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制度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

2017-03-27范玉刚

长春市委党校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中华中华民族特色

文/范玉刚

以制度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

文/范玉刚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把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意义重大。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有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使之进入现代生活,从根本上讲清楚“中国特色”的文化根脉,坚定文化自信,在文明互鉴视野中明确“我是谁”。

传统文化;文化传承发展;文化强国

在日益现代化的今天,随着时空距离的不断压缩、时尚流行的全球同步化、好莱坞大片的全球公映、苹果手机的全球热卖,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泛在式存在,使我们越来越难以界定"我是谁”?什么是我们的文化认同?伴随中国经济的崛起,中华文明复兴的迹象日益明显,面对日益碎片化的文化现实,人们越来越把目光聚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上。正是生生不息的传统文化为我们打上了中国人的文化烙印,赋予我们做为中国人的文化底色。传统文化并非现成的固化的,而是需要不断“活”在现代人的生活中,成为每一个中国人举手投足的环境养成。面对现代生活与传统文化的割裂,“说法”与“活法”的断裂,面对传统文化的整体性系统性的存在,愈加需要深入研究和阐发,需要政府有意识地去引导和传承,需要全社会的滋养和大众的广泛参与,正是基于对大众和社会关注点的回应,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把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在全社会营造礼敬传统文化的氛围,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参与感、获得感和认同感,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向善的良好风尚,以制度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

1.1 一般资料 选取陕西省人民医院ICU 2016年6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脓毒症患者82例为研究对象。诊断标准符合国际脓毒症会议制定的脓毒症诊断治疗标准[3]。排除标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血清HIV抗体阳性);口服糖皮质激素类药物超过1个月;入组后24 h内死亡,因各种原因放弃治疗及不同意参加本研究者。

一、在国家战略层面上深刻理解《意见》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意见》指出,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在当前中华民族迎来伟大复兴的拐点时刻,在世界史掀开中国新篇章的时刻,在全球治理不断需要中国方案的时刻,迫切需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以政策引导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近年来,全社会的关注和群众的广泛参与,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摆上重要日程,人们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了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正是基于对全球发展大势的研判,立足世界格局重组的国家战略高度,《意见》明确提出要把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体系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各级政府考核评价体系,纳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教学的重要内容。

如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见》深刻阐发了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讲话中提出的“双创”方法论。所谓“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指在传承发展中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其中的关键是把握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处理好传统文化与当今时代的关系,着重解决今天中国的问题,回应时代的需求和挑战。传统文化进入现代生活是我们增强执政能力、克服本领恐慌的重要资源,却也是我们要解决的难题。优秀传统文化包括传统文化中的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这些内容只有经由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扬弃继承、转化创新,不复古泥古,不简单否定,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经过一系列具体操作,才能“活”在现代,成为当代中国人日常生活的有机构成。

深刻领会《意见》,使我们更加明白在当前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锋日益频繁之际,我们所面临的“三个迫切需要”:迫切需要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迫切需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进一步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迫切需要加强政策支持,着力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讲清楚“中国特色”的文化根脉,有效回应现实文化中“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的价值所在,从根本上明白“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的道理所在。真正“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才能从根本上领会“中国特色”的实质,进而不断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

德国赫美斯磨料有限公司是国际先进的磨料磨具生产厂商,在欧洲、北美洲均有生产基地,转换工厂、仓储和销售办公室遍布全球主要国家。赫美斯(上海)磨料有限公司主要从事磨料产品的设计、生产、加工和销售,并为客户提供完善的售后服务和技术支持,向金属平板、金属外形、汽车、航空航天、木工和皮革橡胶等多个行业提供整套研磨、抛光解决方案,可以为客户定制提供培训、咨询和工艺手册等服务项目。

二、在文明互鉴视野中明确“我是谁”

处于新的历史方位,伴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步伐,中国正在靠近世界舞台中心,不断参与全球治理,世界发展需要中国方案,中国需要彰显“特色”,在与世界的共在共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中,文化思潮的博弈激荡愈加剧烈,文化话语权的争夺愈加激烈,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愈加凸显,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诉求愈加清晰。基于现实的文化发展,我们是谁?如何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中国特色”的底蕴和灵魂何在?人类社会和世界发展愈加需要我们讲清楚“中国特色”的文化根脉。所谓中国特色,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现实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其中底色和神韵是中国传统文化,这是中国当代现实的主流文化,是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土壤和语境,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内涵,而中国共产党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领导核心。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中国社会越来越现代化,世界愈加需要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和清晰的中国价值诉求,在全球文明互鉴视野中愈加需要中国展示“我是谁”。有着五千年生生不息文明史的现代中国,必然有着传统文化的底色和神韵。历史和现实一再表明,一个抛弃或背叛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是不可能实现发展和振兴的,是没有前途和未来的,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在人类现代文明的多元文化杂糅中,人们越发明白现代文化的建构,对话互动最重要,包括各种文明之间的对话,也包括今人和古人的对话,尤其要与时俱进地进行文化创新。在互为主体的文化间性的建构中,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既不是简单拿来,也不能盲目排外,而是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明成果,积极参与世界文化的对话交流,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在社会文明跃升中,文化的交流互动要始终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汲取中国智慧、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说到底,当代现实文化既不是传统文化的简单复兴,也不是西方文化的机械移植,它深深地植根于中国传统和现实国情,又能充分吸收其他文明的成果,充分体现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诉求和文化理想追求的文化表达;充分体现传统性与现代性、民族性与全球性的统一,最大限度地包容了中国文化转型中差异化的多种观点。文化基因要延续,文化表现方式的形态、业态以及文化价值传播手段要与时俱进,要以当代人喜欢的流行方式和话语形态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因此,《意见》指出,实施这一工程要立足当前中国的实际和中国人民正在进行的伟大事业,服从服务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常规抑酸、雾化、镇痛及预防感染,并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配合踝泵锻炼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术后第2 d鼓励患者积极床上股四头肌锻炼,定期复查血常规+CRP、血沉及凝血功能等,1周左右下地活动。

在党的历史上,以中央文件形式专题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工作这是第一次,其意义可以堪比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文化强国”战略,这对于延续中华文脉、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将产生深远影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的,“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我们期待着中华民族在伟大复兴中创造出新的文化辉煌!

范玉刚,中共中央党校文史部教授,研究方向:文化产业,传统文化。

责任编辑董金荣

G120

10.13784/j.cnki.22-1299/d.2017.02.006

猜你喜欢

中华中华民族特色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中医的特色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完美的特色党建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