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教育视阈下“教—学—评一致性”探究
2017-03-27林攀登张旭臣
林攀登+张旭臣
(1.河南省郑州市第九中学;2.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摘 要:智慧教育作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将不再是技术工具在教育教学中的简单辅助应用,而要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真正深入课堂教学中去。“教—学—评一致性”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一种有效探索,其实践层面的开展迫切需要一种全新的信息化教學、学习和评价环境。通过探究“教—学—评一致性”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开展现状和对其进行问题分析,结合智慧教育理念分析与运用,形成真正适合于学校实施的基于智慧教育的“教—学—评一致性”课堂教学策略。
关键词:智慧教育;教—学—评一致性;智慧校园;智慧评价
一、引言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研究的永恒主题。教师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设计与实施,学生在课程和教师的引领下如何进行有效学习,是广大教师进行有效教学研究与实践必须要面对的问题。“教—学—评一致性”作为有效教学的一个基本原理,越来越受到理论与实践研究者的关注。它既反映了课程思维的本质要求,也是教师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的集中体现。进入21世纪,教育信息化在云计算、大数据、无线网络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即智慧教育。传统的数字教育是把技术作为工具与教育教学进行应用融合,而智慧教育是用技术营造环境与教育教学进行全面的融合创新。因此,如何在智慧教育环境下开展“教—学—评一致性”的有效教学研究,如何将我们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课程与教学同智慧教育环境进行深度融合创新是值得我们研究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智慧教育与智慧校园
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已有20年时间,把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作为国家战略实施已有十余年时间。智慧教育是教育信息化高度发展到某一阶段的新境界,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高端形态,旨在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泛在网络等新一代智能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创造具有感知、适配、关爱、公平、和谐特征的教育生态环境,以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实践能力的卓越型智慧型人才。杨现民教授等人将智慧教育环境分为两类,分别包括支持学校教育的智慧校园和支持终身教育的学习型智慧城区。本文探讨的智慧教育及智慧教育环境指的是支持学校教育的智慧校园及相关环境建设。
智慧教育在学校的实施首先面临的问题是智慧校园环境建设。智慧校园作为智慧教育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有物联网与环境感知、移动互联与移动应用、基于云平台的教育资源整合与组织、社交网络与学习协作、大数据与数据挖掘、智慧课堂与未来教室六大技术载体,每种技术载体又有不同的智能技术工具支持,如云平台下的同步备课、网络评估、知识图谱分析,智慧教室下的学生学习行为过程记录、实时交互评价等。基于以上分析,智慧校园在应用层面上主要有以下四类功能:
1.教学者视角的智慧教学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育的渗透作用已不仅仅局限于某一种教学方式的改变或者某一教学内容的数字化展现,智能化技术的发展促使人们思考新技术形势下如何将在数字时代成长起来的数字土著们与我们传统的课程设计和课堂教学进行全面深度的融合创新。
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智慧教学下,教师不再是单独的个体,而是在共同的智慧教育云平台支持下的教师—教师共同体、教师—学生共同体和学生—学生共同体中的一员。在共同体下,教师可以通过检测、讨论、问卷和查阅学习记录对学生进行预评估,充分了解学情,也可以与共同体内其他教师实现同步教研和同步备课,改“游击战”“独立作战”为“协同作战”。同时教师还可以在课堂通过大数据收集与分析,实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进度。课后教师通过实时检测和课堂学习记录,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进而制定下节课的教学策略和进度。
2.学习者视角的智慧学习
智慧教育主张借助信息技术的力量,创建具有一定智慧的学习时空环境,旨在促进学习者的智慧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通过对学习和生活环境的适应、塑造和选择,以最终实现对人类的共善(对个人、他人、社会的助益)。智慧教育下的智慧学习将真正实现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泛在学习,并最终促进学习者智慧的提升。
祝智庭教授认为,实施智慧学习的智慧学习环境应该具有记录学习历史数据、感知学习情景、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诊断、学习建议和学习服务、拥有随时随地的学习机会、智慧性学习活动设计、丰富的数字化学习资源等特征。基于此,本文认为,智慧学习将不再仅仅依靠教师的记录、评价和反馈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因为所有的学习记录和学习资源都是开放的,教师作为辅导者的身份也不再局限于课堂上的讲授和答疑解惑,所以学习者可以进行自主学习和根据学习记录(如课堂录像中的自我表现、教师笔记、学生笔记、课堂实时评价结果等)的自我学习,还可以与同伴和教师进行交流。
3.“师—生”共同体下的智慧评价
没有评价就没有反馈,没有反馈就没有教与学的提高和进步。评价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一把尺子,没有依据目标进行评价的教与学是盲目的。智慧教育下的智慧评价将不再是简单的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而是“师—生”共同体下的评价,评价工具更加多样,评价的维度更加全面。以一节课为例,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前通过智慧教育云平台学生进行预评估,对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经历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个性化地反馈给学生,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反馈进行有针对性的预习和交流讨论;课堂中可以结合大数据收集、电子书包、网络学习平台等收集学生学习情况,对学生进行实时评价与反馈,学生通过教师的反馈可以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学习情况和目前在班级中所处的水平,进而对学习状态和学习方式进行适当的调整;课后,教师可以通过测验、论坛交流、教学录像回放等手段对学生学习进行评价,并为下节课学习做相应的调整和准备。
总之,智慧教育下的智慧评价将真正实现从单一走向全面,从结果走向过程,是依靠大数据挖掘和分析的新型评价方式。
4.管理者视角的智慧管理与服务
从生态学的视角来看,智慧教育是技术推动下的和谐教育信息生态,其核心教育特征可以概括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全球教育资源无缝整合共享、无处不在的开放按需学习、绿色高效的教育管理、基于大数据的科学分析与评价。
智慧管理和服务是指充分依靠云計算、物联网、大数据、泛在网络等实现教师、学生的统一身份认证,学习资源管理,学生出入学校、住宿、图书借阅统一管理、考务管理、成绩分析以及数据记录与存储等。智慧校园下的智慧管理与服务可以为学校和教师的管理业务减负,提高教育管理的运行效率。
三、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及教学研究在中小学开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教—学—评一致性”即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和学习评价的一致性,属于有效教学范畴。从课程视角来看,课程设计本身就是基于目标的“教学,学习,评价”一致性设计,所以教学评一致性是课程专业化的诉求。从评价的角度来看,为什么评、评什么、怎么评不仅仅是评价本身的问题,而是在整个课程实施和课堂教学过程中始终存在的问题,单独的教学、单独的学习和单独的评价都比较容易做到,但是如何依据目标对教学和学习进行评价才是“教—学—评一致性”的根本所在,也是专业化的体现。随着教学评价的改革,各种评价方式、评价工具不断出现,如何让评价始终在目标的核心统领之下正是“教—学—评一致性”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近年来,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崔允漷教授等人在江苏吴江、河南郑州等地中小学与广大一线教师紧密合作,开展了大量的“教—学—评一致性”教学研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郑州市各中小学开展的基于标准的教学要求各科教师细化解读课程标准,研究课程标准,并将研究的心得与其他教师分享,同时每位老师设计并实施基于标准的教学公开课,并积极开展基于证据的听评课活动,实践探究如何实施基于标准的课堂教学。采用这种实践—反思—交流的研究方式在迅速地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的同时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江苏吴江开展“教—学—评一致性”研究则从教学、教研、课程设计、教师评价等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一切的教学活动(包括教研活动)都以“教—学—评一致性”为标准,将一致性作为教师专业化水平和课堂教学效果的主要标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教学评一致性在中小学的实施取得很大的成就,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1.评价工具滞后于评价方式,不能真正实现评价贯穿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对教学和学习的评价是基于数据收集和数据分析的。随着教学研究的发展,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成长记录册评价、档案袋评价等评价方式逐渐被广大教师所熟知和接受,但是由于受技术条件或者理论指导的限制,缺乏相应的评价工具的支持,教学过程中的教学信息无法做到及时的收集与分析,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评价和反馈的有效性只能依靠于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高的专业能力,具有主观性和偶然性。在“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上,当评价任务落实的时候,各种各样的学习信息随即产生,这些信息是我们进行课堂评价的证据,我们必须善于捕捉、收集,进而研判,在研判的基础上决定后续的教学活动,或继续,或调整,使教学始终向着目标的方向,又始终基于学生的学情,最终保证学生获得目标引领下的进步。而对学生学习信息的及时捕捉、收集和分析单独依靠教师的教学经验和观察显然是不够的,评价由于缺乏相应的技术环境支持无法真正实现。
2.“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和研究没有真正发挥其对教师专业成长的作用
课堂教学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心阵地,没有课堂,就没有专业成长。教学评一致性中对课标细化解读,以及听课、评课等活动对教师学科专业成长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是“教—学—评一致性”中课堂的“证据”主要依靠于观察者的记录,极少有基于证据的评价,更多的是观课者的主观评价和上课教师的自我反思,以此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大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不仅可以用于捕捉教学和学习信息,还可以捕捉教学中的教师信息,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大数据分析,依此有针对性地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没有反思就没有成长,对于新教师,既要听别人的课,谈自己的感受,还要看自己的课,反思分析自己的教学行为,但是反思要建立在精准分析的基础之上,这些都离不开大数据的运用。
四、智慧教育下“教—学—评一致性”的探索与实践
学校教育的信息化水平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教学,智慧教育在学校的开展与实施,智慧校园的创设并不是空中楼阁,要落到实处,那就是与学校教育教学相结合。如何在智慧教育环境下实施“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与研究,是每一个教师都应该关心和思考的问题。
“教—学—评一致性”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实现基于目标的评价和评价如何贯穿于教学和学习的全过程,两者缺一不可。智慧教育下“教—学—评一致性”中的教学、学习和评价将会是目标统领下的智慧教学、智慧学习和智慧评价的一致性。
华东师大崔允漷教授等人经过深入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提出教学评一致性理论模型,深刻揭示了“教—学—评一致性”即目标统领下的学—教一致性、教—评一致性和评—学一致性这一根本。基于以上分析,智慧教育下实施教学评一致性则是目标统领下智慧教学、智慧学习和智慧评价的一致性,具体是指在智慧教育资源与服务云平台的支持下,利用智慧教室,采用大数据分析和云计算技术,系统实施基于目标的“教—学—评一致性”教学与研究,以此来建构智慧教育下“教—学—评一致性”教学和研究实施的模型如下图。
智慧教育下,智慧教学和智慧学习是目标统领、智慧评价支撑下的智慧教学和智慧学习。智慧评价将会充分发挥其对教学和学习过程的诊断作用,围绕目标的智慧教学和智慧学习在以大数据支撑的智慧评价下将走向精准教学和精准学习。
1.课前:基于智慧教育资源与服务云平台的精准备课和高效预习
课堂教学中,对学科知识的分析与准备和对学生学情的分析与掌握是教师课前备课的核心工作。智慧教育下,基于智慧教育资源与服务云平台,利用同步备课、集体备课、网上教研、电子教材、精准导学等,教师对学科知识的分析与准备由独立“作战”转为协同“作战”,课前进行充分的交流与分享以及精准合适的教学资源不仅保证了基于目标的教学设计,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新教师在教学经验和专业能力上的不足,本身也促进了新教师的专业成长。同样,智慧教育下,基于智慧教育资源与服务平台,利用网上作业、学习行为分析、知识图谱、学习成绩记录等,教师可以全面准确地分析学情,进而把握教学重难点,实现课堂上的有的放矢。
教师可以通过网上平台向学生推送预习通知,具体应该包括课程内容预习建议、学习目标以及学案,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自己将会学什么,将会达到什么程度,将会怎么学。学生通过平台预习,并可以与同学或者教师进行课前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预习反馈情况也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课堂教学设计。
2.课中:基于智慧教室的精准教学和高效学习
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中,课堂上对学生和教师行为信息及时地观察、记录、分析和反馈是确保教学和学习始终围绕目标进行的重要措施。智慧教育下,以智慧教室为依托,利用电子书包、云录播、答题器,交互式电子白板等,对学生学习行为信息及时进行记录和分析反馈,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及时对教学做出调整,确保课堂的高效与目标的达成,学生也可以通过大数据的分析与反馈看到自己的学习情况,如课堂测试成绩、教师建议等,以此对自己的课堂学习进度和方式等做出适当调整。总之,智慧教室下,教师和学生对自己行为的及时调整全部是基于数据分析的精确调整,不再仅仅依靠于教师丰富的经验和个别指导。
3.课后:基于智慧教育资源与服务平台的多元评价
传统教学中,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很难做到全方位的基于数据的评价,主要原因在于课堂证据不容易获得与分析。智慧教育下,基于云录播下对课堂的实施记录和分析,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全方位评价,如通过学生回答问题的次数以及主动与被动可以分析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通过学生的课堂实时测验成绩可以分析学生的学习目标达成度等。教师运用视频分析技术也可以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科学判断,为自身的专业成长提供科学依据,而不仅仅是再依靠于反思和经验。
五、总结
智慧教育作为教育信息化的高端形态,不再是技术的简单应用,而是智慧环境的全方位创设,也是对“教—学—评一致性”中的教学、学习、评价全方位的支持与变革。但是,我们同时也应该认识到,智慧教育下“教—学—评一致性”的研究,不仅仅需要智慧环境创设下智慧教学、智慧学习和智慧评价的实施,更需要广大一线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改变教学观、学习观和评价观,这才是“教—学—评一致性”能够真正实施的根本所在,也是智慧教育的智慧性之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崔允漷,夏雪梅.“教—学—评一致性”:意义与含义[J].中小学管理,2013(1):4-6.
[2]黄荣怀.智慧教育的三重境界:从环境、模式到体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6):3-11.
[3]杨现民,余胜泉.智慧教育体系架构和关键技术支撑[J].中国电化教育,2015(1):77-84.
[4]胡钦太,郑凯,林南晖.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转型:从“数字校园”到“智慧校园”[J].中国电化教育,2014(1):35-39.
[5]祝智庭,賀斌.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J].电化教育研究,2012(12):5-13.
[6]杨现民.信息时代智慧教育的内涵与特征[J].中国电化教育,2014(1):29-34.
[7]张菊荣.“教—学—评一致性”给课堂带来了什么[J].中小学管理,2013(1):7-9.
编辑 谢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