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国内旅游经济区域差异研究
2017-03-27张广海李苗苗
张广海, 李苗苗
(中国海洋大学 管理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河南省国内旅游经济区域差异研究
张广海, 李苗苗
(中国海洋大学 管理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以标准差、变异系数、Theil指数为主要测度方法对2007—2014年河南省旅游经济区域差异进行剖析;结果表明:河南省国内旅游经济区域显露出明显的差异性,呈现出绝对差异逐年倍增、相对差异放缓但伴随着较小的波动性等特性;2007—2014年地带间差异Tbr独特的波动性成就了市际差异Tp略微扁平化的“驼峰”状姿态,而居高不下的地带内差异Twr则成为河南省国内旅游经济差异偏高的首因;2007—2014年河南省G值和Z值的均值分别为5%、8%,除了22%的“贵族”城市和11%的“新秀”城市之外,河南省过半的城市属于“平民”城市。
河南省;旅游经济;Theil指数;区域差异
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业显著的辐射和关联带动作用已成为拉动经济的极大动力,是经济发展低迷阶段中的一大亮点。但由于旅游资源禀赋、经济基础、地理区位、基础设施等差异,不同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实力和空间分布都有明显的差异。早在20世纪末,旅游经济区域差异研究就成为众多专家学者不断深入探讨的学术领域,但都较偏重于分析旅游经济的发展实力[1]、影响因素[2]、时空差异[3-4]、增长与效应[5-6]、入境旅游经济差异[7-8]等方面。
河南紧跟国家大政方针,立足旅游立省的策略,加紧部署“互联网+”,瞄准“一带一路“战略定位,精炼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建设,助力旅游的智慧化、网络化、国际化,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014年河南省旅游总收入达到了4 366.2亿元,旅游总人数达到4.58亿人次,同比分别增长12.66%、11.59%。其中,国内旅游收入高达4 322亿元,占总收入的99%,力证了河南省国内旅游经济的实力。目前,河南省旅游经济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入境旅游经济,而有关国内旅游经济差异的研究相对薄弱,且研究数据较为陈旧,不能够及时有效地反映出这些年河南省旅游经济的发展变化。易广波等[9]以2000—2007年旅游外汇收入为指标,研究了河南省旅游经济空间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罗泽顺等[10]基于2003—2012年河南省旅游总收入数据,展开了旅游经济差异演化特征及收敛性研究。史文涛[11]、史本林[12]、王璐瑶等[13]分析了河南省入境旅游经济的时空差异和演变特征。鉴于此,以标准差、变异系数、Theil指数为主要测度方法,深入研究河南省国内旅游经济的区域差异,以期对河南省的国内旅游经济的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
1 测度方法与数据来源
1.1 测度方法
基于2007—2014年河南省18个地级市国内旅游经济的相关统计数据,从3个角度来剖析河南省国内旅游经济的区域差异:利用标准差和变异系数来衡量河南省国内旅游经济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通过Theil指数及其分解项来分析河南省国内旅游经济的空间特征及演化;通过构建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和旅游产业地位指标,分析河南省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与产业地位的空间分异性。
1.1.1 标准差和变异系数
为了剖析河南省国内旅游经济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采用标准差(S)和变异系数(CV)两个常用指标来分别衡量区域旅游经济的绝对离散程度和相对离散程度[14]。其公式分别为
(1)
1.1.2Theil指数
Theil指数,又称泰尔指数,其核心思想是通过考察人口与其相应收入是否匹配来判断收入或某种资源分布的公平性程度,可以衡量地带间差异和地带内差异及其对总差距的贡献,亦是衡量区域差异的重要指标之一。Theil指数的值越大,表明区域间不均衡程度越大,反之则越小。河南省国内旅游经济区域差异的Theil指数及其分解式为
1) 地带内地市间差异程度Theil指数:
(2)
2) 地带间差异程度Theil指数Tbr:
(3)
3) 市际(总)差异程度Theil指数Tp:
(4)
其中:Yij,Nij分别为i地带j市国内旅游收入和常住人口数;Yi,Ni分别为i地带国内旅游收入和常住人口数;Y,N分别为河南省国内旅游收入和常住人口数。基于式(2)和式(3),河南省国内旅游的总差异Tp可以分解为地带内差异Twr和地带间差异Tbr之和:
(5)
1.1.3 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和旅游产业地位
通过G值和Z值分别测度各市旅游业对河南旅游业的贡献率和在该市国民经济产业体系中的地位,借此来表征河南省国内旅游经济的空间分异特征[15],其公式分别为
(6)
式(6)中:Gt为该市第t年的旅游经济发展水平;Zt为该市第t年的旅游产业地位;yt为该市第t年的国内旅游收入;Yt第t年河南省国内旅游收入;Dt该市第t年的地区生产总值(GDP)。
1.2 数据来源
在不考虑“省直管县市”制度对各市旅游业影响作用的情况下,选取了2007—2014年河南省及其各市国内旅游收入、GDP和常住人口数作为指标,其统计数据主要来源于《河南省统计年鉴》、河南统计网及河南旅游政务网及各市统计公报。鉴于数据可得性和文献目的,选取了河南省郑州、开封、洛阳、平顶山、安阳、鹤壁、新乡、焦作、濮阳、许昌、漯河、三门峡、南阳、商丘、信阳、周口、驻马店、济源等18个省辖市作为研究对象。考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将河南省各市进行了综合区域划分的比较研究,见表1。
表1 河南省区域划分
2 河南省旅游经济差异的总体特征
依据2007—2014年河南省及各市国内旅游收入数据,计算其标准差(S)和变异系数(CV),借此映射河南省国内旅游经济差异的总体特征,如图1。
图1 2007—2014年河南省国内旅游经济差异及变动图Fig.1 Regional difference of the domestic tourism economy in Henan province 2007—2014
近年来,河南省国内旅游日益活跃,获得了长足发展,国内旅游收入从2007年的1 327亿元扩大到2014年的4 322亿元,年均增长28.21%。但河南省国内旅游经济的区域差异依然较为明显,且其总体变化呈现出绝对差异逐年倍增、相对差异放缓但伴随着较小的波动性等特征。2007—2014年,国内旅游收入的标准差整体偏高,处于逐年递增态势,从2007年的70.93扩大至2014年的278.89,增长了293.19 %,年平均增长率为36.65%,揭示了河南省国内旅游经济绝对差异的扩张态势。2007—2014年,国内旅游收入的变异系数始终介于1~1.3之间,且具有较为明显的波动性,2008—2011年处于相对较为平缓阶段,2011—2014年存在一定波动且其值偏高于前期年份,显示出2011年以后河南省国内旅游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河南省国内旅游经济差异的总体特征与旅游业的成长演变息息相关,近些年河南省逐渐重视旅游业的经济拉力作用,而“旅游立省”战略、“百村万户”旅游富民工程、红色旅游发展规划、“互联网+”、一带一路等国家和地方旅游政策较大地推动了旅游经济的实力提升和规模拓展,但由于各市自身资源、经济、政治及科技等软硬条件的差异,各市旅游经济的起步、成长及发展步调存在差别,造成不断扩大的区域经济的总量差距,从而呈现出相对差异趋于平缓, 绝对差异却逐步扩张的局势。
3 河南省国内旅游经济差异的空间特征及演变
以剖析河南省国内旅游经济的空间特征及其演变规律为目标,将河南省18个省辖市划分为豫中、豫南、豫东、豫西和豫北5个地带,借助Theil指数及其分解值对河南省国内旅游经济的市际差异、地带间差异、地带内差异进行解析和研究。
3.1 市际Tp、地带间Tbr及地带内Twr差异演变
代入相关数据对河南省国内旅游收入的泰尔指数进行计算,得出其市际差异Tp、地带间差异Tbr、地带内差异Twr,结果见图2。
图2 河南省国内旅游市际、地带间、地带内差异演变Fig.2 Temporal changes of inter-city, inter-region and intra-regional disparities in Henan domestic tourism
从市际差异Tp看,2007—2014年河南省国内旅游经济的市际差异Tp整体上呈现出略微扁平化的“驼峰”状,即2007—2011年和2011—2014年两个驼峰,且后一个驼峰比前一个驼峰整体偏高,2013年达到最高值;从地带间差异Tbr看,2007—2014年河南省国内旅游经济的地带间差异Tbr大体上与市际差异Tp的走势一致;从地带内差异Twr看,2007—2014年河南省国内旅游经济的地带内差异Twr相对平缓且变动幅度较小,但始终凌驾于地带间差异Tbr之上。此外,市际差异Tp和地带间差异Tbr的两个驼峰走势与河南省旅游业的发展变动密切相关, 2008年奥运会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旅游业,河南省也从中获益匪浅,由于各地带本身旅游实力的区别,造成地带间旅游获益的不平衡,但随后爆发的经济危机冷却了旅游业的热力,从而引起市际差异先扩大后减缓的趋势并出现第一个驼峰。在国家、省政府及地方政府的旅游新政策及新措施的刺激效应和滞后效应的作用下,旅游业逐渐走出低迷阶段并获得高效率的发展,但由于政策偏向和实施力度的不同,地带间的差异也突飞猛进,并在2013年达到最大值,然而随着旅游法、旅游黑名单、国民休闲纲要等旅游规章制度的制定和修正,规范了旅游业的发展秩序,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各区域旅游行业发展的不平衡,从而出现了市际差异演变的第二个驼峰。总之,Tp、Tbr、Twr、的演变趋势,说明地带内差异是造成2007—2014年河南省国内旅游经济差异居高不下的首因,而地带间差异是引起2007—2014年河南省国内旅游经济起伏变动的主因。
3.2 五大地带间差异Tbr的演变
基于Theil指数的可分解特性,得出河南省五大地带间国内旅游经济差异的演变趋势(图3)。2007—2014年5大地带的Tbr指数在波动中呈现出一定的上升趋势,且Tbr值豫中>豫西>豫北>豫东>豫南,其中豫中和豫西地带的Tbr明显高于地带间Tbr,且与豫南、豫东、豫北地带的差距较大。2007—2014年豫中地带的Tbr值起伏较大,形成较为明显的两个波段,而2007—2014年豫西地带的Tbr值则表露出一定的增长性,这些变化特征与这两个地带的旅游业息息相关,豫中、豫西地带中的郑州、洛阳、三门峡等市能灵敏地感应旅游发展环境尤其是经济和政策环境的变动并随之起伏波动,且其在资源、基础设施、政策等方面极具优势,旅游业基础扎实、实力强劲、前景良好,是这两个地带甚至全省的旅游业领跑者和支撑者,由此可见,这两个地带是塑造地带间差异Tbr指数的驼峰趋势的主因。2007—2014年豫南、豫东和豫北地带的Tbr值虽然有小幅度的回升,但仍旧都低于0,表明这3个地带的国内旅游收入份额远低于其人口比重,处于不利地位,其主要归因于这些地带经济水平、基础设施、旅游政策等方面的欠缺,旅游经济水平稳固且变动性小。对照河南省五大地带Tbr值和国内旅游收入比重(图4)的演化趋势,可以找到两者相关联的蛛丝马迹,两者高低位序保持高度一致,即豫中>豫西>豫北>豫东>豫南,其中豫中和豫西的国内旅游收入份额较大,这也从侧面佐证了其塑造地带间差异Tbr的主力军作用,而余下地带较为落后的国内旅游收入比重也有力地映射了这些地带的Tbr值普遍较低的水平与稳固平缓的走势。
图3 河南省国内旅游五大地带间差异演变Fig.3 The inter-region disparity change of thedomestic tourism economy in Henan
图4 河南省五大地带国内旅游收入占全省的比重Fig.4 The proportion of each zone’s domestic tourism income in Henan
3.3 五大地带内差异Twr的演变
基于Theil指数的可分解特性,解析出河南省5大地带内国内旅游经济差异的演变趋势,见图5。如图5所示,2007—2014年河南省各大地带内Twr值有着“豫中>豫东>豫西>豫北>豫南”这一高低排序。2007—2014河南省地带内Twr呈现出两个阶段性特征,2007—2011年表露出先扩大后缩小的趋势,2011—2014年基本保持稳定、变动幅度很小。2007—2014年豫中Twr和豫东Twr的对河南省地带内Twr的贡献度最为明显,这两个地带的走势在2007—2011年期间高度一致,而在2011—2014年则显示出明显的反向运动态势。从余下3个地带看,豫西Twr>豫北Twr>豫南Twr,2007—2014年3个地带的浮动区间很小且趋势简单明晰,其中豫西Twr在2007—2014年基本维持小幅度的增长趋势,而豫北Twr和豫南Twr整体上在低值区间维持不变,这也就说明这3个地带仅仅保持低水平的趋同,对河南省国内旅游的均衡发展贡献不大。
图5 河南省国内旅游五大地带内差异演变Fig.5 The intra-regional disparity change of the domestic tourism economy in Henan
从河南省地带内Twr和各地带Twr值的演化趋势可以看出,河南省地带内Twr变动主要是由豫中和豫东的内部旅游不均衡引发的。豫中地带的国内旅游经济发展最为参差不齐,主要是由郑州这个老牌旅游强市突出,而许昌、漯河两市旅游实力相对薄弱所引起的;豫东地带整体露出先增后减的走势,主要是由近年来开封旅游地位的下落和商丘、周口两市旅游的强劲发展引起地带内旅游发展趋向协调而形成的;豫西地带差异显示出小幅度的持续走高态势,则主要源于洛阳这一旅游强市的隆起与平顶山、三门峡两市旅游增长略低之间的对比;而豫北、豫南两地带旅游发展基底和发展速度类同,虽然近年来获得一定的政策偏向,但对全省国内旅游经济的影响力有限。
4 河南省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与产业地位空间分异
此处基于2007—2014年的相关旅游数据,借助G值和Z值来度量各市旅游业对河南旅游业的贡献率和在该市国民经济产业体系中的地位,借此来表征河南省国内旅游经济的空间分异特征。据测算,2007—2014年河南省的G值和Z值的均值分别为5%、8%,并以此为标准将18个市分为A、B、C、D等4个区间(图6),不同区间代表了不同级别的城市旅游发展水平与产业地位的空间组合。其中未有城市落在D区间,因此D区间忽略不计。
A区间代表“贵族”型城市,区间包含郑州、开封、洛阳、焦作等4个城市,这类城市占河南省的22%,其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地位均处于相对较高的级别。焦作应属于新晋升的贵族,其G值和Z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相对于焦作来说,“郑洛汴”一直是河南省旅游的中坚力量,这3个老牌旅游城市堪称“贵族”中的长老,但三者的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地位仍然存在差距,从G值看,郑州>开封>洛阳,而从Z值看,开封>洛阳>郑州, 这显示出:郑州旅游经济的发展水平最高,但其产业地位却较低;开封的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虽比不过郑州,但其产业地位却不容撼动;洛阳的G值和Z值则较为平衡。
B区间代表“新秀”型城市,该区间包含安阳、三门峡等2个城市,这类城市仅占河南省的11%,其旅游产业地位等级较高但发展水平则较为一般。从G值看,安阳、三门峡分别排在河南省的第5位、第6位,但其水平却略低于全省均值;从Z值看,三门峡、安阳分别排在河南省的第5位、第6位,且其值稍高于全省均值。因此,安阳、三门峡应该在紧跟国家及省市政策,稳步提升旅游产业地位的同时,加快旅游的发展步伐,努力向贵族型城市过渡。
C区间代表“平民”型城市,该区间包含平顶山、安阳、鹤壁、新乡等12个城市,这类城仅占河南省的67%,显然过半的城市都处在G值和Z值双低的状态下。从G值看,济源<漯河<鹤壁,G值仅仅约为0.1,排在全省的末3位,归于最低档次,主要是这3市狭小的地域面积狭小和相对短缺的资源拉低了旅游实力,;从Z值看,许昌<周口<漯河,排在全省的末3位,旅游业的地位亟待提升;余下城市的G值和Z值相对较为平稳,攀升的基础较好,应加紧向新秀型城市过渡。
5 结论与发展建议
5.1 研究结论
基于2007—2014 年的河南省国内旅游相关数据,主要利用标准差、变异系数和Theil指数测度和剖析了其旅游经济区域差异特征,并得到结论:
(1) 基于总体特征视角,河南省国内旅游经济区域显露出明显的差异性,其总体变化呈现出绝对差异逐年倍增、相对差异放缓但伴随着较小的波动性等特性。从标准差看,2007—2014年的S值的年均增长率达36.65%,表露出河南省旅游经济绝对差异持续不断的扩张态势;从变异系数看,2007—2014年的S值总是在相对平缓的区间内呈现出较为清晰的反复波动性,表征了旅游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失调性。
(2) 基于Theil指数视角,剖析了河南省国内旅游经济的市际差异、地带间差异、地带内差异及区域差异贡献率。从全省看,2007—2014年地带间差异Tbr独特的波动性成就了市际差异Tp略微扁平化的“驼峰”状姿态,而居高不下的地带内差异Twr则成为河南省国内旅游经济差异偏高的首因;从五大地带的Tbr看,2007—2014年五大地带的Tbr指数均在波动中保持了一定的抬升姿势,其中Tbr值豫中>豫西>豫北>豫东>豫南,且豫中和豫西地带是塑造地带间差异Tbr驼峰趋势的主因;从五大地带的Twr看,2007—2014年河南省各大地带内Twr值保持着“豫中>豫东>豫西>豫北>豫南”的位次,表露出豫中和豫东的内部不均衡引发了地带内Twr的变动。
(3) 基于G值和Z值视角,2007—2014年河南省的G值和Z值的均值分别为5%、8%,整体水平偏低。其中,除了22%的“贵族”城市和11%的“新秀”城市之外,河南省过半的城市隶属于“平民”城市,即G值和Z值双低型,这也就力证了河南省旅游产业地位和发展水平不均衡且亟待提升的现状。
5.2 发展建议
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国内旅游经济呈现出绝对差异逐年倍增、相对差异放缓但伴随着较小的波动性的总体特征,而且地带间差异Tbr的波动性和地带内差异Twr的偏高塑造了河南省国内旅游经济市际差异的独特趋势。鉴于此,为协调河南省各市各地带的旅游经济发展,针对性地提出以下建议:
(1) 宏观层面上,强化政府政策支撑,营造和优化旅游发展大环境。一方面,河南省要紧跟国家大政方针,立足自身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加快构建和深化“十三五”旅游规划,部署升级旅游业的“互联网+”策略,瞄准“一带一路“战略定位,延伸和拓展世界旅游城市市长论坛、亚欧旅游合作论坛等国际性盛会,为旅游业倾力打造一个具备智慧化、网络化、国际化的外部性环境。另一方面,河南省政府应找准自身定位,精炼旅游业发展的坚实砥柱作用,落实各项旅游政策,健全专业人才和旅游大数据支撑,拓宽投资渠道,健全旅游投资机制,加强省内市际间合作以及与丝路沿线地区的合作,为旅游业倾情营造一个便利化、秩序化、平衡化的内部性环境。
(2) 微观层面上,结合国家及省政府的各项策略,定位旅游发展方向。从4个贵族城市来看,郑州应紧抓T2航站楼的联动机遇结合米字型高速铁路网的建设,来拓展地区旅游引力的辐射范围,助力郑州旅游增长中心极地位,而洛阳和开封要深挖古都文化底蕴,加速郑汴洛旅游一体化,此外焦作应精炼云台山旅游集聚区,创新和深化“焦作模式”内涵 ;从2个新秀城市来看,安阳应立足殷商文化、甲骨文化,全力塑造和宣传中国文字之都形象,而三门峡则应全面融入沿黄旅游度假区,加快旅游前进速度;从12个平民城市来看,各市要在完善旅游基础服务设施的基础上,整合特色资源与政府旅游规划,努力融入黄河旅游带、南水北调中线旅游带、桐柏—大别山旅游区等旅游规划片区建设,并与自身的根亲文化、红色资源、人文景观、休闲农业或温泉资源相匹配,在区域合作中求发展。
[1] 郭利平,陈忠暖.中国区域旅游经济的综合实力分析和类型划分[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1,17(3):88-96
GUO L P,CHEN Z N.Application of Virtual Reality Technology in Virtual Touring[J].Geography and Territorial Research,2011,17(3):88-96
[2] 刘刚.浙江省旅游经济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0
LIU G.Research on Regional Tourism Economy Disparities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of Zhejiang Province[D].Hanzhou:Zhejiang University,2010
[3] 徐东文,罗翔宇,史媛媛.湖北省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的时间演变特征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3(3):133-136
XU D W,LUO X Y,SHI Y Y.Temporal Evolution of Regional Tourism Economic Disparity in Hubei Province[J].Journal of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2013,33(3):133-136
[4] 陈刚强.中国地市旅游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变特征[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31(4):91-95
CHEN G Q.Temporal-spatial Evolution of Regional Tourism Economic Disparity in China[J].Are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2013,31(4):91-95
[5] 向艺,郑林,王成璋.旅游经济增长因素的空间计量研究[J].经济地理,2012(6):162-166
XIANG Y,ZHENG L,WANG C Z.A Spatial Econometric Analysis on the Factors of Tourism Economic Growth[J].Economic Geography,2012(6):162-166
[6] 张娜,佟连军.基于面板数据的黑龙江省旅游经济效应分异研究[J].经济地理,2013(2):172-178
ZHANG N,TANG L J.A Panel Data Study on the Dissimilarity of Tourism Economic Effect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J].Economic Geography,2013(2):172-178
[7] 张明东,陆玉麒.山东省入境旅游经济差异及经济增长刺激效应[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126-131
ZHANG M D,LU Y Q.Difference of In-Country Tourism Economy and Stimulation Effect to Economy Growing of Shandong Province[J].Journal of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2010(2):126-131
[8] 郭永锐,张捷,卢韶婧,等.中国入境旅游经济空间格局的时空动态性[J].地理科学,2014,11(2):1299-1304
GUO Y R,ZHANG J,LU S J,et al.Spatio-temporal Change of the Inbound Tourism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J].Science Geography Sinica,2014,11(2):1299-1304
[9] 易广波,汪明林.河南省旅游经济空间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5):63-67
YI G B,WANG M L.Research on Tourism Economy Disparitie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Henan Province[J].Journal of Leshan Teachers College,2010(5):63-67
[10] 骆泽顺,林璧属.河南省旅游经济差异演化特征及收敛性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5,29(5):197-202
LUO Z S,LIN B S.The Evolution Features and Convergence of Tourism Economy in Henan Province[J].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5,29(5):197-202
[11] 史文涛,唐承丽.河南省入境旅游经济时空差异演变研究[J].西部经济管理论坛,2014(1):45-49
SHI W T,TANG C L.Research on Temporal-spatial Evolution of Inbound Tourism Economy Disparity[J].West Forum on Economy and Management,2014(1):45-49
[12] 史本林,张宏娜,孟德友,等.河南入境旅游经济区域差异及极化格局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2):128-132
SHI B L,ZHANG H N,MENG D Y,et al.Regional Disparity and Polarization of Inbound Tourism Economy in Henan Province[J].Are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2011(2):128-132
[13] 王露瑶,程金龙,周瑞雪,等.河南省入境旅游经济的时空演变分析[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4(6):68-74
WANG L Y,CHENG J L,ZHOU R X,et al.An Analysis of Spatial-temporal Evolution of Inbound Tourism Economy of Henan Province[J].Journal of Shijiazhuang University,2014(6):68-74
[14] 袁媛.甘肃省旅游经济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3
YUAN Y.Research on Regional Tourism Economy Disparitie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Gansu Province[D].Lanzhou: Lanzhou University,2013
[15] 张梅芬,童彦.云南旅游经济空间差异及协调发展途径探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4(4):87-89
ZHANG M F,TONG Y.A Research on Tourism Economy's Space Difference and Moderate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Yunnan[J].Land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2014(4):87-89
责任编辑:田 静
Research on Regional Difference in Domestic Tourism Economy of Henan Province
ZHANG Guang-hai, LI Miao-miao
(School of Management,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handong Qingdao 266100, China)
Based on the measurement methods such as standard deviation, variation coefficient and Theil index,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gional difference in tourism economy of Henan province during 2007—2014.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omestic tourism economy of Henan province demonstrates significant regional difference, that absolute difference multiply increases year by year, that the relative difference becomes gentle with small fluctuation and so on, that from 2007 to 2014, the unique fluctuation of inter-region difference ([Tbr]) has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inter-city difference (Tp), which display a state of pancake hump while high intra-region difference (Twr) becomes the first cause for higher economic difference in domestic tourism of Henan province, that the average value of G and Z is 5% and 8% respectively, and that more than half of the cities in Henan province belong to the “civilian” city except 22% “noble” cities and 11% “rookie” cities.
Henan province; tourism economy; Theil index; regional difference
2016-07-06;
2016-09-20.
张广海(1963-),男,山东临沂人,教授,博士,从事旅游规划与开发、区域经济研究.
10.16055/j.issn.1672-058X.2017.0002.019
F590
A
1672-058X(2017)02-009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