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陶文初论
2017-03-27庄浩田
■庄浩田
齐国陶文,相传多出土于山东临淄市的齐临淄古城,并在临淄古城以西的历城和以东的掖县等地也有发现。①解放后的出土发现证明,确实是以临淄古城附近最为集中,但实际的出土地点并不仅限于一处,传播范围大体与齐边境吻合,北面与燕国的陶文,南面的邾国、滕的陶文在传播范围上都有重叠。
1.齐陶文研究资料
对于齐国陶文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对陶文字的隶定与考释、文字形体,陶文分期以及对齐地地名、制陶手工业、度量衡等方面。在这些领域,前人做了大量的工作,为以后进一步研究齐国陶文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1)陶文文字的考释
在这一方面,学者们做了很多的工作,如唐兰 《陈常陶釜考》,朱德熙 《战国陶文和玺印文字中的 “者”字》,裘锡圭 《战国文字中的 “市”》,吴振武 《战国 “廪”字考察》,马良民、言家信 《山东邹平县苑城村出土陶文考释》等。
(2)齐国陶文的比较与分期研究
孙敬明在 《齐陶文比较研究》②中,运用考古断代和标型学的研究手段,对齐陶文进行纵、横向以及青铜铭文的比较,来探讨齐国文化的特点以及周边地区的交流。在 《齐陶文比较研究 (续)》中指出,齐国陶器上的印文种类多、数量丰富,形式繁多而且内容更丰富,官私并存。齐陶文字具备法律诏令式的性质,而且对秦统一六国后统一度量衡在器皿上铸勒诏令有着很大的影响等等。
(3)利用齐国陶文对国别及地名的考释
王恩田 《齐国地名陶文考》③一文,从陶文中的陶乡、左南郭乡、内郭、华门等八个部分进行研究,对齐国地名进行了考释。
(4)通过齐国陶文对齐国度量衡的研究
王恩田在 《“右里”二量真伪辨》④中,利用滕国故城文公台附近出土的一件齐国时代的残片陶文,即 “陈口立事岁口釜”七字作为中国历史博物馆所藏的 “右里”二量并非是伪作的参考因素之一。
(5)通过齐国陶文对齐国手工业经济的研究
陈家宁《从齐国文献看战国时齐国的社会经济——战国齐陶文与传世文献的比较研究》⑤一文中,将齐陶文与出土文献相互佐证,对齐国的生产者分工、生产者居住地划分制度、齐国官制量器制度及换算关系等各方面进行了考证,科学地分析了战国时期齐国的社会经济。
2.齐国陶文的分类
根据内容形式,齐国陶文大体可以分为三大类:官方营制陶业、民营制陶业和为数不多的 “市”字类。⑥
(1)官方营制陶业
齐国官方营制陶业产品以量器为主要,饮食器皿较少。而作为乐器的陶埙则极为罕见。官方营制陶业产品制作工艺精湛,铭文规范典雅。量器陶文格式分为繁式和简式两种。繁式内容包括地名 (或身份)+人名+立事岁+左里故+亳+量名等六项,个别的还在量名后加 “铭”字。铭文最多者达十四字,量名后另有四字:“”为工师名,最后二字疑为 “所为”,似属工勒其名的性质。可以省去其中的一项或某几项,最简的格式只有人名。
(2)民营制陶业
齐国陶文中占绝大多数的是民营制陶业的产品,其中以饮食器为大宗,饮食器中最为常见的是豆、、。齐国瓦上不使用陶文,是齐陶文与燕、秦陶文的显著区别之一。齐国民营制陶业陶文的基本格式是地名+人名。少数陶文的人名后面再加器物名。地名中常见的是 “XX里”有时在 “里”的前面还有一个常见字,以往释 “迁”“鄙” “廛” 等。
(3)为数不多的 “市”字类
裘锡圭先生辨认出了齐国文字中从止得声的 “市”字,这对于陶文的研究是一个巨大的贡献。这一类陶文没有特定的格式,所以我们将其称为 “市”字类。
3 .齐国陶文与别国陶文之比较
(1)文在器类
齐国陶文的载体种类,主要是泥质灰陶,以及小量的夹砂红陶,且都为实用性陶器,约有日用、建筑和量器三种,见者多为豆、罐、鼎、盆、盂、杯、壶和板瓦、井圈,以及区、釜等。秦国的陶文所在器物主要是陶俑、陶马、墓志和砖瓦,其他日用器主要是盆、罐、缶、壶等,在载体类别上明显少于前列。燕国的陶文主要存在于罐、盆和豆等,赵国形式基本同于燕国,邾国的则以豆、罐、盆、翁、器座和砖瓦者多见。
由此可见,齐国的陶文种类之多,且讲求实用,与秦国偏重于随葬器,崇尚冥冥世界的做法,大异其趣。陶文中量器的比重最大,是齐国的应用陶器陶文统一国内量制的见证,在这一点上,赵、燕等国则大为逊色。
在各类陶器中,以陶豆出现带有文字的频率最高,这也是齐与邾国共同的特点。春秋晚齐贵族墓葬⑦中和战国时期之甲士墓中,⑧已出现陶俑、陶马,按其时代明显比秦国要早,所以说陶俑和陶马上戳印或者刻划文字则当由秦国开始,而量器上钤印文字,以标明其具备法定性质,当是由齐国开风气之先河。秦国统一度量衡于全国量器上铸勒具有法律性质的铭文,均是借鉴的齐国。
(2)文印形式
齐国的陶文主要是用戳印按压在陶器上,并且迄今为止发现的许多玺印恰巧和陶文印文析符相合,印有铜质也有陶质者。刻划的陶文所见较少,但觏者大都体势宽博、狂放恣肆。印文的形式花样新奇,不下方 (长方、正方),圆 (圆、椭圆)、凹、凸、曲尺和三角形八种。一般官营制陶器陶文多见长方而大,也有作正方形者。民营制陶器陶文则形式多样。字数多着逾十,少者仅一。行款以纵横左右间行者为多,横竖交错跳跃而行者偶见。
而秦国陶文同样也是以戳印者为主,但其刻划的为数亦不少,印面主要为方形,以四、二、一字者最为常见。燕国的陶文见者多属于戳印,极少刻划,其印面为长条形,独具风格;邾国的陶文戳印多作方形,字数亦少。
比较而言,齐国的陶器文字戳印形式和文字较他国的多而丰富,并且戳印工稳,每器一印,不再刻划,说明其有较为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戒律。在东周时期,最早而又最普遍使用玺印以事制陶者,自以齐为首当其冲。同时,齐国繁富多样的印面形式,即对当时各国的文字形式予以影响,也为后世玺印所宗法。
(3)文字内容
齐国陶文的内容,可分为两大类,依其属性,别为官、私;视其应用,一则明示诏令,再则 “物勒工名,以考其诚”。
其官营制陶文内容形式大致可以分为五种形式:
王卒某鄙某邑里人某 例如:王卒左鄙城阳邑平丘里人曰得
王卒某(轨)某邑某里某 例如:王卒左(轨)昌阳邑营里口
某立事岁某里(轨)毫某 例如:王孙陈棱立事岁左里毫区
某(省、鄙)某邑某里(轨)毫某 例如:昌齐 (鄙)陈固南左里(轨) 毫区
王(轨)某里某 例如:王(轨) 营里得
私营陶文主要者可分九种形式:
某鄙某邑某里某 例如:鄙阳邑南里口
某鄙某里某 例如:鄙大陶里郑
某邑某里某 例如:阳邑南里口
某邑某里人某 例如:阳邑南里人郑
某邑某里陶者某 例如:阳南陶者心
某邑某里 例如:阳邑杨里
某里某 例如:关里口
某鄙 例如:曼丘鄙
某例如:得
秦国陶文多记里名人名和市亭名,均属物勒工名的性质;燕国有的陶文内容与齐之官营者颇相似,其亦实行齐国的 “” (轨)制,赵国陶文简约只记人名,但其兵器铭文见有 “立事”辞例。齐国陶文其应用于量器,旨在标明是由国家统一制造,合法行用的,并且还记上监制者的名字,有的还有纪年。只不过这种 “立事”记年的形式,于其当时是很清楚的,然至今日却颇费考索。文称 “立事”是齐国东周金文、陶文的突出特点,其它六国唯赵武灵王实行改革,因受齐之影响,而于兵器上刻记某王立事以纪年,颇具新意,见者有赵武灵王和惠文王两代。燕国陶文反映出其实行与齐相当的 “”制,其明显是本源于齐文化的。齐量陶文和金文,均具诏令性质,后为秦量所宗法。齐陶文之左、右,亦对秦左、右司空予以影响。齐国陶文内容之丰富,其多补葺历史文献记载之不足,创证于齐史,影响于他国,这亦是其为六国所不及之处。
4.齐陶文与齐国其他形式文字之比较
关于古文字,依其载体的质料和用途,可分为甲骨、金文、陶、石、玺、化、竹简、帛书等八种。齐地虽然发现时代最早的史前陶文和数量最多的东周陶文,其余的文字资料,除玺印一种外,或数量较少,或尚未发现。迄今所知,在济南大辛庄商代遗址,寿光古城纪国铜器窑藏,济阳刘台子西周墓地,以及安丘郎君庄西周遗址等处,所发现的经过修整,钻或凿或灼的卜骨,有的保存比较完整,然迄未发现上面有带文字者。石刻文字亦甚罕见,据载在邹县峰山洞中有一处,上刻二十字,据王献唐先生等认为,这些石刻文字的时代为战国或更早。从发现的资料拓本看,似为春秋时期。再即临淄齐故城内出土的石磬上的文字,其时代不会晚到汉代。临沂银雀山出土了震惊世界的汉简,但是汉代以前简册于齐故地则未发现,帛书资料亦未得觏。因为本文第一节已从纵横的关系,与相关资料做过比较,故此节仅与齐地的其他文字作一比勘从中发现陶文在齐文字中的特点。
(1)较之钟鼎
齐国的金文资料,目前发现的数量仍为较少,这与之泱泱大国的气势不相适应,其他秦、燕、晋与楚以及一些小的诸侯国的金文资料,都比齐国的发现得多,其中原因,令人颇费斟酌。
据陈簠斋先生于光绪庚辰六年,自作联语称 “陶文齐鲁四千种,印篆周秦一万方”。当时,还有其他人变辗转收集齐、邾陶文,约计旧所著录和今所散存于青岛博物馆、诸城博物馆、青州博物馆、齐国故城博物馆、山东省博物馆和天津师范大学图书馆,以及国内外其他公私所藏的齐国陶文,其数量可谓最多。这比本地出土的其他文字资料,不知要多多少倍,较之秦、燕、韩、赵亦是如此。
齐国陶文的形体与金文玺印均相一致,大都是丰欣修美,在这东周文字分域中,是典型东方齐系文字的风采。因此,无论它们于何时何地出土,只要据其形体和辞例,即可断之属齐。
(2)比之兵器
在列国兵器铭刻中,齐国者以其简要而为明显特点。而秦、燕、三晋者与齐相比较,则显得他们属为繁文缚式,制度复杂。然而再比之陶文,则情景者又相近,以齐官营陶文为例,其比秦和三晋的都要字数多而内容丰富,比之于燕,也大致如此。
兵器铭文均是铸出,这亦是齐之特点,并且铭范上的文字不少是用玺印铃制的,这只要细察原器和拓本都不难看出。陶文和兵器铭文的形体一致,如高、陈、陵、平等字均从 “土”作,如城从 “墉”作,共同构成明显的地域和时代特色。
甚至有的陶文与兵器铭文的人名相同,并且都是 “立事”者,如 “陈得立事岁”戈,和 “平陵陈得立事岁”陶器等。虽然制陶与冶铸兵器工艺相去甚远,但由精治陶坯和制造兵器铭范,则两者工艺却是颇相近似的,两种工艺之间,必有互为影响之关系。
(3)斟兑货币
齐国的货币无论其种类、型式,还是铭文内容,较之秦、燕、楚和三晋,都显得数量少而文字简要,有其明显的特点,表现出齐于货币铸造和管理方面,有着比其他各国更强为有力的管理制度和统一措施。其面文字数多者有六,少者仅三字,这比一般的陶文字数都少。其中齐刀币面文 “齐”字,与商代甲骨文和西周金文有颇多相似处,与同时代金文、陶文之形体则相去甚远。这说明齐币面文相沿保留了古代形体,这种现象,在其它同时期的文字中较为少见。
钱文字形体无甚变化,陶文之形体则有数种,但即便属同时同地的文字,其不论是存在何种载体上,它们之间的关系自应是密切的,形体的变化和字意的释解应该互为关联的。故在考释时就得全面和系统地占有资料,如是抓住一体,而不解其余,望文生义,科学性何存焉。
5.齐陶文的分期断代
王国维在 《桐乡徐氏印谱序》中提到过陶文的时代。⑨孙敬明 《齐国陶文分期刍议》则根据新的发现和以往的成果对齐国陶文进行了初步的断代分期,意义比较深远。
现在,对齐国陶文的年代,学术界基本达成共识,即上自春秋晚期,下迄田齐亡国。然而,齐国陶文的分期却还存在问题。
过去有学者从陶文内容主要是立事者的名字入手,与文献记载人名相比附,从文献记载人名的时代考证出陶文立事者的时代,从而确定陶文的分期。但是,一是文献记载的人名可与陶文人名相比者甚少;二是即使有少数可以比附,但常常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因此不能进行下去。
也有学者力图从器物类型、层位学入手来进行分期,但齐国陶文完整器物发现不多,即使有完整器,也难以作出比较准确的排比。出土材料大多是调查采集品,有明确层位的陶文资料又多未发表。这样,即使与其他周围地区能作对比,也不能准确断代。因此,陶文分期问题远没有解决。⑩
6.齐国陶文的书法艺术价值
(1)从刻划角度来看
齐国陶文整体风貌分为陶坯刻字、成陶刻字。陶坯刻字,因不同的镌刻者而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特征。一部分齐陶文,刀痕清晰,字形多见传统大篆笔意,而又与书写之美有所区别;另一部分齐陶文,草率急就,用刀深浅易变,线条肥瘠曲直辉映,出于自然,而入妙境。成陶刻字,因为所用载体已经成型,质地清脆,镌刻凑刀时,往往一蹴而就,线质爽利,字势轻健,予人以劲险之感。
(2)从打制印文角度来看
陶坯印文,印模宛然如初,其字形之密、线条之肥腴,大概只有印陶文才能做到这一点。
(3)从风格角度上来看
陶坯及成陶器物,有着很多的因素会影响到作品风格,例如:陶器器形的不同导致的受力面积的不同以及凑刀位置的不同、陶坯刻字前的干燥程度、陶土的粗细程度、陶质的疏松或坚密、细微砂粒的意外干扰等等。但总体来说,齐陶文的文印形式都紧密承接着同一时代的金文、墨迹的字法原则和造型基础,但因载体的不同,经过历史的积淀,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不同于齐金文、齐墨迹的书法艺术表现形式,它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艺术魅力。
经过前人和时代先贤的共同努力,陶文的著录和研究均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为我们的继续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伴随着科技技术的不断丰富,对于陶文的研究也在逐步深入,从而让我们更能清晰地认识到之前的研究依然存在着不少问题,随着对陶文的综合研究我们不仅丰富了对陶文这一艺术形式的认识,而且也逐步地理清了陶文在古代的发展形势。同时,陶文的出土以及对于陶文的研究对于今天的我们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古文字研究方面,一般认为,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古文字学,是从甲骨文的发现而开端的,而实际上,陶文的发现和鉴定比之甲骨文还要更早一些。通过对陶文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将会为我们带来不同的古文字学观,这对于我国的古文字发展史是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的;在考古学研究方面,齐陶文的出土、邹平丁公陶文的出土以及古鲁国西汉陶文的出土等等都进一步丰富了我国考古学资料宝库,为我国的考古学研究史料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书法篆刻艺术发展史研究方面,陶文的艺术可考性也是独具色彩的,陶文的文字形式、章法处理、刻画痕迹等等引起国内外书家的借鉴和学习,同时,战国齐的戳印陶文,更是丰富了篆刻艺术的形式来源,通过对齐国陶文印脱的借鉴与学习,众多篆刻家、书法家均从中受到了深刻的启发。从这三个方面而言,陶文的发现与研究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文字、艺术资料,使我们进一步打开了对古代文化发展感受的大门。它给我们带来的丰富多彩的文字,使古代先民的生活画面再现在我们视线中,使我们更能进一步地了解先民、感知先民。
注释:
①顾廷龙 《季木藏陶序》
②孙敬明 《齐陶文比较研究》 《管子学刊》1994年3期,第54—58页。
③王恩田 《齐国地名陶文考》 《考古与文物》1996年4期。
④王恩田 《“右里”二量真伪辨》 《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99年1期。
⑤陈家宁《从齐国文献看战国时齐国的社会经济——战国齐陶文与传世文献的比较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6年3期。
⑥王恩田 《陶文图录·自序》,齐鲁书社2006年6月第一版,第287页。
⑦中科院考古作业山东队 《山东平度东岳石村新石器时代遗址与战国墓》 《考古》1962年10期。
⑧袁仲一 《秦代陶文》,三秦出版社1987年版。
⑨王国维 《桐乡徐氏印谱序》 《观堂集林》卷第六,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11月第一版,第182—185页。
⑩许淑珍 《齐国陶文的几个问题》 《齐鲁文博》,齐鲁书社2002年8月第一版,第143—144页。
[1]徐正考、佟艳泽 《汉代陶文著录与研究述论》 [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1年7月第4期;
[2]任相宏 《新泰出土陶文十品》 [J]东方考古 (第9集);
[3]乔志敏、赵丙唤 《新郑馆藏东周陶文简释》 [J]中原文物,1998年第四期;
[4]陈家宁《从齐国文献看战国时齐国的社会经济———战国齐陶文与传世文献的比较研究》[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6年第三期;
[5]曹定云 《山东邹平丁公遗址 “龙山陶文”辨伪》 [J]中原文物,1996年第2期;
[6]吴振武、于闰仪、刘爽 《吉林大学文物室藏古陶文》 [J]史学集刊,2004年10月第4期;
[7]郑同修、杨爱国 《山东汉代墓葬出土陶器的初步研究》 [N]考古学报,2003年第三期;
[8]李宝垒 《齐国陶文与田氏代齐研究》 [J]齐鲁文化研究,第九辑;
[9]陈全方、尚志儒 《秦都雍城新出陶文研究》 [D];
[10]郑莉 《史前陶文研究综述》 [N]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第24卷第一期,2008年3月;
[11]孙敬明 《考古新得齐陶三则跋》 [J]东方考古 (第8集);
[12]徐在国 《谈齐陶文中的 “陈贺”》 [N]安徽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一期;
[13]许淑珍 《临淄齐国故城新出土陶文》 [J]考古与文物,2003年第4期;
[14]陈根远、陈洪 《新出齐 “陈棱”釜陶文考》 [D];
[15]李零《齐、燕、朱移、滕陶文的分类与题铭格式——新编全本》《季木藏陶》介绍[J]管子学刊,1990年第一期;
[16]孙敬明 《齐陶文比较研究 (续)》 [J]管子学刊,1994年第4期;
[17]郝导华、郭俊峰、禚柏红 《齐国陶文几个问题的初步探讨》 [J]齐鲁文化研究总第六辑,2007年;
[18]陈全方 《周原出土陶文研究》 [D];
[19]高明 《论陶符兼谈汉字的起源》 [D];
[20]王恩田 《陶文图录》序 [M]齐鲁书社,2006年6月第一版;
[21]丛文俊 《中国书法史·先秦·秦代卷》 [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年4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