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拉特中旗天然草地资源现状及保护利用措施
2017-03-25巴雅尓图刘东庆范天德王志军
巴雅尓图,那 亚,刘东庆,范天德,金 花,王志军,*
(1.巴彦淖尓市农牧业科学研究院,内蒙古临河区 015000;2.内蒙古农业大学草原与资源环境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19;3.内蒙古自治区草原工作站,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20;4.锡林郭勒盟草原工作站,内蒙古锡林浩特 026000;5.内蒙古自治区草原勘察规划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51)
乌拉特中旗天然草地资源现状及保护利用措施
巴雅尓图1,那 亚2,刘东庆3,范天德4,金 花5,王志军5,*
(1.巴彦淖尓市农牧业科学研究院,内蒙古临河区 015000;2.内蒙古农业大学草原与资源环境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19;3.内蒙古自治区草原工作站,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20;4.锡林郭勒盟草原工作站,内蒙古锡林浩特 026000;5.内蒙古自治区草原勘察规划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51)
天然草地具有生产和维护生态平衡等多种功能。由于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综合作用,内蒙古草地资源减少趋势十分严重,草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可持续发展关注的热点。文章通过分析乌拉特中旗天然草地面积、产草量和载畜量现状,针对该地区草地资源利用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较为可行的草地合理利用措施,可以为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乌拉特中旗;草地资源;措施建议
内蒙古草原不仅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也是京津地区重要的绿色生态屏障〔1〕。由于20世纪80年代内蒙古人口的快速增长以及在草地利用方面缺乏科技、资金与管理的有效投入,草地超载现象十分普遍,再加上持续的干旱及风沙等多种自然灾害的影响,导致草地退化日趋严重、物种多样性不断降低,草地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人类面临的生态风险也在不断加剧〔2〕。及时准确地掌握草地资源的发展状况,了解其变化规律与原因,有助于我们制定科学合理的应对策略。
乌拉特中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东北部,E107°16′-109°42′,北纬41°07′-41°28′〔3〕。东邻达茂旗、固阳县,西邻乌拉特后旗,南与乌拉特前旗、五原县、临河区、杭锦后旗交界,北与蒙古国接壤,国境线长186km。乌拉特中旗地处内蒙古高原西部,属温带干旱、半干旱气候,年平均气温3.0-6.8℃,年平均日照时数为3098-3250h,是中国光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平均无霜期99-129d;年平均降水量为115-250mm,而年平均蒸发量却高达2032-2958mm;地处西风带,风速较大,风期较长,是冬春季节的主要气候特征之一,年平均风速2.5-3.4米/秒〔4〕。地带性土壤主要有棕钙土和栗钙土,非地带性土壤主要有灌淤土、盐土、风沙土等。乌拉特中旗天然草地对当地畜牧业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该地区草地资源现状进行及时准确的分析具有现实而长远的意义。
1 乌拉特中旗草地资源现状分析
在2010年内蒙古自治区草地资源调查中,乌拉特中旗天然草地总面积为3223.55万亩,占巴彦淖尔市草地总面积的40.72%,其中,可利用草地面积为2929.53万亩,占全旗天然草地总面积的90.88%。全旗天然草地包括四个地带性草地类型和两个隐域性草地类型,分别为温性典型草原类、温性荒漠草原类、温性草原化荒漠类、温性荒漠类、低地草甸类和沼泽类。
1.1 温性典型草原类
该类草地包含平原丘陵草原和山地草原两个亚类,主要分布在乌拉特中旗东部平原和中部山地地区,该类草地总面积为17.86万亩,占全旗草地总面积的0.55%。主要优势植物有克氏针茅(Stipakrylovii)、铁杆蒿(Artemisiasacrorum)、小叶锦鸡儿(Caraganamicrophylla)、冷蒿(Artemisiafrigida)、糙隐子草(Cleistogenessquarrosa)等。植物地上部分平均生物量为44.75公斤/亩,全年可食产草量约为32.48-42.18公斤/亩,折合约33.48-44.46亩养一只羊〔5〕。
1.2 温性荒漠草原类
该类草地为乌拉特中旗天然草地的主体,包含平原丘陵荒漠草原、山地荒漠草原和沙地荒漠草原三个亚类,主要分布在乌拉特中旗中西部丘陵地区,总面积为2008.67万亩,占全旗草地总面积的62.31%,建群种为旱生多年生禾草占优势,或者伴有旱生荒漠半灌木,主要优势植物有小针茅(Stipaklemenzii)、戈壁针茅(StipatianschanicaRoshev)、短花针茅(Stipabreviflora)、冷蒿、狭叶锦鸡儿(Caraganastenophylla)、中间锦鸡儿(Caraganaintermedia)、无芒隐子草(Cleistogenessongorica)、沙生针茅(Stipaglareosa)、碱韭(Alliumpolyrhizum)、蒙古扁桃(Amygdalusmongolica)、蓍状亚菊(Ajaniaachilloides)、油蒿(Artemisiaordosica)等。植物地上部分平均生物量为36.40公斤/亩,其中,平原丘陵荒漠草原、山地荒漠草原和沙地荒漠草原三个亚类平均生物量分别为33.49公斤/亩、43.83公斤/亩和46.97公斤/亩,全年可食产草量分别约为24.08公斤/亩、32.54公斤/亩和33.82公斤/亩;折合分别约60.09亩、43.38亩和42.72亩养一只羊。
1.3 温性草原化荒漠类
该类草地主要分布在乌拉特中旗西北部丘陵地区,总面积为902.76万亩,占全旗草地总面积的28.01%,建群种为强旱生的荒漠半灌木、灌木种,伴有少量小丛禾草,主要优势植物有小针茅、沙生针茅、戈壁针茅、无芒隐子草、红砂(Reaumuriasongarica)、白刺(Nitrariatangutorum)、垫状锦鸡儿(Caraganatibetica)、矮脚锦鸡儿(Caraganabrachypoda)、刺叶柄棘豆(Oxytropisaciphylla)、驼绒藜(Ceratoideslatens)、刺旋花(Convolvulustragacanthoides)等。植物地上部分平均生物量为46.99公斤/亩,全年可食产草量约为15.74-37.10公斤/亩,折合约38.94-91.79亩养一只羊。
1.4 温性荒漠类
该类草地包含土砾质荒漠亚类和沙质荒漠亚类,主要分布在乌拉特中旗北部地区,总面积为208.38万亩,占全旗草地总面积的6.46%,其中,可利用草地面积为156.28万亩,占草地总面积的75%,是可利用草地面积比重最小的草地类型。建群种由超旱生的半灌木、灌木和小乔木组成,主要优势植物有红砂、绵刺(Potaniniamongolica)、珍珠猪毛菜(Salsolapasserina)、白刺、短叶假木贼(Anabasisbrevifolia)、灌木亚菊(Ajaniafruticulosa)、梭梭(Haloxylonammodendron)、小果白刺(Nitrariasibirica)、白莎蒿(Artemisiablepharolepis)等。植物地上部分平均生物量为25.26公斤/亩,全年可食产草量约为8.43-32.18公斤/亩,折合约44.90-120.67亩养一只羊。
1.5 低地草甸类
该类草地为隐域性草地,主要分布在河漫滩、河谷地等,包含低湿地草甸亚类、盐化低地草甸亚类和沼泽化低地草甸亚类等三个亚类,总面积为82.22万亩,占全旗草地总面积的2.55%。三个亚类的建群种分别为湿中生禾草、盐中生多年生禾草和湿中生及中生性禾草,主要优势植物有芦苇(Phragmitesaustralis)、芨芨草(Achnatherumsplendens)、寸草苔(Carexduriuscula)、羊草(Leymuschinensis)、柽柳(Tamarixchinensis)、碱蓬(Suaedaglauca)等。植物地上部分平均生物量为52.73公斤/亩, 全年可食产草量约为42.70-86.83公斤/亩,折合约16.26-33.06亩养一只羊。
1.6 沼泽类
该类草地为隐域性草地,主要分布在地表终年或季节性积水以及土壤过湿的局部地段,草地总面积为3.65万亩,占全旗草地总面积的0.11%,主要优势植物为芦苇。植物地上部分平均生物量为155.62公斤/亩,全年可食产草量约为77.03公斤/亩,折合约18.33亩养一只羊。
2 乌拉特中旗草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2010年草地资源调查结果显示:乌拉特中旗草地退化、沙化、盐渍化总面积为2682.37万亩,占全旗草原总面积的83.21%。其中:退化草地2601.66万亩,占全旗草原总面积的80.71%;沙化草地13.76万亩,占全旗草原总面积的0.43%;盐渍化草地66.95万亩,占全旗草原总面积的2.78%。从全旗草地退化、沙化、盐渍化程度看,轻度退化、沙化、盐渍化草地面积1653.39万亩,占全旗草原总面积的51.29%;中度“三化”面积958.22万亩,占29.73%;重度“三化”面积70.75万亩,占2.19%。根据草原退化状况进一步分析草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2.1 非牧经济活动侵占草原,使草原数量减少,质量下降
随着人口的增长,资源开发利用的强度不断提高,导致草原非牧经济活动不断增加。2010年乌拉特中旗草地资源调查与1983年相比,草地面积减少214.45万亩〔6〕,变化率为-6.24%。1953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全旗牧区人口为7936人,到2005年的调查中全旗牧区人口已增加至20459人〔7〕。发菜集中分布在乌拉特中旗中西部靠近乌兰布和沙漠区,一个时期来,搂发菜破坏草原现象也非常突出,此外,自2000以来,矿井、油田、风电厂遍布在乌拉特草原上,原本应该茂密葱绿的草原,如今已是满目疮痍。目前有中原油田、中国石油、华北油田、鲁能电厂等企业在近万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勘探、开采,其中,一些企业将牧民承包的草场被强行占用,如2006年进入川井镇锡林好来草场的中原油田等。
2.2 超载过牧,草畜失衡,促使草原大面积退化
草地面积的不断缩小和牲畜头数的持续增加,加重了草地生态系统的负担,造成草原负载过重。据上世纪八十年代全国第一次草原普查数据,乌拉特中旗年理论载畜量为88.89万绵羊单位,1985年末全旗现实牲畜头数折合为113.77万绵羊单位,超载24.88%。到2010年乌拉特中旗年理论载畜量为88.89万绵羊单位,而1985年末全旗现实牲畜头数折合为113.77万绵羊单位,超载24.88%。八十年代草原普查全旗年载畜能力35.47亩/羊单位,到2010年草原普查这一数字已下降到52.13亩/羊单位,而2010年全旗饲养家畜头数已达128.69头只,超载现象依然是草地利用中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3 气候旱化、水资源减少、鼠虫害等灾害频发,加速了草原退化
近年来,内蒙古气温上升明显,包云等〔8〕对1961-2007年内蒙古气温的研究结论为,近60年上升了2.12℃,其中80年代中期以后增温明显。从乌拉特中旗30年平均气温、平均降水量数据来看,上世纪80年代全旗10年平均温度5.21℃,90年代全旗10年平均温度6.09℃,2000年后至2010年6.35℃,30年来平均气温增加了1.14℃。气候旱化和草原退化促使鼠虫灾害频发,加之人为的滥捕、滥猎,施用化学农药造成了鼠虫天敌数量的锐减。近年来,由于乌拉特中旗降水年度波动大,且时间滞后,导致该地区多年生草本植物返青滞后、生长缓慢,而旱生种葱属植物占据主导地位,这也促使乌拉特草原多次暴发危害葱属植物的食叶性害虫沙葱萤叶甲。
3 对策与建议
3.1 认真贯彻执行草原法律法规,加大依法治草的力度
近年来,巴彦淖尔市草原监督管理局等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大草原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草原行政执法工作取得较好的效果。以2013年为例,巴彦淖尔市举办草原执法培训班14期次,接受培训人员450余人次,发放蒙汉语宣传资料15000余份,受教育人数近20000余人次,其中,乌拉特中旗草原监理局分别在甘其毛都镇及海流图镇进行宣传活动,发放汉、蒙文宣传单及宣传册共计2000多份,咨询人数100多人次。经过草原执法人员的不懈努力,草原执法案件逐渐减少,草原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势头得到初步遏制。今后要进一步用草原法中有关规定规范草原上从事的各种行为。同时,建立健全草原监理机构,建设合格的执法队伍,强化法律监督,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维护农牧民的利益,巩固草原保护建设成果。
3.2 全面落实草原生态补偿机制各项措施
草原地区为社会提供生态公共产品,而相关部门也能逐步建立有利于草原生态保护的政策体系。要保证禁牧、休牧、轮牧、草畜平衡制度的实施,以及牧草良种补贴、牧民生产资料综合补贴等内容的落实,面临着引导农牧民以草定畜,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实现草原生态保护和牧民持续增收等诸多问题。2002年,启动实施了退牧还草工程,其中包括乌拉特中旗。采取大面积禁牧、休牧措施的退牧还草工程效益显著,草原植被状况得到改善,退化的生态环境趋于好转。2010年国家全面启动的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是一项尽快扭转草原持续退化趋势的惠民政策,为实现草原牧区“转人、减畜、转方式”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3.3 国家生态工程建设为核心,加强退化草原综合治理
推行休牧、禁牧和划区轮牧制度是合理有效利用草原的基础。全面推进京津风沙源治理、退牧还草、水土保持等生态重点工程,进一步优化工程布局,因地制宜,根据不同草原地区退化程度和环境条件,在实施天然草原禁牧、休牧、轮牧、减牧等合理利用技术基础上,选择适合于当地的工程措施、生物措施,使退化草原达到良好的恢复效果。此外,近年来,巴彦淖尔市相关部门对乌兰布和沙区的综合治沙和生态建设已初具规模,目前已接纳了一部分生态移民。
3.4 加大粮改饲力度,抓好现代草牧业发展
大力推进草牧业试点项目建设,促进种植结构调整和草畜配套,建立较为完善的现代饲草料产业体系。在当前草原牧区承包关系长期稳定的基础上,转变传统畜牧业发展观念,需要对家庭牧场进行资源整合以及技术集成,因地制宜地建设人工草地,增加饲草料生产、减轻天然草原的放牧压力,引导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由自然放牧向轮牧结合舍饲半舍饲方向转变,建立草原可持续发展新的经营模式。
3.5 增强草原灾害应急防治能力
要提高草原灾害防治能力,必须对草原主要灾害的发生原因、特点与危害、规律与发展趋势进行系统的研究分析,实行以防为主、防救结合,提高避灾意识,建立高效运行的草原防灾、减灾体系,制定和完善草原旱灾、雪灾、火灾、鼠虫害等重点灾害应急防治预案,提高防灾的快速反应能力和防治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
〔1〕章祖同.内蒙古草地资源〔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0:2-3.
〔2〕章祖同.草地资源研究〔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4,2.
〔3〕王瑞霞.内蒙古乌拉特中旗牧区灌溉饲草料地现状与发展〔J〕.内蒙古水利,2015,5:123-124.
〔4〕丁学平,张艳丽,王凤帅,等.乌拉特中旗沙化土地现状及防治对策研究〔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15,38(6):48-51.
〔5〕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NY/T635-2002.天然草地合理载畜量的计算〔S〕.
〔6〕赵和平.内蒙古乌拉特中旗天然草场资源及其生产力〔J〕.中国草地,1986,8(1):24-27.
〔7〕武志杰.内蒙古乌拉特中旗草原退化原因与修复途径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7:1-35.
〔8〕包云,李晓兵,李超,等.2010.1961-2007年内蒙古气温时空变化特征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4(12):80-84.
S812.5
A
2095—5952(2017)01—0009—04
2016-12-10
内蒙古自治区草原勘察规划院院士专家工作站科研项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实施区遥感监测与评价技术研究。
巴雅尓图(1965-),男,蒙古族,畜牧师,内蒙古锡林郭勒人,主要从事草原畜牧相关技术推广研究。E-mail:187224980@qq.com
[*通讯作者]王志军 E-mail:zhijunwang321@126.com