战结束后,浙江大学从湄潭搬回杭州,我们两家仍住在一起,分住东西两边,中间隔着一间吃饭的厅堂,我们两家小孩最喜欢把吃饭的桌子拼起来打乒乓球,有时父亲和谈伯伯也挥拍对战,孩子们就成了拉拉队员,有趣得很。

父亲和谈伯伯还互相给对方起了有趣的绰号,父亲称谈伯伯“哈台”,谈伯伯称我父亲为“劳莱” (哈台、劳莱是上世纪30年代美国著名的胖、瘦影星)。吃饭时,谈伯伯看我父亲老是叹气,便说:“劳莱劳莱,一生劳碌,一声叹气,米缸折掉。”父亲则回敬:“哈台哈台,嘻嘻哈哈,万事无忧,万事无虑。” “文革”时,谈伯伯说:“我还要看看以后的好日子。”后来,谈伯伯活到了100岁。父亲一直非常佩服谈伯伯的乐观,教导我们遇到什么事都要像谈伯伯一样豁达。

有一次吃饭,父亲对谈伯伯说:“胖子胖子,你该还我的债。”谈伯伯很纳闷:“我该还你什么债?”父亲笑道:“我们在美国加州时就同一房间,轮流做饭,伙食费出一样的钱,你却比我多吃一倍。这不是该还我的债吗?”谈伯伯听后哈哈大笑。有一次,谈伯伯的女儿谈曼琪帮我在国外代买氨基葡萄糖,不仅让在杭州的儿子特地送到我家,还不肯收钱。我便问曼琪,为什么不收钱?她说:“还我父亲欠你父亲在美国的债。”原来她还记得父辈之间的玩笑话。

谈伯母热情大方,非常关心我们。快解放时,谈伯母见年幼的我没有毛线衣穿,母亲又不会编织,谈伯母就叮嘱我母亲拿了一块大洋去买了半斤玫瑰红色的细绒线,她给我织了一件翻领毛衣,我穿了很久也不舍得丢掉。那是我生平第一件毛衣,每想到此,分外感谢谈伯母。谈伯伯第二次出国回来后带了不少礼物回来,谈伯母送了我们一斤藏青色的粗毛线,结果因为我们家孩子太多,母亲就请谈伯母给我们打几双袜子,谈伯母怪我妈妈,“好好的毛线怎么拿来打袜子呢?”但是她很快织好了袜子给我们送了来。

在父亲逝世周年时,谈伯伯写有悼词:“半个世纪,同窗共事。良师益友,千古长青。”这是谈伯伯亲自用毛笔誊写,送《物理通报》刊登的。

王淦昌伯伯送我绣花枕头

父亲与贝时璋先生是浙大同事(贝时璋是生物系主任)。贝先生是我国生物物理学的奠基人,曾任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所长。那时候,我在北京工作,去中国科学院的微生物所协作科研项目(得了中国科学院三等奖)。生物物理所就在微生物所隔壁,有一次,贝伯伯的一个学生跑过来问我:“贝先生问你怎么不请教他?”其实,我在读浙大附小时,和贝伯伯的二女儿是同学。时隔数年,没想到贝伯伯还记得我。我也胆小,怕叫错。事后,我便到他家去做客,但只见到贝伯母。贝伯伯一生豁达,不计名利,他的长寿与他宽广的胸怀很有关系。

父亲的朋友还有“两弹一星元勋”王淦昌先生。抗日战争以后,我们家和王淦昌、王子培三户人家一起包了部汽车从贵州湄潭到了贵阳,王伯伯请我们吃饭,他点了盘虾仁,没吃过虾仁的我以为那是“肥肉”,便不吃,王伯伯知道原因就哈哈一笑。

1960年,王淦昌从苏联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期满回国。那时中关村有三个大楼,13、14、15楼是高级知识分子住宿楼,王淦昌伯伯住在那里。对面的25楼是北大教师教工宿舍,由于我先生王通那時在北大任教,1963年我在北京结婚,我们就借住在25楼。我特地带了苏州糖果请同事吃,没成想第二天,王伯伯带着一对绣花枕头来看我,王伯伯问:“怎么不请我?”我哪里敢请啊。闲聊时,王伯伯看到了我家里的发条机械钟,就说苏联的钟还不及我这个好。

我在1968年调至北大技术物理系任教,有位技物系的教授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系,他说:“你父亲教我们外系的基础物理课(当时父亲已经是浙大的物理系教授),让我获益匪浅。”时任北大技物系的专业主任告诉我:“王淦昌先生也十分赞扬你的父亲,他说过朱正元先生如果搞科研也肯定有一番天地,而你父亲现在的工作确实平凡而伟大。”还有我北大的一位同事告诉我:“我的一个侄儿慕你父亲的大名,特地报考了江苏师范学院的物理系。”1985年,父亲过世时,王伯伯发来唁电——“朱正元教授才华出众,爱国爱党,人人称颂。”

父亲的朋友还有束星北,他是李政道的老师,1952年高校院系调整,束星北由浙江大学调至青岛山东大学(现中国海洋大学)任教。束星北与我父亲在浙大同事时,他与谈伯母、“中国核能之父”卢鹤绂的夫人以及我的母亲四人经常一起打牌到深更半夜,第二天束伯伯仍照常上课。而且束伯伯上课从来不带讲课稿,讲得头头是道。有一次打完牌,他对我说:“小妹,给你一个草帽。”“我要草帽干啥呢?”他笑着说,“我赢钱了,草帽就是一万圆啊!” 我这才明白过来。在杭州时期,束伯伯在灵隐寺为他母亲大办寿宴,我也去参加了,当时看到那么大的场面,心里就佩服束伯伯真是个大孝子。

卢鹤绂也是父亲浙大的同事,记得湄潭时期他的夫人一直穿着高跟鞋,在“地无三里平”的当地,这可算大本事,她自己说:“不穿高跟鞋我走不了路哩!”1984年底我陪父亲去杭州参加会议,遇见卢伯伯,他看到我就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你的母亲过世了,你更要好好地照顾父亲。”那会儿父亲身体已经很虚弱,我点点头说:“一定会的!”我知道卢伯伯在上海经常到我先生王通的大姑母家聚会唱京戏,我就说:“卢伯伯,你喜欢唱京戏?”他回答说:“是的,抗日战争时期,我就义演了。‘文革时,他们却批判我宣扬帝王将相,好气人哦。”

父亲的同事还有卢嘉锡先生,他是化学家、化学教育家和科技组织领导者。在《竺可桢日记》中,竺先生提到,他曾经邀请卢嘉锡先生到浙大讲课,后又让我父亲与卢嘉锡合办浙大师范学院的理化系,我父亲任主任。1952年院系调整时,卢嘉锡又邀请我父亲去当时正在筹建的福州大学任教,但我父亲一直钟情师范,最终还是选择了江苏师范学院(苏州大学前身)。

吴健雄是父亲的学生

父亲在世时是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研究会名誉会长,父亲一生的心血都花在了物理教学、物理实验中。

1929年到1934年,父亲在南京国立中央大学任教,此间教过“东方居里夫人”吴健雄,吴健雄的丈夫袁家骝那时也在南京。1935年,父亲和袁家骝都到美国留学。后吴健雄也赴美留学。

“文革”时,吴健雄与袁家骝夫妇来看他们的姑母(袁世凯的第十三个女儿,人称“十三小姐”),同时来拜访我的父亲。当时我父亲想请她进家里来做客,但由于“文革”时期的特殊原因,没办法请回家,便请到现姑苏饭店吃了个早点。后来吴健雄再来苏州看我父亲时,他已经过世了。

“文革”后,南大校庆邀请了吴健雄夫妇及我父亲回校参加庆典。我父亲到南京机场迎接他们,在欢迎仪式上,嘉宾的名字被一一报出:南大校长、处长、吴健雄的同学程开甲教授,还有朱正元教授。随即,吴健雄就说:“朱正元教授是我的老师。”父亲回来后跟我提及此事,我能感觉到他那份欣慰的心情。

1984年底,父亲曾邀请袁家骝夫妇到苏州大学讲学。那时候,他们已经应允下来,但迟迟不来。父亲很失落,像小孩子一样,说:“他们大概不喜欢我们这里?”后来他们从台湾来信,称呼我父亲为“善培兄”,解释缘由。原来他们转机到香港时,袁家骝突然心肌梗死,两人便直飞台北治疗,休养一段时间后回美再与我父亲联系。1985年2月父亲过世,他们也没有来成。

父亲过世后,苏州大学统战部组织我们去吴健雄的家乡参观,参观到太仓明德小学时,看到了太仓统战部张部长,便告诉他:“我父亲是吴健雄的老师,父亲过世时,没有发讣告我们很失礼(实际并不是我们家里的问题),请给他打个招呼。”当时,时任苏州大学的统战部部长也答应我,“等吴健雄回来,我派车接你和吴健雄相见。”直至1987年,吴健雄博士回明德小学,并到苏大参观,可惜我也没能见上一面。后来,听一位物理系的教授说,吴健雄夫妇知道我父亲过世,便到我父亲的演示实验室拍了很多自制教具的照片,赞扬我的父亲说:“我的老师在物理教学方面有非常大的贡献。”当时,苏州大学请吴健雄博士在校报留言,她就用四句话留作纪念:“今日返乡拜朱老,伤感吾师已仙逝,著书教育重实验,四化科技永感恩。”

空气动力学家柏实义是南京六合人,曾任美国马里兰大学工程研究所所长,现已过世,他也是父亲的学生。1979年,柏实义被国家教育部请回来讲学,受到邓小平接见。当时他的父亲90岁,他将自己的父亲带到苏州,看望我父亲。父亲陪同柏实义夫妇一起去西山,让我在苏州饭店陪同柏实义父亲,老先生便和我讲起当年的事,他说,“柏实义小时候不肯读书,我听说南京有两位中学教师,一位教物理,一位教化学,号称‘南京二培(我父亲朱正元号善培,化学老师名王子培),我就把家里商店卖掉,搬到南京,读你父亲教的中学,从那时起,柏实义便对物理特别感兴趣,后来物理学得特别好。大学毕业后,你父亲又让他到美国深造,柏实义一直把你的父亲当成恩师。”后来,柏实义每到一个国家讲学,都会寄一张当地的风景明信片给我父亲讲述他的情况,称呼我父亲为善培夫子。

(作者为朱正元之女,苏州大学退休教师)

责任编辑 杨之立

猜你喜欢

浙大伯伯
《和甘伯伯去游河》
“伯伯”叫错了?
浙大,你是我永恒的南极星
浙大食堂每天13万人次就餐
Jin Yong’s ZJU Years: “Wisdom is the Goal”
伯伯婆婆拔萝卜
买饽饽
谁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