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生语文阅读习惯养成中存在问题及对策
2017-03-27赵小敏
赵小敏
摘 要: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但目前农村小学因教师素质差、学生家长只重视分数、阅读资料匮乏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学生阅读能力差,阅读面窄,阅读兴趣不浓。新课程要求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在低年级特别要安排语文素养高的教师,加强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和阅读习惯的培养,加大投入丰富学生的阅读资料,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提高阅读的能力和阅读质量。
关键词:农村;小学语文;阅读习惯;问题;对策
一、存在问题
首先,农村小学生的普通话很不标准,受方言、教师普通话水平及学生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学生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课堂上朗读丢字添字、读错字和读破句现象经常出现,这样的朗读能力,何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百分之九十的学生受方言影响,分不清翘舌音与平舌音的区别,老师再三纠正,但效果就是不明显,说明学生在低年级学习汉语拼音时就没有将这方面知识准确掌握。某校四年级学生举行“‘庆国庆诗歌朗诵”活动,因为学生将句子“从思索中前进”中的“从”“索”“中”三个字音始终读不准,教师无奈之下将句子中的“从”“索”“中”分别改为另外三个字“在”“虑”“里”,这一事件说明什么,真是可笑而又可悲。
其次,农村孩子真所谓“眼光狭窄、见识浅显”,小学生不会写作文,检测时阅读题目失分率最高。原因何在?学生脑子空空如也,怎么能指望他下笔千言;学生平时所谓阅读时间仅限于在校早读与课堂时间,阅读内容又仅限课本,就连与教科书配套的《小学生阅读》也因不考试而被 “冷落”,一学期学生甚至连翻一次都没有,怎能练就老师和家长所期望的阅读理解能力,将阅读习题做好?农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几乎是空白,课程目标要求三、四年级学生课外阅读总量在40万字,而农村此学段的学生可能连4万字的阅读总量都达不到。学生既没有在课外阅读书籍,也不懂一般的阅读方法,更谈不上阅读兴趣。如何谈得上发展其语文素养?
最后,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制约与影响,师生紧紧围绕“考试”去教学,要考的内容教师精讲,学生反复朗诵记忆,教材中的略读课文,教师都将其精读精讲化,学生缺少自读的实践锻炼。长此以往,学生只知道阅读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去完成,在他们的潜意识中已经有了依赖性,只有教师点拨,层层提问,学生才能读懂一段文字,若让其独立阅读理解,除了个别尖子生会有所得外,大多数学生读不出什么名堂来。学生在思想上失去了独立阅读与思考的主体意识,同时读无目的,读无方法。家庭教育中,家长只关注考试成绩,对于阅读能力训练不闻不问。
二、具体对策
要彻底改变以上现状,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笔者认为:
首先,作为一线教师,特别是低年级语文科任教师,一方面学校要充分考虑人员安排,要真正改掉以前那種因学校师资薄弱等原因,“低年级教材简单,让不会说普通话的老教师甚至请代教担任”的错误观念,而要让普通话标准、语言基本功过硬的年轻教师担任;另一方面,担任低年级语文教学的教师,一定要苦练基本功,确保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上岗。常言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如果学生从一开始接触的语言就是标准的普通话,何愁学生在以后的阅读中读不准字音,说不好普通话?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坚持说普通话,在日常生活中用普通话交流。学生从小就逐渐练就扎实的识字认读能力,并养成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习惯,能为以后他们用朗读、默读、精读等方式阅读课内外书籍打好坚实的基础。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多指导学生养成一些科学的、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比如“让学生阅读课文时注意坐的姿势,双手捧书与双眼平行置于胸前30厘米处”。同时, “不动笔墨不读书”,教给学生一些读书做记号的方法,可以在文本上进行圈、点、画、写;教育学生读书要三到:心到、口到、手到,关键是心到,还要帮助学生明白精读、略读、浏览与朗读、默读等阅读方式,知道每一种方式的具体要求及做法,懂得在什么情况下应采取哪种方式去读,改掉以前“翻开就读、盲目阅读”的习惯。
最后,加大投资力度,确保学生保质保量地进行阅读能力的训练与阅读习惯的养成。学校应大力投资,购进一部分小学生必读课外书籍,将学校的图书馆进一步完善并向师生全面开放,组织学生定期定量地进行课外阅读,保证每一个学生都有书可读。同时,家长要教育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让孩子养成“手不离卷”的好习惯。除此以外,学校要在社会上做好 “阅读书籍、受益终生” 的大力宣传活动,逐步在社会上形成良好的读书舆论,使得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合力,共同促进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
总之,在小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方面,只有我们全力以赴,师生家长相互协作,才能彻底扭转当前小学生阅读的现状,真正养成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促进他们语文素养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