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石铺街 摇波驻节—郑燮《隶书武王〈机铭〉》轴初探
2017-03-26王有珍
◇ 王有珍
在中国清代中期,有这样一批书画家:他们的艺术个性鲜明、风格怪异,性情倔傲,孤芳自赏,因他们风格相近且主要活动在扬州一带,被称为“扬州八怪”,或称“扬州画派”。
郑燮是清代“扬州八怪”中知名度高的书画家之一。
[清]郑燮 隶书武王〈机铭〉轴84.9cm×49.4cm 纸本 1756年 武汉博物馆藏释文: 石墨相著而黑,邪心谗言,无得污白。皇皇唯敬,口口生垢,口戕口与。其溺于人也,宁溺于渊。溺于渊犹可游也,溺于人不可求也。火灭修容,慎戒必恭,恭则寿。恶乎,危于忿壶;恶乎,失道于嗜欲;恶乎,相忘于富贵。豪毛茂茂,陷水可活,限文不可脱。乾隆丙子仲春之月廿有七日,坐于虎阜之慈山楼,雨晴窗暖,为桥门年学兄作此幅,似八分非八分不足观也。板桥郑燮。钤印:爽鸠氏之官(朱) 郑板桥(白) 六分半书(朱)
《清史列传·郑燮传》中记载其“善诗,工书画,人以‘郑虔三绝’称之”。其书法融隶书于行楷中,自称“六分半书”,开创了书法史上的先河。何为“六分半书”?郑板桥自己解释,其书“创为真、隶相参之法,而杂以行草”。《国朝书画笔录》谓板桥“书法以隶楷行三体相参,有别致,古秀独绝”。《刘柳村册子》言:“板桥书法以汉八分杂入楷行草。”所谓“汉八分”,即言汉代成熟的隶书。“六分半书”大体上是以隶书体势为主,加入楷书、行书、行草、篆书而形成的一种书体形式。
此幅《隶书武王〈机铭〉》轴,是郑燮于1756年在虎阜(今苏州虎丘)所作,纵84.9厘米,横49.4厘米。识文多为喻世警语名言。如“石墨相著而黑,邪心谗言,无得污白”,意思是说以砚磨墨,可得黑色的墨汁,但邪恶诽谤之徒,却不能侮辱清白之人,为《太公金匮》砚之书。“皇皇唯敬口,口生垢,口戕口”,出自武王《机铭》,是刻在鼎上的,有须防“病从口入”和“祸从口出”之意,亦是人生玄机的警语。“与其溺于人也,宁溺于渊,溺于渊犹可游也,溺于人不可救也”,意思是说与其淹没在小人之中,不如淹没在深深的潭水之中,因为淹没在潭水中还可以游出来,如果淹没在小人之中就不可救治了,这是《盥盘铭》中的话。诸如此类的警语,还有《带铭》中的“火灭修容,慎戒必恭,恭则寿”,《杖之铭》之“恶乎,危于忿;恶乎,失道于嗜欲;恶乎,相忘于富贵”,《笔铭》之“豪毛茂茂,陷水可活,限(应为‘陷’)文不可脱”。郑板桥选取他们作为书法题材,可以说是对其经历过世间坎坷之后看透世事而“难得糊涂”的内心世界的一种表达。
这幅隶书轴是郑板桥去官三年后的作品。此时他已63岁,是其书法艺术创作的巅峰期。
[清]郑燮 行书节录怀素〈自叙帖〉轴197cm×52cm 纸本 武汉博物馆藏释 文: 粉壁长廊数十间,兴来小豁胸中气。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心手相师势转奇,诡形怪状翻合宜。人人欲问此中妙,怀素自言初不知,皆辞旨激切,理识玄奥,固非虚荡之所敢当,徙增愧畏耳。克傅先生教字,板桥弟郑燮。钤 印:樗散(朱) 燮何狂之有焉(白) 七品官耳(白)鉴藏印:黄陂童邱龙藏书画(朱)
无官一身轻的郑板桥一心追求书法艺术的完美。他将清官受污的愤慨、追求完美的执着、恕不同人的宿志等各种复杂的情感在其书法中倾泻出来。其大部分名作都创作于罢官之后。如写于岁时的《书李壶庵道情十首》《润格》等,杂取各体,熔为一炉,深厚质朴而又流贯畅达。更可贵的是,这一时期的作品矫正了以往一些“蹲笔过重”“略有拼凑”等欠完美的地方,展现了书法大家独特的艺术追求。再以后更是佳作连连,留下的书法佳品极多,对联、题跋、题扇等不一而足。众体兼具的书法,小大瞬变,疏密倏转,千变万化,动人心魄,脱却秀媚,人书俱老,文意和书法都已达到化境,可谓“笔落惊风雨,书成泣鬼神”。这些作品将“板桥体”推向了新阶段,为其奠定了书法史上不朽的地位。这幅隶书轴的书体,按郑板桥自己在款识上所题,为“似八分非八分”,即属于“六分半书”。作品以隶、真相参,并将真、草、隶、篆各体熔为一炉,有着楷书的谨严工稳、行书的秀俊飘逸、篆书的圆转厚重、草书的潇洒奔放。用笔变化多端,结体扁形夸张。
板桥书法,在章法上人称“乱石铺街”。疏密、斜正、长扁、轻重、粗细、浓淡交织在一起,极尽变化,似乎在平衡、稳定中有意造成一种不平衡、不稳定之感。当代著名学者丁家桐评其:“如老翁拄杖,小孙牵袂;少男放肆,少女含羞;急者抢道,徐者闪让;壮者担物,弱者随行。”“或如风催云涌,时得卷舒变换之势;或似飞花散雪,极尽自然洒脱之趣。”所以这一章法特征又被称为“醉汉夜归”“浪里插篙”“雨夹雪”等,真可谓是“乱石铺街辟蹊径,六分半书世人惊”。向来不大瞧得起“八怪”的秦祖永也不得不赞道,板桥“风流雅谑,极有书名,狂草古摘,一字一笔,兼众妙之长”。郑板桥笔法的丰富变化,使得其书法能放能收,流畅而不失凝重,放纵中又有节制,体现了篆、隶、楷之静与行草之动的有机结合。郑板桥在书法传统的继承和创新上开一代先河。
该作品章法正是如此。这幅作品在点画上极有力度,字的造型力求稚拙,画境甚浓,用墨讲究浓淡干湿,行笔轻重疾徐,匠心独运,全幅以实取胜,显得神完气足,无疑为板桥翰墨中之精品。
笔法上,肥瘦各异,墨色浓淡相间。时而几个端庄的楷书,又时而出现古朴厚重的隶书。有些行楷字参用了篆隶的笔法结构,呈现出浓厚的朴拙之趣。“六分半书”中有些隶楷字的字形被故意写得很大,看起来很笨拙,而与行草书杂在一起,反而收到寓巧于拙的艺术效果。对于一些常用字,板桥也灵活运用了多种不同写法,甚至采用异体字的写法,以达到奇特的艺术效果。“六分半书”的艺术魅力还在于郑板桥将绘画巧妙地移入进去,他大胆地将绘画的笔法、墨法、章法用于“六分半书”的创作之中,书中有画,画中有书,别具一格。他在题《墨竹》横幅中云:“至吾作书,又往往取沈石田、徐文长、高其佩之画以为笔法,要知书画一理。”郑板桥善画兰竹,“六分半书”中撇画的写法,尤其一些长撇的用笔,很多采用了兰叶竹节的绘画笔法。如“人”字,明显运用了兰竹的绘画技法,给人一种竹叶萧萧之感,使作品充满了诗情画意。画意还表现于作品多处,如“石”“黑”“心”“皇”等字用重笔,而有些字已不仅仅是重笔,而是用湿墨、涨墨,将字或某些笔画处理成了块面,以期与其他细笔形成强烈的反差。这是非画家身份的纯书法家所不敢想,更不敢去做的事情。
[清]郑燮 修竹图轴129cm×66.7cm 纸本墨笔 1754年 武汉博物馆藏款 识: 新霜昨夜满沙洲,竹叶青青色更遒。贯彻四气(此为衍字,应点去)时浑一气,不知天地有清秋。绍翁年学老长兄先生教画,板桥居士弟郑燮乾隆甲戌九月二十有一日漫笔。钤 印:郑板桥(白) 乾隆东封书画史(白)鉴藏印:郁兰堂珍赏(白) 梅州饶青斋珍藏印(白)
当然,也可能是不屑为之。再如作品中的撇捺兼有竹叶的劲挺、兰叶的飘逸,挥洒自然不失法度,“飘飘有欹侧之势”,将他崇尚“真气、真意、真趣”的艺术个性表达得淋漓尽致,给作品平添出盎然的生机、奇异美感。同样一个字,如简单的“人”字却有不同的写法,目的无非是人为地制造复杂,以求得变化而丰富“画面”。郑板桥以画之关纽透入于书,使其作品呈现一定程度的画意,更加增强了“六分半书”的艺术魅力。蒋士銓曾给予了高度评价:“板桥写字如作兰,波磔奇古形翩翩。”板桥“书中有画”,观其一幅字犹如欣赏其一幅画一样享受。大凡喜爱郑板桥“六分半书”者,无不叹服其天才的创造。
郑燮的书法看上去很乱,其实纵向是成行的,只是他将许多笔画左右穿插,造成视觉上的“乱石铺街”效果。整幅书轴布局上左低右高、相互揖让,字的行距、大小平正而参差有致,斜正得当,一气呵成,杂取各体,熔为一炉,深厚质朴而又流贯畅达。字的轻、重、疾、缓、伸、缩各依其法,节奏井然奔放,既生动又不失法度。结字变化多端,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洋洋洒洒,有一种“雨夹雪”的天然美感。对自己的书法风格,郑板桥的一段自称可谓言简意赅:“板桥既无涪翁(黄庭坚,号涪翁)之劲拔,又鄙松雪(即赵孟頫,号松雪)之滑熟,徒矜奇迹,创为真隶相参之法,而杂以行草,究之师心自用,无足观也。”这幅书法作品从用笔到结体都让人有面目一新、妙不可言之感,古人遗韵和自家风貌兼而有之,从中可以看到一种经过取舍、提炼、糅合的隶书变形字体的艺术风情。
郑板桥的书法,不守成法,大胆为之,成为脱颖而出的“板桥体”。其字犹如“雪柏风松,涎然而秀出于风尘之表”,亦如“秋花倚石,野鹤戛烟,自然成趣”。清人张维屏赞誉,“板桥大令有三绝,曰画、曰诗、曰书,三绝之中有三真,曰真气、曰真意、曰真趣”,无疑是对其最为恰当不过的评价。
[清]八大山人 猫石图轴104cm×39cm 纸本墨笔 武汉博物馆藏钤 印:蒍艾(朱) 黄竹园(白)鉴藏印:肖仲陶家珍藏(朱) 金湖刘氏紫轩珍藏(朱)
[清]八大山人 野凫图轴68cm×27.3cm 纸本墨笔 武汉博物馆藏款识: 辛重光画,八大山人。钤印:八大山人(朱)
[清]恽寿平 读书乐志图扇18cm×55cm 纸本设色 武汉博物馆藏款识: 静老读书乐志之地,属余补图当招隐之诗云。白云溪寿平。钤印:寿平(白)
[清]赵理 深山幽谷图扇18.5cm×56.5cm 金笺墨笔 武汉博物馆藏款 识:丙辰冬日为孺文先生写,赵理。钤 印:文叔(朱) 赵理之印(白)鉴藏印:井字山房(朱)
[清]汪寒崖飞瀑图扇17cm×51cm 纸本墨笔 1819年 武汉博物馆藏款识:寒崖飞瀑,乌目山人有此本。闲窗雨霁写,奉眉生大兄大人政。汪昉。钤印:汪昉之印(白) 子方(朱)
[清]赵之谦 篆书读书承志卷47cm×140cm 纸本 1884年 武汉博物馆藏释 文: 读书承志。子萱先生次子俨婴,余子侄行也。先生宰吾浙卅年,有政声,刚正戆直,大与余同。惜味轩诗稿及制艺已梓行,一时士大夫家争藏之。咸丰辛酉(1861)殉难杭州,余方避闽,是时俨婴兄弟亦侍母丁恭人来,恭人精书画诗文,梓稿未毕而全毁,仅存《灵飞经》临本,名公钜卿题咏殆遍。及闻先生尽忠信,一意抚孤,命俨婴执弟子礼事余。因忆先生宰嘉兴时,俨婴才八九龄,先生指谓余曰:他日其教诲之。言犹在耳,追抚凄然,今幸俨婴兄弟皆勉自立,固得力于母教者深而食德正未艾也。甲申五月俨婴归,与拔试,既得复失,书此以勖之。撝叔识于南城。钤 印:赵之谦印(朱) 赵撝叔(白)鉴藏印:道静居士(朱) 季郁甲子岁以后所得(朱) 汉阳张仁芬鉴藏书画之记(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