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词典词类标注与译义的对称性研究
——以“生存”和“死亡”为例
2017-03-27宫妮
宫 妮
(四川外国语大学 研究生院,重庆 400031)
汉英词典词类标注与译义的对称性研究
——以“生存”和“死亡”为例
宫 妮
(四川外国语大学 研究生院,重庆 400031)
汉英词典词类标注与译义的对称性既是译义和谐平衡的美学原则,又是译义准确客观的科学要求。在9部主流汉英词典中,“生存”与“死亡”这一对反义词的词类标注与译义不一致,并未体现对称性原则。探讨“生存”和“死亡”在社群语言系统层面准确的词类归属,以及其词类标注和译义的对称性问题,找出不对称现象的根源,对汉英词典处理具有对称关系的词语及整部词典的编纂有积极意义。
汉英词典;“生存”;“死亡”;词类标注;语料库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国际上对高质量汉外词典的需求量持续增加,而汉英词典历来是汉外词典的焦点。目前,汉英词典编纂的理论与实践依旧欠成熟,尤其是汉语语法研究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至今无定论,这直接影响了汉英词典的编纂质量。王仁强以《ABC汉英大词典》为例,从反义词、同义词、类义词及多义词本义与比喻义等四个方面证明了对称性原则是检验具有对称关系的词语或者义项是否得到和谐平衡处理的有效方法。[1]本文根据双层词类范畴化理论,基于语料库使用模式调查,考察9部主流汉英词典对“生存”和“死亡”这对反义词的处理情况,深入探讨其词类标注及译义的对称性问题,进一步证实对称性原则不仅是词典编纂的美学原则,也是译义准确客观的科学要求。
一、研究问题
笔者在对9部主流汉英词典的查阅中发现,其中8部只将“生存”识别为动词,且对“生存”和“死亡”的词类识别不统一,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漏设名词义项
《现代汉英词典》[2]《新时代汉英大词典》[3]《汉英大词典》(第三版)[4]《汉英词典》(第三版)[5]《现代英汉汉英词典》[6]《新世纪汉英大词典》[7]只设立了“生存”的动词义项,《ABC汉英大词典》[8]《新世纪汉英大词典》[7]《汉英双解词典》[9]只设立了“死亡”的动词义项。
2.漏设动词义项
《新时代汉英大词典》[3]《现代汉英词典》[2]只设立了“死亡”的名词义项。
长期以来,汉英词典的编纂主要以权威的汉语词典为蓝本,那么汉语词典是如何识别 “生存”“死亡”的词类属性的呢?经过调查发现,《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2、3版)[10-11]《现代汉语词典》(第5、6版)[12-13]《当代汉语词典》[14]都进行了显性的词类标注,都将“生存”“死亡”识别为动词。
综合以上调查结果,汉语词典、汉英词典都明确肯定了“生存”的动词义项,只有《新汉英词典》[15]《汉英词典》(第三版)[5]《汉英大词典》(第三版)[4]将“死亡”处理为动名兼类词。由此,笔者产生以下疑问:“生存”和“死亡”各自的词类属性到底是什么?“生存”和“死亡”这对反义词的词类标注与译义是否符合对称性原则?
二、研究设计
鉴于言语层面句法中词类的本质是指称、陈述、修饰等命题言语行为构式功能[16],基于复杂适应系统语言观和语料库方法,王仁强等针对汉语、英语等分析语提出了“双层词类范畴化理论”[17-18]。该理论认为: 词类范畴化发生在语言和言语两个层面,即言语层面句法中个体词例的范畴化和社群语言系统层面词库中概括词的词类范畴化,其中概括词的词类范畴化是个体词例规约化的命题言语行为功能,是其意义潜势,具体在普通语文词典中加以表征。因此,社群语言系统层面的词类属性需要基于语料库的使用模式调查、分析各词例在句法中具体的命题言语行为功能。根据这一理论模型,“生存”和“死亡”在言语层面句法中规约化的词类才等同于其在语言系统层面词库中的词类,而规约化程度取决于个例频率、类型频率、历时分布、语域分布等,其中前两者为最重要的参考标准[19]。因此,笔者通过语料库提供的数据,分析“生存”和“死亡”在句法中的命题言语行为功能(具体体现为语法功能),以个例频率、类型频率统计结果为标准来判断其准确的词类属性。
三、研究结果
1.个例频率
笔者通过检索国家语委现代汉语语料库发现,“生存”和“死亡”的索引分别为1996条、1857条,从中随机抽取“生存”和“死亡”各400条生语料(未赋码的语料),其中,有两条包含“生存者”,5条包含“死亡者”“死亡税”“死亡率”。这几个词中的“生存”和“死亡”是构词用法,在此不讨论其词性。其余语料,笔者根据命题言语行为功能为主、语义为辅的判断标准对“生存”和“死亡”的实例进行人工编码。经过整理分析,笔者得出的数据见表1—表5。
表1 国家语委语料库中“生存”和“死亡”索引词类分析结果
2.类型频率
如表2所示,国家语委语料库中“生存”表指称的用法模式主要包括:“生存+VP”“NP+(的)+生存”“(VP)+生存+(的)+NP”“VP+生存”和“介词+生存”。根据表3,国家语委语料库中“生存”表陈述的结构有:“NP+助动词+生存”“NP+生存+(的)+NP”“NP+生存”“NP+副词+生存”“NP+连词+生存”和“生存+NP”。表4和表5分别显示了国家语委语料库中“死亡”表指称和表陈述的结构类型及相应的频率。
表2 国家语委语料库中“生存”表指称的结构类型
表3 国家语委语料库中“生存”表陈述的结构类型
表4 国家语委语料库中“死亡”表指称的结构类型
表5 国家语委语料库中“死亡”表陈述的结构类型
四、讨论
1.“生存”“死亡”在社群语言系统层面词库中的词类属性
根据表1、表2和表3,国家语委语料库中,有241条索引中的“生存”表指称,是名词性用法,占总体比例的60.55%,个例频率较高。其主要的结构类型有“NP+(的)+生存” “(VP)+生存+(的)+NP ”“VP+生存”(分别占总体比例的 27.39%、 31.93%、30.71%)等,在日常生活中较常用。因此,“生存”一词的名词性用法已形成规约化的典型使用模式。另外,有157条索引的“生存”表陈述,是动词性用法,占总体比例的39.45%,主要的结构类型有“NP+助动词+生存”“NP+生存+(的)+NP”(分别占总体比例的36.31%、42.04%)等,此处的“生存”为不及物动词,而只有“生存孔子的地方”这一条索引中“生存”带宾语。可见,与“生存”搭配的词语类型众多,并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换言之,“生存”表陈述的动词性用法已形成规约化模式。
由上述数据可知,“生存”的名词性用法远多于动词性用法(分别占总体比例的60.55%、39.45%),且都已上升到语言系统层面。因此,“生存”一词在汉语社群语言层面词库(即语文词典)中的词类归属是名、动兼类,应在词典中明确标出。
根据表1、表4和表5,国家语委语料库中“死亡”表指称的索引有205条,占总体比例的 51.90%,且主要的结构类型有“ NP+(的)+死亡”“(VP)+死亡+(的)+NP ”“VP+死亡”“介词+死亡”等,其个例频率及类型频率相当高,也符合人们的语感。因此,“死亡”一词的名词性用法已形成规约化的典型使用模式。而关于“死亡”的索引中有190条表陈述,占总体比例的48.10%。主要有以下几种结构:“NP+死亡”“NP+副词+死亡”(分别占总体比例的58.42%、 27.89% )等,且“死亡+NP”的结构有5条,即“死亡”可作及物动词,以“(具体数额)+ 人”为宾语,在生活中较常用。
可见,“死亡”的名词性用法也多于动词性用法(分别占总体比例的51.90%、48.10%),都上升至语言系统层面。因此,“死亡”一词在汉语社群语言层面词库中兼名、动两种词类。
2. “生存”和“死亡”在汉英词典中的词类标注及译义符合对称性原则
对称与不对称现象在语言中是普遍存在的。沈家煊指出,“语言的对称和不对称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相反相成”[20]。作为一种文化传承物[21],语言经过演变,具有对称关系的词语或义项必然呈现出一定的规律。张博指出,“同义词、反义词和类义词都是有语义聚合关系的词,受语言类推机制和认知心理等因素的影响,这三类词常常发生对应性的词义变化。所谓对应性,体现在词义的运动起点一致,方向相同,幅度也相同”[22]。虽然雍和明对词典编纂对称性原则进行了系统研究,但片面认为对称性只是美学原则。[23]王仁强认为,“对称性既是汉英词典词类标注与译义的操作原则,又是汉英词典词类标注与译义问题的发现方法;汉英词典词类标注与译义对称与否既是译义和谐平衡的美学原则,同时又是译义准确客观的科学要求”[1]。显然,王仁强将对称性原则上升至词典编纂的实践方法上,即可以通过对称性原则有效检验具有对称关系的词语或者义项是否得到和谐平衡的处理。反义词显然最能体现语义的对称性,因此,在处理释义时更应该坚持对称性原则。
上述分析结果证明,汉语“生存”“死亡”这对反义词在社群语言系统层面词库中均兼属名、动两种词类,且词义分别为“保存生命”和“失去生命”,即其词类属性及义项呈现出一定的对称性,这无疑再次证明了王仁强结论的合理性。显然,上述几部主流汉语词典及汉英词典均未很好地坚持对称性原则,对于“生存”和“死亡”的处理是值得商榷的。
3. 汉英词典词类标注与译义不对称的根源
(1) 汉语词类研究理论欠成熟。汉语的词类信息对于汉英词典的词类标注及译义是非常重要的。正如吴景荣所说,“一部汉英词典,汉语占了一半,而且是重要的一半,如果汉语发生问题,词典的基础就会动摇”[24]。众所周知,汉英词典的编纂通常以主流的汉语词典为重要参考。但是关于汉语语法研究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还没有定论,比如现代汉语的词类问题,词类判断的标准、程序及层面,词类标注的体系及对象问题等在汉语界颇有争议。陆俭明指出,汉语词类研究一直被认为是汉语语法研究的一个老大难问题。[25]尤其是对于兼类问题的处理,汉语词典编纂长期以来坚持“兼类要尽可能少”,即“简略原则”(词义不变,词类不变)[26-28],因而普遍遗漏了部分实词的词类[17-18,29],这严重影响了汉英词典准确识别汉语具体词类属性及设立义项。如本文讨论的“生存”和“死亡”,汉语词典均忽略其名词义项,而大部分汉英词典也只是标注了其中一种词类。王仁强经过实证研究证明,现代汉语中的兼类与词频呈正相关,即兼类主要限于高频词,而所谓的“简略原则”则违背了现代汉语使用事实[18]。但是目前“简略原则”仍然是汉语界的主流观点,由此指导下的汉语词典、汉外词典的编纂,汉语教材的编写,以及语料库的构建等难免存在问题。因此,要保证汉英词典的编纂质量,汉语的词类研究就必须取得成熟的发展。
(2)汉英词典编纂的理论与实践不成熟。词典编纂工程量浩大,汉英词典涉及两种语言,其编纂难度更大。而汉英词典编纂的理论与实践的不成熟直接影响了词典的质量,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汉英词典的功能缺乏准确定位。作为供外国人学习汉语的外向型词典,应对两种语言的差异及学习的难点作突出说明,但汉英词典在处理词类问题方面的混乱状态无疑误导了词典使用者,不利于其掌握汉语词条的真实用法。
二是部分汉英词典的编纂过分依赖现有汉语词典,未有效利用计算机语料库分析其使用模式。现代汉语词典在词类标注方面存在诸多矛盾与困惑,因而并不能完全作为汉英词典编纂的参考蓝本。根据“双层词类范畴化理论”,语料库比较准确地记录和反映了语言的真实使用情况,在词典编纂过程中应充分利用语料库分析得出概括词规约化的使用模式,判断其在社群语言系统层面词库中的词类属性,而对于具有对称特征的词语的处理可结合对称性原则进行检测。
三是汉英词典的编纂未及时有效吸收已有的研究成果。对汉语词类及汉语词典、汉外词典研究由来已久,虽仍欠成熟,但成果丰硕。很多研究以个案研究的方式指明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但未具体运用到编纂的实践中。
四是关于本文对称性词语的处理问题,词典编纂的方式也是其影响因素。传统的分工合作模式使彼此之间缺乏良好的配合,因此,不能随时调用和检查对称性词语的词类标注及义项的处理情况。[1]由此可见,更科学的编纂模式,尤其是词典编纂者之间有效的协作是提高词典质量的重要保障。
五、结语
综上所述,汉语词类研究理论、汉语词典及汉英词典编纂理论与实践欠成熟等原因导致具有对称关系的词语在汉英词典中的处理出现偏差。本文通过个案研究再次证明,汉英词典词类标注与译义对称性原则既是一条美学原则,又是一条科学原则。因此,词典编纂者可以根据对称性原则检验具有对称关系的词语或者义项是否得到了合理的处理,即词类标注和译义和谐平衡。但是,根据王仁强的研究,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只能通过假定具有对称关系的词语具有对称的译义,究竟它们有多大程度的对称及应如何译义,则取决于具体词语的意义和用法[1]。现阶段最有效的方法便是通过计算机语料库调查词语的真实使用情况。因此,汉英词典的编纂必须合理运用汉语的有关研究成果,并结合汉英词典自身的编纂原则,这样才能提高汉英词典的编纂质量。
综合上述理论分析及语料库实证研究结果,汉语词典应将“生存” 与“死亡”这对反义词作如下处理:
参考汉语词典及语料库调查结果,汉英词典应将“生存” 与“死亡”这对反义词作如下处理:
[1]王仁强.汉英词典词类标注与译义的对称性研究——兼评《ABC汉英大词典》的词类标注与译义[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5(B11):92-96.
[2]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辞书部.现代汉英词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3]吴景荣,程镇球.新时代汉英大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4]吴光华.汉英大词典(第三版)[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
[5]姚小平.汉英词典(第三版)[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6]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辞书部.现代英汉汉英词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7]惠宇.新世纪汉英大词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8]德范克.ABC汉英大词典[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3.
[9]王还.汉英双解词典[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
[10]李行健.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2版)[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语文出版社,2010.
[11]李行健.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3版)[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语文出版社,2014.
[1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1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14]《当代汉语词典》编委会.当代汉语词典[M].北京:中华书局,2009.
[15]王立非.新汉英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07.
[16]CROFT W, LIER E V.Language universals without universal categories[J].Theoretical Linguistics,2012 (1-2):57-72. [17]WANG R Q.Two-level word class categorization model in analytic languages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POS tagging in modern Chinese corpora[EB/OL].[2016-05-20].http://ww.docin.com/p-140949834.html.
[18]王仁强,周瑜.现代汉语兼类与词频的相关性研究——兼评“简略原则”的效度[J].外国语文,2015(2):61-69.[19]王仁强,陈和敏.基于语料库的动词与构式关系研究——以sneeze及物动词用法的规约化为例[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4(1):19-31.
[20]沈家煊.不对称和标记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
[21]LEE N.et al.The interactional instinct:The evolution and acquisition of languag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9.
[22]张博.现代汉语同形同音词与多义词的区分原则和方法[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 (4):36-45.
[23]雍和明.词典与词典编纂中的美学原则[J].辞书研究,1997(1):50-57.
[24]吴景荣.评1979年版《汉英词典》[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3):57-59.
[25]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第4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34.
[26]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27]陆俭明.汉语词类的特点到底是什么[J].汉语学报,2015(3):2-7.
[28]沈家煊.词类的类型学和汉语的词类[J].当代语言学,2015(2):127-145.
[29]王仁强.现代汉语词类体系效度研究——以《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词类体系为例[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5):380-386.
2016-06-27
2014年重庆市社科规划项目(2014YBYY083)
宫 妮(1990- ),女,甘肃庆阳人,四川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词典学和语料库语言学。
H316
A
1674-3318(2017)01-005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