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预设”走向“生成”
2017-03-27孙杰
孙杰
“预设”是指教师围绕教学目标而设计的教案环节和程序,分成课前、课中、课后三部分,“生成”则是在程序实施过程中引发出来的有关问题,是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是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过程。预设的任务要完成,生成的问题要解决,因此,形成了“预设”与“生成”的矛盾。在课堂教学中,预设是必要的,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也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预设要适度,要留有空间,预设过度导致生成的忽视,挤占生成的时间和空间;生成能激活课堂教学,使课堂充满活力,但生成过多会影响预设目标的实现。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没有生成的课堂也是不精彩的课堂。
一、处理“预设”与“生成”这一对矛盾体的措施
1.更新教育观念
我们要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改进教育方法,更新教学手段,组织有意义的教学活动,创设有效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兴趣,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心理、认知水平,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从学生的现实生活经历和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探究历史的积极性,激活学生思维。
2.提高教学素养
教师在课前应提供可靠的供讨论的素材,使学生从多方面、多渠道接受相关信息,更好地参与教学活动,学得生动,学得精彩,进行思维的碰撞,进而提升知识。
3.丰富教学经验
教师要适时调整教学思路,变换问题提问方式,预设的不一定生成,可能会有偏差,有时甚至会向相反的方向发展,因此,要求教师适时调整思路,采用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的方式变换问题提问方式,将大问题分解成小问题,将专业的术语转换为现实的名词,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具体化,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引导学生深入讨论,进行思维的碰撞,产生思维的火花。教师在教学中还要真诚面对,机智处理。教师不是万能的,在生成过程中有些内容是预设不到的,可以坦诚面对,由学生进行讨论,如解答不出,可放到课后进行解决,切忌应付了事,没有后果,教师通过多种渠道获得答案后要及时告知学生,以免学生的好奇心、学习兴趣被挫伤。
二、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努力提高历史课堂的实效性
1.预设生动教学情境,生成动态课堂
在学习《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难忘九一八》一课时,通过欣赏歌曲《松花江上》,创设悲怆、凄凉的学习情境,和学生一起感受东北人民遭受日军铁蹄践踏的屈辱、无助的情感,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对日军的野蛮和无人性的侵略产生憎恨之情,接下来的学习自然水到渠成。这样的预设使学生的学习情绪迅速达到最佳状态,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同时,将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景中,容易引起思想共鸣。
2.通过组织活动预设重难点,生成高效课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师组织学生讲历史故事、编排历史短剧等活动,对重难点内容进行预设,对生成高效课堂意义重大。例如,我在教学《内战烽火》一课时,“重庆谈判”是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我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重庆谈判的相关资料,对国民党的准备、共产党的主张有更详尽、更全面的了解,组织学生编演短剧《重庆谈判》,将历史人物搬到我们的课堂中来,国民党的目的、共产党的主张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同时对我党在谈判中,在不损害人民根本利益的原则下做出了一定的让步的史实有了更好的了解,学生兴趣高涨,在活动中把握重难点,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引发学生参与思考,使课堂出现了较理想的动态生成,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3.预设思维的“空白点”,生成动态资源
所谓“空白点”,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某些问题故意不讲或少讲,留出空白,为学生提供想象的空间和思考的余地。例如,在学习世界历史上册《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一课时,关于哥伦布开辟欧洲到美洲的大西洋航路史学界一直有争论,各地区的人也有不同评价,印第安人认为:哥伦布把欧洲强盗带到了美洲,破坏我们的文化,掠夺我们的财富,是一个恶魔。欧洲人认为,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把欧洲文明传到美洲,把落后的美洲带入文明时代,是一个有功之臣。给学生设置问题:
(1)印第安人为什么说哥伦布是个“恶魔”?
(2)欧洲人为什么赞哥伦布是个“有功之臣”?
(3)你赞成哪种说法?为什么?
“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是功是过”,是社会各界争论的热点,老师在此处给学生预设思维的空白点,能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引發学生思考探究,使学生形成了较理想的动态资源。
总之,笔者认为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提高,二者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预设和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达到“预设中有生成,生成中有预设”的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