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流高职院校办学定位若干基本问题研究

2017-03-26王伟

职教论坛 2017年5期
关键词:意蕴原则

摘 要:建设一流高职院校,是我国高职院校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对增强高等教育吸引力以及加快构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办学定位是一流高职院校建设的关键环节和核心内容,在一流高职院校创建过程中起着基础性、全局性和引领性作用。实施一流高职院校办学定位,就应在把握一流高职院校办学定位科学意蕴的基础上,全新审视当前一流高职院校办学定位模糊不清、千遍一律、角色错位等三类问题,提出一流高职院校办学定位确定的基本遵循,即包含法治依据、理论依据、现实依据和实践依据在内的四大确立依据,以及职业性和教育性结合原则、一流性和前瞻性结合原则、区域性和国际性结合原则、特色性和创新性结合原则的四大界定原则。

关键词:一流高职院校;办学定位;意蕴;依据;原则

作者简介:王伟(1982-),男,江西吉安人,东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协商民主视域下的地方政府质量研究”(编号:15AZZ014),主持人:聂平平。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05-0052-06

我国高职院校发展时间短,建校之初又承担着加快推进高等教育普及化的主要任务,整体上至今仍然存在着内涵建设不足、办学水平不高、吸引力不够等问题,与我国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格格不入。无论是为了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还是承担起国家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赋予的重任,建设一流高职院校,自然就成为了每所高职院校的价值追求和争逐目标。而建设一流高职院校,办学定位是其首要考虑的问题,在一流高职院校的创建过程中起着全局性、基础性和引领性作用,是决定一流高职院校建设成败与否的核心因素。

一、“一流高职院校”命题的提出

(一)“一流高职院校”提出的时代背景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之后发展一直比较缓慢,处于探索发展的阶段,直到1998年高等职业教育才开始走上了正轨,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从1998年至2013年,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招生数从43万人增长到318.40万人,在校学生数从117万人增长到973.64万人,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学校由432所增长到1321所[1]。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实践,我国高职院校无论是在招生规模、在校生人数、毕业生人数、学校数量方面都得到了空前地发展,在我国高等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和地位,占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是我国建设、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要输送者。然而,随着我国进入经济新常态和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期,以往那种只一味注重规模扩张而轻视内涵建设的高职院校发展路子,越来越跟不上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实际需要。而高职院校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不断提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就需要一批有实力的高职院校先行先试,争当高职院校做综合改革探索者和创新者,在内涵发展的实践中不断形成和丰富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理论体系,从而为我国其他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发展提供理论指引和实践指南。建设一流高职院校的呼声就此应运而生。

学界从2005年开始就提出了“一流高职院校”这个命题,对此还进行了相关学术层面的探讨和研究。2014年,国务院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明确提出:“建成一批世界一流的职业院校和骨干专业,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培养高地”[2]。自此,建设一流高职院校不仅仅只停留在学术层面,在政策层面首次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高职院校的目标。2015年9月1日,教育部出台的《职业教育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2015-2018年)》再次从政策层面上针对性地提出了“建设一批世界一流高职院校”的目标。2016年3月8日,原教育部长袁贵仁在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教育界别联组会上明确表达:“不能把一流大学仅仅限定为综合大学,还包括民办大学、职业高校等”[3]。从此,“建设一流高职院校”不仅成为了职业教育界和学术界研究的热门课题,也是各高职院竞相争逐的发展目标。随着2016年5月广东省在全国国率先启动一流高职院校建设的举措,“一流高职院校”这个命题终于在建设实践上落地。

(二)“一流高职院校”提出的时代价值和战略意义

1.理论价值。“一流高职院校”命题一经提出,就引起了教育界和学界广泛的关注和研究,并形成了一批学术价值较高的理论成果,主要集中在一流高职院校的基本内涵、特征、标准、评价体系、文化审视、创建路径以及发展策略等理论领域。这些理论成果较好地回答了“什么是一流高职院校”、“为什么要建设一流高职院校”和“怎样建设一流高职院校”的若干基本问题,较好地诠释了创建国内乃至国际一流高职院校的内在逻辑及价值意蕴,从认知层面上解决了一流高职院建设极易混淆和模糊认识的焦点问题,为一流高职院校创建的探索和实践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撑。

2.战略意义。我国独立设置的现有高职院校1300多所,整体上发展水平不是很高,尽管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的促动下,重点建设的国家示范(骨干)性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上获得了越来越多的社会承认,然而高职教育吸引力不强的状况仍然没有得到有力的改变。建设一流高职院校,不仅可以增强高职教育吸引力,更重要的是可为高职院校的未來发展指明前进的方向,结束高职院校经历国家示范(建设)后的发展茫然和摇摆不定的状态,对于加快发展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和中国制造2025战略目标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二、一流高职院校办学定位的科学意蕴

什么样水平的的高职院校才算一流高职院校?目前学界对此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和权威的界定,仍然停留在模糊化认识的阶段。学界目前流行三种观点:一流高职院校就是著名的高职院校;一流高职院校就是排名前列的高职院校;一流高职院校就是引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高职院校[4]。从学理上清楚地界定一流高职院校的基本内涵,首先要弄清楚“一流”的涵义和区域性问题。“一流”从词性上讲,是一个属性代词,《现代汉语》解释为“第一等”;从内容上讲,是指在一定办学基础上的一种更高的价值追求或目标追求;从形式上讲,“一流”就是一种标准,要达到的高度,或提出的新要求[5]。显然,无论从内容还是从形式上讲,“一流”都是一个相对比较的概念,是相对原有状态而言一种更高的内在要求和境界追求。“一流”还是一个区域性的概念,通常人们所指的“一流”,其前缀都是特指区域范围内的一流,如市一流、省一流、国内一流、国际一流等。由此推出,所谓“一流高职院校”也是一个相对比较的概念,就是在同一区域内范围与其他高职院校相比,自身办学实力、社会贡献和办学声誉具有明显的优势,且被公认的可引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区域知名度较高和排名靠前的高职院校,同时又是高于区域示范性高职院校办学水准且不断追求卓越发展的高职院校。

办学定位是一流高职院校建设的坐标参照,在建设一流高职院校的过程中具引导性、基础性和全局性作用。一流高职院校办学定位,是指一流高职院校创建单位紧紧围绕“一流高职院校”的基本内涵、建设标准和独有特征,以自身办学条件、办学职能、社会需要及大众期望为导向,结合地方和国家相关教育发展规划与政策法规,进行科学分析与比较,准确把握自身角色,为学校发展确定方向、目标、任务等而进行的一系列战略思考和规划活动[6]。一流高职院校办学定位的内容主要包含:办学层次定位、办学类型定位、办学特色定位、办学模式、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人才培养规格定位、师资队伍建设定位,等等。一流高职院的办学定位具有综合性、复杂性、长期性、动态发展性、和相对稳定性等特征[7]。

三、一流高职院校办学定位的问题审视

争当省级乃至国家级一流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是众多高等职业院校的追逐目标。从各省高职院校申报一流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的实践来看,诸多一流高职院校的申报单位普遍存在着办学定位不合理、不科学等问题,集中表现为如下三类问题:

(一)办学定位模糊不清

2016年上半年广东省在全国率先启动了一流高职院校建设,标志着我国一流高职院校的建设正式从理论研究阶段进入了实践探索环节。此后,全国其他省份相继启动了全国一流高职院校建设计划,走的路径基本上跟广东省的路径一致:先在省内选择一批办学实力较强的高职院校作为省一流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之后再根据各立项建设单位建设省一流高职院校的水平和成效,从中评估选择一批真正具有实力的省一流高职院校申办全国一流高职院校建设单位。无论是对全国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还是普通高职院校来讲,创办一流高职院校都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如何创办一流高职院校,首先就要涉及到一个办学定位的问题。办学定位,就是创办一流高职院校的“牛鼻子”,抓住了这个“牛鼻子”,一流高职院校的建设就有了方向和指引。从广东省高职院校申报广东省一流高职院校建设单位的情况来看,不少申报的高职院校仍在一流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上认识模糊,对“高职院校”、“一流”、“一流高职院校”等概念和内涵仍然存在着理解上的不到位和偏差,办学定位凸显不出“一流”的特殊内涵,对一流高职院校的发展方向、办学特色、办学模式、办学层次等各个层面的办学缺乏一个清晰准确的定位。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走在全国的前列,是发达地区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典型代表,对全国的高职教育发展具有明显的示范性和引领性的作用。办学定位模糊不清的问题,不仅是广东省独有的问题,在全国其他省份申报省一流高职院校建设单位的高职院校中同样存在。正如华中科技大学别敦荣教授在高职教育发展论坛上所言:“发展定位和目标不明确,是目前高职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8]

(二)办学定位千篇一律

办学定位千篇一律不仅在普通高等院校普遍存在,在高等职业院校也有过之而无不及,集中表现为:办学理念相同、人才培养目标和规定定位基本一致、教学管理制度雷同、专业设置照抄照搬、机构设置大同小异等。高职院校办学定位的千篇一律,势必会造成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和办学模式的千篇一律。倘若如此,建设一流高职院校“一流”的内涵和特征就无法彰显出来,适应区域发展和产业需要的一流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就无法喷涌而出。当前几乎所有的高职院校主观愿望上都想成为省内一流乃至全国一流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然而受办学基础、办学条件、办学历史和社会环境的制约,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客观上不具备成为省内一流乃至全国一流的实力和条件。为了能快速向省内一流乃至全国一流靠拢,就对照着国务院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设计办学定位,抑或对着社会声誉好、知名度高、排名靠前的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照抄照搬,不考虑办学基础、文化传承和区域特点,最终确立的办学定位就只能是缺乏风格和特色,千篇一律。

(三)办学定位角色错位

高职院校在争创一流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的过程中,部分高职院校仍然没有认清自身在高等职业教育中扮演的角色和地位,甚至还没弄清楚一般普通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的真正差异。有的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上仍然照搬普通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做法来培养高职人才,忽视专业技术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过分强调传统的学科性教育,而存在着严重的“轻术重学”的现象,办学定位发生了严重的角色错位。不仅如此,在办学目标定位上也存在角色错位,脱离实际的问题,有的欠发达地区缺乏任何产业支撑的高职院校创办没几年,就将自己的办学目标定位于“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职院校,角色定位严重脱离实际,最终只会让办学目标定位流于形式,起不到其任何应有的牵引和定向作用,從而形成了办学定位的相对缺失。

四、一流高职院校办学定位的确立依据

一流高职院校办学定位的确立不仅是一个战略问题,也是一个技术问题,从法治层面、理论层面、现实层面和实践层面都有内其在的确立依据和基本遵循。

(一)法治依据

国家职业教育政策法律法规文件。十八届四中全会召开后,依法治国、依法治校等法治思维和法治理念深入民心。一流高职院校办学定位的确立同样需要法治思维,遵循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行事,确保办学定位符合我国法律的要求和政策的方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职业教育法》等法律,以及2005年制定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2014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简称《决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尤其是2014年颁布的《决定》,是新时期加快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最新政策依据和遵循文件。《决定》从加快构建职业教育体系的角度,提出“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要求高等职业院校密切产学研合作,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建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学位制度[9]。

(二)理论依据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普遍规律以及中外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与制度改革研究形成的一切先进理论成果。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是与普通本科教育具有同等地位的不同类别的高等教育,是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源源不断输送产业人才的生力军和主力军。高等职业教育既是职业教育,又是高等教育,这就决定了其办学定位既要遵循高等教育发展的普遍规律,又要遵循职业教育发展的普遍规律,这些规律包括高校办学规律、高校教育教学规律、高校人才培养规律以及职业教育建设规律等。英国、德国、美国等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举办职业教育的历史比较悠久,在其漫长的办学历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和理论成果,尤其是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和制度改革方面创造了大量的值得我国办一流高职院校可借鉴的先进理念和优秀成果。英国的现代学徒制和国家培训制度,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制度,美国职业教育的全民教育与终身教育思想,澳大利亚的TAFE学院等外国先进的办学模式与制度成果,是确立一流高职院校办学定位重要理论参考。

(三)现实依据

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提升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现实要求。创办一流高职院校,不仅是教育主管部门政策驱动使然,更加是广大高职院校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内在需要。从近几年高职院校的招生情况就容易看出,办学质量低下、没有特色的高职院校出现了招生荒,遭受不小的生存压力,而那些办学声誉好、社会评价高的高职院虽然招生不成问题,但也面临着兄弟院校步步紧逼甚至赶超的压力。加强内涵建设,提升竞争力,挤入一流高职院校建设单位的第一方阵,自然就成为了诸多高职院校摆脱生存和发展危机的最佳选择。2014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就明确指出:“当前职业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结构不尽合理,质量有待提高,办学条件薄弱,体制机制不畅”[10]。作为职业教育重要领域的高等职业教育同样难以独善其身,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着严重脱节的现实,一方面是大量的工厂企业招不到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另一方面是高职院校每年培养的大量毕业生却学无所用,找不到对口的工作。高职院校普遍人才培养质量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有差距的现实,注定了高职院校必须要加强内涵建设,不断提升其办学能力及教育教学水平。

(四)实践依据

国家示范(骨干)性高职院校创建过程中形成的正反面经验以及广东省率先启动全国一流高职院校建设的探索实践。2006年教育部启动了被称为“高职211”百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工程,2010年教育部又启动了100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11]。无论是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还是国家骨干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在人才培养创新、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包括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经验,这些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是一流高职院校办学定位确立的重要實践参照依据。2016年上半年,广东省在全国率先启动全国一流高职院校建设,并明确要建设15所全国一流高职院校。2016年9月公布了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东莞职业技术学院等18所高职院校为广东省一流职业院校立项建设单位,一流高职院校建设的探索实践正在先行先试。从公布的立项建设单位名单来看,几乎都是先前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或省示范性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从另一侧面印证了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建设为一流高职院校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五、一流高职院校办学定位的界定原则

一流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内容上缺乏固定的统一的标准模式的特征,就决定了一流高职院校办学定位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但只要牢牢把握其界定原则,一流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就无法偏离正常的轨道和方向。

(一)职业性和教育性结合原则

职业性和教育性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两个重要属性,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类别的两个重要衡量指标。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属性,是为人的就业而备;而其教育性的属性,是为人的生活而备。职业性决定了教育性的实践价值诉求,教育性决定了职业性的知识本位取向,两者是高等职业教育不可偏废的双翼[12]。在我国高等职业学校的办学定位中通常存在着两大现象:一大现象是过分强调职业性而忽视了教育性,即一味强调对学生技术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对学生立德树人、职业生涯教育及人的全面发展的培养;另一现象是过分强调教育性而弱化了职业性,即过分地强调对学生人文素养、科学精神、人格品性等方面的培养而弱化了岗位技术技能的培养。这两种倾向都是不可取的,违反了高等职业教育内在的发展规律。一流高职院校是相对于一般高职院校或示范(骨干)性高职院校更高层次、更高发展水平的高职院校,更应在确立办学定位时要考虑到职业性和教育性两大原则,找到两者间的耦合点,实现教育性和职业性的平衡动态发展。

(二)一流性和前瞻性结合原则

一流性就是一个相对比较的概念,是相对于事物发展的过去或与其他事物相比,事物现有的表征具有先进性或优越性的属性。前瞻性就是设定事物发展的状态可代表事物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的发展方向,具有可引领性和可预见性的属性。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来看,一流性和前瞻性是事物发展的两个不同方面的反映,两者具有内在的必然联系,一流性里蕴育着前瞻性,前瞻性里又体现着一流性。一流性原则和前瞻性原则是一流高职办学定位内容界定的两个重要原则,它直接决定着一流高职院校发展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缺乏一流性和前瞻性的办学定位,高职院的未来发展只会摇摆不定或茫然失措。要把握好这两个原则,定位确立者就应用辩证法的思维将两者兼顾,既要应用一流性原则,又要应用前瞻性原则,前瞻性原则以一流性原则为前提,一流性原则以前瞻性为目标,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

(三)区域性和国际性结合原则

高职教育具有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职能,立足当地、服务当地、辐射周边,是高职教育办学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从各地公布的人才需求和预测数据来看,不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区域的企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要求的专业结构、技术结构和层次类型是不同的,这就决定了不同区域高职院的办学模式和特点应该是要有区别的,其办学定位应融入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和产业结构调整中。习近平指出:“努力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国务院的《决定》指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高职衔接、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13]。“中国特色”和“世界水平”是党中央、国务院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提出的新目标,这就意味着一流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不仅限于区域一流、中国一流,还应冲击国际一流。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不仅是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而且还是可以参与国际产业分工竞争具有国际视野国际水平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这种国际性人才随着我国国际影响力日益增长以及产业走出去步伐的加快只会缺口越来越大,高职教育国际化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一流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应有长远的战略规划,起点要高,眼光要远,做到区域性原则和国际性原则的有机结合,自觉融入到区域经济布局调整和国际产业发展。

(四)特色性和创新性结合原则

关于高职院校特色的含义目前最权威和广泛的说法是《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中对特色的描述,即“特色是在长期办学过程积淀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优质风貌。”[14]特色创建是一流高职院校增强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一流高职院校之所以为“一流”的立命之本,对其吸引力和竞争力的提升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作用。特色创建应该要融入到一流高职院办学的所有过程和环节中,使其处处都彰显特色的烙印。作为一流高校院校建设“牛鼻子”的办学定位界定,理应更加注重添加特色元素,包括专业设置、教学管理、机制体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社会服务、师资队伍建设等办学定位内容,都应处处彰显高职特色和一流特色。一流高职院校“一流”的属性就决定了其办学定与一般高职院校乃至示范(骨干)性有着截然的不同,高职院校在过去十多年的办学实践中总结形成的“工学结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现代学徒制”、“职教集体联盟”等特色办学模式固然值得赞许和传承,但与一流高职院校所担负的历史使命相比,这些特色还远远不够,需要通過创新不断挖掘更多的特色资源,使特色性原则和创新性原则无缝结合,使一流高职院的办学定位更具有科学性和引领性。

参考文献:

[1]王继平.中国教育改革大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6:19-21.

[2][9][10][13]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Z].国发[2014]19号.

[3]教育部部长袁贵仁: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教育大有可为[N].光明日报,2016-3-9.

[4]樊明成.一流高职院校的基本内涵探析[J].重庆高教研究,2014(6):59-62.

[5]李伶.打造一流师资队伍 建成一流高职院校[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2016(3):1-3.

[6][8]杨林生,牟惠康.高职院校办学定位的理性思考与现实探索[N].复旦教育论坛,2007(3):41-44.

[7]叶鉴铭.示范性高职院校办学定位研究[J].职教论坛,2008(9):18-21.

[11]冯淑娟,王一涛.对“弃本读专”现象的调查分析及对策建议[J].职教论坛,2015(25):48-52.

[12]魏俊领.产教深度融合时期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策略[J].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2015(2):255-256.

[14]吴立平,杨晓江.评估视野中的高职高专办学特色[J].职教通讯,2006(11):17-20.

责任编辑 时红兵

猜你喜欢

意蕴原则
十二星座的做事原则
发掘动漫创编的德育意蕴——兼以“疫情防控”主题动漫德育剧为例
学校德育要植根于学科知识的意蕴之中
融合本土文化意蕴的中国现代平面设计探寻
名师读意林
惹人喜爱的原则(二)
惹人喜爱的原则
名人名师读《意林》——刘心武
原则与原则上
原则与原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