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语文课堂“盎”起来

2017-03-27

教育家 2017年7期
关键词:范进语文课语文课堂

让语文课堂“盎”起来

如今,语文新课标提出的“让学生与文本对话”“自主合作探究”“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等已深入人心。但在现实教学中,很多学生不喜欢语文课,提不起兴趣,觉得它没意思,套路化,形态单一,空间狭窄,他们渴盼的是生动有趣、文化深厚、富有张力、与时俱进的现代课堂。语文课堂本应是兴味盎然的,打造“兴味盎然”的语文课堂,不仅是广大语文人的美好愿望,也是现代课堂理念的具体体现。就此,我们约请了部分一线教师,结合人教版初中课本上经典且有思辨和争鸣价值的课文,谈谈如何让语文课堂“盎”起来。

“兴味盎然”的语文课堂既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结构

在朱莉萍老师(湖北名师、省特级教师)看来,一堂“兴味盎然”的语文课应该有以下四个环节:

激趣导入——兴,这个字可读“xīng”,是课堂的起兴准备部分;也可读“xìng”,是激发课堂兴趣的部分。它主要展示师生课前准备相关素材,以激发学习兴趣,为后面的学习张本;同时检查展示学生自主学习(预习)效果,为后面的学习奠基。

阅读理解——味,这是课堂学习的主要部分,它是一个动词——“品味”,体现了语文课堂的主要任务是积累、理解、欣赏、运用。在课堂中“授之以渔”,让学生沉下心来走进文本,自主学习,提高欣赏和理解能力。它还是一个名词——“味道”,语文课就要有语文味。问题的设置、课堂的结构、学生的能力培养与训练都要让“语文味”融于其中,彰显语文课堂的魅力。

合作探究——盎,热情洋溢,情绪高涨。这是合作探究的部分,它应该是个性的空间、灵动的展台,思维在这里延伸,思想在这里碰撞,学生在这里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学会联系生活,提高思辨能力。

目标反馈——然,即“对的、不错的”意思。经过自主学习、交流展示后,还需要进行学习小结和当堂检测。这是一个豹尾似的设计,它体现了现代课堂不是空中楼阁,落到实处才是硬道理。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从而一课一得,夯实基础,提升能力。

简言之,“兴味盎然”的语文课堂既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结构。意在通过课堂格局的建构,努力使课堂有兴趣点、品味点、探究点、落实点、生长点,使课堂阅读形式的设计有具体支撑,使课堂目标更加具体,使学生的主体意识体现得更为充分。

兴味盎然的语文课应该是书声琅琅、想入非非、议论纷纷的

刘晓磊老师(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初级中学)一直致力于营造兴味盎然的语文课堂,引导学生寻觅语文课堂中的“真意”。刘老师强调“欣赏文学作品,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要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在课堂上,学生感性的“体验”才是最重要,而不是教师理性强加的那些冰冷、生硬的“手法”“结构”“作用”抑或是外来的情感体验。

在刘老师看来,想要学生能体会到“真意”,体会到语文最本真的乐趣,教师还得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扮演好自己“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的角色。“组织”便是由教师来发起、组织教学活动,而并非控制;“参与”则又一次强调了教师是与学生一起进行活动,而非控制学生;“指导”意为指点引导,强调学生自己不能处理时,才加以指点引导。

《课标》指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由此,学生方能享受到一堂兴味盎然的语文课。与此同时,“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为此,学生可以对作品“想入非非”,再“议论纷纷”,最后将其化为“书声琅琅”。这样一来,学生不止有 “读”的乐趣,更有了“品”与“论”的乐趣。

杨莺老师的课是刘老师非常推崇的。一直以来,杨莺老师都特别重视朗读,更重视学生自己的体验。每当学生品读句子的时候,她便问“你怎么理解这句话”,“那你试试读出你理解的情感”,而不是先教授教师自己的理解,再让学生按要求去朗读。课堂上每一个发言的孩子都能够轻松地说出他的想法、他的体验,不少学生也极有感情地读出了他的理解。而当学生不能胜任读的时候,杨莺老师便从旁进行指导点拨,甚至范读。如此一堂课下来,学生们品了、说了、读了,便也微笑着满足了。而这,恰恰是学生在语文课上能寻觅到的最本真的乐趣。

打造“兴味盎然”的课堂,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朱莉萍老师(湖北名师、省特级教师)认为:要让课堂“兴味盎然”,还必须给学生以思维的空间而不是思维的局限。比如《狼》这一课,一般教学时大多认识到狼再狡诈终究难逃人手,人是智慧而勇敢的。但这篇文章给我们的启迪仅仅是这样吗?读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你会发现,透过鬼狐妖,其实揭示的是人性的弱点,所谓“写鬼写妖高人一等”。那么《狼》这篇课文有没有可以再发现再挖掘的内容呢?让我们再看看故事。故事虽然短小但写得也是一波三折:开头的“投以骨”,像不像面对坏人时人们“舍财免灾”的普通行为?中间的“屠乃奔倚其下”,像不像人们“惹不起我躲得起”的一般心态?这些表现说明屠户对狼还抱有幻想。当他真正认识了狼的本性,才能激发起勇敢与智慧,与狼斗争。战胜狼的同时也是战胜人自己。透过狼性看人性,是不是让这篇课文更有思辨的意味呢?如此引导学生去深读名著,而不能仅仅为表象的鬼狐故事所吸引。当然这些深入的思考要靠教师来引领,这就需要教师平时多读书。据专家考评,《狼》这篇文章是入选中学教材最早的篇目之一,经过时代的变更仍然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寓意和内涵都是值得研究的。新教材的练习里还专门设置了对“狼”的形象的讨论题,这又是另一个角度的思考与碰撞。

倡导学生跳出文本,多角度思考,发散思维

关于语文课堂的思辨性,曾红霞老师(宜昌市十六中)以《公输》为例进行了阐述。文章刻画了一个身体力行、热心救世的墨子形象,因此展现出来的是墨子的机智勇敢、能言善辩;而另一面楚王和公输则是虚伪、阴险、贪婪的形象。很多同学对此很赞同。但是,也有同学认为,优胜劣汰、弱肉强食是自然规律,也是社会发展的规律。如果当初没有秦朝、隋朝的统一,中国历史上战乱的局面将持续更久,百姓遭受的苦难会更深远,而且中国社会的发展会滞后很多。从这个角度来看,墨子劝阻战争的行为不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是不明智的,因此也是不可能成功的。也正因为如此,虽然墨子的仁爱之心值得赞扬,但是他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影响远远小于儒家甚至道家。学生能够跳出课文,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来思考墨子的形象和作用,值得称赞。

鼓励学生质疑、探索,为他们提供独立思考、探究问题的空间,从而锻炼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韩煦老师(宜昌市第九中学) 认为:要打造兴味盎然的语文课堂,让课堂“盎”起来,让学生的思维有碰撞,思辨能力有提高,课上得有深度,就要在课堂中训练学生思维的独特性。思维的独特性是指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不依赖、不盲从、不迷信,能有独特的分析判断。在阅读教学中,韩老师积极鼓励学生质疑、探索,为他们提供独立的思考、探究问题的空间,从而锻炼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在讲《范进中举》时,对人物精彩分析后,韩老师让学生评价下范进这个人物,有的说“可怜”,有人说“可悲”,有人说“可笑”,有人说“可叹”,发言的学生各抒己见,立足文本举例各有亮点。其中一个不太爱发言的孩子怯生生地举手,站起来说了句“可敬”,有些孩子本能发出了轻视的笑声,韩老师用眼神制止,鼓励这个孩子继续说下去。他鼓足勇气阐述道:“范进二十岁进学,一直考到了五十四岁才中了秀才,无论他的目的如何,他追求目标的坚持执着还是值得我们尊敬的,只是他的人生目标定位错误,或者说在他那个时代他身不由己无从选择目标。”这孩子磕磕绊绊说完又低下头,极不自信。韩老师赞扬他阐述的角度新颖,对人物的评价不单一片面。同时,韩老师顺势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范进中举》到底是一场喜剧、闹剧,还是悲剧?学生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七嘴八舌后梳理出结论:这是一场喜剧闹剧外壳下彻底的悲剧,不仅是范进个人的悲剧——范进的遭遇看似“昔为人所轻,今为人所妒”发生了根本变化,苦尽甘来,实际上人们对他的尊重仅仅是对权势的敬畏,抛开中举他范进什么都不是;也是那个时代文人的悲剧——文人们终其一生追求科举功名,到头来连个营生的手段都不会,灵魂也扭曲了;更是当时那个社会的悲剧——社会通过科举选拔出来的都是周进、张乡绅、未来的范进这样的官员,是注定没落的。课堂水到渠成,在激烈的讨论中达成了文本的深入研读。

教师应抓准文本的兴趣点,激发学生关注文本的欲望

侯敦伟老师(鄢家河初中)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兴趣才会有关注文本的欲望,只有有了关注的欲望,学生才可能进一步地深入阅读、积极思考。要想使学生保持高度的阅读兴趣,使其走进阅读的世界,教师应该学会抓准文本的兴趣点。课文的兴趣点包括以下几方面:文章的题眼、核心词、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耐人寻味的文字、有趣的故事情节、有悬念和争议的内容等。教师在备课时应该挖掘课文趣味点,并在课堂教学中适时抛出,适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参与课堂阅读文本的热情,培养学生的阅读力,并为日后阅读习惯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样是七年级下册文言文《狼》 ,在授课时,侯老师抓住全文第四段中的“以刀劈狼首”的“劈”和其后第二只狼“自后断其股”的“断”字分量上的不同做文章,要求学生就此“趣味点”加以品读,分析动作的不同,从下定决心、孤注一掷的力劈,到后来轻轻松松的斩断,窥伺屠户在杀第一只狼和第二只狼之间由恐惧到自信的心理变化,也反衬出狼妄图耍“小聪明”的可笑可鄙。通过类似福尔摩斯般抽丝剥茧的品读,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就大大增加了。

猜你喜欢

范进语文课语文课堂
范进中彩
可怕的语文课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语文课里挣分忙
语文课应该培养什么?
《范进中举》缩写
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语文课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