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2017-03-27陈海忠
陈海忠
摘 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为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打下基础。要悉心引导,激发学习兴趣;因人而异,实施分层教学;精选内容,力求贴近生活;自主探究,提高学习能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体会
信息技术的飞快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信息技术理所当然地走进了学校,成了学校教育的一门新型课程。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让学生了解一些信息技术的知识,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技能,培养他们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养成良好的信息素养,为学生以后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打好基础。笔者认为信息技术教学,教师应当从认真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教学方法等方面入手,教师要正確引导学生,使他们单纯的对计算机的兴趣,发展成对信息技术研究学习的兴趣,从而在较好地完成信息技术课教学任务的同时,也让他们学有所获。
一、悉心引导,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同样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或者说需要引导,使他们对计算机的兴趣发展为对信息技术知识技能的兴趣。在教学“文字编辑”这节课时,我事先设计了这样一些环节:办一份个人报刊,输入自己的作品,可以写一下自己的理想和未来等。在这次活动中,对学生有了动手操作的要求,学生在操作中掌握了本节要学习的信息技术知识。接着,我从文字编辑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入手,让他们体会信息技术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巨大影响,熟练掌握文字输入的重要性。通过这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
二、因人而异,实施分层教学
天下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学生的个体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学生在知识结构及掌握程度上存在差异,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因材施教。我们在授课中可以对内容适当变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实施分层教学,做到因材施教。比如,在教授《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要求的掌握“绘图工具的使用”一课时,我们就可以进行分层教学:对于那些根本没有接触过此类知识的学生,应该进行较详细的知识讲解,再让他们学习操作绘图工具;而对于那些已经掌握画图程序,能很熟练地运用这些工具的学生而言,详细的讲解就是多此一举了,应适当地扩充内容,布置一些学习任务,让他们自主学习。这样,就能让初学者学得会,让学得好的学生也有了新的提高。还是以“绘图工具的使用”这堂课为例,我对不同基础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那些原先没有接触过计算机或者操作水平较低的学生,对他们的要求是使用基本的工具,完成一幅简单的图画设计;对于那些学习绘图还有较大潜力的学生,除了以上要求的内容外,还让他们创造性地进行设计绘图,设计较为复杂的图案,如“班徽”“校徽”或运动会“会徽”等。还要求利用绘图工具的其他功能进行装饰,如添加一些特殊效果,“一个文字有多种颜色”等。这样就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有的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找到自己的兴趣点进行有效学习。
三、精选内容,力求贴近生活
教师精心挑选设计的内容,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还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更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学习《计算机的组成》这一课时,我针对本节课理论性很强,不易吸引学生的特点,把一台报废的电脑带进课堂,让学生自己动手,把它大卸八块,从计算机的外壳入手,给他们逐一讲解计算机的硬件的名称及其各部分的作用,并用准确的语言,恰当的比喻,将专业的术语生活化,抽象的名词具体化,使学生在玩中愉快地学到了电脑知识,教学效果非常不错。当然,这样的课堂要求老师花费较多的精力设计教学内容,当然还要求教师有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
四、自主探究,提高学习能力
自主探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与创新能力很有效的途径。信息技术恰恰是一门操作技能与知识积累兼具的学科,因而更应提倡自主探究性的学习。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不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对内容不感兴趣。我多年的教学经验是让他们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学习。以学习“删除文本”为例,我先让学生进行尝试,再请他们分享自己的做法。同样是删除,学生的方法却不尽相同,有的用Backspace删除,有的用Delete键删除,还有一位同学是用“剪切按钮”,不同方法得到总结。
总之,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我们应以“授人以渔”为目标,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创新学习,使学生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肖文超.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初探[J].学周刊,2012(24).
[2]茅育青.新课程背景下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