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2017-03-27李铁权
李铁权
摘 要:数学课堂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的过程,究竟怎样做好学生的引导,就一些做法和认识浅谈如下。
关键词:引导;情境创设;合作学习;练习训练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建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導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的过程,不仅要引导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同时要引导学生建构知识;数学教学过程也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教与学是不能分开的,教学需要沟通和合作;教学过程还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如何更好地去引导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引导学生探究学习知识。
一、创设丰富有趣的数学教学情境,让学生好学、乐学、愿学
利用多媒体导入新课、设置问题、联系生活实际开展活动等形式创设情境,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引领学生进入学习状态。课堂上,教师在教学情境当中,更能达成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学生更能积极投入到学习中来,进而培养学生观察和发现问题的好习惯,以及自我探究的精神和能力。实践证明,创设良好的数学教学情境来上课,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容易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乐于开动脑筋,善于捕捉和吸纳学习信息,因此,每一位教师都应该重视数学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比如,导入新课,开门见山导入,目标明确,重点突出,能使学生很快地把注意力集中在教学内容最本质、最重要的问题研究之上;联系生活实际导入,学生容易对所学知识感兴趣,有欲望,容易在教师的引导下来观察、分析、探究知识;以旧知导入,循序渐进,展开联想,容易使学生形成知识链条和框架;设置问题导入,刺激学生的好奇心,能起到以石激浪的作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开展活动导入,学生自然、轻松地进入活动情境,丢弃了恐惧,可能在活动中碰撞出思维的火化。这些情境的创设,是教师引导和主导的体现,更能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二、开展互动交流的学习与合作课堂,让学生参与、合作、提高
开展师生、生生互动与合作的课堂教学,一方面教师要设计好教学过程,另一方面在于教师按照设计和变化,怎样引导学生参与知识获取、技能形成、活动开展、方法掌握、交流合作、延伸提高这个学习过程,后者更关键。它关乎学生数学知识的掌握,教学目标的达成,基本技能、数学思想方法以及数学活动经验的获得。采取什么措施呢?
1.把参与当成是享受
学生其实很“怪”,对新的、未知的、隐藏的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不管能否成功,总喜欢去实践、去尝试,爱表现自己,希望自己在这方面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并且对自己得到的东西非常珍惜,爱研究,理解认识也深刻。教师理应满足和支持学生的这种需求,让学生品尝参与的乐趣,强化获取知识的主动性,知道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只有参与了学习,才能得到智慧和知识,才能解决实际问题,才能体验到生活的快乐。
2.把合作交流当成是学习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意指合作的重要性。在现代高科技时代,每一件高科技产品的问世,无不是合作的结晶,合作成了成功的基本要素,成了现代人生存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成了现代教育培养学生的基本要求和基本目标。新课标明确提出,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师生是合作者,在合作交流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思想、方法、见解,获取知识,经历学习过程,发展能力。合作既符合学生特点,又能产生一个人难以想到的新想法、新主意、新办法;既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和交往能力,又能促进学生进行创新,得到意想不到的成果。实践证明,合作已成为学生乃至研究者获取信息和成功的基本条件,合作交流是课堂教学的首选。
3.把提高当成是发展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学生情况、教材内容、知识掌握情况对学生采取不同的引导,抓住一切有利时机,让学生提高自己。比如,有关规律的归纳总结,注意引导学生从特殊到一般和发生发展的特点来抓住核心特征进行总结;对有关计算法则引导学生根据计算的过程及步骤去归纳概括;对于有些计算公式,引导学生参与公式的推导过程,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这样的引导对学生而言,使学生掌握了一些学习数学的基本方法,提高了他们学习数学的能力,最终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深刻了、记忆更加牢靠了、应用更加灵活了、思维更加宽阔了,给学生以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三、落实设计合理的练习与教学训练,让学生巩固、应用、拓展
在课堂教学中,练习是必不可少的一步,做好练习的设计、辅导、实施,就能落实好教学目标,就能为后续学习扫清障碍。练习是巩固所学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强化知识生成和应用知识的必要步骤,是实现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练习设置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练习的设置应有层次性、针对性、合理性、趣味性和多变性,既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要求,又要为培养“创新”和“专业”人才创造条件。加强练习,是学生主体性的体现,是对所学知识的应用,是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渠道。在练习中适时地引导,耐心地辅导,及时地反馈,及时地纠错,及时地总结经验,既能弥补学生掌握知识的不足,又可以延伸、拓展学生的思维和知识面。因此,注重课堂练习,是不断改进教学工作的有利措施。
教学实践证明,抓好教学环节中每一步的引导,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适当地选用电教媒体,使教学更加丰富多彩,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