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兰亭序》到《松风阁》:中国书法的东晋、北宋之变
2017-03-25兰浩
兰 浩
(宁德师范学院艺术系,宁德 福建,352100)
从《兰亭序》到《松风阁》:中国书法的东晋、北宋之变
兰 浩
(宁德师范学院艺术系,宁德 福建,352100)
东晋王羲之《兰亭序》与北宋黄庭坚的《松风阁》两件经典行书的美学风格、时代背景、书家内心世界、创作动因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区别。从晋书尚韵、宋书尚意的总体特征中可以探索二者的美学风格;王羲之、黄庭坚人生经历、出生背景、时代思想中也可以研究两件作品风格诞生的不同之处,但在书法笔法、结构、章法形式方面两件作品仍然保持一定的书法本质规律及稳定性。《兰亭序》和《松风阁》的多维角度比较,对于探索中国书法发展规律以及当代书法创作具备一定学术价值。
《兰亭序》;《松风阁》;书法比较;当代启示
中国书法史上,东晋王羲之《兰亭序》与北宋黄庭坚《松风阁》分别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天下第四行书”,我们虽然不可简单定论二者书法水平之高低,但从此评价可以认为《兰亭序》与《松风阁》分别代表着东晋到北宋书法发展上的两个辉煌的点,这两件经典作品的时间之跨度749年(《兰亭序》)作于353年,《松风阁》1102年),在这个近800年的时段中,中国也经历了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到北宋的朝代更替,期间书法有两晋书法的成熟、魏碑书法风格的灿烂、唐代尚法楷书、张旭怀素狂草、五代十国书法的暂时衰微等变更,中国书法在这近千年的发展变化中,可谓曲折起伏、瑰丽多彩。艺术发展史是继承和变革的辩证统一,从《兰亭序》到《松风阁》无疑遵循这一辩证法则,《兰亭序》和《松风阁》在书体、书法风格、作者个性、时代背景多方面提供了有价值的比较话题,探索、对比时间跨度近800年的两件书法经典形成的多方面因素,对当代书法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一、从“晋书尚韵”、“宋书尚意”对比《兰亭序》与《松风阁》的美学风格
《兰亭序》与《松风阁》均为王羲之和黄庭坚行书的杰出代表作,二者从书法字体、创作格式、创作心态、美学风格等多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字体均为行书,创作都是横轴格式,都是作者游心山林、有感而发的自然情感流露,都是纵成行、横则不成行的传统章法形式,都是诗文内容与书法风格的完整统一,等等。中国书法史历来用晋书尚韵、宋书尚意来形容这两个朝代的书法总体审美特征,对比《兰亭序》和《松风阁》的书法风格,二者分别吻合晋代书法风韵和宋代书法意趣追求的审美底蕴。
金学智这样形容晋书的韵:“韵,就是气韵、风度。东晋书法,气韵绝俗,风度翩翩,它是那样地萧散、简远、超逸、恬淡、平和、自然、蕴藉……。”[1]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为历代书家高度称颂,从审美直觉上不难在《兰亭序》中感受这样的韵致之美,《兰亭序》就如一首美丽的田园诗,冲淡、自然、萧散、超逸……,不激不厉,风规自远。书圣王羲之用精雅的用笔、细腻的结构、自然映带的章法以及超逸的艺术心态创作符合“此情此景”的千古佳作,为后世树立行书典范。历代对王羲之书法高度赞颂的文字非常之多,如袁昂《古今书评》评王羲之“书如谢家子弟,纵复不端正者,爽爽有一种风气”;唐代孙过庭《书谱》说王羲之“思虑通审,志气和平,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张怀瓘《书议》“笔迹遒韵,独擅一家之美,天质自然,风神盖代”,等等,通观古今对王羲之书法的赞颂,集中表达王羲之书法的风神清韵平和等特征,《兰亭序》可以说典型代表晋代书法之韵,“所谓‘尚韵’,其实就是老子特别是庄子式的超然物外的空灵境界的向往和追寻。”[2]《兰亭序》写于“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之日,“茂林修竹,流水曲殇”之景,文人雅集之事,表达的主要情绪是愉悦自然的,而其用笔布局行云流水,潇洒飞扬的神采跃然笔墨之间,正是魏晋风韵美学的贴切表述。
黄庭坚《松风阁》作于崇宁元年(1102年),此年他57岁,处于书法成熟的晚年,《松风阁》是其行书的经典代表作。从横轴形式、创作环境和心态等方面,《松风阁》与《兰亭序》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也展示了审美风格的极大区别。如果说《兰亭序》展示王羲之内心的平和、自然、恬淡、超逸之妙,《松风阁》则在自然成熟的挥洒中充分展示黄庭坚书法风格的用笔上强调提按顿挫、突出战掣涩劲的线条,结构上加强开合的对比,中宫紧收,突出长撇大捺的主笔,从而形成一定视觉冲击力,表达黄庭坚书法成熟的典型个性。关于“宋书尚意”,“意”简单说就是突出表达内心主观情感的作用,重视创作心态的自由和艺术个性。黄庭坚的老师和挚友苏轼在书法方面是对“尚意”进行竭力构建完整体系的杰出代表,而黄庭坚在书法方面突出个性意趣比苏轼走得更远。金学智这样论道:“宋书尚意。它意气风发,笔势纵横,含天真、沉酣、流丽、瑰变、欹侧、放逸、超迈、夸张种种于一体。总之,一字以蔽之,曰露。有宋一代不主故常的书中豪杰们……”[3]金学智先生这段对宋代书法的评语完全适合《松风阁》的美学风格,黄庭坚的大字行书相对小字更能显示出雄健豪迈的气势和排宕劲矫的笔力,那种开拓奇崛的气魄,直可雄视千秋。对比《兰亭序》,足以窥视黄庭坚的行书杰作《松风阁》在字形放大、用笔战掣、结构奇崛等方面的突出创造,充分表述内心的奇崛、超迈等情感世界,从而与《兰亭序》的精雅、中和、恬淡韵致拉开较大距离。《兰亭序》如春山幽兰,展示更多是“优美”,《松风阁》恰如秋山老松,代表着黄庭坚书法“壮美”的成分更多些。
二、《兰亭序》与《松风阁》:王羲之、黄庭坚的创作时代背景及内心世界探析
王羲之和黄庭坚在出生经历、家庭背景、哲学思想、创作心态、时代环境等多方面有不少可供比较之处。王羲之虽然出生于东晋门阀士族,家族朝廷地位极高,使得他具备优裕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环境里,但他出生于西晋王朝面临巨大危机的时代,是一个政治斗争的血雨腥风时代,虽然进入官场,王羲之却厌倦朝廷政治斗争,性情总是喜欢留恋大自然山水,在万变倏忽中看透人世无常,珍惜有限的生命美好。《兰亭序》流水曲殇雅集正是其热爱大自然、叹息生命短暂的心态流露。“王羲之一生命运,多在‘悲天悯人’之中,最接近于对艺术细微的体察。《兰亭序》文字的基本精神就是慨叹人生有限,时光易逝,功名事业‘俯仰之间,以为陈迹’……精神深处的隐逸思想无时无刻不在他的书法作品里表现出来。”[4]魏晋时期,正是玄风大兴时代,玄学融合《易经》、《老子》、《庄子》,是对两汉经学的超越,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人生理想。玄风清谈,追求超越尘世,游心山水,人物品藻,放浪形骸的自由人生等等在《兰亭序》文字和书法风格中反映出来。因此,我们领略《兰亭序》中的清新恬淡平和,正是王羲之深受老庄道家的隐逸自然人生理想,以及对官场政治逃逸的心态表露。
《松风阁》产生的直接动因是宋徽宗崇宁元年,即1102年9月,被多次贬谪的黄庭坚与朋友在鄂城樊山游玩,宴饮于鄂州西山灵泉寺附近的亭阁,恰逢夜雨,松涛阵阵,他忽然想念起苏东坡,于是提笔赋诗作《松风阁诗卷》。与王羲之不同的是,黄庭坚出生于素重诗书、家学渊源较好的江西修水,祖父及父亲为传统儒学士人,其父辈和同胞兄弟多优秀人才。黄庭坚自幼在良好文化背景家族中成长,成年后的黄庭坚经科举士人、为官一方的传统文人之路,后入苏轼门下弟子,在文化圈中和做官生涯中锤炼自己的书法追求之路。黄庭坚一生虽然不是像王羲之生活于魏晋动荡年代,但在厌恶官场斗争上却与王羲之有相似之处,他一生独立不屈的个性,官场难以适应,再加上婚姻的不幸等等,其人生经历极为曲折坎坷。因而黄庭坚与王羲之一样有不乐官场、向往山林、超越世俗的心理特征,而到宋代,经历隋唐佛学的繁荣、佛教中国化宗派的兴盛,佛教禅学对黄庭坚的影响极大。虽然黄庭坚自幼所受传统儒学教育,但儒学已在很大程度上融入禅学,“禅学的影响,对他原来的思想起到了过滤和升华的作用,使他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世界观,既非纯粹儒家,也非纯粹禅学……这种影响,对于了解黄庭坚思想、品格的形成是非常重要的,对于理解黄庭坚的诗文、书法也是非常必要的。”[5]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去理解禅宗对传统老庄思想、魏晋玄学是一个发展,佛学禅宗思想的渗透使得以山水为特征的魏晋玄佛艺术精神,转向以内心为特征的禅宗艺术精神。“禅宗渗透生死观,它所追求的不是什么理想人格,而只是某种心境的彻悟,心灵的境界。因而对悟禅者来说,他过得远比道学更洒脱,更自然。”[6]如果说,《兰亭序》魏晋玄学追求自然超逸、洗心山林的表达,表述的是一种“天人合一”的田园自然情怀,而书法发展到宋代,是文人修养的表露,以意见长,就是饱读诗书、心性世界的意境展示,《松风阁》表达的正是黄庭坚被贬鄂州、听松涛而深情怀念亦师亦友的苏轼,悲从中来,万般感怀,情难自控,此时的《松风阁》表达的复杂心情,不是留恋山水,更多是面对多难人生的豁达超迈、真挚的友情抒发。《松风阁》代表着黄庭坚书法成熟的面貌,禅宗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许永福指出:黄庭坚禅学活法思想彻悟直接影响了他的书法创造和书法理论,具体内涵有“夺胎换骨”、“禅家句中有眼”、“得江山之助”、“冶心养气”等促成其书法变法和成熟风格的定型。[7]如果说禅宗思想的渗透,不仅使得《松风阁》书法迥异于《兰亭序》,也使得黄庭坚面对生活苦难有一份超脱、豪迈、不屈的心态。因此《松风阁》从诗文书法的内在意蕴、书法面貌以及创作动因和形成机制与魏晋玄学思想影响的《兰亭序》显示极大区别。
从上分析可知,一定的书法作品都是书法家、时代背景、社会生活的产物,世界时代、艺术家、艺术作品构筑了艺术创作的整体现象,艺术作品承载了艺术家对世界的感悟并将其呈现给世界和读者。在审美感观上对比《兰亭序》与《松风阁》的书法风格之后,深入探索这两件经典艺术的时代背景、艺术创作主体的内心世界,有助于进一步深入理解书法创作的深层机制。
三、从《兰亭序》到《松风阁》看中国书法发展之当代启示
《兰亭序》中说,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不难想象北宋书法面临着前面晋代尚韵、唐代尚法两大发展高峰,如何选择突破创新是宋代文人不得不思考的问题。在宋四家群体中,黄庭坚书法个性极为突出,创新意识极为强烈。“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是黄庭坚书法的创新格言。虽然“晋书尚韵”,而黄庭坚书法论中也高度重视“韵”,但他所重视的“韵”,不同于魏晋风度的萧散简远、高风绝尘,“黄庭坚论‘韵’,以‘脱俗’为前提,以法度为保障,强调人格与学养的修炼,艺术与人格的统一。于时代风格的取向上,在不排斥魏晋的前提下,更多地崇尚唐代。”[8]如果说王羲之书法重视魏晋风度、风韵,黄庭坚则站在北宋文人圈的高度,他仰慕苏轼书法文章的“郁郁芊芊”、道德人格,提出“学书须有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在实践上,黄庭坚对魏晋、唐代以及时人书法都有广泛的摄取,王羲之、颜真卿,大字《瘗鹤铭》、怀素、张旭、柳公权、苏轼等等都是其取法和超越的资源。在宋四家中,可以说在继承上,黄庭坚对传统书法取法最深,在书法创新上,与传统书法的距离拉的最大。因此,从《松风阁》的大字结构、撇捺的伸展、字心聚集、外延辐射等独特创构,既离不开黄庭坚的创新意识,也是吸收前代书法营养予以超越的结果。
极具意味的是,《兰亭序》与《松风阁》,一亭一阁,一文一诗,情景交融,诗、心、庆、景的完美结合,成就了书法和文学上千古绝唱。相传王羲之作《兰亭序》后再书数遍难得原作风韵,若黄庭坚再书《松风阁》一样也是难得原作风采。明代项穆《书法雅言》指出:“书之为言散也,舒也,意也,如也。欲书必舒散怀抱,至于如意所愿,斯可称神。”[9]一方面,《兰亭序》和《松风阁》都是“当下的自然真情抒发”,再作因而难以完全重复“称神”,当下的真实情感与书法文学的高度合一是二者成为经典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一亭一阁,自然山水、松林涛声,可以想见“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古典书法创作的心理机制。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说“能移人情者,乃书之极致”,从《兰亭序》、《松风阁》创作来看,不仅要真情,而且书法中的真情不可复制。当代书法创作多呈现展览机制,要取得“称神”效果,如何在作品中移入“不可复制”的真情?值得深入思考。另外,古典书法大师其“知觉现象世界”是山川风物、生命留恋或者故人情怀,现代科技理性时代,我们的知觉世界大大改变,如何继承和发展古典书法独特的取法造化、融入心性特征,也是现代书法发展难以绕开的课题。
比较《兰亭序》到《松风阁》书法发展之变化也是有极大启发意味的。对比《兰亭序》与《松风阁》,因为书法家内心世界、创作动因、时代背景等方面的极大不同,东晋到北宋书法之变化是明显的。但另一方面,应该看到,《兰亭序》到《松风阁》书法发展变化中又有“不变”,近1000年的较为漫长时代跨度之中,两件经典行书的本质构成,汉字、笔法、结构、章法以及节奏韵律方面却并没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也就是说,从东晋到北宋,黄庭坚创作《松风阁》(当然包括他的草书),遵循的基本书法“本质”,依然是笔法、结构、章法,是“带着镣铐跳舞”的书法创新。我们从北宋后世的伟大书法家,比如赵孟頫、张瑞图、黄道周、王铎、傅山等等,他们对书法发展和创新,依然没有超越基本的书法“笔法、结构、章法”规定性,无疑,当代热爱书法的现代人,面对《兰亭序》和《松风阁》,今天仍然能感受到其中伟大的艺术魅力和审美感受。即使再过1000年,也许步入所谓的后现代社会,中国艺术家依然会领略到这些古典书法的魅力。那么当代书法的创新,是彻底解构汉字走向抽象派、印象派,对传统笔法、结构、章法形式进行革命性转换,还是遵循《兰亭序》到《松风阁》变化中的“不变”,在有限的古典规律中进行融合、继承、发展?这些有关书法的古典和现代性之关系,值得研究和剖析。
四、结语
在探索《兰亭序》与《松风阁》书法的纵向多面对比分析后,当然中国书法从魏晋到北宋和后世,产生数量众多书法名作,我们也完全可以纵向对比《兰亭序》与唐代颜真卿《祭侄文稿》、《争座位帖》、苏东坡《黄州寒食帖》、米芾《蜀素帖》乃至元代赵孟頫《赤壁赋》、《秋色赋》等等。笔者认为《兰亭序》与《松风阁》创作有太多相似,比如诗文合一、情景交融,形式上的横轴手卷,等等,但又有较大的风格之别,因此这样的对比更易于挖掘深层价值。从中国书法作品产生机制的纵向对比中,不难想见,每一个书法家都生活在特定时代背景中,社会现实、家庭背景、时代思想有深刻影响书法家个性和作品风格的多样性,因此,看似玄妙的书法,形成机制是多元极为复杂的,但有一些共性规律是可以探索的,从形而下的技法到形而上的意蕴,从时代思想到书法家内心性情,书法作品的创作动因等等许多方面,通过书法名作的多维纵向比较,可以探析中国书法发展史的一些基本特征,对于引领当代书法发展具备一定学术价值。
[1][3]金学智.中国书法美学(下册)[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4:522,548.
[2]姜寿田.中国书法批评史[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0:40.
[4]李廷华.中国书法家全集:王羲之王献之[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91-94.
[5][8]张传旭.中国书法家全集:黄庭坚[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17,175.
[6]黄河涛.禅与中国艺术精神[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181.
[7]许永福.黄庭坚禅宗活法与元符变法[J].美术与设计,2016(02):68.
[9]毛万宝,黄君.中国古代书论类编[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5.
From Preface to the Orchid Pavillion to Songfeng Pavillion : Chane of Chinese Calligraphy in the Eastern Jin and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ies
LAN Hao
(School of Fine Arts, Ningde Normal University, Ningde 352100, China)
There is much difference in aesthetic styles, historical background, inner world of calligraphers, creation motivation, etc.between Preface to the Orchid Pavilion by Wang Xizhi in Eastern Jin Dynasty and Songfeng Pavillion by Huang Tingjian in Northern Song Dynasty. Their aesthetic styles can be explored from the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Jin calligraphy’s lasting charm and Song calligraphy’s artistic conception,while the origin of their different styles can be studied from the two peoples’ life experiences, family backgrounds and ideas of their times.However, the two works remain the essence of calligraphy rules and stability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echniques, structures and compositions. Their multi-dimensional comparison has certain academic value for exploring the development and contemporary creation of Chinese calligraphy.
Preface to the Orchid Pavilion; Songfeng Pavilion; calligraphy comparison; contemporary enlightenment
J292
A
CN22-1285(2017)065-070-06
10.13867/j.cnki.1674-5442.2017.03.11
兰浩(1973-),男,宁德师范学院艺术系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艺术美学和哲学。
(责任编辑:姜 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