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某书架的最终命运和结局

2017-03-27汪勃

读读书 2016年4期
关键词:书架上失控书架

汪勃

之前的美国大选,很多对政治和选举有点了解的人都相信民主党会赢,后来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有人吃虫有人吃土,多多少少有辱斯文。相比之下,复旦大学政治系的某位教授显得清新脱俗得多。他在事前说自己搞了这么多年政治学,如果连个美国大选的结果都预测不到,干脆就不要教书了。尘埃落定之后,该教授带着跃然纸上的沮丧给学生们发邮件说:我已经没有脸见大家了,但是课还是要上的,试也是要考的,但是大家也不用怎么复习了,因为所有的政治学理论都“没有什么用了”。

“理论不管用”怕是当今文明的一个缩影了吧。人类在专制中被宗教统领了上千年,到了十六七世纪,文艺也复兴了,工业也革命了,科学也诞生了,政治在打打杀杀那么多年之后也昌明了,一下就觉得自己必须是万物之灵长了,拦都拦不住。直到互联网诞生之后,我们突然发现,就如曾教授表示的那样,我们引以为傲的理论和常识都“没有什么用了”。

这或许是某一类较真于“正确”的读书人的无奈。如果这位读书人足够勤快而偏执,估计每年书架上都会清理出一堆“不管用”的著作来烧掉。川普这次当选了,政治理论方面的书可以烧了;哲學理论的书,在逻辑实证主义那会儿就可以烧了;经济学?还没互联网的时候就有人把它当成伪科学了。就算是自然科学,比如物理,有了海森堡测不准原理和相对论,这个世界的存在都可疑了。当然,很多学说用来解释过去存在的现象大抵是过得去的,但是你要在按村上春树老师的说法只在三十年前的“故纸堆”里翻腾,期待找到一本能合理解释当下(也即那个时候来预测未来)的书,枉费心机的概率是极大的。

有人更新书架的目的是为了美观,有人更新书架的目的是因为强迫症,设若某个人为了追赶“正确”的理论,且他“正确”的标准是“能知现在未来事”,这个书架在今天就没有任何存在的意义了。但如果你做了妥协,过往的经典著作不烧了,而一定要码一层“与时俱进”甚至“未雨绸缪”的书装点门面,那你的下场可能更尴尬,因为目前看起来为数不多的“能够”预测未来的书,很可能会看不懂。

在这里我必须说说那本风靡互联网圈的《失控》,在我书架上就是这样一个无比尴尬的存在。因为它大而厚,没有张桌子是没法读的,随随便便往书包里一塞,就会比包里其他所有杂碎加上包本身的重量还重。坦诚点讲,我用了两年时间,在纸书和两种阅读设备的电子书中闪展腾挪,但是还是只读了大概五成多一点,可是又不敢把它从书架上请走。至于为什么,看看它的副标题就知道了——“全人类的最终命运和结局”——这不是二十一世纪的烧饼歌或者推背图吗?

不过通过各方读完此书的朋友们透露的结论来看,人类最终的结局并没有太乐观。这本书的核心简短些说就是——互联网作为一个人造物,最终会获得某种生命特征,最后你只要顺着这个特征往下走,让它“失控”,人类就进入一个新的境界了。至于到时候人类是叫人类还是叫鸡肋,推背图没明说,反正告诉你这事儿已经定了,你只要活得足够久,就能看得到。这书出来之后,许多人觉得之前都白活了,烧书与否并不晓得,但是过往的世界观应该是都因为大脑过热而烧掉了。该书作者后来可能觉得只把自己理论的重要性体现在副书名里不过瘾,干脆再出一本来宣扬自己的绝对正确,书名直接叫做《必然》。

说看不懂的另一个原因是,如果按照传统的理论方法在其中找归纳和演绎的逻辑路径,恐怕是要失望的。从近几个世纪来人类浸淫出的所谓“科学”思维的眼光看,这类书籍内容无非就是用箴言体写就的断言集,与《失控》和《必然》这两本书的作者凯文-凯利无比推崇的老子的《道德经》大致等同,是经不起理论推敲的。互联网时代出现了一批操持这种文体的写家,远如库兹韦尔、尼葛洛庞帝,近如舍恩伯格等人。他们很容易让我想起某些曾经活跃于世的“思想家”,比如德日进。此公是个在考古界声名赫赫的神父,据说发现了北京猿人化石,也在世纪大骗局“辟尔唐人”上栽过跟头。不过考古之外,作为一名教士,他当然也热爱给人类“算命”。他曾提出过玄之又玄的“智慧层”概念,大致就是说人类的智慧终有一天会脱离肉身在地球上空萦绕成一个“信息大气层”。这位先生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首先我之前提到的一系列互联网时代的“技术论大师”们几乎都是他的粉丝。其次据我有限的所知,至少有两部电影、一部小说和一部日本卡通动画遵循了“智慧层”的设定,说“泽被”了科幻的“后世”毫不为过。

技术论者的通病是特别爱思索机器,但是不太考虑人性,看似玄妙,实有取巧之嫌,因为现在看来人还是远比机器复杂,而且特别不稳定。比如他们推崇的大数据有种常见的量化方法,即把人的某种主观情感付诸于几个简单可描述的词再进行赋值,比如很喜欢、喜欢、一般、讨厌、很讨厌,然后依次在系统中代表5、4、3、2、1分,再调查几万个样本,然后加权也好平均也好,反正就把一种主观的集合“客观化”了。这种简单粗暴之法我这种外人看来都觉不靠谱,遑论学界中人。再说人类在被技术改变。在互联网时代中,网络连接里的人越来越像个幼儿,轻信急躁双商低下,此番美国选举便是明证,谁知道未来人会成个什么样子,又能如何自处?

当然话说回来,所有抱怨的前提还是用前人的标准做判断。要是秉持“道可道非常道”,未来人类书架请上来的可能都是这一类作品:言之似有物,云山而雾罩。未来世界“原子化了”,既然“机械论”、“决定论”我们从感情上难以接受,那还不如就信了这些“云山雾罩”——在“落伍”的科学观眼里跟志怪故事羞不多的新“理论”。毕竟你科学解释世界解释了这么久,越来越“不够用”,左支右拙破绽百出。如果一定要信点儿什么,还不如干脆信“机缘”、“天道”和“命数”。

这样想来,我还是小心翼翼地把《失控》取下,拂去上面的灰尘,抹平翘起的页脚,怀着对人类无比飘渺结局的一份敬畏,把它和《数字化生存》、《大数据时代》、《道德经》、《圣经故事》,还有《三体》、阿西莫夫、刘仲敬等等摆在一起。其他书来书往,这些则须永久占据最高的位置,一来鞭策我有朝一日的“进阶”,二来在朋友来的时候就可以理直气壮地往上一指说:“你看,这满满一层,才是人类的未来。”

猜你喜欢

书架上失控书架
一场吵架是如何失控的
阿基与乌龟之失控
整理小书架
她就在我书架上
彩色猫头鹰
给书架美容
书架就要美美哒
环球视窗
2013女丝新标准
会展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