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高技术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2017-03-27陶敏阳

商学研究 2017年1期
关键词:高技术区域经济

徐 波,陶敏阳

(1.浙江树人大学 现代服务业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5;2.浙江工商大学 统计与数学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3.云南民族大学 经济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4)

我国高技术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徐 波1,2,陶敏阳3

(1.浙江树人大学 现代服务业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5;2.浙江工商大学 统计与数学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3.云南民族大学 经济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4)

文章基于系统论视角构建了高技术产业与区域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以2002~2014年数据为样本,具体运用协调发展度模型对我国高技术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自2010年开始,高技术产业综合发展水平开始超越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两系统存在较为明显的耦合特征,协调关系呈稳步上升特征,并且大体上可分为起步阶段和快速发展两个阶段。文章提出,应从系统论视角出发,增强各自系统创新能力,优化政策发展环境,促进高技术产业和区域经济持续协同发展。

高技术产业;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度;耦合度

一、引言

2012年开始,我国经济结束了自改革开放以来平均近10%的高速增长,进入中高速增长阶段。新常态下,促进产业结构不断升级、调整经济发展方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使经济发展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创新驱动型转变是当务之急。高技术产业作为资源、能量消耗少,知识和技术密集性高,研发投入大的产业,具有智力性、创新性、战略性和环境污染少等优势,对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经济竞争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等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我国高技术产业取得飞速发展。据《中国统计年鉴2015》数据显示,我国高技术产业产值占 GDP的比已由 2002年的 12.55%上升到2014年的21.03%,2002-2014年产值平均增速为17.91%,远远高于同期GDP的平均增速。同时,从2014年数据来看,我国高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分别为127367.7亿元、8095.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为11.5%、11.9%,比上年分别提高0.2和0.4个百分点;利税和出口交货值分别为12188.6亿元和50765.2亿元,按可比价算分别比上年增长10.3%和3.6%;R&D经费支出2274.3亿元,占全社会R&D经费支出的比重为17.5%,比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可见,高技术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高技术产业在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高技术产业对区域产业基础、科技投入、人力资源、制度环境等要求也比较高。那么,如何审视我国高技术产业与区域经济间的关系?我国高技术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间的关系到底如何?应该怎样制定相应的高技术产业发展政策以更好地促进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这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

二、文献综述

伴随高技术产业对区域经济促进作用的日益加强,学术界也开展了相应研究。比如,赵玉林、魏芳 (2006), 苏娜、 陈士俊 (2010)、 梁丽丽(2009)等关注高技术产业对区域经济拉动作用和高技术产业对区域经济贡献率的测算,使用的方法分别为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借鉴索洛的残值模型、柯布—道格拉斯 (C-D)生产函数和菲德模型(FederModel)等计量方法; 蒋伏心、 苏文锦(2013)则从产业同构视角出发,用空间计量模型,以长三角16市2009年数据为基础,实证分析了高技术产业同构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结论显示,产业同构的加强、产业结构差异度的减小以及大量高技术产业资本的投入对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显著作用;邵一华、吴敏 (2000)和李邃 (2010)等则重点论述了高技术产业对传统产业的作用动力机制和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促进作用;徐光瑞 (2010)在利用Ellison和Glaeser构造的衡量产业集聚度的指数的基础上,实证分析了高技术产业集聚对区域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徐传谌、周渤 (2014)的研究也表明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对竞争力虽有明显提升,但是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关欣等 (2013)实证分析了我国1995-2010年高技术产业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方面的作用,结果表明,从长期看,高技术产业作为先导产业将会促进需求结构的调整,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向 “消费驱动”、 “内需主导”转变。国外方面,Greenhalgh、Mavrotas和 Wilson(1996)和 RaymondA.Raab和 Pradeep Kotamraju(2006)关注了高技术产业的技术溢出效应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而 O.B.Koshovets,N.A. Ganichev(2015)则重点论述了俄罗斯高技术产业的研发能力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除关注高技术产业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近年来学者也意识到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并不能一蹴而就,需尊重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重视区域经济对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反作用。Chouand Yang(2011)的研究发现,R&D投入与企业绩效间呈S型非线性关系,Nuesetal.(2012)也得出相同结论;史丹、李晓斌 (2004)通过问卷的方法对一些不能获得统计数据的因素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制度因素、技术因素、经济因素、市场因素以及政策因素对高技术产业发展影响较大;Kang andPark(2012)认为政府的直接投资、税收优惠等政策有助于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的提升;吕承超、张学民 (2015)基于面板数据计量模型,以中国31个省 (区、市)2001~2012年数据为研究样本,通过系统GMM估计表明,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教育经费、产业投资额和循环累计效应对高技术产业产值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顾严、聂明学 (2005)主要就美国及欧盟吸引高技术人才的政策 (环境政策、收入分配政策、海外政策)进行了介绍,认为我国应加强对人才市场硬件和软环境的建设,重点加强对高技术产业人才的管理与支持,为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奠定智力基础;韩峰 (2011)对影响高技术产业集聚的因素进行了分析,重点研究了劳动力供给、固定资产投资、市场规模、交通运输和信息化等对东中西部地区的不同影响程度。

从上述分析可知,对高技术产业与区域经济间关系的研究既有定性研究又有定量研究,研究内容也相对比较丰富,但有关高技术产业与区域经济间互动关系的研究不多见,少量的几篇文献也是利用计量经济学中协整理论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等方法,很少有学者从复合系统的视角出发审视两者的互动关系。因此,本文从系统论视角出发,基于协调发展度模型,对高技术产业与区域经济间的协调关系作深入分析,以期能从新的研究视角探寻两者间的关系。

三、研究设计

本文从系统论视角出发,将高技术产业和区域经济看作两个子系统,当两个子系统之间或各自子系统内部要素之间配合得当、互相促进时,由这两个子系统构成的整体系统达到良性耦合,反之则为恶性耦合。近年来,耦合理论已逐渐应用到社会科学领域,如吴玉鸣、张燕 (2008)对我国省级区域经济增长与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分布进行了分析,方大春、张凡 (2016)对我国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关系进行了分析。

(一)实证模型

1.指标体系构建

全面、客观、科学评价高技术产业系统与区域经济系统发展水平是进行耦合分析的基础,同时也是实证分析的关键。鉴于这是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应构建多指标评价体系进行衡量。本文仅仅围绕两者协调关系,在借鉴唐中赋、顾培亮(2003),杨大成 (2006),胡忠俊等 (2008)和杨唤、陈学中 (2009)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高技术产业与区域经济各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2.指标数据的标准化

由于子系统中评价指标的单位不同,需对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并根据指标的类型,分别采取不同的方法,具体如下:

当指标为正向时:

当指标为负向时:

表1 高技术产业与区域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权重

公式 (1)、 (2) 中,Xij为 i系统中第j项指标的值 (i=1,2;j=1,2,…,m)。经上述标准化后,uij∈[0.1,1],越趋于0.1表示 uij对系统功效越小,越趋近于1,表示uij对系统功效越大。max(Xij)和min(Xij)为变量Xij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也称为系统稳定的临界点。

2.权重的确定方法——变异系数法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是多指标综合评价中最关键、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指标权重不同,评价结果可能会出现天壤之别。主观赋权法主要是根据专家自身经验的主观判断给出,这种方法虽然考虑比较全面,但难免会带有一定程度的主观臆断性,客观性较差;而客观赋权法主要依据一定的定量方法计算所得,相对比较客观。为尽量减少权重确定过程中的主观影响,本文选择客观评价法中的变异系数法 (CoefficientofVariation Method)对评价指标赋权,评价指标的基础是各指标的原始数据,能够避免人为主观判断的影响。

第一步:指标原始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根据公式 (1)和 (2)进行数据处理。

第二步:计算标准化后数据的均值和标准差

第三步:计算变异系数

第四步:计算指标权重

4.系统综合水平的计算

各系统指标赋权后,可以采用线性加总的方法计算高技术产业与区域经济的综合发展指数,其公式如下:

公式 (6)中,Ui为第i个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uij为指标变量Xij标准化后的数值,wij为各指标的权重。

5.耦合度模型

设U1、U2分别为高技术产业和区域经济的综合发展水平,则耦合度函数为:

C为高技术产业与区域经济系统耦合度值,反映其相互协调的程度,显然C∈[0,1],当C=1,表明两系统耦合度处于有序协调状态,当C=0,表明两系统处于无序状态。

耦合度模型只关注系统间的一致性和同步性,很难反映系统间的发展水平。比如,U1、U2的值均为0.0001时,C=1,出现了 “伪协调”的情况,而当U1、U2分别为0.1、0.9时,C=0.6。因此,需要构造一个 “纳含定性的定量”模型,即协调发展度模型,以既能考虑子系统的实际发展水平以及对系统有序度贡献情况,又能匹配复合系统的现实经济意义。

6.协调发展度模型

协调发展度模型①主要是基于系统论视角和借鉴物理学容量耦合的概念,对具体测算两个子系统间的协调情况具有很好的应用和解释力。

上式中,D为协调发展度,T为反映高技术产业与区域经济两者整体协同效应或贡献的综合评价指数,U1、U2分别为高技术产业和区域经济综合发展指数,α1、α2为待定系数,主要依据两个子系统间相互作用的大小而定。具体在高技术产业与区域经济关系中,高技术产业发展一定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增长,但区域经济增长是由多种因素共同推动的结果。因此,区域经济发展对高技术产业的支撑作用比较大,在与20位专家访谈并打分后,赋予α1=0.40,α2=0.60。

D的取值反映出高技术产业系统与区域经济系统的协调水平,其值介于0和1之间,为清晰判定高技术产业与区域经济两系统间协调发展程度,借鉴廖重斌 (1999)的研究,将复合系统协调度等级划分如下,见表2。

(二)数据来源

本研究选取的样本期限为2002~2014年,相关指标数据来源于2003~2015年 《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 《中国区域经济年鉴》以及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库等。为消除价格变动的影响,将相关指标折算成2000年不变价进行比较和计算。

四、实证分析

以表1的指标体系为基础,选取2002~2014年数据为样本,根据公式可计算出高技术产业综合发展状况、区域经济综合发展状况、耦合度以及协调发展度,结合表2,对我国高技术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关系进行分析,具体结果见表3和图1。

(一)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呈上升态势,但受金融危机影响出现分异

从高技术产业与区域经济的综合发展水平来看,总体上可分为两个阶段,2002~2009年,高技术产业发展水平小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2010~2014年,高技术产业发展水平开始超越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并且由于高技术产业的发展速度明显快于区域经济,使得两者间差距呈扩大态势。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来看,整体上处于稳步上升态势,但提高中有徘徊。第一次是 2003年,受“非典事件”影响呈现较明显下滑,由 2002年的0.50974下降到2003年的0.39518。第二次是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发展水平出现小幅下降。第三次是2012年,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结束了此前的高速增长,进入中高速增长阶段,受“三期”叠加效应影响,综合发展水平出现持续下滑,直到2014年才呈现上升态势。

表3 全国层面高技术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度

图1 我国高技术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耦合态势

从高技术产业综合发展水平来看,2002~2008年处于缓慢上升阶段,2009年开始,发展速度明显加快,这也进一步验证,金融危机后,我国开始注重发展高技术产业,更加注重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注重创新能力培育,使得高技术产业取得快速发展。

(二)耦合度C总体表现较平稳,但进入 “新常态”后出现小幅下降

由图 2可知,协调度C总体表现比较平稳,有近一半年份超过0.98,处于高协调阶段,走势上大体呈现倒U形。而高技术产业与区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差异②大体呈U型,2010年前,两系统发展水平差异呈缩小态势,2010年达到最小值0.01149,与此相对应的是耦合度C达到最大值0.99994。由此可知,在2010年前,耦合度C不断提高更多是来自于高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使高技术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差异逐渐缩小所致。

2010年后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水平明显增快,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却比较缓慢,致使两者间差距呈现不断增大趋势,到2014年已达0.3054,这导致耦合度C也相应下降,至2014年达0.97955。这进一步说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一方面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得到重视,取得了较快发展,另一方面,区域经济放缓了发展速度,两者间的耦合度有所下降。

(三)协调发展度D不断提高

协调发展度D能够反映高技术产业与区域经济两系统间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协同效果。如图1可知,整体上,我国高技术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度呈不断上升态势, 由 2002年的0.59706上升至 2014年的 0.84464,其中从2012年开始,协调发展度D突破0.8,系统步入良好协调阶段。另外,大体上可将高技术产业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度划分为两个阶段:起步阶段和快速发展阶段。

起步阶段为2002~2008年,此时0.5<D<0.7,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平均GDP增长率高达10.3%,尽管个别年份综合发展水平有所回落,但整体发展方式仍是投资驱动型和出口导向型,由于经济在不断发展,忽略了创新的重要作用。2005年12月国家发布了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2006年1月提出了 “创新型国家”的建设目标,2007年又印发了 《高技术产业化 “十一五”规划》,部署了十大领域高技术产业化的主要任务,由于政策的滞后性以及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使得高技术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比不高 (平均为17.2%),并且整体上处于产业发展滞后型,导致高技术产业与区域经济两者协调水平处于较低水平。

图2 高技术产业与区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差距及耦合度对比图

2009~2014年为快速发展阶段,此时,协调发展度D大于0.7。由于受前期粗放发展方式及外部环境的影响,经济发展速度有所下降,并且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必然会经历阵痛期,故经济发展水平增速下缓。而高技术产业由于前期政策的发力,发展速度大幅提升,产值占GDP的比已超过20%,因此在这一时期,两系统耦合协调度快幅提升,但由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滞后,使得整体耦合发展水平处于中级协调水平 (协调发展度D六年内的均值为0.7797)。

更进一步地,2002~2004年处于勉强协调阶段,并且2003年的协调发展度比2002年略有下降;2005~2008年处于初级协调阶段,这一时期区域经济综合发展指数均高于高技术产业,表明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更多来自区域经济的支撑作用;2009~2011年,系统进入中级协调发展阶段,2012年开始进入良性协调发展阶段,这主要得益于高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各协调阶段所经历的年数大体相当,除没有经历过濒临失调阶段外,其他阶段大体在3年,见表4。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高技术产业与区域经济间彼此作用、相互促进,两者间关系密切,两系统的协调发展对保持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至关重要。通过构建高技术产业与区域经济评价体系,借助协调发展度模型,本文对我国2002~2014年期间两系统的耦合度和协调发展度进行了实证测算。结论如下:①从两系统发展水平来看,2010年之前,高技术产业发展水平较慢,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尚不明显,我国经济更多表现的是粗放型的,靠要素驱动和外部需求拉动。2010年后,受金融危机影响,倒逼我国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将经济发展转变到更多依靠产业升级和创新上,这一时期我国高技术产业取得了较快发展,综合发展水平逐渐超越区域经济。②从时间趋势上看,高技术产业与区域经济处于不断上升态势,并且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起步阶段和快速发展阶段。伴随国家对产业升级和创新的重视,高技术产业取得快速发展,高技术产业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越来越明显,高技术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关系也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表4 我国高技术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等级对比分析

经济新常态下,为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必须实现高技术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协同演进,更好发挥高技术产业对国家创新能力培育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带动作用。首先,要进一步增强两系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型国家建设目标以及当下产业升级调整都迫切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整体经济发展质量,增强抵御外部风险能力。针对当前我国高技术产业整体创新技术能力不足现状,应避免创新资源分散化、碎片化现象,尽快形成新的创新链,同时,应完善高技术产业创新协同体系建设,整合创新资源,加快推进智能化、数字化和网络化,尽快形成中国自己的高技术产业体系,为区域经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其次,要营造良好的政策发展环境。无论高技术产业还是区域经济发展,均离不开技术创新政策、研发投入政策、财税政策、融资政策以及人才政策等,为促进高技术产业进一步发展,增强产业竞争力,实现经济结构升级,必须不断完善现有政策,优化政策发展环境,为高技术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外部保障。

最后,从系统论视角出发处理好高技术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关系。在发展高技术产业的过程中,容易忽略区域经济基础、资源禀赋 (主要是人力和技术资源)以及产业基础等客观条件,盲目上马高技术产业项目,不顾高技术产业发展客观规律,往往会 “事与愿违”。必须立足于系统论视角,将高技术产业与区域经济看作一个整体,将高技术产业政策与区域经济政策有机结合,实现资源在高技术产业和区域经济间优化配置,使高技术产业与区域经济达到协调发展。

注 释:

①关于系统耦合协调的问题,学者针对不同的研究领域以及研究对象,提出了不同的研究方法,比如有模糊隶属函数协调度、灰色系统理论协调度、综合型协调度等。

②两系统发展水平差异取绝对值。

③可见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是顺应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型需要的,同时与区域发展基础密不可分。

[1] 赵玉林,魏芳.高技术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带动作用的实证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6):44-53.

[2] 苏娜,陈士俊.我国高技术产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测算[J].统计与决策,2010(5):106-108.

[3] 梁丽丽.高技术产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 [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9.

[4] 蒋伏心,苏文锦.长三角高技术产业同构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基于空间计量经济的实证分析[J].江苏社会科学,2013(3):77-82.

[5] 邵一华,吴敏.高技术产业对传统产业的影响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0(3):102-105.

[6] 李邃.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

[7] 徐光瑞.中国高技术产业集聚与产业竞争力——基于5大行业的灰色关联分析 [J].中国科技论坛,2010(8):47-52.

[8] 徐传谌,周 渤.中国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研究[J].求是学刊,2014,40(3):79-83.

[9] 关欣,乔小勇,孟庆国.高技术产业发展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系研究 [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2):43-50.

[10] Greenhalgh, Mavrotas, Wilson.Intellectual Property,TechnologicalAdvantageandTradePerformanceofUK ManufactoryIndustries[J].AppliedEconomics,1996(5): 509-519.

[11] RaabRA,KotamrajuP.Theefficiencyofthehigh-tech economy:Conventionaldevelopmentindexesversusa performanceindex[J].JournalofRegionalScience,2006(3):545-562.

[12]KoshovetsO.?B.&GanichevN.A..AmbiguousEffectofArms ExportontheDevelopmentoftheRussianHighTechnology Industry[J].StudiesonRussianEconomicDevelopment, 2015(2):188-197.

[13] ChouChristine,YangKuo-Pin.TheInteractionEffectof StrategicOrientationsonNewProductPerformanceinthe High-techindustry:Anonlinearmodel[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SocialChange,2011(1):63-74.

[14] NunesPaulo,SerrasqueiroZ,LeitaoJ.IsThereaLinearand Growth? EmpiricalEvidence ofHigh-techSMEs[J]. ResearchPolicy,2012(1):36-53.

[15] 史丹,李晓斌.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及数据检验[J].中国工业经济,2004(12):32-39.

[16]KangKN,ParkH.2012.InfluenceofgovernmentR&D supportandinter-firm collaborationsoninnovationin KoreanbiotechnologySMEs [J].Technovation,2011(1): 68-78.

[17]吕承超,张学民.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区域差异测算及其影响因素[J].贵州财经大学学报,2015(4):73-85.

[18] 顾严,聂明学.国外吸引高技术人才的政策及其启示[J].兰州学刊,2005(5):255-257.

[19] 韩峰.我国东中西部高技术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2.

[20] 吴玉鸣,张燕.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与环境的耦合协调发展研究[J].资源科学,2008(1):25-30.

[21] 方大春,张凡.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6(9):54-60.

[22] 唐中赋,顾培亮.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10):23-28.

[23] 杨大成.各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6(7):64-68.

[24] 胡忠俊,姜翔程,刘蕾.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统计与决策,2008(20):17-19.

[25] 杨唤,陈学中.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J].价值工程,2009(7):18-21.

[26] 廖重斌.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定量评价及其分类体系——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 [J].热带地理,1999(2):76-82.

(责任编辑:周小红)

Research on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High-tech Industry and Regional Economy in China

XU Bo1,2,TAO Min-yang3

(1.School of Modern Service Industry,Zhejiang Shuren Universty,Hangzhou,Zhejiang 310015; 2.Statistics and Mathematics Institute,Zhejiang Gongshang University,Hangzhou,Zhejiang 310018; 3.School of Economics,Yunnan Minzu University,Kunming,Yunnan 650504)

Based on the system theory,this paper firstly constructes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exes of high-tech industry and regional economy.Using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degree model,this paper analyzes empirically the coordina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high-tech industry and regional economy based on samples taken from China's data from 2002 to 2014.The results show that since 2010,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level of high technology industry system has been higher than that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both with the coupling characteristics;and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two systems is steadily rising and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stages:early stage and rapid development stage.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stem theory,this paper proposes such suggesions as strengthening system innovation ability and optimizing the environment of policy development,to promote the synergetic development of high technology industry and regional economy.

high-tech industry;regional economy;coordinated development degree;coupling degree

F127;F279.244;F224

A

1008-2107(2017)01-0065-08

2016-11-0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城镇化过程中群体性事件化解的一个新视角: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关系”(71663055)”;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云南高技术产业发展现状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项目编号:Q N 2014080);云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重点项目“云南创新型企业创新效率的动态测度、影响因素与作用机理:模型构建与实证分析”(2014Z D099)。

徐波 (1979—),男,辽宁开原人,经济学博士,浙江树人大学现代服业学院讲师,浙江工商大学统计学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产业发展理论与政策分析;陶敏阳 (1982—),女,浙江缙云人,博士,云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技术经济学。

猜你喜欢

高技术区域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2021年上半年高技术制造业快速增长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分区域
欧阳明高技术控的产业情怀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航天项目管理——高技术复杂项目管理
区域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