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2017-03-27王燕凤

新课程·教师 2017年2期
关键词:数学课堂有效教学

王燕凤

(浙江省新昌县实验中学)

摘 要:爱因斯坦说:“世界是简单而和谐的。”但有些教师为了追求“课堂看点”,竭力挖掘数学课堂内容之外的东西,人为添加了许多非数学因素,花哨的情境、华丽的课件、繁多的环节等,结果课堂热闹,而效果令人担忧。理想的数学课堂教学是一个自然、动态生成的过程。“自然生成”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更加关注学生本真的生活世界,提倡教学要注重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获得知识,也提倡教师与学生在互学互动中不断生成和创造新的情境和问题,焕发学习的智慧和生命的活力。因此,教师要对自然生成的课堂教学做深入思考探索,以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关键词:数学课堂;自然生成;有效教学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学生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被动接受,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生动地创造。”教育的终端是学生,学生学会任何东西,最终都要通过自己内化,知识、技能、情感的获得最终是依靠学生,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一项教育心理学研究显示,学生聽和看的保持率只有10%~20%,而学生思考讨论和实践的保持率能达到50%~70%,学生教别人的保持率可高达85%。因此,学生能做的事要留给学生去做,能让学生动手操作就让学生动手操作,能让学生动脑思考就让学生动脑思考,能由学生讲解清楚的就由学生讲解。就课堂教学而言,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就是说能让学生得到实益的就是好教法,而不是用什么形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实现自然、动态、有效的“生成”呢?如何落实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目标?本文试图通过课堂实例进行深入思考,现将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自然生成的三个方面归纳如下。

一、自然生成于教师课前的精心准备中

丁肇中教授说:“好奇心是科学探索的原动力。”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教师课前要进行精心准备,要知道学生有什么想法、有什么要求。学生希望在课堂上听到三种声音:(1)掌声:学生希望听到来自教师或是同学深刻而精辟的见解,让他豁然开朗、有所感悟,让教师或是同学不自觉地鼓起掌来;(2)笑声:他们希望课堂生动而精彩,有吸引力、有魅力,让他们产生兴趣;(3)辩论声:他们希望课堂能够激发自己探究的欲望,让他们参与,让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

案例1:为了引出平方差公式,笔者特地创设如下情境。

师:大家小学学过口算吗?

生:(异口同声地说)学过。

师:那么,我就来看看大家的口算水平如何,请看大屏幕:

口算,比一比谁最快:

2×4= 20×30= 4×25= 8×125= 15×15=

51×49= 102×98= 59.2×60.2= (学生格外兴奋,跃跃欲试。)

生:8,600,100,1000,225,…。(前面五道题不到5秒钟就解决了,但后面三道题抢答的速度突然慢了下来,而且学生的眼神充满困惑,甚至有学生提出能否用计算器。)

师:大家遇到困难了吗?想不想解决?

生:想!

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乘法公式中的平方差公式。

通过抢答,一下子激活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热情,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能吸引学生的主动参与,从而更好地进行数学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容易地自己发现并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更好地体会学习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本枯燥、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只有这样的问题情境,才能引起学生有目的地思考,使思维活动以一定的方法、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不断冲击他们头脑中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进而构建起新的数学认知结构。只有唤起学生去探索、去思考的实际“情境”下的“问题”才是有效的。

二、自然生成于学生对知识的争论中

马克思说:“真理是由争论确立的。”在课堂上,争论辩解的基础是不同观点之间的交锋,它必然引发学生的独立思考,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积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精神。因此,我们应该变静态的学习为动态的学习,课堂上,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灵活地修正目标,真正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可有些教师为了上好一节课,会绞尽脑汁地搜集很多资料,点点面面考虑很多,恨不得将所有好的设计都能够用上,常常将课堂安排得过于饱满。学生上课时,就像“赶场子”,急急匆匆往前赶,来不及领悟,也来不及思考,课堂教学变成了一场“表演课”。前几天,我听了本年级的一节数学课《整式的化简》。整节课都是老师一个人在讲,没有留时间给学生去想、去讲、去做。老师讲得眉飞色舞,可学生却在底下昏昏欲睡。你说这样的课堂有效吗?我觉得这简直是在浪费学生的时间,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件,我们老师千万别去做了,要不然我们真的会误人子弟啊!

案例2:课堂上,笔者出示了这样的一道习题:

某市出租车的起步价里程为3千米,起步价为10元,3千米后每千米1.8元,则某人乘坐出租车x千米应付多少元?

很多学生根据题中的条件,顺理成章地列出代数式:10+1.8(x-3),即1.8x+4.6,笔者要求学生自己随意取几个x的值,计算一下应付的费用,熟料一场争论就此产生了。

首先发难的是爱钻“牛角尖”的张同学:“老师,我认为这个代数式有问题,题中的x没有表明范围,应分为两种情况考虑,当03时,应付(1.8x+4.6)元。”

王同学急忙站了起来“3千米后每千米1.8元,那么4.3千米怎么算呀?”

急性子的李同学立刻嚷道:“怎么不能算!乘客应付10+1.8×(4.3-3)=12.34元,这不是很清楚吗?”

“出租车费怎么会付几角几分呢?”王同学说完,脸上露出得意的神色。

“四舍五入不就得了,付12元呗。”心直口快的李同学反击说。

“行不通的,出租车司机肯定是收13元的,他才不会这么傻呢!”另外几名学生小声地议论着。

张同学又发话:“对!四舍五入在这里是行不通的,那不足1千米应作1千米算,应付10+1.8×(5-3)=13.6元。”

“那乘客太亏了吧!”王同学补充道。

……

在以上的教学中,笔者并没有急于点拨或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而是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组织了一场精彩的辩论赛,在争论中,学生逐渐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提高了自己的思維能力,在学生的争论中,自然、顺利地完成了课堂的教学任务。

三、自然生成于学生的动手实践中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课堂的空间还给学生,教师不是直接灌输知识,学生不是一味地接受知识,而是要让学生通过亲身动手实践学习新知识,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分析、讨论、交流、猜想等活动,在经历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发现有关的结论。实践证明,只有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观察、比较,这样的课堂才能更具生命力,才能让学生更牢固地掌握知识,促进课堂教学自然生成。

案例3:确定圆的条件的探索过程。

对于知识“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自己归纳得到,具体操作要求如下:

(1)在纸上作出一个点A,经过点A作圆。你能作出多少个圆?

(2)在纸上作出二个点A与B,经过点A、B作圆,你能作出多少个圆?这些圆的圆心在哪里?

(3)在纸上作出三个点A、B、C。如果A、B、C三点不在同一条直线上,那么经过这三点能作出一个圆吗?如果能,怎样作出经过这三点的圆?经过这三点的圆的圆心在哪里?经过这三点可以作出多少个圆?

学生在动手操作(1)时,得到结论:经过一点可以作出无数个圆(如图1)。

学生在动手操作(2)时,得到结论:经过二点可以作出无数个圆(如图2)。这些圆的圆心在同一条直线上,这条直线就是过已知两点A、B构成的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发现这一点非常重要,为解决问题(3)做了铺垫)。

学生在研究第(3)个问题时,可能有一点困难,教师可用下面的问题进行提示引导:

师:假如经过三点A、B、C的圆O已经作出,则圆心O到A、B、C三点的距离是怎样的?

生:相等。

师:到A、B两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哪里?

生:在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上。

师:到B、C两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哪里?

生:在线段BC的垂直平分线上。

师:怎样确定出经过A、B、C三点的圆的圆心?

生:先作出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再作出线段BC的垂直平分线,其交点就是圆心。

……

至此,学生已经能独立作出过A、B、C三点的圆,而且发现这个圆是唯一的。

这样的实验过程恰好经历了确定圆的条件的探索过程,学生在实验的同时,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对其理解深刻,记忆长久,真正明白了知识的“来龙去脉”,这个过程不是刻意的,不是强加给学生的,而是动态、自然地生成。

“教育,要回归到教育的本意。”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前校长许志宏教授曾在江南大学发表演讲时如是说。一语道破教育的归属,那就是我们的教育要回归自然!回归以学生发展为本,回归学科本质之真,回归课堂教学之本色!因此,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智慧,善于发现生成性的教育资源,进行积极的价值引导,使课堂有效“生成”,让课堂焕发出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1]郑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55个细节[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

[2]朱志平.课堂生成资源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编辑 鲁翠红

猜你喜欢

数学课堂有效教学
初中音乐课堂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
走进农村课堂 实施有效教学
浅谈高中英语有效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如何提高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效率
简谈数学课堂中的启发式教学
张扬学生个性,展现课堂活力
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活动实施研究
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